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戒第六--道源

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戒第六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毁所受戒]:   四众所受戒法不同,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优婆塞、优婆夷同为六重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法。出家菩萨则有四百戒,而杀、盗、淫、妄、酒的五戒,则是所有佛弟子的共同戒法。   四众所受的戒法至为绵密,而且都是日常生活行为上的琐事,一不小心,就可能犯戒了而不自知。因此,四众犯戒的机会,严格观察是很频繁的。   [心生骄慢]:   持戒多少,即得戒果多少,这是戒法上明文规定了的。持戒与犯戒都自我承当,与他人无重大关系。故对犯了戒的四众,除应发慈悲心,代为惋惜外,不可生骄慢心,以为‘他不如我’、‘我胜于他’。若如此,就犯戒了。   ‘骄慢’是烦恼,是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而不能容物,故易招致烦恼。俱舍论四说:‘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故‘骄慢’是大结、是大染,必须去除。大集经二十说:‘摧骄慢山,拔生死树。’由此可见‘骄慢’被视为与‘生死’同等,必须摧破的二件大事。   【旨意】   佛说因果,自作自受,持戒者得戒果;犯戒者得罪果。故见四众犯戒,应自警惕,或以慈悲心相待。若生骄慢心,即失戒法。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茶经--陆羽

茶经--陆羽

茶经 陆羽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

佛说楼炭经--法立共法炬

佛说楼炭经--法立共法炬

佛说楼炭经 西晋三藏法师法立共法炬译 佛说楼炭经卷第一 阎浮利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众比丘饭已后。会于讲堂上。坐共议言。可怪未曾有。是天地云何破...

海涛法师:半条毯子 佛教故事

海涛法师:半条毯子 佛教故事

  从前,在波罗奈国曾经流传着一个不合理的习俗:凡是家里的父亲年满六十岁时,子女就必须给他准备一条毯子,让他住在门边,去看守门户。  当时,有两兄弟也正在打算着把他们的父亲送去看门,哥哥对弟弟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一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一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一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方便品第六十九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如是方便力成就者。发意以来几时。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能成就方...

众事分阿毗昙论--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

众事分阿毗昙论--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

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 尊者世友造宋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启请。   敬礼最真觉  无为第一尊   敬礼最寂灭  及三乘妙道   敬礼最息心  净戒清凉僧   ...

大乘止观法门--南狱思大禅师

大乘止观法门--南狱思大禅师

大乘止观法门 南狱思大禅师曲授心要 南岳大乘止观序 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夫行尚书度支员外郎护军借紫朱頔撰   鹤林示灭而来贤圣应世者非一。咸以六度万行通达大智。安住于法界拔济于群迷。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