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戒第六--道源

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戒第六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毁所受戒]:   四众所受戒法不同,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优婆塞、优婆夷同为六重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法。出家菩萨则有四百戒,而杀、盗、淫、妄、酒的五戒,则是所有佛弟子的共同戒法。   四众所受的戒法至为绵密,而且都是日常生活行为上的琐事,一不小心,就可能犯戒了而不自知。因此,四众犯戒的机会,严格观察是很频繁的。   [心生骄慢]:   持戒多少,即得戒果多少,这是戒法上明文规定了的。持戒与犯戒都自我承当,与他人无重大关系。故对犯了戒的四众,除应发慈悲心,代为惋惜外,不可生骄慢心,以为‘他不如我’、‘我胜于他’。若如此,就犯戒了。   ‘骄慢’是烦恼,是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而不能容物,故易招致烦恼。俱舍论四说:‘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故‘骄慢’是大结、是大染,必须去除。大集经二十说:‘摧骄慢山,拔生死树。’由此可见‘骄慢’被视为与‘生死’同等,必须摧破的二件大事。   【旨意】   佛说因果,自作自受,持戒者得戒果;犯戒者得罪果。故见四众犯戒,应自警惕,或以慈悲心相待。若生骄慢心,即失戒法。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大乘三聚忏悔经--阇那崛多及笈多等

大乘三聚忏悔经--阇那崛多及笈多等

大乘三聚忏悔经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毗舍梨大光明林。与大比丘众千余人俱。复有无量诸菩萨等。尔时世尊与于无量百千诸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长老舍利弗在彼会坐。承...

撰集百缘经第八卷--支谦

撰集百缘经第八卷--支谦

  撰集百缘经第八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比丘尼品第八   (七一)宝珠比丘尼生时光照城内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善贤。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族望。娉以...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第十二卷--惟净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第十二卷--惟净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第十二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诏译   世尊说是摄受大乘等诸法时。会中四万四千众生及千天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万八千菩萨得...

异部宗轮论--玄奘

异部宗轮论--玄奘

异部宗轮论一卷 世友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异部宗轮论   佛般涅槃后  适满百余年   圣教异部兴  便引不饶益   展转执异故  随有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说彼执令厌   世友大菩萨...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玄奘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玄奘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 尊者世友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一 辩五事品第一   有五法。一色。二心。三心所法。四心不相应行。五无为。色云何。谓诸所有色。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

放光般若经第十八卷--无罗叉

放光般若经第十八卷--无罗叉

  放光般若经第十八卷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住二空品第七十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热时焰如光如影。是诸法皆空。云何为有造处所。言是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