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南怀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指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佛说二十一品的时候,是无法可说,这一品更严重了,是无法可得。须菩提说,请问你老人家,当年大彻大悟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老人家那个境界,没有得到一个东西吗?「佛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这样又是那样呢?就是话头了,要你去参!就像是禅宗那个一指禅一样。   唐代的一位禅师,他是金华山的俱胝和尚,我们要修道就要学学他,他始终没有出来参学过。有一天,他要出来参学,夜里,虚空中一个声音告诉他:你不要出去,有肉身菩萨亲自来给你说法。肉身菩萨就是活著的人,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肉身,可是他是菩萨再来身。第二天天龙和尚来看他,他就问天龙什么是佛法?天龙和尚是大禅师,手一指,俱胝就大彻大悟了。所以俱胝和尚悟道一点都不吃力,他得的是一指禅。以后他说法,什么是佛法?手指一比,你懂得也是这个,不懂得也是这个,第二句话也不说;很多人因他这么一指也悟道了。   有一天他出门去了,他的徒弟小沙弥,跟他好多年,看到人家跟师父磕头啊,顶礼啊,求佛法啊,师父总是手一指,这个。这一天师父出门了,有人来找师父问佛法,小沙弥说,我师父那个佛法,我也知道。那个居士就跪下来,小师父,那请你告诉我。小沙弥也手一指,这个!那个人也悟道了。小沙弥很高兴,原来师父的佛法就是这个样子。等到俱胝和尚回来,小和尚向他报告,今天来个居士,我接引他悟道了,就说了经过。师父哦了一声就进去了,转身又出来了,对小沙弥说,你再说一遍怎么接引人?那小和尚就把手一指说,这个。师父等他指头一伸出来,一刀把他指头砍断了,流血不止,小和尚又痛又唉唷,悟道了。指头砍断了一节,就是这个。所以,「如是,如是」,就是禅宗的这个。这个究竟是那个,就要自己参了。   金刚经有五六种的翻译,反覆研究,还是鸠摩罗什翻译得最高妙。后来玄奘法师重新翻译过,道理是更清楚,但是佛法的意义却模糊了。鸠摩罗什的翻译,许多地方都是禅宗讲话,如珠之走盘,不著边际,不落一点。所以后世的禅宗采用金刚经,可以悟道,就是这个道理。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当时我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你以为得到一个什么菩提吗?了不可得。也就是六祖后来悟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不可得。如果有一点少法可得,就还有一点空,有一点光明,有一点境界;看到一点圆陀陀,光烁烁的,都不是了,都著相了。「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这一节很简单,就叫无法可得。我们给他偈语的结论:   第二十二品偈颂   多年行脚觅归途入室知为道路愚   检点旧时新衣钵了无一物可提扶   「多年行脚觅归途」,很多人从年轻学佛、修道、出家,多年行脚到处参访,觅归途,都是找一个归家之路,都想找到生命的根源。   「入室知为道路愚」,真正悟道的时候,你才了解道路愚,被道路骗了,被方法骗了。八万四千法门都瞒了你,前面说过,禅宗有位祖师,跟过很多法师学种种法,修了一辈子,最后悟道了,告诉那些老师说:「我眼本明,因师故瞎」。我两个眼睛本来亮的,老师啊,你把我弄瞎了。   东学西学,结果把自己眼睛弄瞎了。不是真的眼睛弄瞎了,道理看不清楚了。所以入室方知道路愚,都被方法骗了。   「检点旧时新衣钵」,真正悟了道的人,我还是我,一切皆空,了无所得。这个衣钵还是旧的衣钵,不过是好多年前你自己把它捆起来找不到了,现在你把它拿出来,这个东西还是旧时的那个东西。   「了无一物可提扶」,本来无一物,没有一个境界可得的,这就是无法可得。   这五六节,佛都是叫我们不要著相,不要执著一切法。现在虽然叫你不要执著一切法,但是有一个法要执啊!就是善法。所以下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净心行善。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洞玄灵宝定经--未知

洞玄灵宝定经--未知

  《洞玄灵宝定观经》全文: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百业经 干布国王--堪布索达吉

百业经 干布国王--堪布索达吉

干布国王   ——残杀五百罗汉,恒在地狱受苦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个正在地狱受苦的怪物。牠的躯体庞大,没有双眼,全身溃烂,溃烂处还有许多小虫不停地吸食,真是苦不堪言。当它跑到平原时,有狮子、...

摄大乘论  白话文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

摄大乘论 白话文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

白话《摄大乘论》总标纲要分第一 【译文】 在《阿昆达磨大乘经》中,在薄伽梵面前,已经能够善於悟入大乘法门的菩萨,为了显明大乘佛法本体之大而说。即依据大乘佛法,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第一、所知依...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不空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不空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唐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亦名瑜伽总持释门说菩提心观行修行义)   大广智阿阇梨云。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

一切经音义  卷八十一至九十--慧琳

一切经音义 卷八十一至九十--慧琳

一切经音义 卷八十一至九十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集神州三宝感通传四卷(旧目三卷今分为四卷) 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 右三集传共十卷同此卷音。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第一卷 慧琳撰 [肸-...

三无性论--真谛

三无性论--真谛

三无性论 陈三藏真谛译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   论曰。立空品中。人空已成未立法空。为显法空故。说诸法无自性品释曰。前说空品。后说无性品。欲何所为。答曰。前说空品为显人空。但除烦恼障。是别道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