悉达多太子游四城门后生起出离之心

悉达多太子游四城门后生起出离之心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太子日渐成长,阿私陀仙人曾预言,太子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若出家修行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父亲净饭王观察,悉达多是一位不贪着世间五欲之乐的太子,而太子即将出城游观,于是派人严加整治街道,不让出游的太子看见世间种种不如意事,以免太子生起出离之心。

  于时,车马群众随着太子由东城门而出,此时天人化现一位发白齿落、目冥耳聋,佝偻身躯拄着拐杖缓缓而行的老人。太子见状便问车夫:此为何人?车夫回答:此是老人!

  太子听闻后则说:人的生命随着时间流逝,就如川流疾逝不再复返。不仅仅是这位老人如此,而是全天下的人皆是如此啊!说完便命车夫还返回城,太子作是思惟愍念众生。

  不久太子由南门出城,看见路旁有一病人,腹胀大肚、身躯羸瘦曲卧在路边。车夫告诉太子:此为病人,命如悬丝、危在旦夕!太子言:世间上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即便是太子的我,仍然与大众无别,有这个身体,便有种种的苦啊!

  于是命车夫折返回宫。不久太子再由西城门而出,见到一个死人,众多家眷围绕悲痛啼哭。太子问:此为何人?车夫回答:此是死人。人的一生终究是如此,有生就有死,犹如大地冬去春来,人人必定会经历生离死别。

  太子言:死亡是如此令人惊怖悲痛!而我见死者,形体烂坏不堪使用,但他的神识仍于五道中轮回受生!我不能再死死生生、生生死死,死而受生轮回五道!于是便还返回宫。

  经过几日后,太子再于北城门出宫,看见一位外貌清净、衣着整齐的沙门,手执法器。太子又问:他是什么人?车夫回答:他是位比丘,是舍离情爱、梵行清净且发广大慈心欲度十方一切有情的修行者。太子听了心生赞叹:真是太好了,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快乐啊!太子心想:若我不辞父王而舍离出家,实在太不应该!

  于是太子在夜深人静之时进入王宫殿,沿途无论远近皆是光明遍照,净饭王因此觉醒。太子启禀父王:诸天劝助,今应当出家修行。净饭王悲泣不舍地说:只要你能回心转意,你有什么愿望,父王都能替你满愿!

  太子回答:有四个愿望:一是不老、二是无病、三是不死、四是无有离别之苦,假使父王能为我满此四愿,我便不出家。净饭王听闻此四愿后更加悲伤地说:从古至今无人能满这四个愿啊!净饭王倍感忧心,于是敕令五百位勇士坚守护卫太子。

  是夜,王宫四个城门开闭声响传至四十里之远,于是太子起身欲离开寝殿,看见熟睡的伎乐侍女们,鼻涕目流、乐器纵横,仔细观之,身躯犹如芭蕉层层剥却,空虚无有实体。

  望着妻子,只见到如臭皮囊的形体,囊中装的尽是臭秽不堪的脑髓骨头、心肺肠胃。这暂时借用的形体,仍不得恒常持久,三界之中实在没有一个实体可恒久依靠,唯有修道才是真正归仗之处!

  此时欲界天众多天人住于空中,而法行天子遥向太子说道:夜空繁星熠熠,是时已到。太子令车匿即刻备御用马揵陟,准备出城。当时四天王与众多护法龙天,皆被着铠甲从四方而来,并稽首顶礼太子,此时天神以神力令城中男女及孔雀众鸟,皆感到疲极困顿而昏睡。

  车匿悲哽地说:城门闭锁,谁能够开启啊!霎时,诸鬼神及阿修罗皆令城门自然敞开,而四天神捧起马足,以天帝为前导,逾城而出。

  出城后,太子脱下宝衣嘱咐车匿:带着宝衣及白马返回王宫,并转禀父王及姨母,我誓愿成就正觉,当返还报答深恩。车匿听闻泪如雨下,而白马跪地不舍地舔舐太子的脚足。

  回宫后,净饭王看见车匿带着宝衣及白马归来,却不见太子身影而悲恸蹶地,急忙着说:太子到哪了?而姨母抱著白马悲伤啼哭:太子乘着你出城,为何只有你独自归来?

  净饭王思念太子心切不舍,便普召大臣:众多国卿都是携子抱孙共享天伦之乐,而我唯一的儿子舍家入山修道。今天选择国卿等子弟五人追随及侍从太子修行,若中途舍离太子则灭你们的家族!

  其五人听命后马不停蹄地追寻太子而不敢暂逮,五人各自念言:我本是好逸之人,不曾有择道修行之念,哪有可成之道呢?若我归还则遭灭族之患,不如在这片甘果清泉而无有匮乏的森林住下吧!

  此时太子于一山水边落脚,内心冀望剃除须发愿作沙门。霎时定止天王知道太子心中的愿求后,持着剃刀化现于太子前,而帝释天捧持着太子的须发,太子心想:剃我头发的人,父王必会起恨意,若听到是我自己剃除,则无可奈何。于是太子自己剃除了须发而成为沙门,于森林中精进办道。

典故摘自:《释迦谱卷第一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

  省思:

  悉达多太子出城游历,照见世间老、病、死──种种不如意之苦常相围绕,深刻觉察生命之无常,进而觉照、发起出离无常之慈心悲愿,走向觉悟之道。生活中,老病死苦何尝不是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却视而不见,或消极逃避,或以小苦为乐,自锢于无明化城之中。

  然而释迦牟尼佛示现化小爱为大爱的出世因缘,令一切有情皆从轮回苦中觉醒,寻求超越无常的究竟之乐──非王位、国城、妻子、七宝乃至一切世间之乐可比拟。大慈悲、大无畏的师子吼,从逾城一刻震古铄今,唤醒人人本具的灵明自性!

点我:

相关文章

认出它,真理之门便会为你打开

认出它,真理之门便会为你打开

  只要我们能够变得宁静,让内在的话语跟声音全都静下来,我们就能看清楚,生命里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要看见真理,我们需要一双宁静的双眼。在还没找到这双眼之前就寻求真理的人,其找寻是徒劳的。  有一天临济...

一个冤冤相报的故事

一个冤冤相报的故事

佛教故事:一个冤冤相报的故事2018-03-16 中国佛教佛陀正法本意一个冤冤相报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北的一个农村。在村中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这个独生子从小体弱多病,夫妻二人对这个孩子真是...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43、和气四瑞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43、和气四瑞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唐朝道义遇见文殊菩萨的故事

唐朝道义遇见文殊菩萨的故事

  唐朝道义,江东人。出家在衢州龙兴寺。道义生得神清骨秀,风采动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与杭州僧人普守,同游五台,住在清凉寺。二人同访圣迹,向东北走了数里。道义自恨生逢末法之时,众圣隐伏,只有五台...

 商人闻法

商人闻法

  佛陀从远方的跋耆国游行教化到毗舍离国,住在猕猴池旁的重阁讲堂。国内的商人得知佛陀的行止,都欢喜地相约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问讯顶礼,佛陀也为商人们种种说法。  因为商人们不久之后将要前往远处的恒尸...

不要小看这一粒米

不要小看这一粒米

  有一天,石霜和楚国禅师正在筛米。被他们的师父灵佑禅师看见了说:  “这是施主的东西,不要抛撒了啊!”  “我们并没有抛撒呀?”石霜答到。  灵佑禅师在地上捡起一粒米,说:“你看,这是什么”  石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