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道源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僧中付食]:   所谓‘僧中’是指有众多位比丘、比丘尼聚食之处,若单独一位,则不称‘僧中’。‘付食’就是供养饮、食或分配饮、食与在坐的比丘、比丘尼。   [若偏为师]:   ‘师’是指自己的皈依师、得戒师、羯摩、教授,开堂,引礼等师,或自己向所钦敬之师。‘偏师’就是偏于上述诸师,对其他诸师恭敬之心有所疏失,此种心态有违佛陀平等精神。   [选择美好]:   ‘选择’就是于付食之时,分别某种食物为精、为美、为大、为多,以之付与自己偏爱之诸师。此种分别心,但是自己的障道因缘。若被付食之师,因而起贡高、我慢、贪得之心,则为障他因缘,自、他均所不利。   ‘美好’者,‘美’是指色美、味美、质美而言。美色障于眼。美味障于舌。美质障于四大五阴,使人易生贪毒。‘好’是指色好、味好、质好,与‘美’同义。   ‘食’为保此身命延续,以闻听佛法,修学佛道,非为贪图口福之好,亦非延年益寿,故佛认食为药 对食之精、粗、味、质,不著味想、美想。故付食时,不需‘选择美好’而有偏心。   [过分与者]:   ‘过分与’者有二种意义,一是超过公平分配食物质量,使亲者较多,疏者较少,二是因师之体质、病苦、食量不需太多食物,而强分与过多食物,使其难以处理,若将之食尽,则有伤健康;若令残存,则有损功德。所以‘过分与’对自、他均损而无利。   付食之时,既无斗秤衡量,自难公平,但付食之人,以目测即可,或以被付食之师示意为度,不可勉强。最要紧的是,付食之时,不作人、我想、亲疏想,则分别心不起,付食自然公平,而无‘过分与’之虞。   【旨意】   付食诸师,若心生‘偏’,则成自、他障道因缘,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第55集严持清净戒律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第55集严持清净戒律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佛门映像  编辑制作:定静工作室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55.严持清净戒律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竺法护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竺法护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上 一名善权方便所度无极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诸大弟子学戒具足。菩萨万二千,一切圣通无所不达...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施护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施护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 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八千人,菩萨一万六千人俱。是诸菩萨智慧、方便、神通具...

人与人之间的宿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宿世因缘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 "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 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 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

海涛法师:一朵花的功德

海涛法师:一朵花的功德

  有一次,佛陀在罗阅祇城中经行着。这时候,正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节。佛陀慢慢从城市绕到城外,忽然远远地传来一片歌声,多么哀怨与悠扬,于是,佛陀坐在溪边静默着。  不久,一大群男女老幼,手中捧...

佛说八正道经--安世高

佛说八正道经--安世高

  佛说八正道经一卷   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弟子。听我说邪道亦说正道。何等为邪道不谛见不谛念不谛语不谛治不谛求不谛行不谛意不谛定。是为道八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