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道源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僧中付食]:   所谓‘僧中’是指有众多位比丘、比丘尼聚食之处,若单独一位,则不称‘僧中’。‘付食’就是供养饮、食或分配饮、食与在坐的比丘、比丘尼。   [若偏为师]:   ‘师’是指自己的皈依师、得戒师、羯摩、教授,开堂,引礼等师,或自己向所钦敬之师。‘偏师’就是偏于上述诸师,对其他诸师恭敬之心有所疏失,此种心态有违佛陀平等精神。   [选择美好]:   ‘选择’就是于付食之时,分别某种食物为精、为美、为大、为多,以之付与自己偏爱之诸师。此种分别心,但是自己的障道因缘。若被付食之师,因而起贡高、我慢、贪得之心,则为障他因缘,自、他均所不利。   ‘美好’者,‘美’是指色美、味美、质美而言。美色障于眼。美味障于舌。美质障于四大五阴,使人易生贪毒。‘好’是指色好、味好、质好,与‘美’同义。   ‘食’为保此身命延续,以闻听佛法,修学佛道,非为贪图口福之好,亦非延年益寿,故佛认食为药 对食之精、粗、味、质,不著味想、美想。故付食时,不需‘选择美好’而有偏心。   [过分与者]:   ‘过分与’者有二种意义,一是超过公平分配食物质量,使亲者较多,疏者较少,二是因师之体质、病苦、食量不需太多食物,而强分与过多食物,使其难以处理,若将之食尽,则有伤健康;若令残存,则有损功德。所以‘过分与’对自、他均损而无利。   付食之时,既无斗秤衡量,自难公平,但付食之人,以目测即可,或以被付食之师示意为度,不可勉强。最要紧的是,付食之时,不作人、我想、亲疏想,则分别心不起,付食自然公平,而无‘过分与’之虞。   【旨意】   付食诸师,若心生‘偏’,则成自、他障道因缘,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辟支佛因缘论--失译人名

辟支佛因缘论--失译人名

辟支佛因缘论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波罗奈国王悟辟支佛缘一。   辅相苏摩悟辟支佛缘二。   月爱大臣悟辟支佛缘三。   王舍城大长者悟辟支佛缘四。   波罗奈国王月出悟辟支佛缘五。   拘舍...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开元拾遗附梁录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开元拾遗附梁录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尔时喜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众中。颇有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亦得八万四千波罗蜜门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者不。佛告喜王。今此会中有菩萨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及诸三昧陀罗尼门。...

茶经--陆羽

茶经--陆羽

茶经 陆羽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

尚书--未知

尚书--未知

《尚书》原文及翻译 【导读】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这里说的"书",就是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文件、文告的汇编,其中也有部分篇目追...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畺良耶舍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畺良耶舍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池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诃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

三官经--佚名

三官经--佚名

三官经全卷 部咒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 应变无停 驱邪缚魅 保命护身 智能明净 心神安宁 三魂永久 魄无丧倾 净口神咒 丹朱口神 吐秽除氛 舌神正伦 通命养神 罗千齿神 却邪卫真 喉神火贲 炁神引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