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讲解--大安法师

佛说无量寿经讲解 大安法师 《无量寿经》释经题   在第二届东林寺净土文化进修班上,我们有这么一个殊胜的机缘,共同来探讨净土宗一部非常重要的根本经典——《佛说无量寿经》。这是大家多生多劫跟净土法门、同阿弥陀佛深结法缘所致。同时在东林寺,慧远大师在1600年前启建白莲社,   所依据的经典也主要是《佛说无量寿经》,专修念佛三昧。这个理念集中体现在刘遗民居士所撰写的《西方发愿文》上,基本上是按《无量寿经》的理路、方法,来构建白莲社修行的方法。所以我们在今天,也是继承慧远大师这样专修净宗的遗风,把《无量寿经》的义理、修行方法,来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探究。   这部经典,历来的祖师大德有很多的赞叹,称为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称性的圆教。《无量寿经》里面也通过阿难尊者的口吻,把这部经典的几个特别的不同之处展示出来:这是一个奇特之法;这是一个引导一切众生出离两种生死的导师之行;这是快速圆成佛果的最胜之道;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断地要数数来世间救度众生的最主要传授的一个法门,叫行如来之德;这是一个佛佛相念之法,当哪一尊佛要宣说这个《无量寿经》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都会放光加持的,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的报身也会放光加持的。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法会上,全身现出稀有的瑞相,就是佛佛相念一法哦。那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法华经》给我们和盘托出:为一大事因缘故。这个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佛之知见也就是在《无量寿经》讲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就体现在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这么一个大网张开,于十方无量刹土生死苦海捞漉轮转的众生,令他们悉皆出离生死之苦,圆证自性涅槃之乐。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矜哀三界,不断地来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的一个本怀。   所以这个法门又称为佛出世正说,就是出世间法的正门之说。这个“出世正说”出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他有个概念,就提出净土的这个往生一法跟通途的八万四千法门,有一个概念上的界定。这个界定也许我们会草率看过,善导大师说“门余八万四千”——宣说这些法,众生也随着他的根机、好乐,都能得到利益;但是末法的众生,他根机不一,最得到利益的还是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一法。所以他就讲“门余八万四千”,“门余”就是净土法门正门之余的八万四千法门。那这个概念的分判,这不是一般人能够随便提出来的。说通途法门是门余,净土法门就叫正门,有什么依据?那这个依据也许就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依据:这个概念是善导大师以他虔诚祈请,梦中感应梵僧指授的玄义。所以它是来自一个佛菩萨法界的一种声音,不是我们所能判别得出来的。我们要理解这个净土往生一法——《无量寿经》展开的义理,是出世正说。好,那么这样,我们就能够深刻地对这部经典有一个甚深的信心。   具体对这部经的讨论,我们也是在文前,要对这部经大概的意思作一个概述。这种概述历来的注经家有两个路向:一个是详细的概述,就是以华严的“十门开启”来做一个阐释;简略的概述就是天台的“五重玄义”。那么这次我们面对这部大经,所讲述的只有十次,时间非常有限,我们不可能详细展开去说。所以我们采取五重玄义的这样的一个框架,给大家来说一说,并且以后讲经的文句展示,我们也不可能一句一句地去讲得太细。所以这次可能采取一个要义——简要的大义的方式,来跟大家做一个讨论。五重玄义,一般它首先讲释名——能召之名;第二就是辨体——所辨识的体性;第三,由这个体性给出它的宗旨;第四,由这个宗旨表现它的力用;第五,从判教的角度来观照一下这部经属于哪个藏教所摄。这五个方面实际上跟这个华严的十门开启只是详略的不同而已,应该说五重玄义也含摄着华严十门开启主要的精神理念。   好,第一,我们来看释名,就是解释这部经典的名称。一部经典的名称,是对这部经主要的义理、境界、方法的一种高度浓缩的产物。所以上根利器一闻经典之名,就大概能把握它的纲宗。这部经名是以能说、所说人为名。能说的:《佛说无量寿经》第一个“佛”,是指我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他是以他的大悲愿力示现在五浊恶世,《梵网经》说他来这个世间已经八千次。《悲华经》中,这位释迦牟尼佛示现大臣宝海梵志的时候,就曾经发了一个悲愿:要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来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救度那些烦恼深重、罪恶深重的众生。所以他来到我们这个世间,尤其是在人寿百岁这样的时空态里面来,没有甚深的大悲愿力是不可能的。《悲华经》向我们讲诉,当时无诤念转轮圣王供养佛的那个法会上,很多菩萨也发愿——悲心很重的菩萨发愿,也最多发人寿一千岁的时候示现过来。到了人寿百岁的时候,实在是五浊恶世的情态太深重了,一般的菩萨都没有那么深厚的悲心的穿透力,能够过得来。本师释迦牟尼佛悲心深厚,他就在这个时候示现了。   那这个“佛”,包括十种称号,如来呀,应遍知啊,明行足哇,善逝、世间解……这些,包括《华严经》讲的“十身佛”。这个“佛”里面包含的这种智慧、功德,也是很深。但我们从事相上来说,这是指称释迦牟尼佛;从他的德能来看,这个佛是觉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那具体到果地上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就是他成就一切种智。成就一切种智就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没有哪个法他不了解的,没有哪个事情他不能现量亲见的。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具有这样的一个智慧德能,这很重要,就对于他所说的这个《无量寿经》,我们会有信心。这个《无量寿经》里面,他讲的是他现量亲证的境界,不是他听别人说的,也不是他心意识里面琢磨出来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讲,一句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所以这个《无量寿经》的境界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境界,它是把佛的现量开悟的境界和盘托出。这是等觉菩萨都不能了解的,唯有成佛才能够朗然了解:距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净土,有一尊佛——阿弥陀佛——他发的大愿。他发的大愿对我们众生是什么样的关联,这是成佛的人才能了知这个真相。所以我们能够把《无量寿经》的义理、知见,转为我们的知见,这就是以佛的知见为己知见,以佛的开悟为己开悟。   那第二个是“说”,“说”不是简单地说了,一般解释这个“说”的义理,叫“悦所怀也”,很喜悦——说的时候很喜悦。他为什么喜悦呢?是把平时蕴在他胸怀里面最想说的法,观察机缘成熟,能够说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间,他唯一的目的是要引导我们出离轮回之苦哦——生死一大事啊。那净土往生一法,正是对这最大的事情单刀直入的解决,在解决生死的当下,他自性的涅槃佛果也快速地现前。所以这是释迦牟尼佛利益众生最想做的一个事情。但最想做的事情也要等待时节、因缘了,一定要众生相信哦,他有这个善根、福德能够担荷,所以佛讲法都要观机。观机——观察这个法会上四众弟子成佛机熟,他往往是“悦所怀”。就是观察这个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才赶紧把这个净土往生一法说出来。那成佛的根机成熟,就不是声闻、缘觉的根机了,那更不是求人天福报的根机啰。当一个人把成佛作为他生命的目标,而且自信有佛性,自信必将成佛,在这个时候这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一般人他都停留在追求人天福报,最多有出离心,得个声闻、缘觉。要把成大乘的佛果作为自己生命的目标——这个善根成熟,才有担荷净土往生一法的善根。那释迦牟尼佛在这时候——佛有一种功德,度众生是不失时机,不前不后。如果众生不相信的时候,佛不会说;如果众生能够相信而不去说,滞后了,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这个“说”,就是师资道合——百千万劫稀有难遇之一时。这就是经典讲“一时”佛在什么……这个“一时”构成了这个“悦所怀”的一个机缘。那这个“说”可以包括四无碍辩的宣说,也可以包括佛的善巧四悉檀的宣说。这里特别是我们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大悲的智慧观机逗教,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因为这个法门是一切凡夫众生问不出来的:这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好,所以我们要这样来理解这个“说”。   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无量寿”,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那为什么要用“无量寿”这个概念呢?实际上经典当中讲,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无碍光佛、无边光佛,为什么用这个寿来指称?这个“寿”,我们就想到《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寿指什么?好像表面上是指寿命,但终极意义上是指涅槃实相的体性,这个涅槃实相的体性含裹着一切无量的功德。这位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契证了这样的一个“寿”的功德。这个“寿”的功德在汉译的《无量寿经》里面是解释为“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这尊佛所证到的体性——寂静涅槃。那寂静涅槃,这个湛寂常恒了,“妙湛总持不动尊”啰,就是这个意思。那只要清净到极点,它就会生出它的妙用,就有它的光出来,这叫“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所以有湛寂常恒的“寿”,就必然会生起灵明洞彻的“光”,这就是以无量寿之体摄无量寿之光的妙用。所以讲无量寿的时候必然包含无量光,说无量光的时候一定包含无量寿。为什么呢?由于无量寿的“寂”和无量光的“照”是不二的,光寿是一如的。光寿的一如,寂照的不二就是实相,就是阿弥陀佛。   所以当一切菩萨证到了这样的“寿”的时候,这时候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就在当下这一念,含摄着过去无量无边的时间,也含摄着无量无边的未来的劫——念劫圆融。同时有无量光的功能,那它是指空间的弥漫,那无边的刹海不隔毫端。所以证到了无量光、寿,就超越了时空,就到达不二的涅槃的体性。有无量光它必然会展示涅槃的常、乐、我、净,展示涅槃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于是这里面的无量就是所有都是无量:他的功德、他的智慧、他的相好、他的神通、他的妙用、他的辩才,都是无量。所以我们现在这些有限的、有量的众生,面对这个无量寿、无量光是什么概念?这就是我们打开心量的一把金钥匙,同时这也是难以相信、难以契入的一个东西,所以要了解这个。   好,第五个字是“经”。经呢,一般是佛亲口所宣,都能称为经。梵文叫修多罗,勉强翻译中文为“经”。那“经”里面包含的意思也很多,我们一般讲“经”,会说这是具有“贯、摄、常、法”四种意思。“贯”就是通过这个经能诠的文句,能够贯通所诠的义理。这个“贯”一定要经过一种文句,来像一根绳子一样的,把这个花给它串在一起,构成一个花鬘。如果你没有能诠的文句,你的义理就散的。所以这是贯——贯摄。   好,那“摄”,你所贯穿的义理它的具体作用:来摄受所教化的众生。你目的是要教化众生的,是令众生得到解脱的,不仅仅是停留语言文字、审美意义层的东西。它要通过义理落实到我们的知见当中,指导我们的修行:摄受众生。   第三个就是“常”,佛所说的经典的真理,放之法界而皆准。远古的往劫是真理,现在仍然是真理,无量劫以后的未来仍然是真理:万古不易。不会像世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新的情况的改变不能解释了,它有一个新的理论又来取代。知识是递进的,科学范式是会转化的。那佛说的不是这个样子,它是“常”法。那这个“常”在我们净土法门,它也要告诉我们,无量寿、无量光所展示的“常”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就是“常”的特点——无衰无变;正报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他们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是常法。所以有这个“常”的一种信息的传达,我们就有一个放心:“哦,它是永恒在那里,它是“常”的——常法,所以我随时去都能靠得住。”如果它不是“常”,前面加了一个字——“无常”,那就麻烦了:我们这个世间也是无常,你也是无常。我就是由于这个世间无常,很逼恼,我要去找一个超越无常的地方;你也是无常,我也就没有靠头了,就没有必要去了——靠不上哪。所以“常”告诉我们,那里靠得住,它是常法。这个常法也是涅槃里面的常、乐、我、净,涅槃的一个特点:四德就讲常的问题,永恒如是。这个涅槃的常法:有佛、无佛都在那个地方,在佛不增,在凡不减。   第四个就是“法”。经典所传达的那种原则、义理、方法,是十法界众生共同遵守的,可以作为轨范。所以我们要了解,它是一个这样的贯、摄、常、法的契经。这个“修多罗”,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好,那《佛说无量寿经》也包含着这种三德密藏在里面啰。“佛说”,这是佛从他所证悟的真理——“实相般若”里面流现的“文字般若”——法身舍利,所以“佛说”就是般若德;所说的这个义理和修行的方法,能够令我们到达彼岸,所以它具有解脱德;让一切众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圆成自性本具的佛果,所以它具有法身德。一般谈经典,大家都会讨论教、行、理、证这个问题。那谈“经”,它都包含这个通途佛法的教、行、理三方面:这个理经就是指实相理体,由实相理体建立这个教法;这教法是从实相里面出来的,所以这叫教经;以这个教经来启念佛之行,这就叫行经。依这个念佛之行来契证实相理体,这就是证。——教、理、行、证。   那教、理、行,净土法门都是在大乘圆顿佛教当中、一切经典当中,有它特别殊胜的一点。这个可以引用蕅益大师的三句话,他是对《阿弥陀经》的一个评价——《阿弥陀经》也是《无量寿经》的小本。说从行经的层面来看,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从教经的层面来看,这是“了义中无上了义”;从理经的层面来看,这是“圆顿中至极圆顿”。蕅益大师这三句话,是把这个净土的出世正说,跟八万四千法门的通途作一个比较。说出的这三句话,是把净土法门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在这个方便里面,念佛往生一法是方便当中第一方便。一切大乘经典都在诠释大乘的了义,“了”就是显了——第一义谛,那么净土一法所显了的这个第一义谛,是无上的第一义谛。那我们就看刚刚讲“阿弥陀”这个名号,它就包含着至极的了义。至极了义要包括中道的了义,中道就是真空妙有。无量寿就是“真空”,无量光就是“妙有”。由这个无量寿的真空,产生了无量光的妙有所展示的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所以它是直显大乘圆教的了义,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那从“圆”——圆融、圆满、圆妙——这个层面来看,《无量寿经》展示的义理、境界:一般会把《华严经》作为全圆来作比较,《无量寿经》具足华严的“圆”的全体。而且它“顿”,一个凡夫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得三种不退,他顿然超越,顿然成佛。所以是圆顿当中至极圆顿。所以说法华秘髓——《法华经》授记一切众生包括与会的学、无学的一切人都成佛这样的秘髓,《华严经》的奥藏,都在净土法门的经典里面。这是净土教、行、理。   好,这个名称我们就作这么一个解释。 《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那么这部经典翻译呢,是曹魏康僧铠。曹魏就是三国年间曹操所建立的政权,这是曹魏朝廷的第四代皇帝曹髦;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由康僧铠所翻译的。当时曹魏年间——三国年间,有很多姓康的这些过来的三藏法师。像康僧会哟,康僧会在孙权的那个时候有一个神迹——祈祷出舍利,让这个孙权产生了信心,第一个在江南建立寺院的。康僧会、康孟祥、康巨、康僧铠都有个康字。那个时候在安息国和大月氏国中间,有一个国家叫康居国,康居国佛法非常兴盛,所以它就可以向外面输出佛教人才。从那里过来的这些三藏法师,都以他的国家作为姓,就叫康什么、康什么。所以这个康僧铠,一般推测他大概也就是康居国过来的。所以这个经典翻译还是非常早的啰——三国时期。好,这是解释翻译者。   第二个是辨识体性:这部经典是以什么为体——探讨这个,它是了解这部经典深层的一个义理。谈到这一点,一般我们都会了解,会说大乘佛经皆以实相或者法性为体。谈到这些,我们还是觉得很抽象,实相又是什么呢?实相是无相,又无不相,离四句、绝百非,非青、黄、赤、白,不生不灭。反正这些东西会说得很多,这些在讨论佛法当中是比较难讨论的。但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实相离一切相,但又即一切法,它超越主、客体的对待——绝待,同时又圆融一切法。那么《无量寿经》是以实相为体。一般我们会讲小乘佛法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涅槃。因为小乘佛法是把这个生死跟涅槃打成两截,所以它必须用三个东西进行印。印就是涵盖相衣,印下去能够让人产生信心:知道你符合这三个条件,这就是佛法。如果不符合就不是佛法。那大乘佛法是把生死、涅槃,看成是一体的、不二的,所以它就没有谈到过多对待,就直接谈实相,以实相为体。跟实相相应的就是大乘佛法,不相应的就不是。那么在这个层面,我们就是可以稍微具体一点,让我们可以把捉的。因为讨论实相法性层面,这是离心缘相的,离言语相的,是法非思议分别所能知的,所以你讨论来讨论去都是晕头晕脑。所以最后像文殊菩萨干脆就不说话——默然,这个维摩诘居士赞叹:这叫真说不二法门。那我们也不能在这里默然啰,默然呢,我们也是莫名其妙。如果懂的人,默然他都在说哟,叫默然说;我们不懂的人,一默然就想睡觉啰:不一样的。   好,在这个体性实相层面,我们首先要想到自他不二、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就在不二的实相的这种本质特点当中,我们来观照我们凡夫众生跟佛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自性——“理即佛”的自性,跟已经圆成佛果的这个佛它是什么关系?不二的。所以蕅益大师谈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他谈三对——六个范畴,都是最终归结到不二。所以我们能生起的信心,是我们的自性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信的阿弥陀佛这个他佛,是果地上的一个成就的佛,他跟因地上的佛性是不二的,于是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自他不二。所以你说这个念佛法门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你在自他不二的层面,你怎么可以在自力和他力当中划一个明显的界限呢?你也划不出来的,因为自他不二嘛。所以蕅益大师为什么他特别强调,净土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要了达全体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哦。因为这是实相法印的一个本质特点啰。   然后性和相,就是它的性体和它的表现的事相,它们是不二的。净土法门是从事相上建立,指方立相,讲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乃至念这个名号都是相。但这个相的当下就是实相,它的这个相是表达它的性的:性相不二。所以观察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的时候,我们当下就了知这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德。托这个事相能生起我们对法性的理解——开悟。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要听到一种声音,甚至那个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或者见到菩提树,闻它的香,见它的色,尝它的果,意念思惟它的功德,都能得三种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实际上乃至十种忍都具足,就在这个事相让我们契入法性。因为这个相是清净之相,是佛的愿心显现出来的:性相不二。   再就是看因果不二。这个净土法门它的因果,不像通途教理—— 一定要戒、定、慧三无漏学,断一份惑证一份真这样的一个因果。那净土法门超越这个常途的因果:它是以阿弥陀佛的已经成就的果地觉,作为我们凡夫众生修行之因,当我们接纳这个果德的时候,我们全体的因身就是果德。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所以为什么叫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你只要念这个佛,就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带业往生,虽然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却具有像阿弥陀佛那样的相好光明、六种神通、种种妙用,这都是因果不二。   全体果地上的功德,透过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平等的心体,给予了一个完全的授予。所以这样,我们一切凡夫众生跟阿弥陀佛也是生佛不二。当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实际上阿弥陀佛现量亲证:所有的众生都往生了。只不过是在我们凡夫现象上层面,有一个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就若今生、若当愿则当生的三际的差别而已。   所以这部经典所展示的就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它全体都是实相。那全体实相,我们会概说: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能赞叹的十方恒沙诸佛,所赞叹的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能信这个法门的众生,所信的这个名号、净土,能愿的众生和所愿往生的净土,等等这些,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都是实相。所以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是实相,这个名号更是实相。所以我们说,参禅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毗卢遮那的法身,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了解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部经典就是实相,我们在读诵这部经典的时候,我们在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就安立在实相之海哟。为什么“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哪?禅可不是佛心吗?就是实相啊。你念这个名号的音声符号,就安立在实相当中,这不是无上深妙禅吗?所以祖师大德常常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信息哟,你就参禅,你到外面参,殊不知“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呢。你已经在长安皇宫里面最核心的一个含元殿里面,你还到处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吗?那这个比喻是古代比喻,可能大家觉得陌生,如果现在比喻可能说,你已经在中南海了,你还到时候:“北京怎么走哇?北京在哪里呀?”。但是往往在中南海,他还要想:“北京在什么地方?我要到北京去。”所以很多念佛的人听说参禅很高妙,他就放弃这个名号,就等于你已经在中南海,还要到外面去找北京一样。好,这是辨识这个体性。   第三个是明宗,就是它的宗旨。体性跟宗旨有区别,体更要抽象一点,宗旨更要具体一点。一般是把它理解为会体之枢,就是契会到这个体性里面的这种门,就是宗。这个宗和体的关系,就好像这个屋子有梁柱:屋子、梁柱中间就有空间,梁柱构成空间才有屋子之用,那这个体就是这个空间,这个宗就是这个梁柱。这两者相辅相成,但也不能视为一桩事情。好,那了解这个,我们看看这部《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宗呢,还是体现在三辈往生的那句最核心的话。三辈往生的共有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它的宗旨。那么发菩提心,可能这个概念我们又会产生一些讨论啰。发菩提心到底是通途的菩提心,还是净宗的菩提心呢?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通途的菩提心这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它发心的这个阶段——从他的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它都是很有层次的。要说起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它的妙用、它的实践,也是一大课题了。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再就是我们还要观照到这个菩提心,在净土法门有它特定的内涵,它可以含摄通途菩提心的内涵,同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通途的菩提心的诠释。所以有不少的人看了这句话,就得出个结论: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是一个往生条件问题,这个条件必须要把它界定清楚哦。   那善导大师在诠释《观经》九品往生上品下生里面谈到,只要但发菩提心。怎么去理解这个菩提心?善导大师有个基本的诠释:就从厌苦开始,就是厌离我们娑婆世界的苦,来求往生极乐净土,到那里圆成自性的无生法忍,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度苦难的众生,这就是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面,他就表达得像层层剥笋一样的,跟我们净土法门的理念马上挂上钩了。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是什么?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是什么?就是摄一切众生往生佛净土之心。好,那么到了蕅益大师,对这个菩提心有一个更为单刀直入的诠释: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对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辨识清楚,这个菩提心的核心的内涵还是信、愿。如果能发出通途的菩提心当然更好——要提倡;如果万一通途的菩提心发不出来,但是他有深信切愿,照样可以往生。   这里还包括对那些声闻、缘觉二乘的行人。如果你一定要把发通途菩提心作为往生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那些声闻、缘觉无量劫以来都是声闻种性的人。一定要他“一定是你发了大乘菩萨心,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这是很不容易的,他动经无量劫以来都是声闻的种性。《法华经》讲释迦牟尼佛与会的弟子,他们曾是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发过菩提心,但是又退转,就堕到声闻位。尘点劫来都堕在声闻位的这样的一个心性的惯性,你让他忽然发大乘菩提心——太难了,这不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一定要声闻、缘觉发菩提心才能往生,那试问,阿弥陀佛发这个四十八大愿是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如果声闻、缘觉发不起大乘菩提心,但是他愿意往生,难道这个愿不能摄受他吗?你愿不能摄受他往生,说明九法界里面就缺了两个法界啰:这是说不通的。所以九法界众生就站在他的自己法界的这样的定位上,只要具足信愿都能往生——才符合四十八大愿的根本宗旨。实际上也有圣言量的依据:观经的下辈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发通途的菩提心的。所以我们对这一点的这种诠释、说法,是理直气壮的,不加含糊。   好,解决了发菩提心问题,下面就“一向专念”。“一向”,后面我们会讲得更详细一点,它大概会给我们提供消息:要一门深入,要专修,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要了解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你喜欢动摇,这说明你知见上还没有建立起来,总是觉得还有更高明的方法比净土法门好:“如果我不修,不尝试一下,我吃亏了。”你只要建立知见——净土法门是成佛最快的法门,你就会稳定下来,死尽偷心,莫换题目,一门深入:专门念阿弥陀佛名号。那这个一定是要建立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有深信切愿这样的一个智慧,才能在行持上做到一向专念。所以信、愿、行三者,它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互动的。所以这个《无量寿经》的宗旨还是信愿持名为宗:实际上这句话——跟《阿弥陀经》这种信愿持名的宗旨——也是另外一种表述方法。于是《无量寿经》也就围绕着信愿持名,来展开它的这种经文结构的阐释。就是为了信愿持名:前面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让我们产生信心;然后后半部开始讲这个三辈往生,让我们发起这个愿,知道怎么修证;再最后一部分,向弥勒菩萨来讲说这个世间五恶、五痛、五烧的情况,是让我们产生厌离心。第一卷产生欣慕心,第二卷产生厌离心,这两卷的整合成就愿往生心,都是围绕信愿持名来展开的。好,这是明宗。 《佛说无量寿经》之力用、教相   第四是阐明它的力用。力用就是它的功能作用:这部经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概述两句话:以横超往生、得不退转为力用。这个法门是横超的法门——横超三界,它不是竖出三界的。竖出三界就是通途的断惑证真的理路,叫自力法门,“步行”到达目的地。横超是以信心为方便,以信愿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带业往生。这横超里面就有带业的问题,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断,但是靠信愿感通,我们能够离开三界。通途的教理告诉我们:你要离开三界一定要断见惑、思惑,见惑、思惑没有断尽,是不可能离开三界的分段生死。但恰好这一关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是极难的一件事情:断见惑,像断四十里的激流水哟。你就断见惑,也只是得一个初果的须陀洹,你还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间啰。那这个过程都是非常漫长的。所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见证到——我们在轮转的众生靠自己力量难以断见、思惑,才悲心建立这个带业往生的法门。这就要建立一个大愿船,我们众生的业力哪怕像一个巨大的石头,你放在大愿船上不会沉下去,随着这个大愿船的力量,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去。这是第一个作用。   然后一到那去,能够得阿鞞跋致——三种不退。三种不退的意思就是能够快速成佛,这个就是不可思议的功能作用啰。我们凡夫众生如果靠自力,要完成这么一个成佛的过程,动经无量劫无量劫。阿弥陀佛他的本怀,是要令一切众生快速证到佛果,所以他的四十八大愿里面,把给予众生真实成佛之大利的这个愿,是做到了究竟圆满的程度。在四十八大愿里面,它如何体现让一切往生者快速成佛呢?我们可以从三愿里面,就能够大概了解这是真实的。第一个是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都来接引。只要信愿持名——只要十念,就能往生,这就说明我们很容易解决三界轮回问题。但我们修行实际上动经无量劫,就是三界里面出不去。那阿弥陀佛用十八愿保证我们很方便地出三界,这就建立快速成佛的一个先决的这种底线,再也不会进进退退了。   然后他的十一愿告诉我们——正定必至涅槃愿——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入到大乘的正定聚。这个正定聚就刚刚讲的三种不退,阿鞞跋致就叫正定聚。得到正定聚了,他就避免了堕到声闻、缘觉的这种偏真涅槃的威胁,他能够直接指向大乘的佛果,不中止化城,所以十一愿保证不退。再就是二十二愿保证——菩萨一生补处愿。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披上弘誓盔甲,在西方极乐世界本土可以修行,到他方世界应化也可以加持你修行,让你现前圆满普贤十大愿王,能够不经常途的修行次第。在这三种不退,尤其念不退的当中,顿然超越常途的这种四十一个阶梯,快速成佛。所以这三愿是保证我们很快就能成佛的。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就在于能够即速成佛,快速的圆满十大愿王。圆满普贤十大愿王,就能成就如来无量无边的恒河沙的功德。   那么这样,又体现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有四土,这个四土也是圆融不可思议的。从行布上来说,随着我们往生者的断惑的程度,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是我们断惑,自心显现的一个境界。然而从阿弥陀佛愿力的圆融、绝待的加持来看,这个四土又在一土。所以带业往生的凡夫一去能见到声闻,能跟等觉菩萨把手同行,能见到佛。如果在他方世界,这四土是隔开的,我们凡夫众生是见不到阿罗汉的,是见不到菩萨的。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能见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说明四土也圆融在一土。那既然圆融在一土,这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啰,这个“一处”,它“处”和心的概念是对应的,处在一个处所,实际上是处在一心里面。这个一心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心,阿弥陀佛的愿心又是“清净平等觉”——平等的觉心。虽然我们跟这些声闻、缘觉、菩萨,所断惑的程度、修行的阶梯有差异,但是我们共同处在阿弥陀佛的愿心平等之海当中,这个差异也就不成为一个差异。所以我们就跟这些等觉菩萨可以把手同行,我们都跟他是同参道友。   所以这些德用都是不可思议的,说是阿鞞跋致呢,他又是个凡夫;说他是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的凡夫,他确实又是三种不退的菩萨。靠我们这个世间的判教,它就没办法判的。即凡即圣、非凡非圣,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力用。再加上这个法门,我们常常讲利力用:三根普被,利顿全收。这种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可以含摄一切众生,大造之中不遗一物,上至摄受等觉菩萨,下至摄受那些阿鼻地狱的众生:都能够在这个阿弥陀佛平等普度的大愿海当中得到拯救。那么等觉菩萨修这个法门,他没有说:“哎呀!好像自己吃亏了,降低水平了。”他没有这个感觉。这些愚夫愚妇——悠悠凡夫,乃至地狱众生,修这法门也没有感觉到高不可攀,反而也觉得:“哎呀!文殊、普贤都修这个法门,我也修这个法门,觉得很自豪。”现在我们知道连文殊、普贤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还有什么傲慢?“我根机高,我可以不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能说得出来吗?正因为这个法门具有这样的一个殊胜的德用,所以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护念的一个法门:当释迦牟尼佛称性宣说这个法门的时候,十方诸佛都放光加持;十方诸佛敕令他座下的菩萨,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供养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得阿弥陀佛授记。这是众星拱月的法门,这是众水朝海的法门,是体现十方诸佛大慈大悲的一个法门。   所以悲心救度众生的这个法门,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最简单而又最究竟。大家可不要以为念这个佛号太简单,就认为它很低级。实际上越简单,它所形成的过程就越不可思议。最简单的是最有真理的,是最慈悲的,是最有智慧的。这个简单的法门,可解决了我们从凡夫地到成佛全过程的一切障碍——就这一句佛号都摆平,不需要这个加行、那个加行的。所以一句佛号单刀直入,直指众生念佛心,开佛知见,得无上大利。后面会讲到这个佛教正法、像法、末法,末法一万年,最后到了刀兵劫,所有的佛经全都灭尽,唯有这部《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愿力特别加持——最后住世一百年。   你看刀兵劫的时候,众生烦恼已经到什么程度,我们都无法想象哦:身材非常矮,一点点高,寿命只有十岁——还是高寿,一般活个六七岁就死了,然后那个时代的众生的嗔恨心非常强烈,人和人见面都起杀心——六亲眷属都要杀。所以这样的恶业所感,拔起一根草都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是这么一个时代。在这样的最痛苦的时候,如果有众生还能遇到这部经典,还能够念这句“阿弥陀佛”求往生——都能往生。那这个末法特别加持住世一百年,也就传递个信息:随着时代越来越往后,众生根机越来越陋劣,这个法门最当机。一切法门都像开的药,面对一个重症的病人,所有的药都产生不了作用,唯有这个药方能产生作用——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一个药方治所有的病,它的药性、药力非常强大:能够在那个最苦难的时候,唤醒他一种出离的心,哪怕念一句都能走。好,这是它的作用。   第五个谈谈它的教相,这是从判教的角度来说。一般判教有声闻藏,有菩萨藏,这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天台判教有五时八教,这个华严判教有小、始、终、顿、圆五教。在隋唐之际,判教不下十八家之多。一般大家都引用华严或者天台的判教。从这个判教来看,属于大乘的圆、顿之教,兼摄大乘的终教。顿教所摄,就是它能够使一个凡夫众生顿然地了生死,成佛道,这就是以果地觉做因地心的特点所致。所以你看《观经》里面讲一个即将下地狱的众生,至诚念佛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鞞跋致哦,他能够很快闻佛、观音、势至讲实相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修行也很快就能够得到百法明门——百法明门都是初地菩萨水平了:就说是很顿的一个法门。   同时,原来大乘始教说,一阐提不能成佛。那大乘终教会表达,阐提也能成佛。当时东林十八高贤有个道生法师,他在长安讲《涅槃经》的时候,倡导阐提也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的观念,都在那个时候被称为异端邪说,把他摈弃出来。然后他在虎丘面对那些顽石来讲阐提成佛之意,讲完了问:“我说的对不对?如果对的话你们就点头。”这些顽石听了纷纷点头,这叫“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是一个大乘的不可思议的义理。所以你看《无量寿经》所展示的那些往生者,那些没有善根的人,他在临终被剧苦所逼,逼出了一个有缘的种子,得到无根信,他也能够往生。   再就是这个《无量寿经》,具足圆教的这种事理境界。一般华严会讲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包括十玄门、六相。这个十玄门里面所证的华藏世界海毗卢遮那的境界,是超越时空的大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的境界,用十条——十门来展示,《无量寿经》完全具足。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这里详细说了。比如说无情说法:华藏世界是一毛、一尘、一花、天鼓,都能讲种种佛法;极乐世界它是水呀,风吹铃铎的声音啦,虚空的乐器声音,也能够讲法,无情的器界可以讲经说法,有情的正报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各种菩萨也可以讲经说法,甚至阿弥陀佛的光变现的那个鸟,也可以讲经说法。那这个由本垂迹:《华严经》有卢舍那的报身,变现为百千万亿个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那么净土法门,这个阿弥陀佛的报身在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他的应化身也是无量无边的刹土示现八相成道。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那种莲华:这个莲华放出光,光现出很多佛,很多佛现到东方去安立无量众生于正真之道,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所以阿弥陀佛的报身和他的应化身也是无量无边的。你看这个大势至菩萨:在《观经》讲,当他坐下来震动大地的时候,从上方到下方无量微尘数的这种化阿弥陀佛和化观世音菩萨都能够云集到极乐世界的本土去。那这些都是大不可思议的。   你在《法华经》里面也看到,当释迦牟尼佛在说《法华经》的时候,多宝如来这个塔从地涌起——他来赞叹。因为这是多宝佛——一个古佛,曾经发的大愿:要有哪尊佛来讲法华经,他都要来随喜,来印证,来赞叹。然后这个与会的大众就想见见这个多宝如来的样子——因为塔上看不清楚——希望看看一个古佛全身的舍利哦。而且都能发出声音哦,都能互动的,不是那没有感觉的一尊古佛。它是能够互动的古佛,大家都很好奇,希望看一看。但是他设定了一个程序:要看可以,但必须讲《法华经》的这尊佛,他所有的化身全都要集中起来,才能开这个塔门啰。那一下子,释迦牟尼佛的所有的化身都过来了,那都是盛况空前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化身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的化身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再进一步说,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里面曾经有这么一句话,说这个卢舍那佛就是阿弥陀佛。清凉国师——公认的华严菩萨再来哟,不是一般人了。当他透显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跟净土经典《无量寿经》来对应一下,还真的很有道理哟。你看这个莲华放光,光化出的佛:很多佛现在东方,无量的佛在东方教化安立众生。那我们可不是在东方吗?那释迦牟尼佛在这示现,是不是就是极乐世界莲华放光里面的一尊佛呢?那可就不是阿弥陀佛变化过来的吗?如果是这么一个关系的话,我觉得他们的配合那么默契,一个报身,一个应化身:一化身直接到我们娑婆秽土来发遣众生,报身在极乐净土慈悲地接引众生。一送一接构成了度众生的那种配合默契的格局。   所以大乘佛法由本垂迹、开权显实、种种善巧,都是大不可思议的哟。所以为什么这个法华秘髓、华严奥藏都在这个《无量寿经》里面,古德都甚至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的《华严经》。那你说,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是从卢舍那佛那里过来的,既然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化身,如果卢舍那佛等同于阿弥陀佛,那可不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吗?那毗卢遮那也就可不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吗?所以这样,《华严经》全体的圆教的义理、事事无碍的境界,从同时具足相应门到这种托事显法生解门,这些所有的,《无量寿经》都完整具足,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皆成佛。   所以有鉴于此,你看莲池大师在明末的时候,他做《弥陀疏钞》就把《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是跟《阿弥陀经》同类的一部经,只是大本和小本而已——判这个《阿弥陀经》属于圆教。当时还谦虚了一点,说《华严经》属于全圆,《阿弥陀经》称为分圆。但这种判,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很惊世骇异的了。因为长期以来,这个宗门、教下的人都把念佛法门看得比较低,所以一旦出现像莲池大师一样的——把这个判到是在圆教的层面去观察,那当时很多人就不赞成啰,甚至纷纷写文章来辩论了。当时有个专门研究华严几十年的大居士曹鲁川,甚至写的反驳的信都很尖锐的,来否定莲池大师的观点啦。莲池大师有几封跟他相互辩论的信,大家可以看看。通过那个信看看,那个时代对这个《华严经》是高扬到极点,然而一旦把《阿弥陀经》稍微跟《华严经》挂一下勾,他们都不愿意哟。他觉得《阿弥陀经》毕竟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门,怎么能跟《华严经》相提并论呢?所以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都还专门有几篇谈这个问题,非常感慨地说,佛说难信之法可不就是难信之法嘛,还真是这个样子,大家都不相信会有《华严》的圆教的义理在里面。实际上莲池大师慧眼独具,千真万确。   到了蕅益大师,比莲池大师所判的还要高。蕅益大师甚至说圆顿当中至极圆顿,还超越《华严经》。哎!是有道理哟。你这个《华严经》虽然是众经之王,《华严经》的结穴归根在《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最后的导归可不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吗?它最后导归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可不是《华严经》的最后归宿在西方极乐世界?它不是更高吗?   好。这是教相,我们了解一下就好了。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请看下面。下面经文:“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处兜术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释梵祈劝,请转*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好,先看这一大段。上面标显了与会的声闻和菩萨圣众之后,下面就总的来赞叹这些圣众的道德、自利利他的菩萨行。那这一段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是作为一个菩萨修菩萨道的表范。我们大家都想:怎么修菩萨道?《无量寿经》里面修菩萨道——是内容非常完整的一部经典——散落在三个部分:第一就是这一部分,与会大众的德行;第二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的那一部分;第三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往生者、那些菩萨日常的菩萨道。把这三部分整合起来加以阅读,可以说通途的、特别的菩萨行都在这里完整具足。   好,首先总的概述这些与会大众都在遵行普贤菩萨的德能。普贤菩萨德能就是体现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到普皆回向,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最殊胜的科目,也是圆成佛果、成就如来无量无边德行的因地上的一个行持。那么这些参与无量寿法会的圣众,都在以普贤十大愿王作为修行的准范。能够修行十大愿王也就可以说,是具足了一切菩萨无量的行愿:由这个十大愿王,可以衍生出无量无边的菩萨的行愿。   这些菩萨都能“安住一切功德之法”。一切功德,就安住在自性的“心真如门”上面、实相上面、一切如来的果德上面。但是呢,又有他的悲心: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安住在一切功德之法”是得到了实相的体性,从体起用就是下面四句话。这是一切菩萨的方便智——权德。好,那么这四句话实际上是一切菩萨道的最根本的精神。虽然契证了无生法忍,但是只是在无生法忍当中独享自己的法喜法乐,这不能称为真正的大菩萨;一定要心系苦难的众生,不忘记自己原来发的悲愿,所以要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拯救众生。   这时候他由于已经有安住一切功德之法的自证的能力,所以去救度十方众生是很方便的,能够游戏神通,能得大自在,所以就叫“游步”。那么游步到十方世界当中行菩萨道,一定要善巧方便,一个菩萨没有善巧方便是度不了众生的。这个方便就是权法,但这个“权”是从实法当中显出的“权”。这个“权”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到达实法的一个过程、一个过渡,于是它也是实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法华经》说得很清楚:诸佛如来来到我们世界,他最要说的法是说一乘法,但一乘法没有这样的担荷的根机,那就由实开权——开二乘、三乘乃至五乘的佛法,最后到了法华会上要会三归一,要归到大乘的一乘法,那么这样的过程就是“行权方便”的过程。   “行权方便”的目的是要让他入佛的法藏。佛的法藏、佛的本怀就是要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以一乘法来度脱众生,究竟到达涅槃的彼岸,成就大乘的佛果。那这些与会菩萨如果以念佛法门提供给大家,这也是在“行权方便”;让他通过信愿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快速的成佛,这就是“入佛法藏”;等到把这两种生死断尽就“究竟彼岸”。所以这几句话是下面所有经文的一个纲领,一切菩萨道修行都要把这个作为总纲,不是自了汉的。   好,那下面这一大段就是对刚才几句话的具体展开,那具体要“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面对众生该怎么做?要具体落实在——示现八相成道。这些大菩萨只要证到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就有能力在他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圆教初住可以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二住菩萨可以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每增上一阶能增加十倍。所以在无量无边的微尘数的世界“现成等觉”。“现成等觉”,等觉就是成佛,“现成”,什么叫现成?现成就是法尔自然的无作妙用。不动念,顺应着自己的原来的愿心,顺应着一切苦难众生能感的根机,法尔自然地示现八相成道,这就叫“现成等觉”。   好,下面就列出了八相成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以释迦牟尼佛一尊佛作为一个例子,来代表所有的佛都是这样做的:一即一切。那么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的这个过程,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为什么一下念这么多?大家应该是很熟悉。我就简单地贯通一下。首先是入胎相,“八相”第一相——入胎,“处兜术天”,就是这些等觉菩萨叫“一生补处菩萨”,他首先在兜率内院等待下生成佛。他在兜率内院呢,也没闲着:兜率内院也有很多菩萨,他在兜率内院“弘宣正法”。原来虚云老和尚说他重伤,他的神识到兜率内院听了弥勒菩萨一座法,他就不想下来。弥勒菩萨:“你还得下去。”他一看,还看到一些熟人。   好,释迦牟尼佛当时叫“护明菩萨”——在一生补处的时候。“舍彼天宫”,这时候他观察到南阎浮提的众生——整个火宅炎炎,火宅里面所有的众生都是这个佛菩萨的子女,所以他的悲心不舍三界火灾的众生,就舍去天宫的享乐来“降神母胎”,骑着六牙白象从摩耶夫人的右胁进入,这是入胎。任何一尊佛入胎都要进行观察:观察哪个家族、父母的种姓、对于成佛度众生的利益有多大。都得仔细观察清楚才能过来,不是懵里懵懂过来,到时候钻到一个屠夫家,那怎么办呢?那你成佛,人家都不相信你,出身这么低贱,你还度什么众生?一定要是高贵的种族。你看这个末法的时代——这个五浊恶世,大家都注重权力、权势,所以佛一定要到国王家;到了人寿八万岁的时候,整个众生都重视精神价值,所以弥勒菩萨所选择的是婆罗门家:都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家族。好,这是入胎之相。   第二是出生相。摩耶夫人一怀孕就非常安详,国中也出现了很多吉祥的事情。等到十月满的时候呢,一般按那个风俗,女人要到娘家去生产。所以摩耶夫人就到天臂城——还没到达的时候,就在毗蓝园那地方小歇,小歇在一棵枝叶繁硕的无忧树下,攀着那个树枝的时候,这位太子就降诞了。所以他的出生都是很神奇的,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叫无性繁殖——克隆,但不是一般的克隆,他的出生都是从右胁出来。一出生当时天上就有九条龙——“九龙沐水”给他沐浴。这位小太子一出生,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人间,唯我独尊。我们浴佛节就是这尊佛降诞的这种样子。有人问:为什么要走七步,不走六步呢?这就反映“七”代表出世间法:“六”是六道,再往前迈一步超越六道。所以释迦牟尼佛用七步告诉我们,他来宣说的是出六道轮回的出世间法。全身充满着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释迦牟尼佛在降诞的时候他也都要放光,这个放光放到十方世界去告诉那些有缘的众生。由于他在因地当中也结了很多法缘,曾经有很多菩萨发过愿说:“你释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时候,我们都会来帮忙。”那既然帮忙,释迦牟尼佛马上告诉他:“我马上要到阎浮提成佛了。”这些菩萨也都纷纷在这个时空态里面降生,或者做国王,或者做弟子,或者做商人,或者什么……这些都是菩萨过来共同完成教化众生的这桩大事因缘的,这一点大家看《华严经》就看得明白了。   好,那这是我们地球上一件大事,也是法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就“六种震动”,地面都震动了。这个“六种震动”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六种震动之相,有的说这个是六时震动。这里估计六时震动可能更合适一点,就是佛入胎时、出胎时、成道时、转*轮时,再就是天魔波旬劝请佛“你赶紧入涅槃”之时,再最后是入涅槃之时:这六个时节六种震动。好,这个太子发出震撼宇宙的声音:“吾当于这个世间为无上尊。”无上尊就是无上士:没有比我更高的,我是一切智人。说这个是无畏说、狮子吼的。所以当时一降诞,这么一说,忉利天王、大梵天王、四天王都下来——纷纷地来侍奉,这个欲界、色界天人纷纷来皈依瞻仰。所以出生之相都是非常盛大的。当时那个帝释天的天人最好的工匠叫毗首羯摩天,他变化了一个七宝车来装载这个太子回到皇宫,那这个四天王在前面开路,这个盛况都是不可思议的。好,这就是出生之相。   第三是童子相,在童子阶段示现。实际上佛是一切都懂,但是既然来到这个世间,就表面上表现得他还要请老师来教一教,作个学生。当时净饭王在全国选了最有学问的人作他老师,据记载那个老师给他讲了第一课之后,就不敢再教他了,因为他的智慧、他的学问超过老师。但要示现一下。“示现算计”就是数学,“文”就是诗书,“艺”就是各种工艺,这个“射御”就是他的武术。那么古代的印度也是一个宗教典籍非常丰富的地方,这个《四韦陀》——婆罗门教它那些外道书籍也都是甚深的学问了。所以讲“五明”了。这个太子都能够博览群书,能够综合它的意思——要义,能够通达它的一切道术。他不仅形而上的“道”了解,就是形而下的“术”也了解。像堪舆、占星学、算点命、算点卦这些术,佛也一切都了解。一般五地的菩萨都了解这些,你让他堪舆、看相,他都了解。   好,“博综道术,贯练群籍”,“贯”就是能贯通,“练”就是他能够通达、练达,所有的经典他都能够了解。所以这是过目不忘的智慧,这种一看马上领悟的智慧,就不是今生的水平了。“今生读书方已迟”,这是袁枚赞叹黄山谷的一句话。别说是一切种智人,你在这个世间作稍有点名气的学者,你说你就这几十年能够成功吗?这都是你多生多劫读了点书,今生延续上来了,你才可能成点名。黄山谷说他上一辈子的那个文章——到这一辈子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都是上一辈子写好的,就这一生把它抄下来而已。所以佛就是一切种智者示现,示现这些群籍马上就理解了,把握了。   并且又示现纳妻之相——这个耶输陀罗。当时天臂城国王有一个很美丽的女儿,这个净饭王就在太子十七八岁的时候去求亲,天臂城国王说:“我的女儿要嫁给一个通过竞赛各方面第一的人。”好,于是五百个释迦族的年轻人就一起开始比赛。比赛先比武了,你看提婆达多都也参加了,当然能得到这个美女谁不想啊?提婆达多一拳就把大象给打死了,但是悉达多太子把这个大象一抛——抛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射箭,有的人能射那个铁鼓射一重,那这个太子一射,七重都射过,而且箭还到很远的地方去形成箭坑了:就是这个武艺他是第一。你要弄武,他有武;你要搞文,他也能搞文。反正一比,他是第一:“讲武试艺”。这样就“现处宫中,色味之间”,示现处在王宫里面这些女色和世间的享乐之间。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二)   好,那么紧接着就有出家之相。净居天人看到太子在这里享乐这些世间的五欲,怕他迷失了,就有一个提醒。有一次这个太子跟净饭王说:“我要出去看一看,游览游览一下。”结果这净饭王赶紧把道路打扫干净,这个车都准备好。车子从东门出的时候,一出去就看到一个老人颤颤巍巍。这个太子一看这么衰老,就想到:“我也有老的时候啊!”一想到这个,兴味索然回来,不去看了。过段时间从南门出去,这个净居天又示现一个病人病得面黄肌瘦,这个太子一看这个病人,又让他有所感触,又回皇宫,不去玩了。第三次出西门,碰到一个死人——正在送葬,让他感觉到:“哎呀,这么哀伤,我也迟早有死的一天!”到第四次从北门出去,见到一个沙门,这沙门就是净居天变化的。他问:“哎,你是什么?”“我是个沙门”“沙门干什么的?”“沙门处在闲旷的地方修道,解决生、老、病、死的。”这个太子一听:“哎,这很好,我要干这个。”所以回去跟他的父王一说:“我要做沙门。”这个净饭王就吓坏了:“我就唯一的太子,就指靠他,他要出家,这怎么行呢?”那用很多因素把他困在那里。最后还是因缘成熟,也是天人帮忙,白马从城墙一下子跃出去——星光之夜跃出去,连续跑了二百四十公里,到达苦行林。这么一个事情,所以就叫:见到老、病、死,能够敏锐地觉悟到这个世间是无常的。   所以要解决这个生老病死——无常世间的苦难,这位太子发心出家。“弃国财位”,他可不是一般什么人,他是可以做国王的人。阿斯陀仙人看他的相都说:如果他不出家,二十九岁能做转轮王;如果出家,他一定会成佛的——说这种相。当时净饭王把这个太子抱出来,这个阿斯陀仙人一看就流眼泪,搞得净饭王害怕:“哎,是什么情况让你掉眼泪,难道我这个儿子还有不吉祥的东西吗?”这个阿斯陀:“不是这样的。等他成佛时侯,我已经不在这个世间了,听不到他讲经说法。我为自己感到悲伤,所以我掉眼泪。”好,他把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的这些,全都抛弃了。“弃国财位”,这告诉我们:世间上有比国王的财位更有价值的事情,就是修道。就入山学道了,先跟很多外道去学。很快就学到了,无论是欲界的禅定、色界的禅定乃至非想非非想禅定的功夫都具足。但是还是不究竟,不能解决生死问题。   出家过程当中,他是骑着白马过来的,他身上是一个太子的这种装饰。这个帽子都是缀满了宝珠的,璎珞都戴在胸上、臂上——很多,这是不合适的了。所以当时这个太子自己用金刀来剃发,把自己的衣服要换下来哪。但是换下来,这个换给谁?换什么衣服?哎,这时候,忽然就出现一个猎人,身上披着袈裟。他就问:“哎,你这个衣服不错!你怎么披袈裟?”他说:“我是打猎的,我是觉得披上这种衣服打猎很方便,那些动物都不会跑。”因为这个袈裟是修道人的幢相,动物一看比较放心,但谁知道这是假冒的道人。那这个太子说:“你这样做不好啊,这样吧,我们来换吧,我身上的衣服把你这个换过来。”就进行了一个调换,就是舍掉很珍宝的衣服,就披上了这个袈裟。然后让这个车匿——他的车夫,就把白马包括这些璎珞,都交给他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因为这个摩耶夫人生下这位太子七天,就已经到了忉利天啦,所以这个太子是他的姨母抚养大的。这样“剃除须发”。当这个车匿回去还有很多故事了,我们就没有必要没有时间去讲了。   剃除须发就做道人,“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我们两年前到印度也参拜了一些释迦牟尼佛修道的圣地,其中有一个石洞——在那里苦行六年的石洞。我们也爬进去看了一下,那真的是每天一麻一栗,瘦的是能见到骨头——他修苦行修了六年。当时外道婆罗门的这些修行人,也推崇苦行,但最多修三年。这位太子竟然修了六年,加了一倍,这对以后降服外道是非常有作用的。如果你一年苦行都没修,你跟他讲,人家外道他不听的,说:“你这个人就是养尊处优,在皇宫里面待着,你凭什么跟我讲什么东西呀?”现在这个太子修了六年,就有降服他们的力量。所以这位太子出家修道,还真的做到了一个修道人应该做的事情:刻苦、精进努力、唯道是念、不为一切所动摇——五欲早已放弃了。当时,这个频婆娑罗王看到这位太子托钵的时候,对他很欢喜,好像很有缘分,劝他返俗:“如果你愿意回来,我可以把一半的国土分给你治理。”这位太子根本就不为所动哪。   好,第六相就示现成道之相。“现”,示现在这个五浊恶世。五浊恶世:这种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可能对这“五浊”还常常是很淡化,在一个清静的、智慧的佛陀那里看,我们这个世间五浊的程度是不堪忍受的。但不堪忍受,这个世间众生还能够在这里津津有味地忍受,所以给他一个名称就叫娑婆——堪忍。很难忍,他竟然还在这里忍,这就是这些众生的刚强难化。比如现在的见浊,你看看见浊到什么程度!没有正确的知见引导他的人生,他有什么幸福可言?他能走向什么样的归宿?光这个见浊,我们思惟一下我们当今中国的现状,你都会感到痛心不已。示现在这五浊恶世,佛还不能表现得过于清净。太清净了,跟众生的距离太大了,还在这个世间待不住。还要善巧方便,要“随顺群生”。怎么随顺群生呢?示现自己也有“尘垢”,也有烦恼,也要修行。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是从果向因的一尊古佛,他还要修什么行哪?还要六年苦行干嘛呀?这都是示现了,为什么要修行?还有烦恼才去修行嘛。   修行,甚至是全身瘦得瘦骨嶙峋了。最后这位太子决定——这个苦行不是究竟解脱的方法——走中道。走中道就开始在尼莲河“沐浴”。当沐浴的时候,这个魔王波旬就故意地把那个岸都提高了,让他爬不上来——因为瘦的很厉害没有力气。这时候这个树上的一个神,就叫“天”,这个天呢,就是护法神,就把这个树枝按低,让这位太子手够得上,攀着这个树枝上来。否则都上不来,这不是笑话吗?所以才能够由这个树枝攀援出“金流”。金流就是尼连河它的下面像金沙一样的,就叫金沙河。   好,“得攀出池”之后,这位太子要找一个成道的地方,他就向菩提迦叶方向走去,这个尼莲禅河离菩提迦叶不远。但现在我们看那个尼莲禅河已经没有什么水了,古代可能是非常浩大的水。现在只剩下一点细流,干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沙子。这位太子先到了菩提迦叶前面的一座山,在山窟里面一坐下来,这个山就震动,这个山神赶紧告诉说:“菩萨,这个地方不是你成道的地方,运载不起你成道,你只要在这里入定想成道,我这个山都会倒塌——都会发地震了。”说:“你一定要到前面不远的地方,离这里大概十几公里的菩提迦叶,下面是金刚座。”那么十方三世诸佛成道都是在那地方成道的:菩提迦叶它下面有金刚座。但是我们去看,到底是不是金刚座也看不出来,反正那个菩提树是很神奇了!   好,那么这位太子就到那边去。当他去的时候,“灵禽翼从”,就是那些白鹤、迦陵频伽鸟、青雀鸟,各有五百随从他飞行——还有那些走兽,前往这个成道的场所菩提迦叶。一到那里正好“吉祥感征”。他在那个树下要敷一个座坐下来,哎,正好有一个砍柴的人挑着一担草,他就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你那个草能不能给我?”这砍柴人说:“我叫吉祥。”“如果你要这个草我可以送给你。”吉祥草是:这位砍柴的人叫吉祥的名字,他所布施出的草叫吉祥草。所以这也是这位太子即将成佛的一个先兆——一个好兆头:就有人奉献了吉祥草。这是这位太子福德所感召的一个表征,这就叫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就是表达你成佛的这桩大功德要彰显出来了。所以这位太子以他慈悲的心,接受了这位樵夫布施的吉祥草。那么把这个草铺在了这颗菩提树下,叫“佛树下”,有时侯叫道场树,就叫菩提树。当时,这位太子发了一个愿:“我现在如果不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粉身碎骨我都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发了这么一个重誓,就“跏趺而坐”。   在他成佛的前面,又有一道工序:放出大的光明,这个光明照到了第六天的魔王波旬的宫殿,使他这个的宫殿,使他这个宫殿如墨一样的黑,现不出光;而且这个光明使魔王波旬做了很多恶梦,让他非常惊恐——惊慌失措。他就发现,原来是一个人要在道场成佛。所以这个魔王波旬就不答应了:“如果他成佛了,我的魔子魔孙人数就会减少了,这怎么能让他成功呢?”就带了百万魔军下来啦,当时魔王波旬有两个儿子还劝谏他的父王,说:“你不要去啊,你去干扰也没有作用的。”但是这个魔王波旬不答应,“而来逼试”。逼试,他先用软的方法,用美女来诱惑这位菩萨——诱惑太子,他的四个女儿来诱惑,做了种种很妖的这种姿态。但是这位太子都用神通之力,让这四个魔女变成了老太太的形象,让她们逃窜。   这是用软的一套,然后软的不行就用硬的。这个魔王波旬跑过去,说:“你,在这儿干吗?你再不走,我把你抛到大海之外去。”这位太子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我抛到大海之外去。”说:“你能成为一个魔王,无非是你宿世曾经护持了一个寺院,布施了一个辟支佛,这样的功德得了这么一个东西,但是我是无量劫以来布施的功德,所以你是不可能把我抛到海外去的。”这个魔王波旬:“你说的话谁能证明呢?”大地震动——这个地神起来证明。这个证明可是惊心动魄的,地神竟然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这个太子流血牺牲的地方——流血奉出生命为众生的地方。”是这么大的功德。这个魔王波旬还不干,还要让所有的弓箭手啊什么——武器全都向这位太子发射的时候,这个太子没有以暴抗暴,而是入慈心三昧,使所有的刀剑都变成莲华,令这些魔王都降服。实际上也是代表成佛最后一个关:魔和佛最终是回归到真如一体当中去,一定要把魔境转换过来才能圆成佛道。这样使百万魔军得到降服,就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的“微妙法”,但是这里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微妙法,到底得什么微妙法?藏、通、别、圆四教各有他的诠释;站在净土法门有一个最殊胜的诠释就是:六字洪名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就叫微妙法。好,就成佛了。   好,成佛,下面就介绍转*轮之相。这位太子一成佛,就成为释迦牟尼了。再用佛眼观察这个世间,发现这个阎浮提众生我执深重,欲望甚深,跟他去讲清净的佛法,举世没有一人能相信的,不仅不会相信,而且会生诽谤的。这位佛竟然观察的是这么一桩现象,当时这位佛也是利益众生故,就准备般涅槃了——入涅槃算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大梵天王他知道了地球有一尊佛出现啦,赶紧替我们地球众生来请法。第一次请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肯定;第二次这个大梵天王就邀请忉利天王一起来请,力量更大一点;直到第三次请,佛才默然接受。这一默然接受的时候,整个的地神啦,空中神啦,次第地都把这个佛接受劝请要转*轮了——这是整个法界的一个大事,从地神、天神一直传到色究竟天了——阿迦尼咤天。   这样,佛一看——就观察,唯有鹿野苑那五个人,还能够有一点教化的可能性。鹿野苑五人就是憍陈如这几个人,这几个人是挺有意思的。当时太子到了苦行林之后,这位净饭王还不甘心,就派了很多军队一定要把他再弄回去。当这些军队包括憍陈如这些人都来的时候,用种种的方法,这位太子是坚决不回去。所以无可奈何就留下了五个人陪伴他修道。这五个人就是父党三个人、母党两个人。就是这个亲族里面,净饭王这个父党留了三个,摩耶夫人这个母党留了两个,都是很亲的人来陪他修道。陪他修道呢,这五个人本身知见就不统一,有的喜欢苦行,有的喜欢快乐的行。当释迦牟尼佛这个太子在修苦行的时候,其中母党的两个亲戚觉得修这个苦行知见不对,他们喜欢修一种更快乐的行法。就离开了太子。等到这个太子放弃苦行,接受牧女的乳糜的时候,这三个父党就憍陈如等觉得:“你看这个太子竟然放弃了苦行,都快要堕落了,这个人我不能跟随他。”这剩下三个人又跑了,剩下太子一个人。这五个人都是对这个太子有意见离开的。所以等到这个太子成佛之后,到这个鹿野苑找五人的时候,这五个人一看是太子来了,相互都有约定:“啊,你看这个人根本不像修道人,来了,我们都不要理睬他噢!不问讯,不作礼。”但是这个释迦牟尼佛一到他们跟前的时候,他们五个人情不自禁地向他顶礼。就开始跟他们讲四圣谛法,讲八正道法。是这样的,所以这是初转*轮了,又叫三转*轮。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好,那么就开始了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足迹遍游在恒河两岸。他在跟一切外道的对恃当中,以狮子吼、无畏说来宣说,击响正法之鼓,吹响法螺——法螺表明吹得很远,执持法剑来破解一切众生知见上的错误和烦恼,建立正法之幢。震响法之雷,这个雷就像春雷,一震响就能够觉动、震动众生的善根。“曜法电”,众生在无明长夜当中一点都看不到情况哪,这时候一个闪电过来,朗然可以照见东西了。“澍法雨”,布下慈云法雨,润泽这个三草二木,随众生的根机得到法雨的滋润。所以这一代时教,那是大事因缘。这个佛成道之后,他唯一一桩事情就是做教育家,以正法的音声来觉悟一切众生,其法性的光明普照无量的佛土。“无量佛土”表明释迦牟尼佛不仅是在我们阎浮提讲经说法,他在无量无边的刹土都在示现,一切世界都有这六时震动之相。   总的能摄受魔界的众生:震动魔的宫殿,使各种魔子魔孙都能够害怕,最终由敬畏佛的功德来皈依,得到降服。这个就像《维摩结经》所讲的,那个魔女最后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本来她不想回到魔界去,但是维摩结还是希望她回去:“你在魔的宫殿——魔界,奉行无尽灯法门,把你发菩提心的这盏心灯照亮更多的魔民,你的魔界也就一片光明。”魔界、佛界:有光明之魔界也就是佛界了。   好,“掴裂邪网”就是裂开那些邪见之网,表明这个邪见之多就像很固结的网。这就指当时的九十五种外道心外求法——这个六十二见,这些都要用中道了义来断除。在这个修道当中,见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个古代的印度也常常辩论——外道之间对真理的辩论。他们倒是很真诚的,如果辩论输了是要砍头的——堕到负处是以头作为代价的。但是释迦牟尼佛跟这些外道的辩论当中,那些外道输了,佛就是很慈悲:“我法里面不断头,你只要做弟子就可以了。”所以佛跟外道辩论的时候,先要准备很多的比丘的衣服:辩论完了以后,一大批的人就做比丘了。   “散诸尘劳”,用什么散?什么叫尘?也就是憍陈如所证的圆通里面谈到的客尘烦恼问题。这个尘——这个烦恼,我们怎么样来了解它?憍陈如讲自己修道的体会,比如一个客栈里面,这个主人是不动的,这个客人或者住一天,或者住三天,或者住十天,是要走的:能走的就是客,不走的守住那里就是主。那这个动的就是烦恼,不动的就是佛性。那这个呢,用“客”。再来比较一下这个“尘”——这个微尘。微尘呢,我们感知不到,但如果一个窗户里面一束阳光过来,你透过阳光就知道这个灰尘的纷扰扰之相。但你怎么样知道?你发现这纷扰扰之相,是有两个先决前提:第一,有光亮过来;第二,是有一个不动的空——虚空在那里,透过不动的虚空才发现了尘的纷扰扰之相。好,那么不动的空就是我们的佛性,这个尘就是烦恼。所以你要“散诸”这样的一个客尘烦恼,还是要用般若的空性才能散掉。这个五欲——对五欲的猛利的追求,这些烦恼你不能照见它的空性,你认为它很真实,你必然要趋向于它,去造孽。我们了解它的空性,我们就对这些五欲的东西——刀刃上的蜜,就不会再感兴趣。所以为什么佛要讲二十二年的般若性经典。你有对这种自性,缘起法的那种自性本空——毕竟空、无所有——的般若智慧观照,烦恼的力量就会降低,甚至就没有。也是由般若的智慧来生起我们持戒的意识,来降服我们对五欲的那种猛利的追求。   五欲的这种追求就像堑——堑就是护城河——那样的深。你要保护这个城墙,护城河都要搞得很宽,都要搞得很深:来防止敌人。用这个比喻我们的五欲就像这样的一个深堑的情况。无始劫来我们都被这个五欲所欺骗了,现在——今生,闻到佛法要把它摧毁——坏掉它。坏掉了这个尘劳和欲望,我们就能庄严保护我们的“法城”。这个法城就是涅槃城——我们自性的如来藏,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的种子、佛的慧命。由这个来开显阐述这些法门,这些法门无非就是让我们对治烦恼进入涅槃城的。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佛性被遮盖了,所以要“洗濯垢污”。就像一面镜子——古镜照天照地的功能,现在蒙上尘垢,你得要慢慢洗掉它。洗掉了垢污,它“清白”的功能自然显现——不从外得,这就是“显明”。你洗掉了尘,明就显出来了,不是另外制造出来的。用这样的一个智慧的光明来融化佛法,来宣唱、流布“正化”——正法的教化。正化是很重要的,我们看一切宗教、地一切哲学,它也谈教化。一切外道心外求法都是邪,所以它叫邪化;如果二乘的行人也用他的方法来教化,但是他比较偏——不圆不全,这叫偏化;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够得上正化。   好,佛在一代时教里面,在种种说法过程当中,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有持戒意识。这种持戒意识首先就表明他托钵——“入国分卫”,到哪个国家他都是要托钵的。这个托钵是佛陀在世的比丘一个常规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讲:你有托钵的因行,以后就有得三十二相中无见顶相的果报。那托钵实际上表明佛陀在世的比丘天天跟众生打交道,不离开众生。所以托钵第一为众生种福田——给他种福田的机会,然后劝化他皈依三宝。所以你有让众生种福田的机会,你本身的悲心就起来了,也能利益众生。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开显自己的智慧?就是由于他的悭吝心。你去主动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破悭吝心。在比丘这里,尤其在圣者这里种福田,他以后的后果将会很好的。这个比丘托钵也能够有利于自己道业,如果一天到晚自己要种菜,种粮食,自己要做饭,洗菜,洗碗,你一天到晚都忙不过来,哪能有心专心道业呢?少事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在道业上。   那么这个托钵也还有一些规矩,你托钵不能到哪个地方去?我看哪个地方的楼高一点,富有一点,我冲到那个地方去,那是不可以的。比丘要有平等心你托钵就是次第乞食。进了一个村落从第一家乞起,不管他是穷还是富。如果第一家没有托到,可以托第二家、第三家,最多只能托七家。如果到第七家也没有托到,说明你没有缘了,没有缘你就回自己的阿兰若去修道好了,不能托第八家。你不能说没有缘,我把整个村庄几十户、几百户都给他托完,那不行,最多七家。所以佛就示现“分卫”,这个托钵制度很好。但是来到我们中国就没有行得通,现在有的寺院会表演表演,表演一下也挺庄严。如果你到一个没有信心的村落地方去,可能还真的托不到呢。   好,这个佛做这种分卫——托钵,能够得到很多丰富的饮食。因为通过佛陀的教化,很多的信众包括社会的白衣,知道在佛那里能种上福田,那是了不得啊!那福德种一得万报。所以常常佛游化的地方后面跟着很多车子,随时给与供养。甚至为了得到一个供养的机会还去做交易:“哎!你这个机会给我,我给你十万钱。”这个佛的德行会有这么高!所以我们修道人如果一点供养都没有,你千万不要说人家,是自己不行——自己的德业不行。   好,这就是贮积无上的功德,为众生显示福田。你看看,只要想一想这一幕,我们都会感动得掉眼泪:一个做太子的这么富贵的人,竟然拿着钵站在你的门口默然。这是一个什么场景?这才是佛的慈悲,他不是一般讨饭的人。所以讲这个比丘叫乞士,不叫乞丐。他乞士,“士”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这种胸怀呀——文化人。他乞这个饮食来资身,乞法来资心的,最终的目的是修道的,也是利益众生的。   好,佛讲经说法都要观机,等他要说法的时候,首先要现出欣喜的笑容。当佛露出笑容的时候,口里都是五色的光明出来,表明这尊佛是证到了五分法身功德的,他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差误的。以种种的法药“救疗三苦”——我们的苦苦、行苦、坏苦。这个有三苦、八苦、无量苦。那么当我们处在苦难的时候,我们就有烦恼。所以每个众生都是病人,佛是大医王,开显的法门就是法药,来救疗我们离开种种的苦报。显现无上的道义——就是佛的这种无上之道,以及佛的无量的功德。为一切菩萨授成佛之记,令一切众生都能成就正觉。这个在法华一会当中就能表达得更彻底:一切众生都授记成佛,乃至于连八岁的龙女都成佛。   好,第八相就示现涅槃之相。“示现灭度”,灭度是佛的示现,实际上没有灭度佛,没有佛灭度。但为什么要示现灭度?《法华经》也告诉我们,佛可以住寿一劫、百劫、百千万亿劫,但是长久住世,众生不生稀有难遭之想,也就是为了教化、拯救众生,故示现灭度。示现灭度之前会告诉子女说:“我要出远门了,我给你们留下了药,如果你们身体不好,可以吃药。”但是如果这个父亲在的时候,子女都不把这个话听在心里。等到这个父亲出远门,派了一个人过来啦:“他在客地他乡去世了。”当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这几个子女才猛然想到,他的父亲多么好,多么慈悲。这种无明、昏沉,才会醒觉一点,才忽然觉得:“哦,我的父亲还留了什么东西!”这时候就去找那个东西。一找这东西呢,就是药在那里,他就开始服药。哎,服药病就好了。所以这个长者出远门就“示现灭度”,派一个使者说:“你父亲去世了。”药就代表舍利子——舍利,佛的舍利留在这个世间——法药已经结集在这里。这些众生就是子女哪,能按法来修行就等于他的病能好。是这么一个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如果从菩萨的眼光来说,佛没有灭度,智者大师证到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既然俨然未散,那佛没有灭度。 《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一)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常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好,先看这一段。这还是序分里面的这个发起序,就是这部《无量寿经》特别发起的一个因缘。这个因缘是以阿难尊者祈问、祈请,来作为一个发起的。这个“尔时”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与灵鹫山声闻、菩萨、人、天大众云集的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六根显出了无限欢喜的表情,这就是佛观察与会的大众能够信受担荷净土一法,也就是表明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畅佛本怀,所以六根现非常喜悦的表情。这种喜悦表现在他的姿态、他的光色也都非常的清净。这个光是“巍巍”,表明高大、盛大之相;“颜”,就是颜容,也显得非常的高大。那有的经典在这种“光颜巍巍”当中,就会说有九色的光,还能显出他方的刹土——这样的一个瑞相。就是这个法会上,开始释迦牟尼佛现出这个瑞相。   好,这瑞相一来,“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大家注意了,这有一个“承佛圣旨”,就是阿难尊者的祈请,都有着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在里面。如果没有这种加持力,他是莫名其妙,还产生不了祈请之心。这就像《观经》,当释迦牟尼佛光台显出十方净土的时候,也是释迦牟尼佛冥加,来令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标心往生之处,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加持。那么这《无量寿经》的发起因缘,也是得佛加持的一种产物。实际上这也是一部无问自说的经典——本质上是这样的。   好,阿难尊者得佛的加持之后——“圣旨”就是大圣的这种意旨,他领略了,这领略是以这种忆念、光来传达出来的——马上他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有一个恭敬的礼仪: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禀白佛陀,就说:“今日世尊……”“世尊”为一切世间天、人所尊重的——佛陀的另外一个称号。“今日世尊六根这样的喜悦,姿色如是的清净,光色和容颜是这样的盛大,全身的光色就像明亮的镜子那样清净。”这个光叫“影畅表里”,就是光能够畅达到他的表层,这就是“畅表”,那同时这个光还能映到他的里面去。这个表和里都有着光互相的辉映,这个容貌显出这种威德——“威容”。佛不仅仅是慈悲,还有威德,这个威和慈一定要相互而用。光有慈没有威——你只有摄受没有折服,还是度不了众生。所以一定要用威德来折服众生,用慈悲来摄受众生,这两者才能够产生度化众生的作用。   所以释迦牟尼佛显出那种威德的容貌,是这样的显彰光耀。这个“超绝无量”,对无量诸佛的“威容显耀”都有超绝之处——不比寻常了。阿难尊者就自己说:“我是从来没有睹见过,佛现出这样殊胜妙好的容颜。”那现出这样的瑞相一定是有大事因缘的,所以阿难尊者说:“由是我心里就在默念,我就在思惟这个事情。”下面有五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说明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他自身的德能和他所住的利益众生的法,是那样的真实、慈悲。那么这个阿难尊者也是“承佛圣旨”——得佛的加被,才能领略这样的放光显瑞其中的一些信息。   那第一个: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那肯定我心里想:世尊一定住在一个奇特之法上。这个奇特之法就是净土之法——虽然阿难尊者没有说出来。那么用信愿持名感通佛力,横超净土,带业往生,快速成佛,这就是最奇妙最殊特之法。仰靠他力解决生死轮回问题,圆成佛果问题,不由通途之法,这是住在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世雄”就是世间最雄猛者——我们讲“大雄”,他住在一切诸佛所住的境界上。这境界就是涅槃实相,就是即将要宣说的这个法——净土之法,是从实相的性德里面生起来的。“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佛为一切世间做眼,引导众生具有正知正见。这个“世眼”就表明佛有五眼圆明的智慧、德能,才堪为轮转的众生做大导师,引领三界六道迷惑的众生出离险道。这就是:净土一法是佛五眼圆明选择的引导我们出离轮回的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世英”也就是对佛的德能的赞叹,是一切世间最为英异,这个“最胜之道”就是透过这幺一个通道——这个门,可以得到最为殊胜的果,就是大乘涅槃之果。透过这个净土法门可以得到最胜之道。第五句: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天尊”这就指如来的第一义天的这样的称呼。今天佛住在这样的一个瑞相上,一定是行如来之德,住在真如道上来示现成道,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所以如来一定要数数地来这个轮转的世间度化众生,示现八相成道,这就行如来之德。   那么这样的瑞相,阿难尊者又深入思惟,那肯定是过去、现在、未来“佛佛相念”。一切诸佛都在念,那就是三世诸佛都在加持的产物,否则不会现出超绝无量的一个光颜巍巍的瑞相。所以就用一种反问的口气来询问:“得无今佛……”今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所示迹的这样的一个佛。“念诸佛耶”,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耶?那么是“佛佛相念”了,于是释迦佛念三世诸佛,三世诸佛也在念释迦佛。当释迦佛要讲净土法门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都要给予加持的。这“诸佛”里面当然更含摄着阿弥陀佛,当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同样欢喜地加被。也正因为十方三世诸佛佛佛相念,才会有这样的威德神通、炽盛的光明。否则怎幺可能会有这样的瑞相呢?这就是由他显示相的果,来推它的因。   好,那么这样的一个祈请,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听到阿难尊者这段话之后,就用审问的口气问他——“云何阿难”,你能问出这些话,是诸天来教你问的呢,还是你自己的智慧的知见能够领悟到这个程度,来“问威颜乎”?“威颜”就是指佛了:现出的这种威德光颜。这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就来探寻一下,这种探寻实际上包含着释迦佛对他这个问的一种肯定。哎!你问的这幺到位,这幺精深,是你的水平吗?如果不是你的水平,是谁教你的?是不是诸天教你来问的?那诸天的智慧程度会更高一些,甚至诸天也有很多地上菩萨在那里示现。所以就是:高水准的众生是不是教他来问的?阿难尊者当然不会打妄语了,他就如实地禀白:“没有诸天来教我。是我以自己所见、所思念、所思惟来问出这样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个时候他问出这个问题,就已经有佛力的加被——冥加,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释迦牟尼佛顺应这个就赞叹:“善哉!阿难。”   好,我们请看下面。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好,释迦牟尼佛就赞叹“善哉阿难”,就是你这一问真是问得很好。“善”就是肯定赞成的语句,“哉”就是一个语助词。你所问的甚快,“甚快”这个快,就是你所问的跟佛的意思非常相应,就像一个纯孝之子知道他父母想要什幺,提前就把它准备好了。这一问问得非常的及时,这一问问的非常的当机,所以就赞叹:“你这所问的问题真是太好了。”——甚快。   能够善问就是报佛恩的最好方式。你这一问能够发起甚深的智慧。你把佛的那种五德——住在五种状态当中的这种利他的德行,能够说出来,这说明你有真正奇妙的辩才。你能一问,首先你是有智慧的人、有眼光的人;同时你这一问是具有慈悲心的表现,你不是为自己问,你是悲悯、忆念一切苦难的众生。你问这个的目的,是想问出一个对一切苦难众生有大饶益的法门。所以你这一问充满着慈悲,充满着智慧,才能够把这样一个深潜的出世大法的圆顿智慧的大意给他问出来。这就好像这个种子,这个法门的种子是沉淀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你这一问,竟然把这个种子给它浮上了表面。那你这一问像钩玄探赜,把这个给它引发出来。这可是甚深的智慧、真妙辩才、极深的悲悯众生的心,才能做得到这一点。也正因为你有这样的一个心,才能感得诸佛对你的加被。这两者的整合你才问出这样的“慧义”。慧义就不是一般世间学问那个意思了——逻辑思惟里面的,而是那个般若智慧的一个义理。   好,那这个义理实际上跟诸佛示现在世间的大事因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紧接着就讲“如来”——诸佛如来,以他无有穷尽的大悲心——“矜哀”就是怜悯三界一切苦难的众生。他为什幺要不断地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就是不忍三界众生的苦故,要拯救这些众生故。拯救的方式就要“光阐道教”,佛说法都要放光——光代表法音,来阐释大乘的教法。阐释这些大乘的道教,其根本目的就是拯救济度那些“群萌”。“萌”就是萌芽状态,有佛的种子,但是它没有显发出来,要透过讲经说法把这个菩提种子引发出来。但在群萌还没有显发他的佛性的时候,他都是迷惑颠倒在三界六道头出头没的,所以要拯救这些头出头没的众生。拯济他们到哪儿去?“惠以真实之利”。真实之利不是人天福报,不是声闻、缘觉的这种利益,而是圆成大乘的佛果才叫真实之利。那么诸佛如来他来到这个世间,就是唯一的一桩事情: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以“光阐道教”的方式显发出来,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一代时教五时说法。 《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二)   那佛到这个世间示现——拯济群萌这桩事情,它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无量劫以来难以值遇到佛世出现,难以见到佛陀。就好像优昙华——灵瑞华,不开花只结果,只有佛示现成道的时候才开花。灵瑞华非常罕见的才出来,就像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一样的难。这就要让与会的大众知道佛出世很难,要生稀有难遭之想,要生大恭敬渴仰之心。他这种心升起来了,就能得到闻法的利益。   那这段都是要让与会的大众生发信心的,对佛要产生信心。因为佛是要说一个“真实之利”的法,“真实之利”的法是难信之法。难信之法你跟他讲很多道理,他还很难相信。那怎么办呢?就对佛的相信来产生信心。所以佛要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德,不是说佛有虚荣心,佛要知名度。佛是要通过对自己功德、智慧的赞叹,让众生对佛产生信心。于是对佛说的话产生信心,落实在行动上,就能得到这个真实之利。所以佛说:“我在这里示现,那是难值难见的,像昙花一现的,你们要生稀有难遭之想。”   那阿难尊者所问的这个问题,就会引发如来的一个应对:就是会和盘托出念佛往生一法。这一法一旦显示出来之后,就会平等地、广泛地饶益无量的众生,就能使“一切诸天人民”得到这个法门的启发、教化。九法界众生由于这个法门就能够了脱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两种苦难。好,这也就把净土法门的一个特点告诉我们:多所饶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开化一切众生。佛又非常慈悲地告诉阿难——阿难尊者是我们一切众生的代表、当机者,告诉阿难就是告诉一切有缘听到这个经典的众生:无论是当时在场的,还是未来遗教见这个经典的人。我们理解“阿难当知”,要把自己摆进去,他是我们代表,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要当知。   应当要了解如来的“正觉”——如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种“其智难量”,所证到的一切种智之深广,是我们凡夫众生没有办法去测量的。也就说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佛是什么都知道的。上次有个信众来问我,他说:“佛难道一切都知道吗?三千年的佛会知道现在的电脑吗?”我说:“如果佛连现在的电脑都不知道,他能成为佛吗?佛是无量劫以后哪个时辰下场雨,这场雨有多少雨滴,一个雨滴有多少微生虫都知道。你区区的一个电脑的发明,佛难道不知道吗?”所以很多人对佛是一切种智者还是深表怀疑的。   佛陀在世时很多外道婆罗门就很怀疑。佛的四无畏说,其中有一个就是了解一切——是一切智人——无畏说,但很多外道婆罗门他就不相信。不相信他们常常就会证明——采取种种的方式来证明,比如我们从《大智度论》看到的一个外道。佛坐在一个大的森林里面,这个婆罗门就想:“说这个瞿昙他什么都知道,我怎么勘验他什么都知道?”他就过去问一个问题,他说:“瞿昙,你说说这一片森林里面有多少树叶?”佛不需要计算,当下反应说了个数字。他也会蒙的,他也数了一大片树林,那他怎么数也数不过来。哎,他也有他的聪明。他就躲到一个更远的僻静地方,用篮子摘了一篮子树叶下来,第二次再问:“我再问这个有多少树叶?”佛又说了一个数字。好,那这个他就好勘验了:摘进篮子的树叶他可以数嘛,把摘下的树叶跟第二次树叶一相加,是不是跟前面的数字相等啊,如果相等它就说明是讲对了。这一加还真的相等,他也就不得不相信佛是一切智人。佛是住在实相的境界当中,就像一面大圆镜子。所以你看《金刚经》讲,一切众生的念头佛都知道。无量无边的众生打什么念头——而且这个念头非常迅猛,生、住、异、灭非常快,哎,佛都知道。你说知道一个众生念头都很难,知道所有众生念头,你说说这是什么智慧?   这就是“其智难量”,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个无上士、调御丈夫。由于智慧太深广了,四种智慧他都具足——转八识为四智了,就能够“导御”一切众生,“慧见无碍”。大家要注意,佛的一切种智所开显的佛的五眼的智慧,是见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没有障碍的。无论是高山、铁围山,都挡不住佛的眼光,一切众生的业障挡不过佛的穿透力:没有能够阻挡住佛的智慧知见的。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他要介绍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极乐世界。你问我们凡夫,我们一概都不知道啊,我们的肉眼能看多远的地方啊?登高山看,也无非看很远的地方画了一个圆圈而已——看不了很远。但释迦牟尼佛他的慧见无碍,他就现量可以看到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景象。不仅是十万亿佛刹遥远的地方,无量无边的佛的刹土他都能够看得到。   这样我们了解佛是慧见无碍——亲眼现量亲证,我们对他说的话才有信心。那如果你问一个凡夫,他是一个肉眼,自己都看不到多远,你问他这个极乐世界的事情,就好像你问一个井底之蛙大海的情况一样——它不了解。相信这一点对下面难信的内容产生信心是很重要的。所以佛说这些东西,不是凭空说出来,不是讲多余的话,是为下面讲的难信之法让众生产生信心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虽然难信,但是我是看到了的,我对你们有慈悲的,我是证到了涅槃的常、乐、我、净德能的。”所以下面进一步赞叹自己的德能。“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就是说寿命:他吃一顿饭这样的力量——再不吃第二顿了,就能够活亿百千劫的寿命。我们吃一顿饭只是维持四个小时,最多扛一扛——扛个七天。但是佛一餐之力能住寿命这么长时间,这说明他证到了涅槃的“常”德——寿命是“常”的一种表现。下面进一步:还不仅亿百千劫,是“无数无量”的劫,是不可用数字和比喻表达的劫。这是一餐之力所能住持的这种寿命的常的德能。   那既然他一餐之力能住这么长的无量无数劫的寿命,那么对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的一个小的时空态的事情,他知道就很正常嘛。如果说他的寿命短——只有一百岁,想知道一万年以前的事情,是有困难的。如果他寿命本身就是无量无边劫,知道十万岁、一百万岁的事情那是小菜一碟了。他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永恒的时间里面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知道。前面讲的慧见无碍,是无量空间里面所产生的刹土,他能够观见,没有障碍。也就是时空里面发生的事情佛都知道。那么在这一餐之力当中,这么长的寿命,而且“六根悦豫,不以毁损”。就说还是显得身体非常强壮,不是说由于没有吃饭就饿得慌,就身心憔悴,就瘦骨嶙峋。他不是这样的,他一餐之力还能够身体非常丰满,营养状态非常好,姿色还不变——他的姿容、他的光色没有任何的变化。   好,那这样的一些德能为什么能够产生?——叫“所以者何”。下面就谈到佛究竟的德能,就是定慧——“如来定慧”。他契入到诸法寂定的体性,能够生起无量光的智慧,所以寂照就能够究竟畅达无有极限的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性相,一切的奥藏、一切的秘髓他都了解: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佛是得大自在的人——我们讲“一切法得自在”一般是讲色法、心法,他都能够“心能转物”。心能转物就是如来的德能,于是他就能获得广大无碍的辩才,他教化众生也得到大自在。只要众生善根一成熟,佛能够不失时机地去予以教化。对所有的世界能够有影响力,能够震动无量无边的世界,能够断取三千大千世界的一个片段,抛掷到无量无边的地方去。而这个刹土——这个地球上的众生被抛到很远的星球上去,他还不知不觉。佛有种种大的威神力量,把秽土能够变现为净土,能够一法具足一切法,能够随形六道,能够遍往一切地方——去分身散影,能够六根互用,能够在一毛孔当中容纳无量无边的佛刹,等等这些,都是佛的大自在的功德。   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者的话,就对他所讲的法,对他这种拯济我们的承诺,我们就不能有一丝的怀疑。如果对没有得大自在的这些菩萨我们存怀疑,还情有可原。佛明确告诉我们,他对一切法而得自在。包括我们净土法门,说临命终时只要你有愿往生心,无论你病得怎么样,无论你是如何死亡的状态,由于佛是得一切自在者,他都有能力来拯济我们。如果他这种能力没有的话,说明“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他就不能去说这句话,还不够这个格;他能够说出这话,说明他就有种种善巧方便,有大的威神力量,一定能解决我们往生的障碍。现在很多人对往生障碍还心生疑虑,甚至说:“我冤亲债主很多,一定要冤亲债主解决了才能往生。”那你说,难道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不能解决你冤亲债主问题吗?!你冤亲债主没有解决,阿弥陀佛也没有办法:“哦,我救不了你,你冤亲债主还有。”会这样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信”佛。释迦牟尼佛具足的这些德能,阿弥陀佛也同样具备。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阿难谛听”——你要认真的听闻:“我现在要开始跟你庄严地宣说。”这是一个大事因缘哪,不是随便都能说出来的,这是佛等待了多长时间,忽然遇到了这么个因缘。佛是这么无限欢喜,所以“今为汝说”。太不容易了,等待了多少劫,佛终于许可:我现在可以跟你说这个多所饶益、开化一切众生之法。那么阿难尊者听到佛的这番话,也非常的庄重:“唯然。”“唯”表明佛说的是真实的。这里面得大殊胜的利益,就在这个场景当中能得到:唯然,我非常愿意、好乐来听闻这个法。   这就是我们序分的发起序,也就是把这个《无量寿经》净土教法的缘起做了一个介绍。这里面含义深广,缘起非常殊特,也属于无问自说的本质范畴。 《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狮子,神德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愿我做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好,这个偈颂一共有二十偈,共有八十句。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总的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功德;第二大部分有四个偈颂,陈述自己的心愿;第三个部分有三个偈颂,祈请世自在王如来的印证。   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部分,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作为一个弟子能够认知、了解自己的师父——佛的功德,并且以无碍的辩才能够说出来,说明这位弟子所证悟的境界也是不同寻常的。也就可以看到他前面“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就是发大菩提心,马上就显发了甚深的智慧。这个“寻发无上正真道意”,也就是四十八大愿愿王的一个来源、一个依托之处。所以发无上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福德、一切智慧、一切愿王都要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没有这个大菩提心,一切出世间的这些善根、福德、智慧是没有办法去显发出来的。   好,那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光颜巍巍”:他的光明显赫,他的容颜非常庄严。“巍巍”有高山仰止这样的一种形容。那这个佛的身相光明透显出一种威德,是无有限极。“威神”——威德、神通、功德,无有限极。这里仍然把这个“威”显发出来了。你看《无量寿经》常常会把这个佛相“威”的特点显发出来。于是我们这次在造阿弥陀佛中稿像的时候,我也在注意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阿弥陀佛像一定要具有一种威的特点——不仅仅是慈悲。所以加了一个要素,慈、悲、威三者整合。但“威”要在哪里表达?从他方脸的角度,从他的鼻梁这个地方显发他的威。   但现在我们很多众生可能对这个“威”很隔膜。因为随着时代往后,众生越来越陋劣,他那种自信的原则性很难起来,所以普遍的怕得罪人。他为什么怕得罪人呢?也怕自己有些东西抓到别人手上。“你跟人家过不去,到时候人家跟我过不去。”于是大家都不要过不去,大家都好好好。所以现在具有威德的人、具有原则的人越来越少,包括我们僧团有些执事:“唉呀!我不想干,怕得罪人。”如果有威德的话,他为了更大的一种原则,为了更大地利益众生,他不怕得罪人。得罪人,实际上是对他的慈悲——是对当事者的慈悲,更是对广大的其他人的慈悲。所以佛要有一种威德,折服那些刚强难化的众生,甚至那些大菩萨示现大国王,要用酷刑来折服。当然酷刑的这些对象——可能他会变化成一个众生来受苦,但是他必须要用严刑拷打。那么佛这个威神,实际上是慈悲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所以佛的这种炽盛的光明——“炎”,就像这个火焰烧得很旺。这样的“炎明”,是一切世间天人的神光没有办法比拟的。在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的光明,还有摩尼宝珠的光明虽然炽盛,但是这些“日月摩尼”的光明放在佛的光明面前,就被佛光所“隐蔽”,好像你的光明就成了一堆墨汁一样——“犹如聚墨”。你看这个佛的光明有多炽盛!原来有一个老比丘尼,她说年轻时候看到佛,她一顶礼,头上的这个黄金首饰掉在地上,她想找,找不到。因为佛光太炽盛了,她看不到自己的黄金首饰在什么地方。所以黄金首饰在佛光里面“犹如聚墨”,看不到——全都隐蔽了,就叫屏蔽了。这说明佛的法身光,超胜世间一切业力的光。   世自在王如来的光颜容貌超越世间一切众生,无与伦比。法藏比丘赞叹佛的这种法性的光明、这种身相光明,实际上就是赞叹佛的法身功德。为什么呢?由于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法身的功德,是寄寓在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里面的。所以透过佛的相好光明,能够了解佛心。你看这个法藏比丘能够了解这些,他就把握了佛心,把握了法身的功德。   下面就赞叹佛的口业功德和意业功德。世自在王如来契证无上正等正觉,显发他的身相光明,自然以他的悲心愿力,以他的如来的梵音讲经说法,这是“正觉大音”了:是从他的无上正等正觉里面显发的大的音声——就是大乘佛法的法音。这个“响流十方”,传响于十方无量无边的微尘数佛刹。这就显发正觉实相所发的音声:无作妙用,不可思议。那进一步赞叹如来的意业功德。一切如来的功德都从六度里面生发出来,这里谈世自在王佛在他的因行也是这样过来的。“戒”,世自在王佛也要持戒止恶防非,先调伏身口意三业——由持身自在到持心自在,得到清凉。这个“闻”就是博闻强记,了解一切经教,作为利益自己、利益众生的资粮。闻即信受,闻此,行此所闻之正道及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就是“精进”。由这个精进,摄心在正道和助道的善法当中,与诸法实相相应,就契入到“三昧”——三昧禅定。由这个三昧禅定就能得到般若“智慧”。由这个般若智慧他就无知而无所不知,就能够成就佛果的“威德”,这个威德是超胜一切世间天、人的威德,所以没有跟他相提并论的,就是“无侣”——无有伴侣,就极为“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这是指世自在王佛自证的功德。“深”就是深切的思惟,“谛”就是谛观内明——向内求。深思谛观,觉照自己的自性本源。自性本源具足慈悲、愿力,这些都是善的念头,所以佛在念头上是纯善的。由这个“深谛善念”就能契入到法性真如之海——这法性真如之海叫做离垢真如,就能平等普摄一切众生。那么世自在王佛对这个法性真如海可以穷极它的奥妙,探究它的边际和深浅的底源。   好,那么佛是无明、烦恼,全都断尽。欲望——对五欲的寻求,瞋恨的心:佛是永远没有,不仅没有正习,连余习都没有。所以这就是“人雄狮子”,就是人中之大雄,就像狮子王无所畏惧。“人雄狮子,神德无量”,说明佛是具足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不可称说的功德。那世自在王佛以这个威神功德,来普度群萌——离生死苦得究竟乐,这样的自行化他的“功勋”,非常“广大”。所以佛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也就圆成了自己的德能,他的自性般若智慧也就深邃妙绝。由禅定三昧引发的光明威神之相,能够令三千大千世界震动。这个“震动”,觉照众生的善根,也会表达这种八相成道之相。所以这一段就用这些赞叹世自在王佛由本垂迹、由实开权、种种度化众生的妙德难思。   下面就是表达自己的菩提愿心——愿菩提心。“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就是法藏比丘见证到世自在王佛这么无量深广的功德——由于他知道佛德的这种殊胜,也生起了一种无限的向往。所以他誓愿作佛的这种菩提心更加坚固,就发愿:“我要像世自在王如来的功德一样齐等——等同。自己能出离两种生死之海,得大自在、大解脱,也要令九法界众生都能得到这样的大涅槃解脱之乐。”“靡不解脱”,他讲自己过度生死之流,也要让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不能解脱的。他的心量是平等普度的心量,不留一个众生的,所以就“靡不解脱”。   好,虽然发了这样的一个总愿,但怎么去做?还是要从六波罗密做起。你看这个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的因行的功德赞叹,谈了六度,自己讲要圆满这个大愿——圆满作佛,也谈这个六度问题。“布施”——六度之首: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个布施扩大,对治众生悭吝的烦恼。这就是调伏自己的那种悭贪心。要持“戒”,要修“忍”辱,要“精进”,要得禅定“三昧”,最后是般若“智慧最上”。六度,般若智慧为眼,前五度如盲。前五度为福德,第六度为智慧,所以福德智慧就是六度。   好。这个法藏比丘他是发誓——发出了宏深的誓愿,要平等地行这个“此愿”,“此愿”就是自利利他的菩提愿。这个愿的核心就是要给一切众生作大安乐。为什么要给众生作大安心、大安乐?是由于法藏比丘深感九法界所有的众生都生活在恐惧当中——“一切恐惧”呀!所以恐惧的众生他最渴望的就是安心、安乐,这是作为所有众生本能的一种求助的宗教心理。就好像大海的渔民为什么要信妈祖,他面对那种浩瀚的大海——深广莫测、台风暴雨,他感觉到自己渺小,所以他要找到一种依托,希望有一种更大的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从对大海的无知、不能把控的这个恐惧当中拯拔出来。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恐惧当中,由于他无明的心,对很多事情他感觉到不能把控。不能把控,对他来说就是恐惧。自己在这工作,说不准稍不注意被炒鱿鱼了。对于这个东西,他也胆战心惊哪:“一炒鱿鱼我这个吃饭问题、医保问题、房子要交贷款问题……”这些东西一下子都形成了,他很恐惧,所以他为什么在单位上老老实实啦,毕恭毕敬啦。所以管单位上人,比管出家人好管——出家人他没这些恐惧,你抓不到。但是他上有老,下有少,他得要胆战心惊——他饭碗没有了就完啦。这就是饭碗的问题,还有一个心理上的种种恐惧问题——对于这个未来不可测的问题。   所以这个法藏比丘开始的一个总的意向,要给一切恐惧的众生——只要在轮回里的众生都是恐惧的,无一例外,所以要给他大安心、大安乐。这是以后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的一个核心的眼目;这是他最高的一个理念,最后是把这个落实到四十八大愿具体的每个愿里面去。所以每个愿里面都是让一切众生离开恐惧,给予众生安乐,这就是法藏比丘的大悲心的结晶。这种大悲心,他刚出家不久初步地汇报自己修行的这样的一个心得就具有。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个法藏比丘可不是今生才发心修行的,他就有可能是由果向因的一尊古佛。所以包括后面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距离我们只有十劫,难道只有十劫吗?在这一期的应化里面是十劫,在无量劫的应化当中,他就是不可思议的劫。所以在不可思议的劫里面所数数应化的他,都要把“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作为他大愿的眼目。   那么这样的一个愿心,他是从意志力方面来强化。假令: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刹,有无量无边的像恒河沙那样的诸佛,你对诸佛做种种供养——种种香华、种种乐器、种种七宝、种种宝盖,去供养这么多诸佛。你说他的福德是不是无量无边呢?但是这样无量的福德、功德,跟我建立这个大愿相比、建立这个大愿来求证无上正觉之道而且坚固不退却相比,那么这样发心的功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功德,比前面供养恒河沙诸佛的功德都来得大。   实际上这里是赞叹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华严经》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心必能成正觉,是故我礼初发心。《华严经》很多的地方都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弥勒菩萨赞叹善财童子那二百四十多个偈子,赞叹发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完备。“发心”就是你初发菩提心,“毕竟”就是最后你毕竟成佛的那个心,这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这两者相比,初发菩提心更难。因为你发了无上菩提心,就必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于是要礼敬很难的初发心。那么法藏比丘在这里就初步陈述他初发心的功德: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的功德,不如求菩提愿的功德来得大。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啦。原来我们常常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小沙弥跟着他的师父后边行脚——帮着拎包。他的师父是阿罗汉,证了阿罗汉果啦。这个小沙弥拎包,看到田野当中很多耕种的农民,他觉得很苦,于是他就发了一念:“哎呀,这个农民太苦了!我要成佛度他啊!”发了要成佛度这些苦众生的愿,这个心一发出来,他的师父把他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请他走在前面。这个小沙弥:“师父叫走在前面,我就走在前面。”但是看一看,走一走,又想想:“哎呀,这个众生太难度了!还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好,这一念起来,他的师父说:“哎!等等,等等。”把这个包放在他肩上:“你跟我走在后面。”走在后面,这个沙弥也不知怎么回事。他又看到一个场景:“哎呀,我好不容易发了心,不能退转哪!我还是要发心,再难也得要坚持啊!”又起这个念头,他的师父把他的包又拎到背上,请他走在前面。这个沙弥说——他就是很奇怪:“怎么师父今天一下子让我走前,一下子让我走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证果阿罗汉有他心通了,所以他动什么念头都知道,他的师父说:“你是我徒弟,你当然跟我要拎包,要走在后面。但是你发了一念要成佛度众生的心,啊,这不得了!你要成佛——你是菩萨的种性,我还是一个声闻罗汉,你得要走在前面,我跟你走在后面。忽然你退转了,你想要做自了汉。那对不起!自了汉,我是到家的人,你还刚刚才开始,你得跟我走在后面。就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这个发心不同,这个种性就不一样。这个种性是决定你未来的高贵和低贱的一个依据。你如果投在王宫里面作太子,你的种性高贵,虽然你现在还没有能力,这些宰相见了你都要毕恭毕敬。因为他毕竟是臣的身份,你是君的身份。所以你看,如果我们发心念佛到极乐世界成佛,你说这是什么种性?所以一切天人、一切声闻,都要恭敬这个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得要走在前面了,我得给你背包啊,我得为你服务哇。”是这样的。   这个法藏菩萨——你看在这个时候——他把这个菩提愿放到了这么一个高度来赞叹,而且对这个事情他认知得非常清楚。所以进一步地他发愿,就是:“我为了这样的菩提愿的实施,我永劫以来的精进努力,它所产生的威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由于这是从他的大菩提心里面产生的一个巨大的力量,那这种力量就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大事。所以他了解了这个菩提愿的功德之后,他就敢发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愿。发什么愿呢?发超胜诸佛的愿:“我以后要建立的净土,是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当中最尊第一。”——“国土第一”,你看。“我这个国土当中‘其众奇妙\’”,就是往生的众生容貌、颜色、神通、智慧都是非常奇妙的。依报的环境,它的这个严净光丽穷微极妙也是第一的。   “那么我建立的净土,他的特点是道场。”“道场超绝”——修道的场所、证道的场所。所以这个概念就告诉我们,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去享乐的,不是去旅游的。有很多人说:“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还很贪心嘛!你是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想那里的黄金嘛!”我们到那儿去还要黄金干嘛呢?那里没有货币的流通——钱,没有这些东西啊!所以这个极乐是修道的道场:断烦恼,显佛性,证佛果。它这个见闻觉知,一切都能够让我们趋向无上菩提道,这样修道的种种增上缘具足,十方刹土中超胜卓绝——建立道场的概念。我们在这个地球也要建立道场的概念,如果你把寺院作为一个庙店,卖门票,搞这个搞那个,那就不叫道场了,那是搞经营性的东西了。   “国如泥洹”,这个他最初发的愿以后都实施了,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国土的体性是涅槃的体性。他用个“如泥洹”,这个“如”就是它的本体是这样的。但是众生所接纳的过程有一个唯心所现,所以它就有四土的差异。虽然有四土的差异,他的国土的体性是“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所以国土无衰无变啦,天人相好庄严啦,寿命无量啊,法性土啊,这些,包括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啦,都是这个“国如泥洹”——如涅槃的国土的德能所显发出来的。那么国如泥洹的这个特点,也是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当中,没有跟它相提并论的,它是超绝第一的。   那么发这个愿,法藏菩萨的悲愍在什么地方?“我要哀愍一切众生,我要度脱一切众生。”他所有的发愿都是全称表述:一切。不是部分,不是局部,不是限定在有缘,而是一切——“我当哀愍,度脱一切”,九法界众生全都要度脱。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就对于往生的身份要建立一个正见。如果说定性声闻、缘觉不能往生的话,那你的“一切”怎么体现?九法界当中缺了两个法界,能称得上一切吗?这个“一切”:九法界众生就是在自己的这样身份的本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都能往生。不需要你声闻、缘觉一定要转小乘心为大乘心,才能往生。当然转为大乘心,你就是菩萨的种性,那当然往生没有问题。但问题就是声闻、缘觉的定性还没有改变的时候,能不能往生?具足信愿持名照样往生。这才符合着“度脱一切”的概念。   好,那么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信愿持名,生到我的刹土——“十方来生”,他都是带着欢喜的心。那么往生的是净土,他是带着一种非常超越的——出世间的心,所以他是“心悦清净”的。只要到了我的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能得到无限的“快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就能得到安心、得到安稳、得到安慰、得到安乐——“安隐”,找到了最终的归宿。所以这些话,都是后面提纲挈领的话: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好,那最后的三个偈子就是祈请世自在王佛来印证,就是向世自在王佛禀白:“我发出这样要作佛——而且发出国土第一、道场超绝、度脱一切众生的大愿。那么唯有佛才能印证我这个心愿是不是讲大话,是不是能实现。只有佛的印证才能让我心安,才能让我得到这种勇猛精进的动力。如果能得到佛的证明和加持,我就要坚固自己这个菩提愿,我就要不退失这个大愿,我就要由这个大愿引导我无量劫的大行,我得要不疲不厌、勇猛精进地修持,直到圆满大愿为止。”那这个大愿,他发出一个非常震撼的一点,就是发誓: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就是纵然我到了阿鼻地狱这个最苦难的地方,遭受这样的苦毒,如果有人说“你放弃大愿吧,你就从阿鼻地狱出来”,都不放弃,我一定要把这个行持坚持到底,忍受阿鼻地狱种种的剧苦我都不后悔。这就是把自己推到极端的一种誓言。世间上最苦的不会像阿鼻地狱那么苦吧?纵使身止阿鼻地狱的苦都不终止这个愿。   这就以发誓——重誓的形式,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偈颂。这样法藏比丘通过赞叹世自在王佛的身、口、意三业,来向佛的功德齐等——把这个菩提心给它发出来了。那么法藏比丘为使如来的种性不断故,为度脱一切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众生的三世智故,为了知一切诸佛的平等境界故,发了这个大愿:所以这样的一个悲愿现前。未来的愿王的出现,未来圆满大愿的行持的这种推动,最后圆成“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德能,都从这里开始了一个起点。所以我们都要把这个愿作为自己发菩提愿的一个楷模。 《无量寿经》上卷总结   那么这样我们就把上卷做了一个讨论。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上卷,它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前面我们总的来看,把五重玄义跟大家做了一个介绍。这个证信序、发起序,尤其谈到这个发起序,也是无问自说的一个开端。净土法门的特点是无问自说,因为一切众生问不出来。所以《无量寿经》也就是佛首先放光现瑞——现出前所未有的瑞相,诸根发出非常喜悦的表情,加持尊者阿难来请问。尊者阿难一看今天这个情况:“是自我侍佛以来,从来没有见到这样殊妙的景象,那今天肯定是佛住在奇特之法,住在诸佛所住,住在引领众生出离的导师之行,住在令众生圆成佛道的最胜之道,住在要以如来的无缘大慈悲来救度众生的行持当中,才能现出这样的一个瑞相。”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通过阿难尊者这样的一个请问,实际上是把这个法门的这种殊胜因缘特点展示出来。那佛听了之后都很赞叹:“你这一问的功德很大,胜过供养一四天下所有的天人和圣人。为什么呢?由于你这一问,把净土法门问出来了。”净土法门问出来了,也就是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他是把诸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的本怀问出来了。这个本怀是什么?就是“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唯一的目标是要拯救一切众生啊,要给他真实之大利。这真实的利益不是人天的福报,不是声闻、缘觉的化城之乐,而是给他成就大乘涅槃的利益。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就是给一切众生真实之大利的妙法。   但这桩事情难信,难说,所以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作的,首先赞叹自己的智慧无量深广,“我知道一切,这个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是我所证的,你们要有仰信佛的智慧,来仰信我即将要说的这个法”,当这个做了铺垫之后,就追溯往古的五十四尊古佛的示现,谈到最后一尊佛世自在王座下大国王的因缘:大国王他出家,发四十八大愿,然后把这个大愿称性宣说。所以前面要注意四十八大愿发起的因缘,这就是法界无量缘起的殊胜因缘。为什么大愿发出来之后整个虚空作证——整个虚空雨下种种妙华,空中音乐,虚空发出声音:这个愿必定成就。他这样的一个瑞相是表明:这个法界的一大事因缘是体现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里。这四十八大愿作为众愿之王,是深刻地、集中地表达十方三世诸佛度化众生最本质上的内涵。所以四十八大愿的称性而起,表明九法界众生得度的强缘成就了。   我们现在讨论四十八大愿,能够相信四十八大愿,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还有一念的感通,我们得度——也就成就了。那蕅益大师甚至说是“成佛缘熟”,还不是一般的解决轮回——你成佛的缘成熟了,他就把它上升到这样一个本质上的高度。正因为他这个强缘的殊胜——这么强,所以在净土经典对这个念佛行人的赞叹是无以复加。或者赞叹他是人中芬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像观世音、大势至这样的等觉菩萨是一个念佛行人殊胜的朋友。不仅是菩萨引伸为道友,甚至佛在这个偈文当中都说:“你能够念佛求生净土,则我亲善友”。佛都把念佛行人作为他的亲友和善友——都以友道来观。我们说朋友之道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师生关系。所以菩萨见到念佛人以友道称之,甚至释迦牟尼佛看到念佛人都以友道来看。我们看到这个说法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当以友道的平等眼光来看念佛行人的时候,实际上是把阿弥陀佛的一个特点展示出来,就是大平等。   在我们凡夫跟菩萨、跟化身佛的比较当中,肯定有很大的差异——他断惑的程度、功德的程度差异很大。但是所有九法界的众生——乃至等觉菩萨跟凡夫众生一块,都到了阿弥陀佛大愿之海里面,那就由阿弥陀佛平等的愿力,把这个差异给他摆平了。所以进入到弥陀的大愿之海,相互都是道友,都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虽然你是等觉菩萨,我是一个凡夫众生,但我们是道友的关系。“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一处”是什么意思?处是一个依报,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正报显现出来的。正报的本源在什么地方?在心王。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一处”,是阿弥陀佛平等的心王显现出来的。阿弥陀佛的心是大平等的,所以显现大平等刹土的所有众生他也摆平等了。你看这个强缘的平等心:我们这些凡夫众生面目可憎,身相黯淡,然而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具有佛的相好光明。这就是把大平等的特点展示出来的一个情况。不分你是什么,哪怕是一条狗往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佛的相好光明。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看人,狗眼看人低,是什么身份就有什么样的对待。阿弥陀佛是无分别的大平等的心。   所以我们要常常去读诵、思惟、实践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是《无量寿经》的核心,是十方诸佛大菩提心、大平等心、大慈悲心的展示。了解四十八大愿,就是了解了佛心;了解了佛心,我们深信切愿就很容易契入。于是对净土不可思议的这种法门,我们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信心。因为四十八大愿给我们传达的都是佛果地上的功德,他发愿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法身大士的身份,然后经过他的无量劫修行,圆满之后他所展示的这种力量,都是佛果地上的神妙力量,所以我们的信心、我们往生的条件、我们成佛的过程,它都是站在阿弥陀佛果地上愿力的程度来施设的。   它跟我们通途的自力法门——我怎么修戒定慧,怎么修六度,怎么断惑证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果。这个完全不一样的因果就叫:以果地觉做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你想一想这些佛言祖语,它完全就超越了通途佛法的这种修因证果的次第和因果。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修通途法门的人,由于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没有一个深入的契入,所以一提到净土法门的殊胜,他就常常信不及,他常常会用通途佛法的那个教理、那种修行证位来加以判断。这种判断似乎是有道理,实际上完全跟净土法门——它这种正门大道、这个胜异方便、圆顿当中至极圆顿的法门——是不相应的。所以我们不要听过多不相应的那个东西:似乎有道理,实际上根本不相应。   我们怎么相应?还是要对四十八大愿进行一个深刻地了解。只要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我们就相信阿弥陀佛。不能相信世间的人,要相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愿是这样拯救我们的:你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你就能往生。于是我们就相信这一点。如果相信了,信愿持名即得往生,乃至十声都能往生。我们在听那些——“哎呀!往生哪儿那么容易呀!你没有禅定功夫怎么往生哪?你没有大修福德怎么往生哪?你没有持多少咒怎么往生哪?你这个功夫不成片,你怎么往生?”你听这些,就不会被它所动摇。阿弥陀佛的愿是超越世间的一个大愿,是由他证到的无缘的大慈悲心里面显现出来的。只要是大慈悲显现出来的,就不是世间的东西,是出世间的东西。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然后再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正报庄严。正报庄严谈他光明的独胜,他寿命的无量,阿弥陀佛座下的声闻、缘觉这些弟子的无量无边,这是他正报庄严。乃至于下面讲的各种依报庄严,这依报庄严是无尽的庄严了,穷微极妙了——美不胜收。了解大愿之后,我们就了解这些庄严从哪儿来的。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是法藏菩萨成就大愿——成了阿弥陀佛,他得到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的心所显现出来的,是称性而出的,是无作妙用的,是大不可思议的,是大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境界。既然是大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实相功德一切众生本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也是我们一切众生性具的——本性具足的。所以我们看《无量寿经》,看这些依、正庄严,我们一种感觉:实际上当我们读诵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清静的时候,好像就越来越亲切。现在讲原型理论,这种由无量光寿的本质原型所显现的无尽庄严,实际上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原型。这个我们佛教就叫“家珍”。家珍,你自己家本有的珍宝——屋里人说屋里话。当我们读诵的心越来越清静的时候,我们跟这个依、正庄严就越来越有一种感觉——亲切。   这个果地上的依、正庄严,它是实相的表达——涅槃的境界,它也帮助我们修行,这就是熏习:以实相涅槃的功德,来熏我们无明的业心——业识的心。那么无明的业识心就因这个熏习,慢慢地趋向于这样境界,在唯识学就叫本质境和影像境的互动。那么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无尽庄严的一个刹土,还有跟我们的一个互动。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信愿称名的净业所感的,所感之后我们断惑的程度、心地清静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展现形态——也是唯识所变的。为什么要讲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四土不是阿弥陀佛建立的四土,四土是我们凡夫或者声闻、缘觉、菩萨——不同清静程度的往生者,他的业心所变现的。见、思惑没有断,就在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在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断无明乃至于多少多少品,是在实报庄严土;无明全都断尽,在常寂光土。   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但跟他方世界把四土分得很清楚又不一样。他方世界的四土,凡圣同居土就绝对感知不到上三土;但西方极乐世界它有差异,也有圆融。圆融就是四土在一土,带业往生凡夫在凡圣同居土,也就等于往生到了上三土。为什么呢?由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能跟声闻在一起,能见到声闻,说明他在方便有余土;能见到菩萨,说明他在实报庄严土;而且他天天闻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说明他能够在常寂光土。所以极乐世界四土又圆融在一起。虽然圆融在一起,又因你断惑的程度也可以给你或者天人的名称,或者声闻的名称,或者菩萨的名称。这就《华严》讲的“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   我们要了解这些道理。了解这些道理实际上是了解法界的体性,我们深信了这个法界的体性,了解了法界的体性,才能深信净土法门。换句话说,你能深信净土法门,等于你具有着对法界体性的领悟在里面。这部《无量寿经》展示的阿弥陀佛由发愿到圆成愿果,到这样的一个依正庄严,它是表达大乘菩萨道极致的精神,以及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展示一切众生生命体的尊严和圆满。所以它是集中地体现着这种法界文明的真善美慧,常乐我净。从真空显现的妙有,由愿力显现的妙有,就是大乘佛法了义当中的无上了义。   那么介绍这些依、正庄严,还有一个特别的修行效果,就是让我们产生欣慕之心。在无量劫轮回当中,我们在娑婆的秽土——在三界轮回,我们以为这样的刹土才是我们应该呆的地方,结果忽然听到还有这么一个庄严、清静、妙丽的刹土,马上我们就感觉到非常震惊,马上就有个新的参照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个至极真善美慧的参照系一旦树立起后,用这面“镜子”——实际这面“镜子”也就是大圆镜智的表达——再来反观我们娑婆世界的生存状况、身形状况等等,我们是不是感觉到这个世间太苦了,太残缺了,太污秽了?就在这样的一个鲜明对比当中,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才能够激活出来。   如果没有这种激活,我们无量劫以来呆在这个世界——已经呆久了,我们觉得这是正常的,我们生起不了一念的出离之心。我们总是认为出生一定要十月怀胎,我们会想到还有莲华化生吗?我们总认为吃喝住行一定要辛苦耕作,原来还有念头一动就能现前的东西啊;我们总是觉得冤家对头碰面,还有到那里没有一个冤家对头的地方;我们总是觉得能活一百岁就了不起,还有个无量寿的地方。你看这个鲜明的对比一来,而且我们认知了极乐世界那一切实际是我们本有的——性具的性德,是我们完全遮盖住了我们的德性,阿弥陀佛全体的神妙力量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但我们却在这里冤枉地汩没了;现在阿弥陀佛大愿就要帮助我们把本具的这些东西显现出来,我们不是悲喜交集吗?我们求往生的心不是如决江河,沛然莫御吗?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就是详细陈述阿弥陀佛的本愿因缘,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其目的是让一切众生产生信心,产生愿往生心。目的是在这里。   上卷、下卷它也体现了声闻法的苦、集、灭、道。先谈出世间因果——灭、道。灭就是寂灭状态,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灭”,它由阿弥陀佛的大愿修行之“道”来成就的。先建立一个出世间的因果。下半卷会介绍我们娑婆世界的生存状况:那种三毒、十恶,五恶五痛的种种苦难。它就表明我们的苦、集二道。我们遭受这样无量的剧苦,它来自什么?集谛。从这个苦、集二道,让我们成就厌离心;通过上半卷这种极乐世界的成立原理——这种道灭二谛,让我们产生欣慕之心。所以这个《无量寿经》的整个结构框架成熟,都是最终作用在我们修行上:深信切愿持名,求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就把这个上卷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无量寿经》之华光现佛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这是“华光现佛”第二十章。这一章所表达的是非常奇特的依正相融、重重无碍的一种境界。首先表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的珍宝合成的莲华四周遍满极乐世界。所以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叫莲华国,又说叫莲邦,它是以莲华作为象征。于是极乐世界的本土都遍满莲华,每一朵七宝莲华都有“百千亿”的叶子。这个莲华也是无量珍宝合成的,所以它有种种的光明——每一种宝放出一种光,也能显现相应的一种色,所以它能够显现无量种的颜色。在这颜色当中,这里举出了六种颜色:青色的莲华放出青色的光;白色莲华放出白光;黑莲华——这里“玄”就是黑的意思,正色,玄色的莲华放出玄色的光;黄色的莲华放出黄色的光;朱红的莲华放出红光;紫色的莲华放出紫光。这里青、白、玄、黄、朱都属于正色;这个紫颜色属于混合色。所以它的莲华里面有正色,有混合色。   这些无量的光和无量的色相互辉映,“赫然”——就是光明非常炽盛之貌。这种光和色非常盛大,非常灿烂,焕发着它的一种生机——“炜烨焕烂”。这个光色表明它强盛的一种力量,这种莲华的光明是超越日月的光明百千万亿倍。也就是百千万亿的日月聚在一起,跟极乐世界一朵莲华的光相比都远远不及。说明莲华的光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光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把前面无量光的特点在这里又做了一个强调——“明曜日月”。因为阿弥陀佛十二光如来名号就有一个“超日月光”,既然阿弥陀佛的身光是超日月光,所以他愿力成就的莲华也是超日月光的,这叫“明耀日月”。   一一莲华能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这个“三十六”是表它的圆满,表它的无量。这个一一华中能放出无量种光,所以就表达“三十六百千亿光”。那每一束光又能“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大家注意了,这就很奇妙:这个莲华本来是个依报,但依报的光中却显现了正报的佛——佛身属于正报。那这些就是莲华里面显现的化佛。这就表明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和正报庄严是互相融摄在一起的,这叫依正不二。那产生这个情况,也就是阿弥陀佛愿力、神力的结果。那么这个佛是从哪儿来的?光里面来的。光是从哪儿来的?你一追,就是法性真如的特点——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然后应和十方世界度化的因缘显现出来。显现的这个佛,也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紫磨真金色——具有非常殊特的相好光明。这些莲华光明所现的佛,每一尊佛又能放光——又能放出“百千光明”。   他放百千光明到哪儿去?这里面我们结合一下唐译的《无量寿经》,就是《大宝积经》这个“无量寿如来会”。他就在这里表达得更清晰一点儿,就是这些莲华光明显现的这些佛: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众说法,皆为安立无量有情于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唐译本它有这几句,我们特别要注意。他放出这个光明里面的佛不是在极乐本土,而是要到它方世界去。那么他们首先是说到东方去——“现往东方”。那我们再想,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娑婆世界的西面,那么站在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个方位来看,他到东方去——那就是指东方无量刹土,其中包括娑婆世界。那这些莲华化的佛,现在在东方世界“为众说法”,那东方世界很多刹土当中,娑婆世界是其中之一,其中我们这一期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那你说释迦牟尼佛从哪儿来?是不是可以推论释迦牟尼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光明所显现的一尊佛呢?我们信众有时候会推到本源,说:“释迦牟尼跟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这个经文来看他们的关系,那可是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就是报身和化身的关系呀!   那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莲华所显现的一个化身——当我们这样说的话,因为我们是凡夫众生,好像没有这个资格来说这个话。我们来引证一下一些祖师大德的观点。首先这个华严宗的祖师清凉国师,他在作《华严疏钞》谈这个十玄门的时候,就有一个基本观点:他就指出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在华严法、报、化三身中,法身是毗卢遮那,报身是卢舍那,百千亿的化身就是释迦牟尼。像清凉国师,这不是一般人了,基本上都判断他是华严菩萨。当他说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的时候——卢舍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佛,如果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换句话来说,释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是不是啊?   那这么一个观点,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讲这个《阿弥陀经》属于圆顿之教,跟《华严经》是无二无别的,只不过是谦逊一点儿说《华严》是全圆,《弥陀经》是分圆。就圆顿这一点儿相同,相同在什么地方?由于《阿弥陀经》具足《华严》的十玄门,那么莲池大师在论证的时候也引证了这个观点——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那这个观点,你看在蕅益大师,他也是这样认为的。蕅益大师在给庄西居士的一个偈颂里面第一句就是“弥陀师即毗卢遮那”,他把阿弥陀佛就等同于毗卢遮那。所以极乐国即华藏——是莲华藏,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把它们等同起来看。   那你再看看《净土圣贤录》,宋代有一位比丘叫道因,他是修华严教观的。华严教观就是用华严观法界的观法来修行。他一生修这个行,到临终的时候他写了一个偈子,那个偈子很长,但我们来看看他前面四句,非常有意思,非常能说明问题。他是修华严教观的,他的偈子:“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华严教观要观想无量无边的刹土就像海一样深广,这些像海一样深广的刹土当中,它含裹虚空——“海涵空”。这个无边刹土的虚空里面,他临终显现的全都是莲华的宫殿。这个莲华的宫殿周遍在整个无边刹海的虚空里面。就在这个无边的空海当中,独独显现的是阿弥陀佛的容貌。你看他修华严教观,竟然见到的是阿弥陀佛。如果说阿弥陀佛即卢舍那佛,实际上他也就是见到了卢舍那佛。但是他所感知的却是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不生不灭的不二的自性。所以从这里我们来深刻地理解释迦牟尼佛这个我们娑婆世界教主跟阿弥陀佛的关系。   这一点在《楞伽经》里面也讲到,十方诸佛都是从哪儿来的?都是从极乐世界出来的。于是我们会讲,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极乐世界是法界藏土。藏就是含藏一切。为什么叫“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他是佛中之王。如果十方诸佛都是从极乐世界出来的,那阿弥陀佛可不是佛中之王吗?他可就不是法界藏身吗?如果我们认知了这一点——阿弥陀佛佛中之王,一切诸佛都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那你说所有的佛法全都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是很顺理成章了。于是我们看《华严经》这种大乘圆顿的佛法——众经之王,最后导归《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最后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个就是顺理成章了,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因为都是从极乐本土出来的,你回归,这是回归你本有的法界。   那这样我们看看,这些从西方极乐世界莲华显现的化佛,他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去教化众生,去宣说佛法。它这里说“微妙法”,说什么微妙法?那从极乐世界来的这些诸佛肯定要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这才称得上“微妙法”。诸佛如来一大事因缘,他要唯欲众生都以一乘法来度脱——都做大乘的如来。所以这个“微妙法”是让一切众生成圆教佛的法:你只要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够得弥陀愿力加持快速地圆成自己本具的无量光寿的德能。因为他前面介绍的五尘都能说法——五尘作佛事,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非常殊胜、特异,这是快速成佛之法,这是连普贤、文殊这些等觉菩萨都要的求生之法。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乃至阿鼻地狱,都能在这个念佛往生一法当中得到究竟的度脱,得到平等的救度,这就是十分奇妙之法。所以最后为什么《无量寿经》后半部佛要把《无量寿经》殷勤咐嘱给弥勒。而且同时以弥勒菩萨为代表——前面讲贤劫所有的菩萨,都在这个法会上,也就是未来贤劫的九百九十五尊佛都接受了这样的咐嘱,那么贤劫千佛都会说这个法。这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无量无边刹土所显现的极乐世界的化佛,每尊佛在他所住持的刹土都能安立无量无边的众生于佛正道。这个“于佛正道”,佛的正道就是令一切众生出离轮回之苦,得到涅槃究竟之乐,这才叫“无上正真之道”。那这一点,这个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是运载这种“佛正道”的一个载体,所以这些诸佛都会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弥陀名号功德。   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况,从中也能够感到欣慰的是:阿弥陀佛慈悲之极,愿望圆满之后,他是十劫以来乃至无量劫又无量劫以来,悲心不舍任一众生,示现百千万亿个化佛,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去度脱众生。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恩德。我们在这里受苦受难——八苦交煎,轮回不堪,阿弥陀佛都在关注我们,像慈母一样地忆念我们,而且不断地放光化佛来示现,来跟我们讲经说法,来头头救拔乃至示现各种身份。这里谈到示现诸佛、佛放光,我们念赞佛偈“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还能变化成菩萨过来,乃至于悲心能够变现种种身份过来随形六道,乃至于变现各种山河大地、草木花卉——无情之物,来度化众生。阿弥陀佛是这么一个悲心,而且他有这种神妙的力量。所以我们虽然在这里轮回很孤独,很怯弱,但是要想到我们是在阿弥陀佛的慈眼、愿力的摄受之下。弥陀没有忘记我们,他的光明永恒地在注照我们。   他所光中显现的释迦牟尼佛不仅是这一期的应化:从纵向来说,这个《梵网经》说是八千返——八千次来到这个世界;那从横向来说,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也同时在无量无边的刹土——在教化安立众生。所以从竖的时间维度和横的空间维度——无尽的时空,都有释迦牟尼佛无量的化身救度众生。换句话来说,都是阿弥陀佛所显现的应化身在度化众生。那么这些应化身度化众生,当众生还不能信受这样一个圆顿的念佛法门的时候,也可以由这个一乘法开出三乘法乃至于五乘佛法,来循循善诱——善巧方便,最终都会导归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自古以来包括现在,虽然讲宗门、教下各种法门,他能够导归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一点,说明他在讲正法,在“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果他讲其他的法门,对净土法门表示轻慢,表示怀疑甚至诽谤的话,他肯定就是讲的邪法。   这一段文字包含的义理非常深广,展示阿弥陀佛愿力事事无碍的境界,而这些境界是来自于度化众生的这种悲智——所显现出来的,也是由我们众生善根成熟所能够感知的。包括我们能够接触到这个《无量寿经》,能够讨论这段经文,也是说明我们净土的善根在成熟。否则,我们都接触不到《无量寿经》,我们都信受不了,或者业障深重我们也理解不了,感知不了阿弥陀佛这样的一种境界——他是传达什么信息。当这个慈悲的神德的信息我们接受之后,我们能不能得到一分安心,得到一份安乐,得到决定往生的信心,安立在名号的无上真正之道?这个大事因缘得以解决的信心能不能建立起来?这都要在了解如来真实义上来建立的。 《无量寿经》之宝网树音(一)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先看这一段。这是“宝网树音”第十九——介绍依报庄严的第十九章。前面对西方极乐世界单个的庄严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像七宝、行树、菩提树、妙乐、宝池以及净土天人的颜貌端正这些;那么这一段就是总结性地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所以佛又告诉尊者阿难,讲阿弥陀佛的刹土那些天人——天人前面讲了,是随顺他方世界的一个称呼,但是实际上是“非天非人”,也是阿鞞跋致的地位,但随顺他原来往生前的身份以及他目前断惑的水平,指带业往生的凡夫而言,就权且称为天人——那么这些天人按他自己的这种善业和福德力,是不够达到随意自在的程度,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得阿弥陀佛的威神、福德、愿力的加持,他们一切资生用具都很自在。   所以这里就讲出几种。首先是“衣服”,这个衣服都是种种珍宝合成的,想要什么衣服,自然地这衣服就披在身上。第二是“饮食”,只要念头一动,种种的百味饮食就会显现在面前。还有,要在极乐净土或者到他方世界去供养诸佛的“华”,及种种“香”,还有“璎珞”——包括庄严自己的璎珞以及供佛菩萨的璎珞。“缯盖”,缯盖就是用那种绢帛所制造出来的大盖。你看在古印,它是一个比较热的地区,防太阳的晒以及遮风蔽雨,他就是用一个大盖。在佛像上面都有一个宝盖,或者讲经说法的法师高座上也有一个盖,所以这个缯盖就形成庄严讲法佛殿的庄严具。这些都是可以做为供养品的。“幢幡”也是我们在寺院里常常看到殿堂庄严的用具,好像属于军旗一类的东西。幢呢,一般是圆桶状的,上面写了经、咒什么的,它叫幢;如果是长片状的就叫幡。这个幢幡在我们佛教当中,它表法的意思。由于这个像旗一样的——原来这个古代的国王、将军就带着军旗之幢,率领他的军队打仗所向披靡。那在佛法运用这个幢:佛陀以智慧之幢来抵御一切烦恼的魔军,所以这个幢表明得胜——摧灭各种魔障的得胜象征。以后就把它也作为佛教的庄严具来庄严道场,或者供养佛菩萨,这就是幢幡。   到他方世界还得要歌咏、赞叹诸佛的功德,所以有“微妙”的“音声”。他在自己的极乐国土所住的地方——就是他的“舍宅”,或者又叫“宫殿、楼阁”,这些宫殿、楼阁可以“称其形色”。称其形色,就是这个往生者的身高以及他的颜色——这个宫殿、舍宅跟他相称。你要高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小一点,广一点、狭一点,方一点、圆一点,都能随心所欲;而且你想在地面就在地面,想升到虚空就升到虚空。所以极乐世界虚空有很多宫殿、楼阁,那这此宫殿、楼阁,或者是一种珍宝合成,或者是两种珍宝合成,乃至于百千万亿种的珍宝合成。所以《无量寿经》在唐译本讲,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珍宝之精——就是最好的珍宝,都集中在极乐世界——“众宝中精”。那这些构成衣食住行资生用具的微妙之物,也是随这些天人、这些往生者的意念,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应念即至”,这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愿力。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愿实现,什么愿都能满足!下至你日常生活的资生用具,终至你到他方世界供佛的器具,乃至于你圆成佛果种种法上的利益,就由于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愿的成就,一切愿都能成就。   那么我们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应念即至”,这里就很快乐了,他离开了我们这个世间的一种苦——叫求不得苦。我们这里想住点房子那很困难,现在的年轻人就那么一点工资,要买一套房子可能都非常艰难。他要去贷款,一辈子可能要还二十年、三十年才能还完,没有房子就成不了家,所以这就是很苦恼的事情。而且房子都是像鸽子笼一样的钢筋水泥结构,有很多化学东西,还不健康,住得不舒服。就为这点不舒服、狭小的房子,你还要奋斗一辈子。你再想想极乐世界:念头一动,七宝宫殿现前。这悬殊太大了。所以我们听到这个房价大泡沫、没房子住的时候,想想,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房子住,不需要到银行去贷款——应念而至。   那在地面上,还有“众宝妙衣”。这个衣,我们就想到在古印,他的衣不是像我们制作的衣服,比如这个五衣、七衣、袈裟,它都是那一块布。这个布呢,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大富长者请佛去应供或者说法,他都要用那个衣铺在地上,很隆重的让佛在这样相当于地毯的衣上走过去。那西方极乐世界它是七宝为地,同时它又铺上了一层像地毯似的无量珍宝合成的奇妙的衣——覆盖在极乐世界的地面上。一般我们这个世间在一个很庄严的场所、很富贵的地方,都有地毯,那走在地毯上就有一种尊严感、一种富贵感。那极乐世界这样的福报是佛果地上的福报,使一切往生的天人走在地面上,都有一种庄严、一种尊严、一种富足,所以自然而然显现众宝妙衣遍布在极乐世界的地面上。这些往生的天人都能踏上这样珍妙的妙衣——华丽的地毯上而行走。现在我们走点路,那种坑坑洼洼、那种砂砾、那种肮脏的地面,那你想想极乐世界是什么地方。这就表明地面的庄严。   我们请看下面经文。   “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描述极乐世界的虚空庄严。那阿弥陀佛愿力为什么要成就虚空庄严?他在因地看到他方世界很多的刹土,许多的众生面对虚空那种烟雾、阴霾,那种霓虹、星斗、流星,常常有一种恐惧感,甚至一个陨石下来他都害怕至极。西方极乐世界虚空就不是那样的——一看灰蒙蒙的而不知道是什么。对于不知道是什么的那种灰蒙蒙的情况,是有恐惧感的。那极乐世界的虚空是无量无边的珍宝网覆盖的。覆盖在虚空的这些网都是用那个黄金的线缀着无量的宝珠悬挂的,宝网上面又有铃铎,又有种种的璎珞。   那么这些铃铎、璎珞也是百千万种奇异丰富的珍宝来合成的,这叫“奇妙珍异”——非常奇特,非常微妙,非常珍贵,非常特异。那就表明这一层宝网的珍宝内在特点不一样——而且它缀的形状,它的“庄严校饰”,它的光和色,珍宝之间内在的配合。相互都在交光辉映——装饰,然后它就遍布在西方极乐世界虚空的四面。那这些“宝铃”——珍宝的铃铎,也以种种形态垂下来。这些宝网当中,就有百千万种“光”,显现百千万种“色”。光和色交相渗透辉映就给人一种非常富丽的感觉。“晃耀”,光明炽盛之貌。那这些光色晃耀之间,它也能够变现种种不同的图案,所以“尽极严丽”。尽极严丽就是非常的庄严华丽。所以一看虚空的庄严就美不胜收。一方面有审美感,一方面它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宝网的宝铃,又能有这个风吹来显现各种微妙的音声。   那在这虚空当中,就有一种无形的但又是能感触到的风。“自然德风,徐起微动”。这个“自然”就是指法尔自然、无作妙用。那个德风是什么?在《无量寿经》讲,这个西方极乐世界风是八方上下一切风当中之精,也是风里面最精妙的,它是自然而然地合会在一起。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是变化而生的:大家看这个“自然”。在《观经》讲这个风是从哪儿来的?是从这个大的摩尼宝珠——就是摩尼珠王,它放出很多的光明——无量的光明,这个光明里面显现八种清风。那《观经》讲这个摩尼宝珠,它象征阿弥陀佛的愿心,实际上也象征着一切众生本具的心王,所以这个风是从心王的光明里面显现出来的。那心王是实相的表达。这个实相,无相无不相,无为无不为的——这样的一种无作妙用,他就用这个来表明是自然德风。所以这个风是从实相的自性里面显发出来的。那只要看到这个风的弥漫之相——风跟光具有同源性,有时候叫风光,光也是弥漫的、动态的,风也是弥漫的、动态的,它们都是从这个同源的心光里面显发出来的。   那我们只要了解这个风的来源,再就看看他所描述的风的这种德用,实际上就代表实相的或者五分法身之德的一种表达。所以它就“徐起”,“徐”表明它的安详——徐徐地起来。不是像飓风,像暴风那样猛烈的、摧枯拉朽的,那就给人一种恐惧感。这个风徐徐起来,微微地吹动。这个风是自性里面显出来的,那么我们的自性本身是平等的,本身是和谐的,所以这个风表达的情况也是非常谐调,非常和谐、和蔼。这风吹过来不冷也不热,温度适中,就温和、凉爽,而且“柔软”。风吹过去很柔软,我们有时候表达如春风沐浴。春天的风是柔软的,冬天的风是刚硬的——西北风。这个自然德风是那么柔软,它吹过来,速度既不迟缓也不猛疾。你看这些实际上都是代表着自性的一种德能,用风的这种形态表达出来。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个风的德性,它也在告诉我们:我们做人也应该这么做,行住坐卧也应该这么做。你行住坐卧要“徐起微动”,对人要调和,要温良柔软。这都是菩萨做事的一种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迟不疾——中道——中庸。那这个风会做佛事,不仅仅是让我们感觉到舒适而已。   西方极乐世界五尘都能作佛事。从阿弥陀佛愿心里面所显现的微妙五尘,每一尘都能作佛事。当然娑婆世界可能作佛事比较侧重在声尘,耳根——闻性修行。但所谓的触尘、味尘,也都能作佛事。那看这个德风——他首先谈音声问题——它就吹到虚空当中的罗网。“罗网”,刚才讲有各种宝铃,有各种璎珞,有各种珍珠,它风吹过去都能够显现一种音声。还有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七宝行树,这些——风吹的树叶以及树间的璎珞、铃铎,也都能发出声音。   这种音声就“演发无量微妙法音”。风一吹,这些就像一个盛大的交响乐。这交响乐是:无量的珍宝、铃铎、璎珞,它们好像就是一个个乐器,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但是又符合着音律——宫、商、角、征、羽五种特点,又非常的和谐。所以它显的是非常微细奇妙的法性音声——法音。这个音声不是一般世间的音乐,不是从心意识出来的,不是造作出来的,而是法性的无作妙用显发的声音。所以前面我们讨论这个“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的音声格调,实际上就是实相法性音声一种特点的概述。这种特点的概述实际上就是实相德能的概述,这实相德能在音声上表达,自然地就表达了八个特点:清、畅、哀、亮、微、妙、和、雅。   《无量寿经》之宝网树音(二)   那么这个风吹过来还能够散发种种的香味。这香味从哪儿来的?我们前面谈到阿弥陀佛愿力成就,他有一愿的保证,就是每一种珍宝里面都同时具有百千万亿种香——宝里面有香。那这个风吹过来,各种珍宝、铃铎——这珍宝里面就有各种香气,这风一吹,就带这个香吹得更远,这就叫“流布”。那么这个香的品类,不是一种香两种香,而是几万种香。这些香有温和的特点,有雅正的特点。闻到这个“温雅”的“德香”,都能自然让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这个香在作佛事了。“其有闻者”,首先是流布到极乐世界的本土,让极乐世界的往生者首先闻到;同时这种宝香也能够流布到他方世界去,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只要我们念佛——如果念得很至诚的时候,跟这个名号内在的德能沟通的时候,那么弥散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宝香借助着名号的中介,它也自然地到我们这边来了。这就是临命终时为什么异香满室。异香满室从哪儿来的?就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   它跟我们这个世间的香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非常清静,非常温和,非常高雅,非常干净。我们看看现在的香都害怕,都是用化学原料做成的,里面的致癌物质很多。现在这个末法众生的共业:本来供香给佛是用最好的香表达自己的一种虔诚、恭敬——供养出来,现在那么多商家为了赚点儿钱,他就用很不怎么的东西来制作种种非常低劣的香。所以现在一看那些人拿低劣香来,我们不仅生不起赞叹、恭敬心——都害怕,他一点上,赶紧希望把它灭掉,那种味道太刺激了。据有关方面测量,寺院由于烧这个劣质香,它致癌物质多出外面的将近二十倍。所以上次我跟东林村的一位书记说:“我们实在是考虑你们赚点钱,实际是付出了我们出家人的身体健康让你赚点钱。我不让你烧吧,你肯定生烦恼。”所以我们以后还真的要开发一点这个净土香,不要让那些化学性的东西充满着一个寺院——这已经形成一个普遍现象。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的香闻到了都生烦恼。不仅生烦恼,可能让我们身体都受到损害。我们对此一下,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极乐世界这个香让众生闻到能够“尘劳垢习自然不起”。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烦恼的习气,由于闻到这样温雅的德香——这温雅的德香刚才讲是从法性里面出来的,它有巨大的降伏烦恼、开发自性、明心见性的功能,所以我们也自然而然地受这个宝香的薰习,我们的烦恼就会降伏住——自然而然地不起。虽然还有烦恼的种子,但是它不起现行。   那这个风接触到往生者的身上——风吹拂过来——非常的快乐。因为它非常温良、柔软,披拂过来很舒适。他所得到的身心上的快乐就好像一个比丘得灭尽三昧。“灭尽三昧”,这是指证到阿罗汉果的人才得到。灭尽三昧就是灭尽七识和六识的——这样的心和心所的——一种禅定。灭尽这个心和心所就是他能够使这个心安住在无心位,这个无心位在禅定当中属于九次弟定的境界。那无心位在这个禅定当中有两种,一种也有说无心位就是无想天。外道凡夫也能修这种禅定,能修到无想天——无心位。但是灭尽三昧这是一个出世间的禅定,跟无想定的世间禅定是本质上不一样的,它指向离三界的。所以到了这样的一个禅定状况,他的身心状况非常的安和、快乐。就用这个来比喻极乐世界的往生者得到这个风的庇护,就好像证到阿罗汉果这样的出世间的禅定快乐。   那这样一看,这个自然德风就表现着五分法身的妙用:比如它说风吹的能够引发种种法音,这就表明五分法身的慧功德;能够显现它的温雅德香,表明它戒、定的功德;能够令闻者烦恼、习气不起来,表明解脱的功德;那么能够让吹拂到这个风的往生者得到灭尽定的快乐,这就表明解脱知见的功德。所以这个自然德风也就表明五分法身所起的妙用。由于它是五分法身实相的妙用,所以也就令接触到这种风的往生者,都能得到五分法身的功德,成就阿罗汉的果。让大家看这些,是要我们产生一种殊胜的心。在我们这个世间你想到一个心和心所灭尽的无心位的禅定,你要经过多长时间修行!然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风一吹过来,你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证位。这可不是极为殊胜的快速成佛的法门吗?所以我们要从中了解,阿弥陀佛果地上愿力加持的这种殊胜、这种不共、这种稀有难得。这就跟自力法门修行所得到的效果——动经无量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快速成佛的法门,在《无量寿经》是处处点示这一点。   请看下面:   “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   先看这一段,这还是表明这个自然德风的妙用。这个自然德风它吹种种的宝树,树上有华,这个风吹到这个华,华下来就遍满在极乐世界的地面上。在前面我们讨论这个七宝树的时候,知道这个宝树也是或一宝、或二宝、或三宝乃至无量珍宝合成的宝树。那每一个宝它有不同的颜色,有暖颜色,有冷颜色,有交杂在一起的种种颜色,所以“风吹散华”,每一个华有不同的颜色。但是这个风很奇特,能够把相类似的、同类的华飘在一起——黄色的华在一起,红色的华在一起……“随色次第而不杂乱”。除了华那个颜色的分类之外,而且华的颜色能够自然地搭配成种种微妙的图案。就好像这个华铺一个地毯,这个地毯是有图案的。这个华是“柔软光泽”的。虽然这个华是珍宝合成的,但极乐世界的珍宝是非常柔软的,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珍宝是硬的。柔软到什么程度?就像迦旃邻陀,就是像花絮那样非常柔软的状态。那么这个华它又有光。因为它是珍宝合成的,所以它能放出炽盛的光,光泽很不暗淡。那这个华吹下来,它又有香——“馨香”,而且非常的芬芳。   那我们可以想像这么一个景象:风吹的华在地面上形成美妙的图案,它非常柔软,非常有光泽,而且放出种种炽盛的香味。那你对这个地面就有一种舒适、好乐、审美的感觉,这种审美的高峰体验都能显现出来,自然你就想走到上面。当这个往生者走在这个华上面的时候,由于华的柔软度——很柔软,你走下去,就能够陷下去四寸。陷下去说明什么?这个华随着你踩上去,它能陷下去,那是非常舒服的;它就不像那个刚硬的物体,给你一种抗力。而且随着你的力向下,它也跟着你向下——随顺你向下的力;那向下但也不能老下去,一下子陷下去把这个人陷到大腿根了,那也不行——那就害怕了。四寸,非常中道了。陷下去一点很舒服,这时候你想拔出来也不费劲。你想再往前走,随着你的脚很轻松地抬起来,一抬起来,陷下去四寸的那块地方又自然地平展了。如果你踩下去一个坑在那里,你拔起来一个坑还在那里,那就难看了。这个是“还复如故”。   这个是“风吹散华”,它还有“华用已讫,地辄开裂”。“华用已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一个往生者在这里走过去,观赏了它那种最好的图案——最有光辉的时候,它这种妙用自然就完成了。完成了,它这个华会呈现小小的枯萎状态,当这个状态一来,它就自然地在地下消失了。这就好像地打开了,它从那个打开的地消失了一样。它实际上就是变化的没有了。这个华一下子没有了,地面上又是很干净的,没有一点东西,不染一点尘埃。但是不能老是地面不染尘埃,因为这个华铺在地面上像高贵华丽的地毯,那是很舒服的,有观赏价值,也有实用的舒适价值,所以吹没之后,自然的风又吹这个华,又铺到了地面上。到时候又消失了,又铺上去,一天要经过六次。每天经过六次——这个“六反”,在《阿弥陀经》也讲到这个问题,这是按照古印的昼三时、夜三时来说的。我们中国是十二个时辰——这个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印度的时间尺度大一点,它就分为六个时辰。白天——晨朝、日中、日没,这是白天三时;夜晚是初夜、中夜、后夜:这是昼三时、夜三时。   这个六时,前面讲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春夏秋冬,没有昼夜的更迭,没有日、月、星三光,那怎样表达这样的一个“六反”呢?难道西方极乐世界也有昼夜的差别吗?这里我们要注意前面一个概念,叫“其诸天人”,天人往生的是在凡圣同居土,有他的习气。由他的这个习气所变现的状态——他还有昼夜的这种习气——所以他所感知的西方极乐世界好像也有昼夜。但是绝对不是像我们感觉到天黑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天黑,它整个是光明世界。所以他常常会感觉到:比如莲华闭了,鸟不叫了,这就是夜晚之相;如果莲华开了,百鸟在叫了,这就是白天之相。他会用这种业习的心感知那个昼三时、夜三时的相。所以古德注解这个经典就说,这种描述还是说这个带业往生的凡夫在凡圣同居土的相状。“如是六反”,我们不要理解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昼三时、夜三时的实际情况,它是没有的。阿弥陀佛他报身所在是一个实报庄严土,往生者由他们业心变现分为四土。所以在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的状态当中,没有昼夜,没有“六反”的差异。   看到这个“风吹散华”,它就有种种德用。第一,它是供佛的,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时候,诸菩萨得了受记的时候,或者菩萨相互在讲经说法的时候,都会来以华来做供养。那《阿弥陀经》讲,不仅这个极乐世界的天人每天早上“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而且他方世界的天人也会拿着华到极乐世界来供养佛。所以极乐世界华的来源,一个是德风吹的七宝树的华,还有的是他方世界天人在这儿散华供养。然后这个华能够庄严地面,也能流布万种温雅德香,来令往生者开发自性,念自性的佛法僧三宝,回归到本源心地。 《无量寿经》之颜貌端正(一)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颜貌端正”第十八章,描述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相貌的的庄严。西方极乐世界诸多的“声闻、菩萨、天人”,用这个来涵盖一切往生者。有天人的身份,有声闻的身份,有菩萨的身份:证位情况的差异。虽然有这些身份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得阿弥陀佛平等愿力的加持,都是“智慧高明”。智,就是对有为法这个层面分析断事的能力;慧,一般是对于诸法空性的把握。这个智和慧都是高明的,有甚深的智慧。而且种种神通都具足,“洞达”——洞彻、了达种种神通。他们的长相、身高、身色都一样——“咸同一类”。前面从他的证位来看,有声闻、菩萨、天人的差异;但是从他外表的形态来看,都是一样的——“咸同一类”,形体没有差异,形状没有差异。这就是跟前面的第三愿、第四愿来呼应的。   那么形态上形体没有差异,只是亦因随顺他方——“余方”的那种称呼才有天人之名。只是有天人这个名称而已,但是千万不要理解为他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天人。这“天人”就是指他往生前的身份,比如我们这些人带业往生属于天人的范畴。天人也是代表他没有断惑,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天人之名,但是他的内涵跟我们三界里面的天人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故有天人之名”。他的颜色、容貌非常的端正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帝王和转轮圣王的容貌,是极为稀有的——世间是看不到这样容貌的。大家都希望自己长相好,特别是很多女同胞还要花很多钱去美容。美容美得不好的话,花了钱还反而去破坏了自己的容貌。现在看来还有些男士也喜欢去美容,这都是末法时候的种种奇怪现象了。这男士去美什么容呢?你难道还要单眼皮搞个双眼皮吗?   这个“容貌微妙,非天非人”,大家注意,刚才讲只有这个名称,但是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天和人。比如我们这个世间的天,虽然他也长得很庄严,但是他有五衰相;他在享乐的时候,他会染着这些五欲的乐。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他很庄严,他永远不会有五种衰相;他在享微妙五欲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染着。所以他“非天”。“非人”,那就更不是人了,我们在人道里面这种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叫做五阴炽盛,还得大把的安眠药吃下去才能睡觉。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些现象,没有八苦,没有这个嗔恨,没有对一切财富——这种五欲的占有欲啊!对我们世间人,如果看到地面有黄金,赶紧把它捡过来放在保险柜里,天天还要看——是否丢了。那么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多黄金,他会想到“我把它弄过来,把它装在保险柜里去”吗?他没有人的这种贪心,实际上它遍地都是黄金,还需要去放到保险柜里吗?所以他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人天的内涵,他只是那个名称而已。   那这些天人是什么身体呢?“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首先,他的身体是法尔自然显现出来的,就是从莲华里面出来的——莲华化生。这个莲华也是阿弥陀佛无上正觉愿力成就的莲华,恩赐给我们,所以这个莲华是转我们凡夫之躯为圣人之报的一个玄妙宫殿——转化的地方。它是无作妙用显现出来的,是弥陀的愿力加持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身体转化过来,就不是我们这个血肉之躯了。我们身体有骨头,有血液,有各种微生虫。它叫虚无之身,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虚无之身”?表明这个身体它很自在,很圆融,它离开一切障碍之物。“虚无之身”这个词的概念,可能受老庄哲学的影响。   虚无,就好像它是光和影的、光和磁的一种组合。是有身体,但是没有质碍:虚无之身。我们世间上任何东西,只要有物质,它一定有体积,有重量。桌子放在这里,你不可能放第二个桌子在这个地方。那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的身体,他没有这种质碍,这也许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容纳得了的一种身体上的特点。你看这个光和光之间它没有质碍,无量的光在这个空间里面都能容纳得了。如果我这光——这块地方是我的,那块地方是你的,它就有质碍了,只能容纳一部分的光了,要么就拥挤了。如果光和光没有质碍的话,那你说,所有的光在这里都能容纳得了。所以我们看往生者身体的构建,它的特点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人站在这里,坐在这里,第二个人就坐不到我这里。但西方极乐世界可能就没有这种障碍——“虚无之身”。   “无极之体”,怎么理解这无极之体?无极,也是用了《周易》的概念。这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太极就是一个现象性的阴阳鱼,但这太极从哪儿来的?太极上面是无极,也就是太极的“有”是从无极的“空”里面出来的——空中生有的。那么用《周易》这个“无极”的概念,在早期的翻译当中就把它指称为涅槃。涅槃——无极的这种体性。涅槃,就像无极的这个体。所以往生者是什么?他这个身体的体性就是法身——法身的这种体性。   这个《维摩诘经》里面文殊菩萨去问疾,实际上维摩诘大士是通过生病的示迹,让那些看望他的国王大臣、修行人过来,就跟他讲身体的苦患、身体的无常、身体的虚幻——身体像水沫,身体像芭蕉,身体像火焰,然后通过生病,让一切人厌离这个身体。厌离这个身体,要生起什么心呢?要求佛的身体。佛的身体就是法身,法身从哪儿来?是由一切功德智慧聚集而产生的。你看,这个维摩诘通过示迹最终就是要众生求佛的法身,你要求佛的法身就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很多人一探疾,都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起来了。然后一切从法身聚集,那你就得修戒、定、慧,修六度、直心是道场、三十七道品,它就自然引发出来。所以这个“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是佛法身的身体,是从无量功德智慧聚集而产生的身体。那么本来这些往生的天人是没份的,这也就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加持,令这些往生者——哪怕是天人往生的,都能得到法尔自然的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佛的法身。那这个就是非常神妙的了。   这种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它表现的形态就是金刚那罗延身体,就能不生病,就能寿命长远,就能具有修道的巨大力量。那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有苦患?因为我们是四大构成的身体,这个身体必然会生病的。我们常常有人:“啊!学佛好,学佛能够不生病。”讲这句话是不符合佛法道理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到这个世间上,他也要示现生病。他方世界的佛,常常会派很多菩萨来娑婆世界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问讯的时候,只是说少病少恼,都没有问讯无病无恼。我们真正要不生病,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具有着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才能说可以不生病——因为他没有微生虫。我们里面有八万四千尸虫,这就决定了我们必然要生病的。我们最多做到少一点病,不那么严重的病,但我们的一生都伴随着病。你说谁是十分健康的人哪?   好,对这个身体,下面有五重的比较,来展示这个极乐世界往生者相貌端严的状态。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第一重譬如用这个世间的乞丐跟帝王相比。譬如世间有很多人贫穷不堪,没有一点福报,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只有去讨饭。这种贫穷乞丐,你说轮落到乞丐的程度,他的衣服肯定是衣衫褴褛,肯定蓬头垢面,肯定身体各方面都是很憔悴。如果这种人把他放在皇帝面前——帝王旁边,那你说这个乞丐跟帝王在“形貌容状”上能不能比较,能不能相比?放在一起怎么评价?那阿难尊者就禀白佛,“假令此人”——用“假令”,假令什么?这个乞丐靠不近皇帝的,一般人都进入不了皇宫,你乞丐还能进皇宫吗?也进不去,就用“假令”——假设有这种情况的话,假令这样的乞丐在皇帝旁边,一比较,他身体的羸弱——身体很弱,长相很丑陋,是没有办法跟帝王相比的——“无以为喻”,那就是“百千万亿”都“不可计倍”。就是百千万亿倍——这个乞丐——都赶不上一分半分帝王的长相庄严。   那下面就有一段,谈为什么会有乞丐,为什么会有帝王。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因果在里面的。顺便这一段是加深我们对三世因果的这种信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个贫穷的乞丐他在社会地位上是极端的低下。他都没有好衣服穿,穿的衣服都遮蔽不了自己的形体。他的饮食就是吃人家残羹剩饭,如果运气好一点能够讨得点饭,运气不好还得饿上几顿,得到饮食能够把自己的生命维持下来就不错了。所以是“饥寒困苦”,每天都遭受饥饿、寒冷的困厄痛苦。他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环境当中,作为人的这种尊严、道德,他就会丧失殆尽。那个乞丐到了饭都吃不到的地步,这时候饥寒起盗心,他就常常地伴随着偷盗,做坏事。你看现在有很多丐帮,那些乞丐为了要钱,那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原来在北京,我看到一些,他故意把那个小孩搞得非常畸形——能够去讨。一看到那畸形,真是都很害怕,也很可怜,那就自然会打动人的同情心,会给他一些。   如果他能打动人的同情心,那也好啊!但有些乞丐真的是做得很过份,过份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就属于让人感觉害怕、恐惧,本人就碰到过一次。他就是有一批七八岁的小孩,开始是一两个人站在门口,如果从宾馆出来,你看见一两个人,你就觉得都有零钱了,一块或者几块给他。谁知道他后面跟着好几十个——二三十个,只要你一给,二三十个全都上来了!这一上来,你逃也可以哪。他就把你抓住,抱着你的腿,抱住你的手,全都给你包围住了。哎哟哟,一看非常害怕!你想想,七八岁、十来岁的这个小男孩那么多,也是很有力量,他说不准把你掰倒,把你洗劫一空。上次碰到,正好我还没有出家,是请一个台湾的法师在一个宾馆吃饭,就出宾馆的时候,展现了这么一幕。再看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中年妇女,原来就是这个中年妇女在指使着这几十个小男孩。就用这种讨的方式,这可不是打抢嘛!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就是由于饥寒困苦,他就不讲这些道德了——“人理殆尽”。   《无量寿经》之颜貌端正(二)   那这样的情况是什么?这就是他的恶果,就是由于他前世或者多少世没有积德。也许他原来是个比较有财富的人,但是他有财富不去布施,越有财富他越吝啬。贫穷是从吝啬里面出来的;财富是从布施里面出来的!佛说的这个因果,有很多人都没有听闻过,他以为得财富就是他竞争的产物——不择手段要得到。如果命中没有,你是得不到的。如果你非得要用抢银行的方式得到不可,马上灾祸就临头。现世就有下牢狱的灾祸,下一世就有下三恶道的果报,花报和果报都马上会如影随形——现前。这些人由于贪心,他就想占有,就想用不正当的手段——不是付出了劳动获得,就想要占便宜,这叫“贪求无厌”。很多的罪恶就是由于他贪求无厌所导致。   为什么佛告诉人,包括自己修行,要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他就减少很多造恶业的心理;他贪求无厌,就没有办法减少。那为什么他贪求无厌,永远不会有厌足的时候?贪心就像一个万丈的深渊,你填不满它。他作为贪官,贪了一百万他还不满足,要贪一千万,甚至几个亿;几个亿还不满足,可能几十个亿。不仅对自己的儿子这一辈想到了,孙子、曾孙子他都想到了。就是这个“贪求无厌”驱使。所以最终的结果他有什么好日子可过哪?他到了贪得无厌的这个程度,他就不信因果,他“不信修善”能得善果,只知道“我只要有机会,我就贪”。实际上这种贪就是癌细胞。不信这种善因善果,所以他造作恶业就比高山还高——“犯恶山积”。   到他生命终结的时候,他所贪来的一切一分钱都不带走。有很多贪来的东西——实际上他一死,家里都起了内讧,或者家亲眷属分配不均,甚至去打官司,甚至还会导致亲戚反目、仇杀事件——他所贪的东西都消散了。然而他由贪这些东西所造作的恶业——这个恶业导致的这种苦报,就聚集在他身上了,他就必然被这个恶业牵引到三恶道里面去了。到了三恶道里去,他就遭受三恶道的苦刑。于是这个贪求无厌——造恶的结果,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然而造恶所得到的这些财富,徒然地为别人所占有了。这可不是一生忙忙碌碌为他人作嫁衣裳吗?这才叫愚痴。   一生都为这个财富——贪求,去过了一辈子,没有一刻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明德——佛性,去思维,去修行过一分钟。所以他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就没有一点善行可以依靠。你有一点善行,也可能不会坠的——三恶道——那么深。“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没有一点善德能够把他停留在善道里面,直接下三恶道。所以死亡之后堕三恶趣,在三恶道里面永劫以来遭受痛苦。地狱的罪受完了,就到饿鬼道;饿鬼道(罪)受完了,就到畜生道;畜生道把债务还完了,辗转地才得人身;得人身,由于是从三恶道里面过来的,他肯定在人道里面是非常下贱的——地位低下,非常愚痴,没有智慧,非常弊陋。所以他就生活都不能自立,到处受人欺骗,身体怯弱。   自己也会带着三恶道的习气造恶,造恶又使他的身心更闭塞,他的行为更是跟人道的行为相违背,就更让人讨厌,然后国法就会惩处他——因为他危害了他人的安全,那当然只有到牢狱里面去了。如果他从牢狱出来,又非常猛利地去报复,那就是提前结束生命,又到地狱里面去。最近看一些报道,那些从牢狱里面出来的人,再重新犯罪,你看他犯罪的情节那真是太恶劣了!他整个犯罪的情节——制造的那个东西,那真的是人道的东西都没有。那想都想不出来,太残忍了!所以他只是形态上像一个人的样子,他内心的观念、他的行为,完全都是畜生的行为——残忍的行为!这就是他导致“贫穷乞人”的一个原因。   好,请看下面。   “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好,看这段。那么为什么帝王他是人中最为尊严的、尊贵的?“独尊”——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一切众生、一切臣民都是众星拱月。这是由于他“宿世积德所致”啊!积了很多的福德所导致的这种福报。这个“积德”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他有这种仁慈之心——同体的慈心,就能把财物恩惠给他人,广泛地进行布施——博施济众。这些都是他同体的仁爱心、兼济天下的善心所致。这就看出他这种帝王的福报,还是从他的慈悲心出来的,从他的布施出来的,从他兼济天下的胸怀出来的。这就是要有胸怀,要有道德。你说一个当大官的、当帝王的,如果没有仁慈和道德,是做不到的。如果他没有仁慈和道德的心,就像农民起义样地占领这个皇位,他也是坐不住的。你看有些记载,那些农民起义领袖把真皇帝赶走了,他坐在皇位上都头晕,都昏倒在地上——他坐不住的。李自成虽然把这个崇祯皇帝逼上了煤山去自杀,但是他又坐得稳吗?他获得了王位照样纸醉金迷,沉迷在那种糜烂的享乐里面了。他都没有把“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在他身上体现,他怎么能坐得稳呢?   然后他这个个人行为“履信修善”。讲信誉,一个能做帝王的人那是一诺千金,驷马难追。绝对不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那是小人的行为,讲话一定要算数。修十善业,很多皇帝他都很孝,对他人没有违背,没有斗诤,这就说明他身心柔软。他一定要有个人的这种道德修为。这样他在临命终时,随着他的福荫感应,就自然生到天上去了——做天人去了。能够在天上——无论四天王天,还是忉利天,享受天堂微妙的五欲。这些天福享尽之后,他还有善在那里——就有他的“余庆”留下来的这种福报,所以他就下生为人。由于还有他的余善——善因,所以他就自然地生到帝王之家,生到富贵之家。他生到帝王之家作为太子,他就自然的尊贵。只要作为太子,他不一出生下来也是锦衣玉食吗?钟鸣鼎食之家吗?那这些臣民乃至宰相看到他,都要尊贵他,因为他是帝王的种姓啊!   他有福荫,这种人一出生下来,他的长相都是很庄严的——“仪容端正”。他来的地方就不一样——他从天上来的。一个从天上来的,跟一个从畜生道来的,你能相比吗?他的来处都不一样哪。天上来的,他肯定皮肤白白的、红扑扑的,这个长相很有福报的,他就有天人那样的模子——模子就不一样。你从一头猪里面过来的,模子不一样的。所以这种样子又有道德又有仪容。“仪容”就是他的行住坐卧都有大人之相、帝王的气象。所以大家都很恭敬他,都喜欢接近他,都喜欢为他服务。他穿的衣服都是很好的衣服,那种绸缎——最好的这个衣料;他的饮食都是很精美的。他身上穿的衣服,包括他自身用的车马,都叫御。“服御”,随心所欲,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有这个福报。皇宫里面嘛!如果是一个太平盛世的皇帝,那这个国家的财富太多了,他五欲的生活,那也跟天堂的生活不会相差得太多。这就是由于他宿世的福荫,在他今生——这一生当中体现。“宿福所追”所导致的。所以能做帝王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的福报。不是什么人想当,就能当得了的;不是什么人能够推翻,他就能坐得稳的。   所以佛就告诉尊者阿难——前面这一段都是阿难尊者说的——佛就跟他印证:“你说的是正确的。”“汝言是也”。这就是对于乞丐和帝王的第一番比较。第二番比较,刚刚讲帝王,下面这段话是佛说的。虽然帝王在人中是最尊贵的,他的形貌、颜色也是最端正的,但是这个帝王——帝王在佛教叫粟散王,如果比起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就是能够统治一四天下的,这个转轮圣王,那具有三十二相这样的福报,自然地感得七种珍宝,他的轮宝一天就能够巡视一四天下——四大部洲。这个帝王跟转轮圣王相比,他的容貌、形色又很鄙陋了,就好象乞丐跟帝王的比较一样。   好,那么转轮圣王在我们一四天下是最庄严的,也最有威德的,最有福报的,是他修十善业感召的一个福报。“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一四天下,是第一的。但这样的转轮圣王跟忉利天王相比呢,他又显得丑陋了——“丑恶”。丑陋就是面貌很丑陋,这个“恶”不是邪恶的恶,就是长相不好看——丑恶,不能相比。这种不能相比,万亿倍不及其一,转轮圣王又显得很丑陋——跟忉利天王相比。原来释迦牟尼佛有一次示现为转轮圣王的时候,他能够飞到忉利天,结果忉利天王对他很恭敬,给他饮食,给他什么……他一看:“哎!这个天上,比我下面要享乐多了!”他就想夺取天位——忉利天王位。这一想——念头一动,就给他坠下来了。说明他没有忉利天王的福报,但你动了这个念头都不行。   好,那么第四重比较,就是忉利天王如跟第六天王——他化自在天王相比,又是百千亿倍不及其中一分,不能相比。也就是说忉利天王的容貌跟他化自在天王相比,又是丑陋。那欲界天当中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形貌最庄严。最庄严的第六天王如果跟阿弥陀佛刹土中的菩萨、声闻来相比,那么他身上的光色、他的形状、他的容貌就远远不及,百千万亿倍不及其中一分两分。那第六天王跟极乐世界这些往生者的容貌相比,又显得非常的丑陋。那你通过这五番比较,你就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他的容貌、光色是多么的庄严!那我们就想像不出来了。我们连转轮圣王的容貌都很难去想象,更何况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的容貌。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这些丑陋的众生只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就远远超过第六天王这种光色、容貌的百千万亿倍。这就是对前面第三愿、第四愿的展开,也就是对“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的一种诠释。所以大家要想美容,要想长相庄严,最好的方法去西方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之衣食自然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好,这是“衣食自然”第十七章。   佛又告诉尊者阿难,阿弥陀佛所住持的刹土中那些诸往生者——“诸往生者”代表各种身份、各种不同证位的往生者——他们都平等地具足像佛那样清净的色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紫磨真金色——都是表达他这种“清净色身”的功德,以及他们能够发出种种微妙的音声。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他讲出的话非常深远,非常清净。表述他说出的话像三百口钟发出的声音。如果我们一听,都不止耳聋三日,可能耳聋一辈子:三百口钟同时发出的声音,一般人都受不了。发出这样的妙音。具有六种神通的功德,这是阿弥陀佛前面几条愿——让这些往生者得到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等等,这些神通都显现出来。   那这些往生者他的资生用具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再介绍。这些往生者他所住的“宫殿”是应念而至,想住什么宫殿,念头一动就有什么宫殿。这些宫殿想是黄金的,是白银的,它都可以随心所欲;这个面积的大小、建筑风格的特点,也是随你的好乐来显现。这是他所住的地方。然后“衣服”,念头一动,想要什么衣服——自然在身,那这个衣服都是七宝的衣服。这个衣服里面当然也不仅是披的衣服,还包括一些装饰品:这个宝冠——帽子,装饰的还有璎珞,还有这个臂钏。这些也都是念头一动,马上在身上。那这些衣服和这个宝冠包括璎珞,都是七宝的乃至无量众宝合成的。你看这个往生者的身体多么庄严!那是珠光宝气,非常庄严。这是外面的衣服。   “饮食”,也是自然现前的:你念头一动,想要什么饮食就有什么饮食。还有“众妙华香,庄严之具”,一方面你可以装饰自己的宫殿——内饰,还有这些往生者如果到他方世界想去供佛,这些微妙的华呀,香啊,幢啊,盖呀,音乐呀,也都现前。这就像我们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他所享用的一切资生用具不需要自己劳作自然现前一样。这里只是一个比况,那么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宫殿、衣服、饮食这些,比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要高妙得太多。他只是用这个比喻有一个特点相似,就是自然而然现前,不需要去劳作。   好,那看到这些,跟我们世界一相比,这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这个世间由于福报不够,想得到点住的地方、衣服、饮食这些资生用具,非常辛苦。甚至从生到死一辈子就为这些资生身用具去奔波,去劳碌,有时候还衣食难继!为了得到这个,每天是不择手段,挖空心计,造作种种的恶业。所以这种生存状态,它本身就是很苦的。苦就苦在什么?我们的生存资源太匮乏,我们没有念头一动就能现前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经过辛勤的劳作才能得到。这里面就导致了我们身心的那种压迫感——所谓的生存压力。这种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心思去顾及道德,顾及精神,顾及宗教,顾及心性的价值,顾及审美的价值。你看,那种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把这种资生用具看得越来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心灵空间越来越狭窄的时候,也就是一切美好的东西越来越边缘化的时候,也就是众生相互之间越来越痛苦的时候。   那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是一个很好的道场呢?它没有生存压力,它这些资生用具,念头一动自然在前。那大家不要以为:看到这些是不是讲神话,是不是事实呢?我们说这绝对是事实的,它也符合科学的法则。我们上个世纪爱因斯坦讲这个质能互变公式E=mc2,就是E这个能量等于质量m乘上c——是速度——的平方。这个公式虽然简单,但简单的是最高的真理。它揭示了物理世界一个奥妙:这个能量跟物质是同质的。什么叫能量?能量就是释放了的物质。什么叫质量?质量就是闭锁了的——闭锁状态的——能量。而且它跟速度有关系,当在加速的情况下,这个物质变成能量更大。所以这就是制造原子弹、中子弹,他为什么要用加速器,你用加速器,它原子裂变的这个能量就更大。那现在爱因斯坦这个公式,随着三十年代原子弹的制造,最终投到日本的广岛、长崎,这两颗原子弹表明这个公式是有操作性的——就是这个质量可以变成能量。一个微小的原子通过裂变释放成巨大的能量,这已经成了事实。   但这个公式也表明:这个质量可以变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变成质量的,这两者是同价的。但我们这个世间目前的科技,还到达不了能量变质量的情况。什么叫量?比如我们的一个念头就是能量。这个念头能不能你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就有一个质量现前,这个世间众生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念是散的,他聚焦不到那个临界点。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却把能量变质量——变成了事实,因为他心很清净,他没有一个“我”和“我所”的观念。他清净到那个程度,他念头的这种聚焦,就能够到达变成质量的这个份上。   所以他念头一动,想要宫殿就有宫殿,想要衣服就有衣服,想要饮食就有饮食。这是符合质能互变公式的道理,所以它没有一点迷信,这是个事实。这就是讲“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来就有这种德能,他心可以转物;但凡夫他心是被物所转。心被物转,即是凡夫;心能转物,即为如来。现在这种情况,我们这些天人实际上是没有这样的功夫,只是阿弥陀佛把他证到的佛地上的这种功德、这种妙用——心能转物的妙用,恩赐给我们,就使我们这些“诸往生者”在弥陀的加持之下,能够把资生用具念头一动自然现前。是这么一个道理。   具体说,如果你想饮食的时候——你比如我们都已往生,肯定到了中午的时候多生多劫都有这么一个习气:“哦,到了中午,应该是吃午斋的时候——过堂的时候。”你要想饮食的时候,马上这个“七宝钵器”——这个钵还不是我们的瓦钵、铁钵,那是七宝的钵器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用瓦钵是不可能了,瓦钵在那里都显现不出来,那档次太低了。阿弥陀佛佛地上的福德给了我们,我们怎么会用瓦钵呢?但是在我们这个世间修道,你不能用七宝钵——增长贪心,那这里就得用瓦钵,要朴素一点,要减少贪心。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不会有贪心,所以用七宝钵器你不会:“啊,这么好啊!”就贪心——他不会有。所以这个七宝钵器也是法尔自然地现在你的面前:你要黄金的钵,就是黄金的钵;要白银的钵,就是白银的钵;乃至是真珠的宝钵,它也现前。叫“随意而至”,随着你的意愿自然地显出这样的钵器。   这个钵里面“百味饮食自然盈满”。“百味饮食”,表明非常丰富的佳肴美味。也是法尔自然地装满了你的钵,这里也没有谁来做饭,也没有谁给你添饭。你念头一动,就在那里,这“自然盈满”。当这个钵器现前的时候,虽然有这个食物,但是“实无食者”。这个是很有意思了!由于我们有习气——有饮食的习气,习气就引发了念头;念头一动,这个七宝钵器中饮食就现前;当一现前的时候,你马上会警觉:“哎,我可不是在娑婆世界了,我是在极乐世界,我的身体不需要吃这些东西呀,不需要饮食。”他是禅悦为食,他是法喜为食。所以实在来说,是不需要去断食,吃这些东西。这是“实无食者”。   但既然这些东西现前了,看看它的颜色——欣赏一下它的颜色,闻闻它是什么香气,就是意念上领略一下。意念上领略,就感觉到:“哦!我已经食了,我已经饮食完毕了。”你意念上领略,实际上就把这个钵器里面营养的东西摄受到身体里面来了,感觉到身体气力、精神很充盈。这就是法尔自然地感觉到饱了,感觉到气力很好了。而且这样钵器里面的食物也是可以帮助我们身心修道:你意念上领略之后,感觉到身心都很柔软。你看这个极乐世界六尘都能做佛事!不仅仅是我们世界的音声能做佛事,他方世界诸佛用六尘做佛事。比如香积佛国,他不讲经说法,他就让你闻香。闻香、吃香饭,他就可以破无明,开悟——得这样的果实。所以你看六尘说法——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仅仅是前面讲的音声通过耳根圆通能得到法益,那么通过见色闻香——通过这个饭食的香味,意念上去领略,也能让我们伏烦恼,开悟,乃至于断烦恼,断无明。   这个饮食虽然是非常美味的饮食,但是往生者不会贪恋。我们凡夫众生一看好的饮食,都会贪恋执着。平时吃一碗饭,如果碰到很好的饭食他可能吃三碗饭,这就是他恋着这样的饮食。我们这个众生确实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这个饮食的执着是很厉害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寺院要修五观堂啊,你看到饮食的时候都要做五种观想,其中一种观想就是你看到这个饮食的时候,要“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为什么?要离什么过?一般人看到不好的饮食他就要皱眉头:“哎呀!今天怎么这么不好的饭食啊!”如果看到很好的饭食:“啊,今天好啊!我要多吃啊!”对好的,他就很欢喜;对不好的,他就很讨厌。这就是过——心里的过:心里不平等。那世间人为了点饮食,甚至可以打架;国与国之间可以战争:这都是烦恼。所以极乐世界往生者他虽然有美味佳肴,但是他不贪恋执着——“无所味着”,很洒脱。   然而意念上领略了一下之后,感觉到这个饭食的过程过去了,马上这个七宝钵器——甚至还有一个你用餐的那个宝几,一个小桌子——也是七宝的宝几,还自然有一个坐着很柔软的那种毛毯似的坐垫,都自然现前,你在那里坐着来很舒适地用餐,你觉得用完之后,自然地这些餐具、这些桌子都没有了——自然“化去”。这个化去,化到什么地方去呢?他现前,他来自什么地方?“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这不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吗?来不知道怎么来,去也不知道到哪儿去,这不是能够体味到法性真如的妙用吗?那饮食完了,自然没有了,你看这多自在!不像我们这个世间你用完餐还麻烦,还得洗碗,擦桌子,打扫地面——这些都不需要。等到第二天斋饭的时候,这个时间到了,你念头一动,它又重新现前——“时至复现”。你看他就写出了饮食的这么一种情况。   那么这种情况,对于宫殿,对于衣服,对于一切资生用具的享用,也是像这一样——可以举一反三。这些宫殿、衣服、这些资生用具也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比如你穿的衣服肯定也不会脏,你想永远穿也都可以。但是人,可能他有习气,希望:“我要变化变化,换一个其他的款式,换一个其他珍宝的衣服。”你这念头一动,身上的衣服就没有了——化去了;然后你想要的其他另外一种款式、另外一种珍宝衣服,也自然地披在身上了。你头上戴的帽子,你想换一个款式也能够换了——随心所欲。   好,这些就表达极乐世界至极的“清净安隐、微妙快乐”的特点。这些清净安隐、微妙快乐的特点,实际上就是等同于无为涅槃之道。前面法藏菩萨就发愿要“国如泥洹”:我所成就的国土要像涅槃那样特点。大家知道,涅槃有四种德能,就是常、乐、我、净。极乐世界就跟这个涅槃的常乐我净,是“次同之”。它说“次于无为涅槃之道”,次于是怎么表达呢?实际上,它就是法性涅槃的地方。那次同之,它是根据往生者神识所变现的一种情况,不能说完全等同,但是就往生者的情况来说,用“次于”来表达。   那虽然次同之,实际上它就完全包含着涅槃的特点。比如前面讲这个国土一旦建立之后无衰无变,没有春夏秋冬的更迭,这就是表达涅槃“常”的德性;“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是刚才讲的“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而且永远都是这样的,这就是表达涅槃“乐”的特点;那么它的宝树,这么小的一颗树——狭小的空间,能够看到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刹土——这么广的境界,广的境界没有缩小,一个宝树的狭小空间没有放大,但是可以相容互即,自在无碍,这就表达极乐世界涅槃“我”的特点——自在义;那极乐世界极为清净,没有一点垢染,每个小空间、每个片段都能见到他方世界的景物,这说明它清净到极点,才把他方世界的信息全都能够摄受过来——清净无染,这是涅槃“净”的德性。所以为什么极乐世界是一个殊胜的快速成佛的道场,它整个就是涅槃的境界。这个涅槃的常、乐、我、净,全方位地给予加持。它用六尘跟我们的六根相接触之后,有个强缘的加持力,令我们快速地趋向于这个无为涅槃的境界。 《无量寿经》之宝池德水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好,看这一段。这是描述七宝池八功德水不可思义的妙用。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以及声闻众,如果要进入到这个七宝池里面沐浴——那这么多声闻、菩萨沐浴,个人有个人不同的喜好:有的菩萨希望这个水浅一点,只是没到他的足跟,它的水就自然满他的意,没到足跟那个地方;如果希望这个水再深一点,到膝盖的这个深度,这个水就到膝盖深度;如果希望这个水更深一点到腰部,这个水就能够在腰部——水位。只要你念头一动,“水即”——水就随你的念头,不隔时——马上满你的愿。如果你想使水到自己颈脖子这个地方,水就能够到你颈脖子的地方;如果你想要这个水能够从上面淋浴灌身,这个水就能到你的头上去,从上面灌下来——来淋浴。这些都是随着你的念头一动,水就能够随你的意愿显现出来,这些都是法尔自然的。如果水已经到了颈脖子这地方——比较深了,你想这个水再回去,到脚跟那个地方,它的水又回到了脚跟那样浅的地方。就是这个水浅和深,你随时可以调节。   再就是这个水的温度,你也可以去调节它。你想使这个水清冷一点——温度低一点,它温度就低一点;你想使这个水——你想泡一个热水澡——温度高一点,它的温度就高一点:也是自然而然地随大家的意愿。“自然随意”这里还包括什么?你一个菩萨在里面随你的意,虽然是不可思议,但还可以理解。现在是很多菩萨都在里面,水只有一池,一个水池的水可以满所有菩萨的意愿。你这个菩萨想水在足跟那个地方,那个菩萨想水在颈部这个地方,这两个菩萨所感知的水都能满他们的愿,但就是一水——也就是在一个池子里面。这就是更为神妙了:一水可以满同池里面所有沐浴者的意愿,包括冷暖、浅深是各个人都能满愿,但是是同一个池水。   同时这个水呢,它不仅浅深、冷暖随意,而且更深的利益能够让沐浴者开悟,开显他的神识,使他的法性理体得到喜悦。这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沐浴。这个“开神悦体”是来自于它“荡除心垢”。心垢就是烦恼,沐浴能够把我们的烦恼洗涤除掉。烦恼就是我们的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个八功德水把我们的烦恼心垢洗掉之后,我们当下的如来藏性可就不现前了吗?这个性德现前,可就不是充满着法喜吗?破无明了。所以这个水它就有帮助我们修行佛道的极好的增上缘。这个水你沐浴者一看,它非常的清净、非常明亮——因为它是珍宝的液态表达,非常的“澄洁”——澄净、干净。它清净到什么程度呢?你看过去好像看不到水,这个水下面的宝沙——池底下的宝沙——再深的底沙,都能够一览无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而且底沙也是七宝显现的沙粒状态,它也有光,也有色。底沙的光色跟水的光色,跟这个池岸的珍宝的光色,是互相辉映。这个彻照——由于水质的清净,所以再深的池的底部都能够照显无余——“无深不照”。这也表明佛心这种清澈的程度,表明坦荡的这种特点。所以一个真正大修行人,可以说——为什么叫君子坦荡荡——没有隐私。我们一般的人都讲隐私权,当一种事情你不能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你怕别人知道的话,这本身就有它的阴暗。有他阴暗的心,它所表现的水那肯定也是阴暗的,它就照不到底部的——它也怕人照到底部的。这些我们都能够观照到:这样的一个“宝沙映澈,无深不照”的情况,是一颗非常透明的心离开一切垢染、阴暗的一种表达。   好,再就看这个水的表现形态。这个水就是微微的波澜——“微澜”,在“回流”——回转旋流。这个波在回流的过程当中“转相灌注”:这个波与波之间好像是非常亲切地相互注入。然后这个水显现的是非常的安详,这个安详就是指一个禅定——大人之相。佛如果从禅定出来就叫安详而起,所以这个水也有一种佛的大人之相的神态。它非常安详,徐徐地这样流逝,没有那种急暴的感觉,所以叫“不迟不疾”。水流的速度适中——中道,不是流得太缓,也不是流得太迅猛。这种“安详徐逝”就给人一种禅定喜悦的感觉,它安详但又不定在那里,还是慢慢地在流。   然后这个水波它扬起来相互灌注,就能发出无量的音声。由于这个水是由种种珍宝所显现的液态,这个宝与宝之间所激荡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些也都是无作妙用、自然显发的不可思议的音声。那这些不可思议的音声,就可以随顺着这个宝池的沐浴者他所发出的念头:如果他想闻这个波扬的声音,他就能闻得到,而且这个波扬的音声,它也像百千万种音声所汇成的交响乐;但是不想闻的,也就寂尔无声。也就是随往生者、沐浴者不同的心愿给予满足。   好,这些“妙声”,实际上不仅是娱乐的一种音声,它在讲说整个的佛法——藏、通、别、圆。三十七道品、大小乘的经法都在这个波扬的音声当中展示出来。所以这些沐浴者或者闻到“佛声”,或者闻到“法声”,或者闻到“僧声”。这就是三宝的声音。闻到这个三宝的声音让他回光返照,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种佛、法、僧三宝的念,是要回归自性去念的。闻到三宝的声音,再就是闻到二乘的佛法的声音——“或寂静声,空无我声”。二乘,破人我空。或者闻到大乘菩萨的法音:“大慈悲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声音;“波罗蜜声”就是到彼岸的声音,是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乃至无量波罗蜜的大乘佛法的音声。或者闻到佛的果地上的法音,这就是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声音。   这个是佛教的基本常识,我们要了解。佛的十力就是如来的十种智慧之力。第一种是知是处非处智力,就是知因果。“知是处”,就是你修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修善因必然得善果,这就叫“是处”。那“非处”是什么呢?你造了十恶业想上天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修十恶业不是升天的因,是下三恶道的因。所以造十恶业不能升天,这是非处。佛都能知道这样的因果情况,叫知是处非处智力。第二是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业报智力,知众生在三世轮回当中种种业因果报的智慧之力。第三是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就是你一切修行人修禅定是世间的禅,还是出世间的禅,这个禅定能得到什么果,或者还堕落到什么地方,佛都知道。第四,知一切众生诸根上下智力,就是知一切众生他的根机是钝还是利——这个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意欲智力,就是知一切众生他的好乐,他所希求是什么,佛知道。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就是你现在修道业,修的是什么样的法门,会到达什么样的目的,佛都知道——你会到达什么地方。知天眼无碍智力,就是佛用天眼知道众生生生世世——在哪一世里面他的相貌等等的情况——没有障碍。知宿命无漏智力,知道众生宿命的情形。最后是知永断习气智力,佛知道自己不仅断了所有烦恼,而且习气都永断的这个智慧之力。   我们了解如来的十力,一方面,对成佛我们有一种希求、仰慕、神往;另一方面,特别对净土法门的他力救度,如果我们对如来的十力有甚深的了解,我们对仰靠弥陀救度的信心就会增上。我们很多人对念佛法门能不能往生,总是站在自己的这一边谈力量,谈工夫,他完全忽略了阿弥陀佛的那种十力。如果对弥陀的十力有甚深的了解,那么他的信心就会坚固,他就能得到安心、安乐。所以我们常常去了解佛果地上的功德,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华严经》,《华严经》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佛果地上的功德。   “无畏”就是四种无畏。佛讲经说法会说“我得一切种智”,说这个话,无所畏;佛说“我一切烦恼漏尽”,说这个话,无所畏;佛说有些法门能够障道——障碍得道,对这个做决定说,无所畏;佛会说一些正法,能够尽三界的苦道,把它说出来,无所畏。这是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就是佛有十八种功德。主要从身、口、意、这种精进、念、慧、解脱的层面,谈到佛有十八种不共法。这个说起来就很多,大家可以看看《大智度论》里面对这一段的描述。这是池的水能够说出佛果地上功德的法音。下面是“诸通慧声”,就是通达智慧的声音。这个“诸通慧声”是代表三贤位菩萨证到这种智慧的声音。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他破一品无明之后所证到的智慧,各有浅深的不同。这是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这是展示登地菩萨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法音。“无生忍声”,这是指八地菩萨证的离一切心意识、无功用道的法音。“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这是指等觉菩萨的法声。灌顶,这是引用:古印一般转轮圣王继位,他要用大海水来灌顶,表明他继位的象征。这个等觉菩萨即将要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用甘露灌顶表明他授记作佛之相。   你看这些,“如是等声”就涵盖着佛法全体的内容。那么这些都能够应沐浴者的根机、好乐、希求来显现声音。随着沐浴者听到这些声音,就跟他的根机、好乐相符合,他就能得到法益:能够了解这个音声的法义,能够跟涅槃实相相应,能够当下契入。所以这些声音,如果没有发菩提心的众生一闻,能发菩提心;如果曾经是初果的水平,一闻这声音他就能证二果;初地菩萨就能证二地。他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法益,所以他就法喜充满,“欢喜无量”。那么听到这些法音就随顺真如实相之义。真如实相它表达就是随顺清净之义,随顺离欲之义,随顺寂灭真实之义。随着这个音声就契入到一个清净、离一切染——这个欲望、无为、寂灭真实的境界里面。那么再就随顺契入到佛法僧三宝、如来的十力、四种无畏、不共之法里面,随顺这些三贤位菩萨以及声闻所行之道。他这个声闻随顺他的道,如果声闻破见、思惑,他就得一切智;菩萨破尘沙惑,得这个道种智;佛一切无明断尽,得一切种智。这些,通往智慧的程度、浅深不同,但是他都有相应的道。“道”就是通达的意思,通过这个道可以达到那个目标。   好,那这些音声里面唯有听到佛法的妙声,他听不到苦难的声音。所以这些音声没有表达地狱、饿鬼、畜生苦难的名称,包括其他的不善之名——都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它为什么清净?就是不好的、不如意的事实没有,连名字都听不到,它就干净了。它只有法尔自然显发的快乐音声,让人善根发露、法喜充满的美好音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叫“安乐”——有它安乐的特点。   这样我们就看这个水它的德用。第一,水能随沐浴者的意愿冷暖浅深,水能讲经说法。在其他的经典当中还表述:当沐浴了之后,这些沐浴者再就坐在莲华上,那自然的风又吹过来,很凉爽,然后他就或思维,或诵经,或讲法,都能得到更上一步的证位的法益。所以沐浴之后他能增进道业。那通过这个水的表达——你看这个水是一个无情之物,但是它竟然可以做这种妙用,那你说这个水是一般的水吗?那这个往生者通过这个水,他就会深切地感受:这是佛水,或者就叫水佛,就是一个佛的一种展示,它就具有着佛的三身、四德的作用。这就把阿弥陀佛因地——他有一个发愿就是“一切皆成佛”——通过这个八功德水的三种妙用表达出来。当法藏菩萨圆成四十八大愿自然而然成为阿弥陀佛的时候,那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佛——“一切皆成佛”。也就是《华严经》展示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都同时圆满了一切种智。所以这段描述也就跟华严的境界是无二无别的。 《无量寿经》之树音妙乐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好,这是“树音妙乐”第十五章——这一段。介绍完了菩提树之后,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当机者阿难——进一步来阐释极乐世界的音声之美。那音声之美呢,就有一个次第的比较。享受什么音乐,欣赏什么音乐,这也是福报。古代的帝王家里都有乐队,而且从礼的次序上来看:帝王他是八佾——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享的乐;如果诸侯呢,他就是六佾;下面大夫可能就是四佾。身份不同,享受的乐队它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世间帝王是享受人间最美好的音乐。那么把世间帝王享受的最美好的音乐——它有百千种音乐——跟转轮圣王所享受的音乐来相比,就是百千亿万倍不及其一;转轮圣王与四天王天所享受的音乐相比,又远远不及;四天王天享受的音乐跟忉利天王享受的比,又不及;那次第的,忉利天王不如夜摩天王,夜摩天王不如兜率天王,兜率天王不如化乐天王,化乐天王不如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王的音乐。所以这样的六天——从世间帝王到转轮圣王,到第六天,他们享受的伎乐音声,上一重天的要胜过下面的“千亿万倍”。   好,也就是欲界六天当中,最美妙的音乐是他化自在天了——第六天。那他化自在天的“万种音乐”——就是所有的音乐的音声,不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七宝树”中风吹来发出的“一种音声”,相比都“千亿倍”不及其一。用这个次第的比况,是传达西方极乐世界的音声非常的清净、非常的美好、非常的华丽、非常的具有不可思议的德能:是这么一个情况。那这种音声的质地到底是什么?刚才讲享受音乐是一种福报,现在我们众生都没有福报。现在就是我们想欣赏夏、商、周的音乐,都没这个福报——想听先王之乐都没这个福报。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赞叹韶乐“尽善矣、又尽美也”,武王的音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现在我们就是这样的夏、商、周圣王的音乐,都没有福报听到;或者我们即便偶尔听到了,我们也没有欣赏能力——对牛弹琴。《高山流水》你跟牛弹一弹,它照样吃草,它无动于衷。   我们就想像这种西方极乐世界音声之美,实在是我们再丰富的想像都没有办法去了解。相传法照大师在南岳修般舟三昧,得念佛三味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给他授“五会念佛”的。这个五会念佛能够让人断烦恼,证法性,开悟。这个五会念佛音声的频率振荡可以直接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并且告诉一个信息,这个音声在人间传五百年就没有了。所以现在大家都在唱五会念佛,可以说并不是法照大师得的一个音乐。法照大师原来在山西一带启建五会念佛道场的时候,他的音声可以传到长安的皇宫里面去,所以那种音声的穿透力是非常远的。那别说法照大师了,就是道绰大师——唐代的时候,他领人在树林里面念佛,等到他念完了离开后,树林上空还有佛号的音声在环绕。   所以在我们音乐史上有一个叫韩娥的,美好的音声可以绕梁三日。包括音声响彻遏云,他的音声过去真的把云都挡住了。这个音声感动人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一种悲哀的声音一唱,都能让大家哭起来;然而一种欢乐的声音唱起来,大家都笑起来——破涕为笑。它就能够有这么强的转化人心的力量,所以这个音声通过耳根是跟我们的性海相通的。这个音声之道是很值得去探究的。那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法界当中的音乐之都,它每天都有自然而然显发的万种伎乐。你看我们的大型交响乐团,它有多少种乐器、多少声音?也就是几十种,最多一二百种而已。那如果有几万种的音声,组成一个盛大的音声的海潮音,那你说这是什么情况——那种盛大、那种辉煌。而且它非常清净,让人听了以后,这个浮躁的心都能够平静下来。所以这是“自然”——就是法尔自然、无作妙用的——“万种伎乐”音声都盈满在西方极乐世界。那进一步说,万种伎乐的音声——乐声,都是法性的音声、实相的音声。所以我们常常讲,音声能够表达无形无相的实相。   用这种音声表达的法性——实相,它就具有八种特点。这八种特点就是这八个字: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大家注意这八个字,实际上这八个字就是实相的一种在音声上的表达。“清”,清净。实相是清净的,所以我们从至诚的实相心发出的音声,它就非常清——清彻。那清是跟浊相对的,我们浊染的心闻到这样的一个清净心,马上就像清水珠进入浑水里面,我们浊染的心就会变得清净。“畅”就是畅达。如果是直心,他出的音声一定是畅的;如果他充满机心、谄曲的心,它就没有畅的特点。直心是道场。所以当我们唱着这种声音,比如在佛号当中,一定要把它非常流畅地唱出来,不能中间有阻逆。   “哀”,就是实相的音声当中它有一种悲感——大悲心。从文学艺术来看,任何能够留世的都是悲剧。悲剧感发人心的力量最大,洗涤人心的力量最大。那这个“哀”——哀感,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从表层来看,是对我们生命现实苦难的一种哀;从深层来看,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一种同体的大悲心。我们常常有居士说:“我为什么念东林佛号会掉眼泪?”当问出这个话,实际上它就是哀的这种特点的表现。因为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哀的一种结晶——就是他大悲心的结晶。这种果地上所彰显的大悲心,它让我们念的时候,就能引发我们自心的大悲心,这两悲相感,就会悲喜交集,就会掉眼泪。当我们在流泪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我们法性的一种显现。所以我们常常说,你如果对念佛法门没有一次流泪经历的话,说明你对念佛法门是无动于衷的,这个佛号还没有对你深层进行感动,你的哀感还没有出来。但实际上你至诚去念,这种哀感决定能出来的。这是西方极乐世界音声的特点所决定的——哀。   再就是“亮”,哀而不伤——明亮。亮就是法性当中般若智慧的表达,它有亮色。然后这个音声非常微密,“微”就是能够探到我们内心最深层的地方去——阿赖耶识最深层的地方。所以我们念佛一定要向内心去念,不是向外面去表演的。你只要向内心去念,再用这个佛号把我们微密的无量光寿的这种原型——我们讲原型,是深深地藏在了我们的分别、烦恼、执着里面,我们要透过这么一种微密的声音,把我们内心深处最微密的无量光、无量寿显发出来,探赜钩玄,直奔主题。所以为什么叫“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单刀直入,用这个阿弥陀佛名号微密的声音,把我们佛知见——佛知见也就是无量光寿的表达、寂照一如的表达——就能够显发出来。千军万马直奔主帅——微密。然后这种音声是妙的,“妙”就是奇妙,不可思,不可议。那这种音声能够令我们浊染的心变得清净,能够令凡夫的知见变成佛的知见,能够在这个音声当中顿然超越九法界的境界,安立在佛的法界。竟然以这种音声,把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转为我们自己的功德,以阿弥陀佛的香光来庄严我们的法身慧命。这就是很奇妙,就在这种六字的音声当中就能显发出来。这就是“妙”——妙不可言。   “和”,调和,和谐。就是这种法音透过六字洪名,能够调和我们的一切。我们讲东林佛号八个字中这个“和”,有多层面的调和:首先它跟我们身体的调和,就是这种音声的响振,跟我们细胞的这种波动要调和,要吻合,我们身体就会舒服;然后这种音声跟我们心里的心波或者说脑电波——它是阿尔法的,是寂定当中的一种妙用——跟我们的心波调和,我们的心就很自在;然后跟我们的周边环境调和,山川大地的这种树木花卉它都有生命——它生命的这种跃动。你看这个婆罗门教它为什么要画一个湿婆的舞蹈,湿婆舞蹈它也有时候就表达一种韵律、一种音声。   你能把那种优美的韵律在我们的佛号当中——在这音声当中,你能达到高度的调和,那么好了,整个环境跟我们一体了,不跟我们冲撞了——非常和谐,这就是地利;然后人和,你跟我们念佛的这个场地上所有的人,不仅我跟我的细胞,我跟我的心波和谐,我跟他人细胞的波动、他的心理的波动也是和的——你跟他人也和了。所以一个共修念佛,你跟环境和,跟他人和,跟自己和,都能达到高度的谐和状态,好了,你肯定是很舒服的,肯定能得到法喜的。如果这个音声达不到这个状态,相互之间都听得很别扭,肯定这种共修就达不到相应的效果。所以我们常常说,念佛这个音声的格调一定要讲究,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把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质表现出来。   这个“雅”就是雅正、高雅。这个“雅”是代表一种超越的意向。超越意向就是赋予念佛什么特点?念佛是为了求往生的,求往生是为了了脱三界的轮回、圆成佛果、普度一切众生的。你一定要标定在这个目标上,你才高雅;如果你把念佛作为世间名利的一种追求,你本身就俗了,这种庸俗是跟法音不相应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念佛你要标定:念佛就是求往生。你求往生的这个目的里面,就包含着非常超越的意向——甚深的智慧。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不仅音声体现这个,我们的人格特点、我们的气质,包括所展示的——在我们的这个建筑、绘画,也要体现。我常常讲,这八个字不仅是音声最高的审美法则,实际上是包括一切的审美法则。原来我们跟清华谈东林大佛的景区设计,我想来想去还是用了这八个字——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啊!既然音乐可以体现这八个字,建筑也可以体现这八个字。还真的,他们看了:“如果建筑能够把这八个字体现出来,那是这个地球上最好的建筑!”   所以这个西方极乐世界音声最后的一个结论是: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所有的音声当中,极乐世界的音声是“最为第一”、最为美妙的。所以由此我们说极乐世界是法界当中的音乐之都,音乐爱好者要去的不是去维也纳,而是去西方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之道场宝树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好,请看这一段,这是“道场宝树”第十四章。前面是描述西方极乐世界遍布的七宝诸树。在这七宝诸树当中,尤其有一种树最为奇特,特别表显出来,加以详细的介绍,这就是阿弥陀佛的道场树。道场树就是他成佛的道场的树,一般叫菩提树。那么前面在愿文里面,阿弥陀佛特地对道场树有一个发愿,就是要令那些少功德者的菩萨也能见到道场树。这个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成佛的菩提树,至少要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看得到;少功德者就是三贤位的菩萨,靠自己的力量是见不到的;那三贤位的菩萨都见不到,那些国中天人更没办法见到。由此,法藏菩萨发愿使那些少功德者——这些三贤位的菩萨乃至于天人,也都能蒙佛的威神、愿力加持,见到道场树。为什么要加持这一点?因为见道场树,对于修道有一个极大的增上缘。这棵树——佛在这棵树下成佛,就有佛的巨大能量、功德——加持力最大。   好,首先看它树的高度,有四百万里。那么四百万里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很高了,但这个表述也只是顺应我们的心量去表述。《观经》讲,阿弥陀佛的报身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果用这个来说阿弥陀佛报身的话,那这个菩提树的高度就太矮了。佛在树下坐一定是比树要矮:树要高一些,他才能够坐在树下成道。所以这也是顺着少功德者的心量来加以叙说的,也不要机械地认为只有四百万里——它也许更高。随多功德菩萨的心量,他能看多高,就有多高。“其本”就是它的树干靠根的部分,这部分要隆起一些,比上面要宽一点,有五千由旬。它这个树的枝叶向周边的分布有二十万里。这是描述它的菩提树的这种高度、树围和枝叶分布的范围。这个菩提树,也是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就是无量的珍宝法尔自然地合成了这个树。所以这就不是七宝树,它的根、茎、枝、条、叶、华、果里面的排列组合,是无量无边的众宝来合成的。也就是说它所发出的光与色也是无量无边的,光色的相互辉映是相即相渗的。所以这里不可胜视,就是“荣色光耀不可胜视”,远远超过前面的任何一种七宝树了。   那这些众宝当中,他提出了一种宝叫月光摩尼持海轮宝。月光摩尼——摩尼就是如意珠——这个如意宝放出的光,就像月光,它很清凉——清辉。那这个宝叫持海轮宝,这就是这个摩尼珠的名称。持海轮宝,什么叫持海轮宝呢?就是大海底下也有很多很多的珍宝,其中有四种宝珠,能够生出大海当中的一切珍宝。如果没有这四种宝珠,大海当中的一切珍宝都会消失,都不会存在下来。那么这四种珍宝还能够保持大海水平面的一种平均,就是很多水都到大海当中去,这四种珍宝能够吸纳这些水。如果没有这种珍宝来吸纳很多水的话,那可以说这个一四天下,包括须弥山、金刚围山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都会被这个水所淹没。所以这种宝有使大海水保持平衡的一个功能作用,这就叫持海轮宝。月光摩尼持海轮宝,是一切众宝当中之王,就在这棵道场树上来庄严。就是类似于这种品质的如意宝珠来装饰道场树。   那么这个菩提树,它的枝条非常繁茂,每个枝条当中又垂下了很多珍宝璎珞——用璎珞来装饰它的枝条。那么璎珞当中,它又能放出种种的光色,就是这“百千万”的光和色。有种种不同的变化——“种种异变”,异变就是奇异的变化。或者这个光色可以变化金钢台,或者变化各种光形,可以在虚空显示各种图案,它有各种异变。这个树上有无量的光明,这个光像火焰之王,叫“光炎”,不仅照这颗树的自体非常的明亮,而且它能够照到极乐世界的本土,乃至于照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所以这个菩提树的光所普照的也是无有极限——“照耀无极”。这棵树上有宝网,那么宝网也是各种摩尼珠用金缕线缀成的,就覆盖在这个菩提树上。在宝网之间,你想看他方世界一切庄严之相,随你的念头都能显现出来。所以这个宝树,也是随意显现他方世界境界——“随应而显”,这里注意“随应而显”,你想见,就能见得到,不想见,也就见不到。   那么“微风徐动”,前面讲“清风时发”,这个清风表的是微微吹拂过来的风,它是徐徐地吹动过来,不像那个飓风、台风它的风速非常快。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风,是从佛心里面出来的;佛心它是非常温和的、慈悲的,所以这个风也是徐徐地吹过来。徐徐的风吹过来,就吹到这个宝树上。宝树上刚才讲有璎珞,有各种摩尼宝,有树叶,有华,风吹过来,就能发出声音。   这个声音好像演奏一样的,演奏“无量妙法音声”。演出的不仅是一般的音乐——娱乐性的,它是演出妙法音声。这个妙就是奇妙,一般我们把妙法指称为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音声——而且是无量的妙法音声,那么这样的音声就遍布西方极乐世界的本土,也流遍他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刹土。   西方极乐世界美妙的音乐可以传到我们这边来的。所以临命终时为什么有天乐盈空——听到一种美妙音乐的声音,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那种妙法音声过来了。还有它的宝香,为什么会闻到奇异的宝香?那么比如这棵树就有香,每个珍宝里面都有百千万种香杂进去,所以有宝就有香。宝能放光,光中有香,这就叫香光。香光也弥漫在他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刹土,所以我们在不经意的时候——比较真诚的时候,感通上了,香就会过来。这就是极乐世界的香。声音也是这样。   好,无论是极乐世界本土的往生者,还是他方世界的众生,闻到这样的菩提树的声音,都能证得甚深的无生法忍,住在大乘的不退转位——就是得阿鞞跋致,直到成就佛道。所以你看,“闻其音者”,不是“听其音者”——闻。“闻其音者”是非常不容易的,是用我们的本心——实相的心,那种圆通常的闻性才能跟这个菩提树的音声产生同构共振。你只要同构共振这样互动的话,你就能得无生法忍,得阿鞞跋致,直到成佛的过程当中,永远不会退转。   那么在六根上,得到受用。“耳根清彻”,就是你听到这种声音,你的耳根——一般讲六根,根是什么意思?根就是生、出生的意思,当我们的耳根对外面的声尘,就会产生耳识。中间有耳识,这就说明耳有根的作用,就叫耳根。但我们的耳根都是不清净的,凡夫就叫六根不净。西方极乐世界你听到这样的一个法音,耳根就清净了,没有垢染了;你耳根一清净,就天耳通出来了,你就能听到这个十法界的声音。这就叫“彻”,彻到了十法界:上能听到十方诸佛讲经说法的声音,下能听到阿鼻地狱苦难的、痛苦的、呼救的声音。然而这些都是他力的这种强缘的加持,如果我们要得六根清净,靠自己自力的修行,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这个智者大师说他修行开始有志于证六根清净位,只是领众过早,“损已利人,但登五品”——只证到了圆教五品位,还没有得到六根清净位。这天台宗的祖师,他都没有得到六根清净位,六根清净就能六根互用。所以你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只要闻到这样的声音,就能得到六根清彻——六根互用。在这个成就佛道的全过程当中,不再有苦患——不再遭受耳根的苦患。我们的耳根功能不能齐全,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耳根利一点,听到的声音多一些,但是我们很多声音是听不到的:超声波就听不到;次声波听不到;鬼道的声音听不到。这个鸟和野兽,也听到它们的叫声,但是它的声音表达什么意思,我们听不懂;如果你耳根清彻,这个鸟在叽叽喳喳讲话,你知道它在讲什么。当我们都听不懂鸟语声音的时候,这说明我们耳根就有病。得了病才听不懂;正常情况下,是能听得懂的。那天人的声音、恶鬼道的声音,都能听得到的;现在我们听不到,说明我们耳根有病了。所以耳根清彻才是恢复了健康正常的状态,就永远不会再遭受我们这样的一个苦患。我们六根是有病的,所以我们都是一个病人。   不仅耳根这个样子,那么眼睛看到这个菩提树的光色——它百千万的光色在作种种不同奇异变化的时候,你就能看得到了。鼻子也能闻到这个菩提树的香味,它是非常浓郁的宝香。因为它的宝太多了,所以香也是数量很多——种种不同的香。而且它是众宝之王来庄严的。它的宝是众宝之王,这个香也是香中至上的,所以你的鼻子就能够闻到——嗅到这样的香气而得法益。“口尝其味”,尝到果实的味道。身体接触到这个菩提树放的光。这个“心”就是第六意识,就是意念上去思惟菩提树的功德。   这就是六根都系住了相应的菩提树的对境。那六根系念菩提树,它这种巨大的加持力就很大了。我们六根是不清净的,我们六根是颠倒的,我们六根的功德是有残缺的,然而这个菩提树用它究竟圆满的功德,来治我们六根的疾病,能让我们六根的功德完全现前。那么六根的功德现前的时候,我们就契入到自性里面去,就是入无生法忍。而且这种无生法忍不是浅的无生法忍,是甚深无生法忍,也就是契入到像八地菩萨以上清净的无作妙用的无生法忍。而且得到这个甚深无生法忍,是“皆得”:一切人都能得到,没有一个遗漏。得到这样甚深的无生法忍,就能住到——阿鞞跋致——三种不退当中,直到圆成佛果,都不会退转。   大家想一想,这种恩德有多么大?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快速成佛的法门?在每一段里面我们都能感觉到这种快速成佛的殊胜。只要看菩提树,没有叫我们去做任何事情,我们只要六根系缘菩提树,就能得到甚深无生法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加持!这跟自己的力量吭吭哧哧动经无量劫积功累德想得一个位不退都很难的时候,你还竟然“得甚深法忍”,包括行不退,包括念不退。这个念不退,而且说在无念的状态:无作妙用的八地菩萨离开心意识、无功用道的境界。到了甚深无生法忍,所展示的一切功德都是无量的。修行就好像百川河流最终进入大海了,你进入大海了,就跟大海般无量了。   所以我们就再回过头来,前面为什么阿弥陀佛专门发一愿,要让少功德者能见到菩提树?就是一见菩提树的功德太大了,他才特意发这一愿。而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就属于少功德者。能够使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也能见到菩提树,也能得到六根清净,也能得到甚深法忍,这可不是快速成佛的妙法吗?阿弥陀佛在菩提树上展示了他果地上全体的功能作用,通过菩提树这样的一个传达——对往生者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的加持,让他得甚深无生法忍,也就把佛果地上的功德无条件地赐予他,那么也就“六根清彻”。前面讲“耳根清彻”,现有就讲六根都清彻。六根,比如眼根——目,眼根清净了,无垢了,没有颠倒了,它彻,你的天眼通就出来了,你就能观察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刹土——净土、秽土的种种境界了;你的鼻根清彻了,你就能嗅到种种的香味了;你的这种身根、舌根都清彻了,它们的完整功德都现前了。也不会再有“恼患”,不会有残缺,不会有苦恼,不会生病。   释迦牟尼佛又这样告诉阿难,如果彼阿弥陀佛刹土天人——注意了!这里直接就点出天人,就是我们这些往生者。像我们这样身份往生就是彼国天人。如果说见菩提树非得要登地菩萨才见得到不可,那这段描述对我们来说,就没有很大意义——可望不可及。虽然功德殊胜,但我们没份。这里特别告诉我们“彼国土天人”,就是我们这些人往生就能得到这个利益。天人就能看得到,所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彼国天人能够见到这样的道场树,就能得到三种法忍。   三种法忍,一种是“音响忍”。音声就像一个回响,你在山谷里呼一下,它都回响。那个响是什么?响有它的客体吗?响是缘生法,通过音响悟证缘起性空的道理,安住在诸法的空性当中,这叫音响忍。“柔顺忍”,就是我们的身心很柔软,随顺法性,安住在法性当中。这叫柔顺忍,不是跟法性相背的,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随顺法性。随顺法性是要我们身心柔软的这种状态才能得到的,不要违背。第三种就是“无生法忍”。初得无生法忍是圆教初住的水平,究竟得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的水平。那么彼国天人在这三种法忍当中,程度不同地获得——都能得到三种法忍。实际上三种法忍也包括华严的十种忍。华严专门讲的十忍品,后面讲的如梦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影忍……它都有一个本质特点,就是我们用般若智慧安住在诸法的空性实相上。   好,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法益是来自什么?下面谈到的六句话完全把这个佛地果觉的加持力展示出来,也表明净土他力法门的根本特点。得到这么殊胜的利益,得到甚深的法忍,都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这都是靠什么呢?靠阿弥陀佛的“威神力故”——他威德神通的大自在力,这是第一种力。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故”,本愿力就是他因地发的四十八大愿的力量。四十八大愿就是他因地的本愿,他的愿透过无央数劫的修行成就了,就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就弥散在虚空法界,弥散在西方极乐世界上,所以它就有极强的加持力——是本愿力故。那么这个“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是它的总说,下面对“威神力故,本愿力故”又有一个具体的解说。   “满足愿故”,这个本愿力是来自于他“满足”——满足就是他发的那个愿心它圆满了,它完备了。圆满具足了这个愿,就叫满足愿。四十八大愿全都实现了,没有一愿有落下来的,这就叫满足愿故。“明了愿故”。我们要理解这个愿,阿弥陀佛在因地发这个愿,他的目的是非常明了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刹土,让他方世界的众生快速地到我的刹土来安立,得到安隐,得到安乐,然后快速地圆成佛果。他有这个因地上的明了。然后在果地上实施之后,九法界众生依赖这样的愿力救度,能得究竟的利益,也不会间断——对这点功能作用也是明了的,没有含糊的。所以因地发愿和果觉的救济都是明了的特点。明了愿故,也是他实相的心、智慧的心出来的。我们很多的愿——凡夫的愿,都不明了,因为它是从无明的心出来的,他自己都把握不了。于是他发的愿由于很不明了,很模糊,自己把握不了,等到发愿后又实现不了,实现不了他就会后悔,后悔就想修改,就想不要。这都是不明了的愿,不明了的愿是靠不住的。所以这就告诉我们,有阿弥陀佛明了愿的加持,才能得到这个利益。   第五个是谈“坚固愿故”,这是谈到这个愿的一些特点了。我们前面为什么要介绍法藏菩萨因地的过程?首先,他发的愿是从实相出来的,他发的愿就是坚固的。坚固就像树根长在地下,你是不可拔的。所以这个坚固的愿就能够驱使他无量劫以来至心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这个“一向”:动经无量劫以来不会改变他原来的初衷,碰到任何的逆境——哪怕阿鼻地狱的苦,他也不会变动他的愿。这就叫坚固愿。由这个“坚固愿故”,他力量的加持能令往生者得殊胜的利益。第六个就是“究竟愿故”。他由于有坚固愿,无量劫以来的这个愿心、行为不退转,然后最终达到了,成就、圆满了,这就叫究竟愿故。所以这也在启示我们怎么发愿。我们每个修行者也都发愿,但我们这愿是不是满足愿,是不是明了愿,是不是坚固愿,是不是究竟愿?你真正把这个愿发出来之后,一定要朝满足、明了、坚固、究竟的这个方向去走,你这个愿才有力量,你这个愿才真实不虚,你这个愿才能在自利利他当中开出它的果实。 《无量寿经》之光明独胜(一)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光明独胜”第十章,是对前面法藏菩萨发的第十二愿的一个展开——光明无量愿。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他的“威神光明”跟十方诸佛相比,是最为尊胜的,是最为第一的——“最尊第一”,是一切诸佛光明所不能企及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这个光明从佛所证的法身来说——法身光明,诸佛都是平等的;但是报身的光明、应化身的光明,又有它的差异。这个差异是来自于每尊佛的发愿不一样。由他发愿的不一样,他果地上成报身佛、应化身佛的这种结果也就不一样。那法藏菩萨发光明无量愿,所以他在果地上就完全展示了。这个光明或者照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或者照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来说,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东方——东方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刹都能照到。不仅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包括四维就是四个角——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四个角,还有上下:这就表明十方。阿弥陀佛遍照十方的光明能够照到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刹,实际上就是有佛刹的地方,有众生的地方,阿弥陀佛的光明都能遍照。   这是阿弥陀佛证到了无量寿的体性,就得到无量的光明。为什么叫做无量?没有限量,他的悲心遍照十方无量无边刹土的众生。那跟其他的佛相比,其他佛因地没有发这个愿,或者有的佛光明只照“七尺”,或者有的佛只照一由旬。“一由旬”,由旬是古代这个行军一天的距离,有的分小由旬、中由旬、大由旬。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是八十里。我们就算它是小由旬,也有四十里。或一由旬,或者二由旬,或者三由旬,或者四由旬,或者五由旬,“如是转倍”。转倍就是——五由旬的倍就是十由旬,或者二十由旬,或者四十由旬,或者八十由旬,或者一百六十由旬,或者三百二十由旬,或者六百四十由旬。这就是转倍。那么你看在汉、吴两译,翻译的这个篇幅都很大,他就是把这个转倍都给翻译了:这个转倍,你六百四十,那就是一千三,一千三就二千六……这样转倍,“乃至照一佛刹”。一佛刹、二佛刹、三佛刹它也过去。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是遍照无量无边的佛刹。那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所以他的德能也是无量的。   这个光明,第一是由愿力所成,第二是由他因地的万德来庄严的。所以前面他的戒定慧、六度,这些都是他成就光明的因。那他成就光明的因里面,有他对应救度众生的功能施设。所以在这里,释迦摩尼佛向我们介绍十二光如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介绍。但是要知道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它不仅仅是十二光如来,它是释迦摩尼佛介绍十二种跟我们关系最为紧密的能够对我们有作用、法益的光来做介绍。这种介绍非常重要,我们读这段经文,一定要把自己放进来。阿弥陀佛的光已经成就了,遍在虚空法界,遍在我们当下,遍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是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愿海里生存的,所以十二光是跟我们有密切关联的。但是我们常常不觉察,不能知恩,不能报恩。那么十二光,我们来了解它是什么含义。   “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又“号”——他这个同名,他又可以称为什么呢?“无量光佛”,无量光,没有限量。那看到无量光,我们就把自己对比一下,我们是什么?我们是有量——有限量。有限量的我等众生得无量光明的注照,我们的心也能打开为无量,得到究竟的解脱。“无边光佛”,边,从字面上好像这个光明没有边际。实际上“没有边际”,在“无量光”里面就含摄这个意思。那“无边”,这是对治我们知见上的烦恼。我们凡夫众生都有边见:不是执有,就是执空;不是执断,就是执常。很难产生中道正见的智慧。所以阿弥陀佛就要施设一种光,让我们得这个光明的注照,离开边见,获得中道的智慧,这是无边光——中庸。这个有“边”——有边见的人,他对什么都很执著。他一执著,实际上就是我执、我慢、我见的产物。最终他都做不成事,不圆融——大家跟他共事很难受。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无边光的智慧。   “无碍光”,没有障碍的光明。那么我们世间的这种光、业力感召的日月光都有障碍。它照在外面,但是屋子里面,被墙壁一挡就障碍了。铁围山一挡,日光不能过来了。地球旋转它有昼夜,实际上日月并没有昼夜的,它就是被这个地球自转障碍住了。那么阿弥陀佛光是无有障碍的光,大家一定要体会,它对我们是非常有意义的。阿弥陀佛的报身在西方极乐世界,身上放出炽盛的光明,就是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每一光遍照十方世界,摄受念佛众生——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光明过来,铁围山是挡不住的,墙壁是挡不住的,我们的烦恼也是挡不住的,我们的业障挡不住的,我们的无明挡不住的,我们的冤家债主也是挡不住的。如果还有一个东西能够挡住这种光,它就是有碍;现在阿弥陀佛光是无碍。   今天中午也有个居士问了一个他认为很深的这种疑惑的问题。说有一个念了十多年的老居士,到临终的时候由于他病得很厉害,就很头疼。痛的他就念不成佛。这时候他心里就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念不成佛,我就往生不了!我念了十多年佛,为什么还念不出来?!这个念佛法门到底怎么回事?”你看看,他生起了这么一个怀疑,而且他这个怀疑生得很真诚——还掉眼泪,觉得:这怎么回事?有时看到听到这些,我们都觉得有点悲哀。虽然他念了十多年的佛,但是他对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愿力,实际上没有产生真正的信心。我们千万不要怕:临命终时的病痛,或者睡眠,或者昏沉。这些对阿弥陀佛来说,都障碍不了他。阿弥陀佛的光明,无论在睡梦当中,在昏沉当中,在你的疼痛当中,它都在我们阿赖耶识的深处——在放光的,在导引的,在摄受的。我们在阿弥陀佛无碍光的注照之下、摄受之下,你还怕什么呢?!还怕什么不能往生呢?!你就安然、放心地等待着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来接引。   你认为一疼痛,你有业障,还有冤家债主。多少人讲:“哎呀!一定要冤家债主忏除完了才能往生,有一个冤家债主拖了脚后跟都不能往生。”这东西好像听了是有道理,但实际上跟净土法门完全是不相应的!净土法门本身就是带业往生的法门,带业往生就意味着你有很多冤家债主。你说,谁能够把冤家债主全都解决了——才能往生?你不把易行道变成难行道吗?谁能说你冤家债主都解决了啊?大修行人都不敢这样说。所以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无碍光之后——什么都障碍不了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拯救,你就放心了。所以很多人实际上对这个光明的功能作用是不了解的,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就害怕自己不能往生。甚至对净土法门,对阿弥陀佛,都没有信心。   下面就是“无对光”,“对”就是对待、相对的概念。我们一切凡夫众生都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那么这束光就是让我们超越对待到达绝待。绝待就圆融,就是不二的境界。所以说无对光是帮助我们契入到这种无分别的根本智里面。“炎王光佛”,炎王就是火焰里面最炽盛的——为王,这个“炎王光”是表明阿弥陀佛的光明在所有光明当中,是最为尊胜、最为盛大的,就像这种火焰之王。那为什么要生起这样的一个光明?这就是针对那种最黑暗的地方,相应地要有更盛大的光明来烁破,比如阿鼻地狱。阿鼻地狱是最暗冥的地方,炎王光佛就能穿透得过去。那阿鼻地狱有些众生,他不一定是没有善根的。阿鼻地狱有很多众生,他可能宿世都跟净土法门有缘,只不过是烦恼、业障很重,在行为上犯了五逆十恶,但他还是闻信过净土法门的。所以这束光如果到了阿鼻地狱,它有一种清净光明的加持,让他的宿世的善根发露。他把宿世净土的缘接上了,就能够随着这个炎王光直接从地狱里面出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就是阿弥陀佛发愿要“度尽阿鼻苦众生”,他一定要有方法,要有一种功能作用来实施这样的大愿。   “清净光佛”,这是从阿弥陀佛这种离开贪欲、淫欲的心所流现的清净光佛。这个“清净”就是对治凡夫众生的淫欲心的。前面也讲到,一切修行一定要离欲——“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但这个欲也是最难离的,尤其到了末法的众生,这种淫欲的心越来越厉害,所以每天都是坐立不安,常常容易犯戒。所以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要帮忙,我们就要靠阿弥陀佛的清净光,来对治我们的淫欲——炽盛的淫欲心。所以你真的念得跟清净光相应了,肯定心里是很清凉的,肯定是正念的,肯定会把这个男女的行为看得是非常的污秽的,是没有一点这样的贪念的。但如果离开这个清净光对我们的加持,就麻烦了。我们多生多劫这个烦恼的种子起现行,念念离不开这个男女的欲望。那这种欲望、这个念头像涓涓细流汇成浩瀚的大海,那好了,完全把你的身心给控制住了。所以为什么男的追求女的,女的追求男的,刀山火海他都敢下,没有办法——控制不了。这个“纵然做鬼也风流,过把瘾就死也值得”——他就是,这没办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念头淡化,转化为一个清净的念头。清净光里面就有这种功能施设。   再就是“欢喜光佛”,对治我们瞋恨心的。我们为什么会有瞋恨?也是由于有欲望,这个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瞋恨。瞋恨里面包括一种“你是你、我是我”——势不两立。那么这个欢喜光是从同体的大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你我是同体的。众生、他人的这种欢乐,也就等于自己的欢乐;他人痛苦,自己也痛苦。所以他就能够自觉地不给众生导致苦难——给众生以更多的快乐。他有一种同体的慈心,他就会欢喜;有一种对立的这种情态,他就会瞋恨。我们每个念佛人都希望自己欢欢喜喜,这种欢喜从同体的慈悲心里面出来,也能够引发我们的法喜。“欢喜光佛”,每个人都能够把欢喜光的功能透显出来,人与人之间将是非常和睦的,国与国之间也不会去打仗。   再就是“智慧光佛”。这是从阿弥陀佛这种离开愚痴的心出来的光明,对治我们的无明、愚痴,透显我们的般若智慧。今天中午一个居士问:“这个信心是般若智慧范畴,怎么把这个信心引发和巩固?”我中午也跟他讲:“你好好念佛,佛号里面就有智慧光佛。智慧光佛就是引发我们的般若智慧的;有般若智慧,我们对这种不可思议的净土、圆顿之法就能产生信心,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力就能建立。这就都要靠智慧光佛给我们来开显。”在这个五浊恶世,“智慧光佛”对我们活得自在逍遥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哪怕一些学佛的人,学得越来越烦恼。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智慧。他为什么会烦恼?还是对外境的一切很执著,认为它是真实的。那么般若智慧根本的一点就是诸法的空性:一切如梦,如幻,如化,如影,包括我们所造的业。实际上“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它当体本空的。你要了解诸法的空性,就会自在得很多:无论是顺境、逆境,我们都能够比较平和地去对待它——都是假的东西。即便我们做佛事,永明延寿大师说“大作梦中佛事,启建水月道场”。你就建庙也是水中月,那做得成,做不成,你一切随缘。这是智慧光佛。   “不断光佛”,不断光,这是显发了自性的常德,它不间断。阿弥陀佛放的光是不间断的。不会说阿弥陀佛还有昼、夜的时候:“哎呀,我白天放了很长时间光,到晚上疲倦了,要休息一下。”他没有休息——昼夜二十四个小时。十劫以来乃至无量劫以来,这些光都是遍照的。那么这样的一个不断光,能够引发我们的精进——自性精进的心,对治我们的懈怠、放逸。我们凡夫众生由于心是生灭的,所以他就容易懈怠,放逸,中断,功夫就会打折扣。所以当我们要进行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的时候,你得祈祷:“阿弥陀佛不断光对我加持,二十四小时不要让我睡觉。”有很多人到晚上十二点就溜到寮房睡觉去了。这次好像大家念得还可以,我们这个进修班的同学,原来我看常常到了十二点队伍就缩水,到了凌晨四到五点钟又慢慢膨胀——这也是红移现象。   “难思光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妙德是离开心缘相的,我们的心是无法思惟的。“无称光佛”,是离开一切语言相的,我们用语言是难以称赞的。这都是超情离见的境界,都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凡夫众生靠我们的思惟,靠我们的语言,去称扬赞叹都是够不上的。声闻、缘觉、权教的菩萨都不能了解佛光明、智慧的因缘果报之所在,更何况我们业力凡夫。最后是“超日月光佛”,这种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超过日月的光明。从他的炽盛程度来看,不能相比——超胜日月光明百千亿倍;从他内在的功能作用来看,那更不能相比。日月的光明只能照明我们的外境,也会对树木花卉,包括我们人,都有它滋养的功能,但是这个日月的光明,它不能破无明;阿弥陀佛光明可以破除我们无明的黑暗。所以这个光明就是智慧之相。   那这个十二光如来在什么地方?十二光如来就在这句名号里面。我们要感知、接纳十二光,就得要信愿称名。这就是净土法门的名号、光明的同源性。这种同源性,实际上在祖师那里已经给我们开显了。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面就谈到修净土五念门,第三是赞叹门。赞叹门,什么叫赞叹?他有四句话,大家一定要好好思惟一下: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几句话解说赞叹门。你称念彼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称这个名号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等同于称念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为什么等同于称念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因为光明、智慧都在名号里面。那第三句,称彼名号就等同于称彼阿弥陀佛名号的义。这个义是什么?就是无量——无量义。这个无量显现很多了——无量的神通、无量善巧、无量智慧、无量的相好,他什么都无量。这里面体现两个无量:一个是无量寿,一个是无量光。用这两个无量摄一切无量。所以都在名号里面,名号的无量光、无量寿是摄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这就是“如彼名义”。那称念这个弥陀名号,就等同于跟实相相应的修行,因为这个名号——无量光寿,寂照一如,就是实相。你念这个名号,就安立在这个名号的实相上,也就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上,就跟一切种智、一真法界体性相应。所以这样的修行就单刀直入,就叫“以念佛心入佛知见”。这样的一种界定就告诉我们:这个名号跟光明是同源的。后面为什么还有句“闻其光明”?“闻其光明”本来是一个耳根的东西,但实际上就是:你闻这个名号,就等于见到了光明;你见光明就等于闻名号。所以有它的同源性。   《无量寿经》之光明独胜(二)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好,先看这一段。十二光如来的功德,表现在他的作用层面就很殊胜了。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果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斯光”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这光明含摄着十二光的功德。实际上以十二光为代表,是含摄着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都在这个“斯光”里面表达。遇这个光,不是简单能够遇的,这个“遇”就包含着一种感应在里面。你只要信愿持名,就能对这个弥陀的光明有一种相遇、相感、互动、沟通;如果你不信愿称名,虽然这光过来,对你来说也不会产生作用。大家要明白这一点。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就解释那句话,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每一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那为什么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他没有说对一切众生摄取不舍。这经文就告诉我们:对于念佛众生,这束光才对他摄受,才等于遇上了;你不念佛,还是遇不上——摄受不了。   那为什么善导大师会讲,这样的一个摄受有三个缘?第一是亲缘。亲缘就是你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称赞阿弥陀佛,意业思惟阿弥陀佛。你意业这么一做,阿弥陀佛都会知道。所以这个念佛众生的身、口、意三业,跟阿弥陀佛果地上慈悲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了,再就能得到一种遇、一种加持、一种照触。这就是亲缘。第二是近缘,近是远近的近,当我们起心要见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现在我们的面前——他很近。实际上这个“近”是反映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内心,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我们只要一举念,阿弥陀佛就会知道,他就随我们的心念显现出来,这叫近缘——“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第三是增上缘。阿弥陀佛光明对我们的加持力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消业障的增上缘:只要我们称念这个名号,就是最好的消业障的方法。所以至心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有些念佛人对这个都信不及,他以为非得要先忏悔业障不可才来念佛,他不知道念佛本身就是忏悔业障——忏除业障。这是消业障的增上缘,就说明这个弥陀名号、光明具有强大的增上势力。第二就是临终接引。你称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十二光如来所运载的四十八大愿全体信息,尤其第十九愿临终接引的信息就会兑现出来。你千万不要担心阿弥陀佛不来,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包含着这种增上缘在里面的。这是他五劫的思惟给设计、设定进去了的一个程序,以及无量劫以来积功累德的修行给它圆满成就的一个功能作用。   所以通过这些,我们都要对阿弥陀佛的光明、威德、名号产生决定的信心。我们才能说我们得到了安心、安乐,得到了即得往生的决定信心。所以这个“遇斯光者”,大家不要草草看过。这个“遇”是感应道交的结果,我们信愿称名才能遇到这个光,你不信愿持名遇不到这个光。实际上这就是非常神妙的一个事情:这个阿弥陀佛光明是法性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在虚空法界当中有这束光——遍满!这是我们生命当中最大的一个奥秘。如果我们没有信愿持名,不能去了解《无量寿经》,这种光好像跟我们无关;但我们了解了这个,原来我们就生活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光明之海上,他每天都在加持着我们——“遇斯光”。   这个《华严经吞海集》有一节讲《如来十身相海品》,里面谈到什么呢?因为最近一两年,我也喜欢抽点时间写点毛笔字,但总是写不好。但我就注意到《如来十身相海品》讲这个如来身有种种大人相,大人相从各个部位放光,能产生什么功能作用,对众生有什么摄受的功德。其中有一个大人相叫笔云,毛笔的“笔”——笔云。这个笔云呢,是用羊毛、兔毛作为它的体,这个相常放黑摩尼光明,令诸众生书写善事。就是众生要把这个毛笔字写好,如来的大人相都有一束光明来加持。一看这,佛真是太慈悲了。从中也看到,我们世间种种的建功立业,都是要靠着佛的威神光明才能出现——连写好毛笔字都有光明的加持。所以你看那些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智永,这些字写得好的,他都跟这束光明对应上了,他的字才写得好。难怪弘一律师讲过一句话——有人想学书法,他说了一句话:“把佛念好,书法就能好!”当时我是十多年前,我想:“佛念好,跟书法写得好有什关系呀?”现在看到这个《华严经吞海集》谈到这个相,还真的有关系。   连毛笔字写得好与坏,都跟阿弥陀佛的光明能不能感应上有决定的关系!所以这个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要平等普照一切,给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的。我们生命当中最重大的事情:我们要跟这个光明对接,要遇到这个光!遇到这个光有什么好处呢?贪、瞋、痴三毒烦恼就能消灭。你想想我们修行可不是对治贪瞋痴嘛,于是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持戒、禅定、般若智慧——很难;但是殊不知阿弥陀佛对我们贪瞋痴三毒烦恼早已施设好了,我们只要感通到这个光,我们贪瞋痴的三毒烦恼就能消灭——他力法门——我们的身心就能够柔软。   在我们烦恼层面,我们身心都是很刚硬的。身心刚硬的一种状态,就是对什么都不相信,都是怀疑,做什么事情都心狠手辣——这是刚硬。身心柔软,他就内心欢喜。大喜遍满身以后,他就能引发我们多生多劫的善根——“善心生焉”!我们的善心就在遇到弥陀光明的这个地方生起来了。那你想,我们平时的善心很难生起,一天到晚的念头都是贪、瞋、痴、慢、疑,都是人我是非,都是财色名食睡。我们那有什么善心哪!但是善心对修行很重要——有不有惭愧心,有不有感恩心,有不有慈悲心,有不有平等心,有不有清静心。这些善心怎么出来?遇到弥陀的光明这些善心就能出来,包括我们的信心、愿心——信愿之心。大的善心都能生起,这是指我们人天道的众生。   好,三恶道的众生——“三途极苦之地”。三途:地狱众生的火途、畜生众生的血途、饿鬼众生的刀途。这三途,都是非常剧苦的地方,每天都要遭受他恶业导致的恶果:万死万生,遭受苦刑。在这样三恶道的众生,如果有缘见到阿弥陀佛的光明,马上会怎么样?马上他遭受的苦刑、刑罚就会终止——“休息”,不再受苦——不再受遭受刑罚的“苦恼”。等到三恶道的寿命终结之后,他都能解脱。都能解脱就是从三恶道里面出来,但解脱的浅深,跟他宿世的善根修行有关系。最低限度他会到三善道里面来;如果再好一点的——他宿世修声闻、缘觉的,可能他能够断见惑、思惑最究竟的利益——他有净业的种子,马上从三恶道里出来,直接到西方世界得阿鞞拔致。所以这个解脱的浅深不是一样,跟三恶道众生个人的情形相关。无论怎么样,它都属于“解脱”的范围——解脱了三恶道的剧苦。这样的功能作用就很殊胜了。   那么阿弥陀佛为了使六道众生都得到这个利益,他放的光是非常“显赫”,非常盛大,遍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十方无量无边刹土的众生,没有一个不能闻到阿弥陀佛光明的——“莫不闻焉”!为什么呢?这就是跟那个诸佛称名赞叹愿呼应,十方诸佛在他自己的刹土称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就等于称赞到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功德。闻名就等于闻光明,所以“莫不闻焉”。这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保证。好,释迦牟尼佛又说,不但他在这个法会上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在此时,十方无量无边刹土的一切诸佛以及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和种种证位的菩萨众,都共同赞叹、称誉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力量。这也是跟称扬弥陀的名号、光明的同源性一样。   如果有种种众生,听到这些佛菩萨、声闻、缘觉的赞叹,闻信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闻到了要是产生信心,这时候他就会去念。因为这个光明不是一个客体的知识现象,它原来是跟我们有巨大利益关系的东西。既然是有巨大利益的东西,我们要现成地享用,就得要信愿去念。这样他产生信心,“日夜称说,至心不断”。这个“日夜称说”,就是乃至于一昼夜称扬、赞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功德;“至心”——至诚心,不间断。那“日夜称说,至心不断”,实际上换句话来说,就是你一昼夜至心念佛。一昼夜至心称念弥陀名号,就等于是至心不断地称扬、赞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这里就讲“闻其光明威神功德”,闻名就等于是在赞说弥陀的光明功德。   好,你只要经过这样的一个昼夜念佛,随你的意愿,都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随意所愿,得生其国”,这是《无量寿经》给我们的保证。这个保证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保证,你只要有一昼夜念佛的功夫,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会接引。那怕你曾经中途有后悔,不怎么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都能令你重新开始念。就是你这个后悔的众生,本来按自己的业力要下三恶道去的,阿弥陀佛都有善巧方便,让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由于你有后悔,有怀疑——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疑城而已。这是在汉、吴两译都有证明的,不管怎么样都能够“得生其国”,大家对这一点要有决定的信心。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就被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之众”赞叹、称誉,“称其功德”。就说你善根非常深厚,竟能闻到弥陀的名号、光明,就能够落实在实处——至心称念;这可是大善根、大福德、殊胜的因缘,是人中芬陀利华,是佛的第一弟子。就来赞叹他,称扬他的功德。   那这样称念弥陀名号光明往生的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快也能够成佛。等到他成佛的时候,也能够平等地得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赞叹。因为他因地当中是念弥陀的光明威神功德往生的,所以他成佛之后,他的果地上也具有着像阿弥陀佛那样的光明威神功德,于是他也就同样得到十方诸佛菩萨赞叹他的光明威神功德。赞叹他,“亦如今也”,就像现在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一样。释迦牟尼佛最后说:“我来赞说阿弥陀佛光明威神,他的功德像巍巍的高山,是那样的殊胜妙绝,纵然我是用一劫的时间昼夜不间断地来称扬赞说弥陀的光明功德,都赞说不尽。”那通过这个来看,阿弥陀佛就远远不止十二种光明功德。释迦牟尼佛用一劫的时间来称扬弥陀的光明功德,竟然称扬不完,称扬不尽。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是无尽的,是无量的,是无边的。   那这个无量无边无尽的光明功德之海,就在我们当下。我们是被这个光明之海所托住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而且我们是有切身的体验的,你比如——就说我们的昼夜念佛,如果我们没有弥陀光明的加持,我们能念得下来吗?设想你不是念阿弥陀佛,你念一个其它的事情——你很喜欢吃苹果,今天就念一昼夜:“南无苹果!南无苹果……”你去试试看,可能念几个小时就受不了,因为苹果没有加持力,他有的人说:“念阿弥陀佛好像是空虚的,念阿弥陀佛跟念苹果有什么差别呀?”那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差别太大了!你念苹果就念不下去。那你就念你一个很心爱的恋人,你去念念看,也念不下去。“贤贤易色”,它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弥陀名号是有光明的,是无量的光明功德,它有无量的加持。如果你发心正,不仅念一昼夜,就是念七昼夜,乃至念更长的时间都能念得下来——没有问题! 《无量寿经》之国土宝严(一)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好,看这一段,这是“国土宝严”第九章。这一章就是先总的概述极乐世界国土七宝庄严的相状。“其佛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成佛所住持的刹土,法尔自然地现出七宝。“自然七宝”就是无着妙用,这七宝不是要去开采冶炼,由他的自性功德力法尔自然地现出七宝。“七宝”在《无量寿经》常常出现,这个“七”是代表圆满的数字。我们也不要理解为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七种珍宝,西方极乐世界珍宝的种类有百千万亿种,这里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七种。从表法的意义上来说,“七”是代表出世间圆满之法,也就说这种珍宝是由阿弥陀佛大慈悲的出世善根里面生出来的,跟前面的“超世愿”是相应的。   一般讲“金”,我们会指黄金。金有五种颜色,不仅仅是黄金;只不过是五种颜色的金里面,黄金是最殊胜的。就长久地埋在地底下,它也不变色;你就是种种的(方法)去冶炼它——做各种金银首饰,它都不会减轻重量。所以真谛三藏解释这个“金”的意思有四种:它的颜色不会变化;第二,这个金的体性不会污染,不会有垢染,它很透亮;第三,它转做各种器皿、首饰没有障碍,随你的心,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第四就是能够令人离贫穷,得富贵。用这四种特点,实际上是来比喻法身的常、乐、我、净。它的色不会变化,表明它的常德;它的体性没有垢染,表明它的净德;转做无碍,表明它的我德;令人富贵,表明它的乐德:表明法身的四种德性,所以常常会指称它叫黄金。   “银”,白银,它就表明白色的宝。“琉璃”,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有的叫吠琉璃、绀琉璃,就是这个青色里面含一点红颜色——青中带赤色。“珊瑚”,珊瑚是海里面生长的一种东西——海底生出的珊瑚树,但是它有枝没有叶子,就像海水的碧色——碧色颜色。“琥珀”,琥珀它的颜色是银红。银红的颜色,就是很莹亮的那种红。如果它从技术来看,是带有化石性的东西。松子——松树的子,入到地里面一千年它就变成伏苓,伏苓再经过一千年就变化成琥珀。琥珀的颜色也是带红颜色。“砗磲”,砗磲就是那个海里面的大贝。它为什么叫砗磲?就是它的形状像车子的磲,磲就是它像辋状一样的,所以它叫砗磲。颜色是青白色的宝,青中带白——青白色。“玛瑙”,这个玛瑙的颜色就像马脑髓一样的颜色——赤白色,雕琢成器的时候它有那种缠在一起的细纹。   那么这些七宝颜色,如果分起来它有暖颜色,有冷颜色。它都可以交相互成的,所以这七宝就“合成为地”——西方极乐世界地面是七宝为地。它这个“合成”,就是这七宝乃至无量的珍宝有种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我们在《阿弥陀经》讲“黄金为地”,它所表达的也许是七宝为地面,黄金为它的道路,所以有时表明黄金为绳——像一根绳子那样直。好像我们的地面都是土的,然后我们会有水泥路,水泥路跟地面它区别开来。所以它以什么为地,再以什么为道,是有种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也可以由心回转。那么这个地面后面会讲到。它这种金银七宝,我们不要理解为——仅仅像我们这个地球的七宝。它只是具有我们这样的名相,它的体性、它的特质是远远超过我们世间七宝的功能作用。这就是:它的构件是七宝为地。   然后从它的地面来看,非常的广大、平正,看不到边,不可限及。有时候我们会形容西方极乐世界“量功德”——“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心量无量无边,所以他感得的地也是不可限及的广袤。阿弥陀佛这样的心非常平等,于是感得的地面也是地平如掌。所以看到外部的环境,是能够透显他的心:是心变现出来的。正因为面积的广袤,他才能够容纳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那里安住。如果它地面的量不是“不可限及”——不可限及就等于它是无量,没有数量,如果你有个数量,还有个限制:这个名额满了,住满了就容不下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限制,这就叫无穷大。无穷大的地面,可以吸纳、安住无穷多的众生,这就是不可思议了。   好,那么“悉相杂厕,转相间入”,这里面包含两个意思。就是前面讲的七宝里面它是相互交杂在一起:或者一宝为地,一宝为道;或者二宝为地,二宝为道;或者七宝为地,一种宝为道;或者百千种珍宝为地,二种、三种宝为道……这里面它有种种不同的排列。这个宝都有光和色,所以光和色都相间互入,互辉。这是一个意思。再就是“悉相杂厕,转相间入”还包括它清静到极点,能够看到他方世界的景物。前面在愿文里面也讲到“净国照见十方愿”,所以在宝地上它也能够展示。你在任意一个地面当中,他方世界的景物都能够过来,这就“转相间入”;同时极乐世界的景物也能够到他方世界去——广狭相容。那么这个地面从它表现形态来看,是充满着光明的。光明不是一般的光,而是盛大的光——非常赫奕,超过太阳光的百千万亿倍。这就说明这些珍宝是清静到极点,它的光也非常的灿烂、盛大。“微妙奇丽”:这个珍宝实际上是展示心性上的微妙,它是非常奇特的,它是非常华丽的。   那这个地面的光和色——它不仅地面是七宝,它地下也是七宝,地下有种种金幢擎着这个地面。那不像我们地下——我们看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地下是看得到的,它都是透亮的。那地下的这种光明和地面的光明、虚空宫殿的光明,它是立体的——来交相辉耀的。这样它就会构成非常奇丽的一种状态。它奇丽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光和色它可以变化的,它还是动态的。比如这个地面上的光,不仅平行辐射,它能够辐射上面去,它到上面去可以展示种种的图案,就像放焰火一样的。它会像星星一样的显示在空中,然后能显出各种不同的图案,你想要什么图案就有什么图案。它是这样的一个“微妙奇丽”。你想看就能够看得到,不想看也就没有。甚至那种至高的审美也没有什么操劳,不像我们非得要放焰火。放焰火还有一定的危险,那里它没有危险。“清静庄严”,所以你感觉到这个地面的平展、这个地面的广袤、这个地面的透亮。这都说明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心?心地哦——极为庄严。   那么构成西方极乐世界地面的七宝,是它内在的殊胜特质,是超胜十方一切世界中最好的珍宝。所以《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不断地在说:十方世界一切珍宝最好的——就是“众宝中精”——最精的宝都在极乐世界。那这个宝“犹如第六天宝”。这个宝怎么来的?不需要去开采,它自然而然就有,这就好像我们这个世间的第六天——叫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天人变化出来乐具由他化自在天人现成享用,这是第一个,表明它的来源是自然而然获得;第二表明,我们欲界是把第六天天宝看成最好的,但第六天的珍宝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也是远远不及的,站在我们欲界众生角度,极乐珍宝就好像第六天的珍宝一样。   好,下面会介绍一个什么情况?它国土的这种地理环境。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以及须弥山周边的金刚围山,这些都没有。这是以我们这一世天下的天体来比况。我们这一四天下,一定有一个“须弥山”,须弥山外有七重大海和“金刚围”山来环裹的。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也没有大海和小海。大海就比如在这个世间四大洋——浩瀚的大海;小海主要是指内海。还有各种山溪、河渠、水井、山谷——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因为它都是非常平展的。但没有大海、小海,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水。它有水:七宝池八功德水。它是宝池里面有水,不像我们这个大海。大家一看大海都很恐惧,就是由于觉得把控不了,认识不了它。那如果到了游泳池,大家很放心,有温馨感:能把控,能认知它。   没有这么多山固然是西方极乐世界殊胜之处,但是阿弥陀佛非常关注每个人内心意愿的满足。我们这个世间看惯了有山,登山观水,都以为是旅游的一个很好内容。如果一到西方极乐世间看不到山,他可能会有一种遗憾:“哎,这地方怎么没有山呢?”所以阿弥陀佛很慈悲,你想看也能让你看得到:你想看大海,想看高山,西方极乐世界也能看得到。这叫“佛神力故,欲见则见”。大家看看这里面代表什么,实际上它也有心性的内涵在里面。我们的介尔一念具足十法界——十法界的依报、正报都具有。但到了西方极乐世间,我们显现的是佛的法界,所以就“恢廓旷荡,不可限极”,七宝为地。这是佛的境界。但要显现“大海、小海、溪、渠、井、谷”这样的一个境界,这是人法界——秽土的法界。你虽然到那儿去了,我们自性里面也具足人法界的依报庄严,由于我们自己的功德力不够,不能随意地显现,所以这就要阿弥陀佛神通愿力的加持。你想见,佛力加持你能见得到;如果佛力不加持,你靠自己的能力见不到。   这也是一切境界由心识所变现的道理。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心识里面是具足的。这就是天台家讲的性恶论了。性恶,他是讲得很深邃的。既然一心具足十法界,你成佛之后,你当然也具足九法界的东西。这九法界的东西就对佛的法界来说,你是本性上也具足恶的东西。正因为本性上具足恶的东西,你才可能随形九法界,尤其随行三恶道的法界;如果你不具足这个恶,你是随形不了的。所以佛具有性恶。但是他都是修善,在修德上全体是善。我们凡夫众生也具有性善,具有一真法界——佛法界的善,但我们在修的层面都是恶,所以显现的就是六道——乃至于三恶道的境界。这是很有哲学辩证道理的,大家可以看看天台一些祖师阐述性恶论的道理。这里也可以作一个佐证,虽然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不到娑婆世界的大海、小海、高山竣岭这些很害怕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有欣赏之心,你想见,佛也让你在西方极乐世界见得到。   《无量寿经》之国土宝严(二)   好,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地狱、恶鬼、畜牲——三恶道。“诸难之趣”,就是障碍闻佛修法的八种障难——这种世智聪辩、北俱庐洲、聋盲音哑、佛前佛后、无想天、地狱、饿鬼、畜生,这些都没有。那从气候上来说,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我们这个世间的春夏秋冬,实际上是我们众生的生灭心所变现出来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四季的,因为它是清净心,它是超越了时间的。它是一个清净心所表现的状态,所以它的气候就“不寒不热”,非常调和、安逸、舒适、调畅。它气候非常好。不像我们这个世间:一到夏天来了,一天出几身汗,洗衣服都来不及,晚上还热得睡不着;冬天得穿很厚的衣服,裹在那里,特别寒冷。特别是这个东林寺,夏天和冬天都有点挑战性:这个地方还真是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上次有个北京来的居士说:“哎,大概修行人都喜欢这个环境。”我说:“不是喜欢这个环境,这是我们的业力——你没办法。”慧远大师在的时候可不是这个环境,生态环境都破坏了。所以一想到我们经受这个酷热、大寒的时候,我们要赶紧去西方极乐世界——那种舒适的不寒不热的气候。   好,那么听到这些,阿难尊者又向佛禀言:“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那么它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什么而住呢?”这都是以我们这个世间的天体概念来说了。我们这个世间讲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住在须弥山的山腰,忉利天住在须弥山的山顶。这叫地居天,是依着地面来安住的。佛就告诉阿难——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阿难,你说四天王天、忉利天依须弥山来安住,那么第三重天——就是夜摩天,第四重天兜率天,第五化乐天,第六他化自在天,乃至于这个色界的十八重天——色界十八重天最高的就是色究竟天——从这个夜摩天以上都是依虚空而住的,那佛就反问:“那这些天是依什么而住的呢?”那阿难尊者就禀白——他就明白了,这个是说不清的,不是所有的天都要依地,依须弥山住的。那依虚空住的情况是什么?你是解释不了的,这只能是众生的行业、共业、果报不可思议。你很难解释这个问题,所以就直接讲: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种种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安立:有的安立在虚空,有的安立在莲华上,有的安立在什么树上,有的安立在云气上,等等。这是众生的业力、果报所感招的情况。那么释迦牟尼佛就说,既然众生的这种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这还是指我们这个世间共业所感,那么像西方极乐世界,它是由法藏菩萨发大愿无量劫修行建立,它就更不可思议了。尤其十方世界往生者他是以信愿持名、修净业三福的“功德善力”,住在阿弥陀佛无量劫六度万行的这个菩萨“行业之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完全难以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天体现象来作比况的。整个的是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往生者的善根力不可思议所导致的情况。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没有大海、小海。甚至也不需要日月,因为它通体都是透明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光明的世界。有的原译本说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有日月,但是它不旋转,悬处在虚空。也就是说,虽然有也等于没有——不需要日月。那么阿难尊者说,“我不怀疑这个法”——就是阿弥陀佛建构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天体构成现象,“但我是为将来众生”——就是佛灭度后的众生,他会从自己的知见出发,对西方极乐世界所描述的——没有须弥山,没有大海、小海这些,他会产生疑惑,“为了消除这些众生的疑惑,所以就提出这个问题”。——“故问斯义”。   好,这涉及到一个天文学的问题了。我们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确实经过一个过程。原来我们古人对天体的认识比较朴素:我们中国的神话是盘古开天;西方古希腊哲学它也在探讨这个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地球有多大,我们这个地球跟其它星体是什么关系——这就是所谓建构的天文学体系。当时有一个亚力士多德,他是个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最先提出大地是一个圆形的。他为什么说是圆形?他观察这个大海,这个船当它到了很远的地方,你去看它,桅杆就慢慢得低下来,直到看不到。他认为这个现象是船往下掉,导致看不到;既然是往下掉,那大地可能就是个球面。他就提出这么一个假设。   但是这个假设提出来,遭到了当时代的人嘲笑,说:“这个大地应该是平的,怎么会是个球面呢?如果是球面,到了球面那边要走下去,那就不掉下去了吗?那你掉下去,掉到哪里?或者掉到虚空里面去了。那这个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哈哈大笑,说这个不可能的。但实际上以后发现,还真的大地是个球面。你到了球的那一面,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不是以我们这个点的上和下来界定的。他到那里,它有地球引力,他在那里不会掉下去,他也是很正常的一个地球引力下能够活动的状态。但这个人类认知要经过曲折的过程。   原来我记得读本科时候,第一次听到一个讲座——宇宙大爆炸理论,听得非常新奇。大爆炸理论提出这个宇宙是怎么生成的,说是一百亿到一百五十亿年前,有一个高密度的质点它爆炸了,爆炸以后它就膨胀,膨胀的过程就构成了时间、空间、各种星体,现在的天体还在膨胀的过程中——整个宇宙。那么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哈勃他观察整个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发现有个红移现象。就是说他观察到很多星体都离我们这个地球是越来越远,叫做逃逸现象——逃开。这个红移现象就对大爆炸理论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你只有在不断地膨胀——就好像人吹一个气球,吹吹吹,吹得越来越大的时候,当然你这个球面的东西离你的球心就越来越远了。这里面就给人丰富的想像,当你这个天体是一个很小的质点——高密度质点,爆炸开后膨胀,如果膨胀到一个临界点呢?膨胀到一个临界点,是再返回塌陷呢,还是完全爆炸呢?所以一看到这些,说明研究天文学是要悟性,这些还真的是挺有意思。   我们人类对这个天体的认识,实际上有他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现在随着科学技术、观测技术的发展,又拓开了我们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我们原来统治地球的一个理论,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就从“常识”出发: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所有的星体都是围绕地球旋转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他也有一套数学模型,也有一套很好的解释系统。但是哥白尼为什么成为哥白尼革命?他发现地球不是中心,由地心说变成太阳为中心的一个学说。但随着观测技术提升,发现这个太阳作为一个恒星,在整个银河系里面是微不足道的:一个银河系都具有着一二千亿像太阳这样的恒星。那银河系之外又有河外星系——它的各种星系之云。那这星系之云,我们看过去都像雾像云气一样的,实际上它都是一个很完整的世界。这样的观察才发现:宇宙天体那真是无边无限,所有的天体太多了!   所以这就提出:只有地球才有生命吗?地球在整个银河系——在整个河外星系,就好像一个广大的沙漠里面,只是一个沙子而已。你只是肯定这个“沙子”里面才有生命,其它的那么多“沙子”都没有生命吗?所以现在的天文学是鼓舞人心的——地外文明、地外生命的问题。你看上个世纪,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为什么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用探测器去探测地外文明?无论从理论的这样一个推测,还是从现实种种飞碟的经验来看,再认为只有地球才有生命,其它星体是一片沉寂没有生命的这观点——我想稍有点智慧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那对于地外文明、地外的生命形态,在佛经里面展示的太多了。包括我们刚才讲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乃至于色究竟天、非想非非想天,这二十八重天里面都有多少众生的生命!而且从忉利天以上的生命形态和他的文明形态,都比地球高得太多。但实际上我们寻找地外文明,你想跟很高级的生命形态进行一个接触和互动,那都很难的。我们能够接触的可能就是跟我们的文明形态比较接近的而已——不同类。你在这个忉利天和夜摩天,我们看都看不到他的身影——他太高了,他寿命也很长。他也不愿意跟人接触,因为人太臭了,他太干净了——天就是洁净、光明嘛。我们都接近不了:他的光明很炽盛,我们一看都睁不开眼睛,你怎么跟他去接触?这些都要理解,就是众生的行业不可思议。   现在那些天文学家提一些观点,也逐步地跟我们的佛教相近了。他讲一个原质点爆炸产生时空,产生星体。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宇宙从哪儿来?是从虚空里面来的。当他提出宇宙是从虚空里面出来的时候,已经在接近佛法。那进一步提出,在当下有很多平行的世界;平行的世界我们感知不到,但是它就在当下。它大爆炸以后有什么样的元素——这个化学物质——散布在虚空?这里面,最后科学家发现,原来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叫做暗物质。实际上暗物质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九,我们可观察的东西还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这又提出了一个更广阔天地:原来有这个暗物质。既然有暗物质,它就能够组成一个暗世界。暗世界可以理解为虚世界,我们的世界理解为实世界;我们的实世界跟虚世界它是一体的。但是我们怎么进入那个虚世界去?现在为什么讲时空邃道、黑洞理论?有人就讲——现在黑洞也是一个很奇妙的科学现象——什么东西到那里,就完全被它吸进去了,这根本不能逃逸。   现在我们天文学,甚至须弥山在什么地方都搞不清楚。说不准这个须弥山就是黑洞呢!他观察不了。须弥山本身就是四宝构成的高密度的一座八万四千由旬的山,那你说我们地球的观察仪器,包括我们的心力、我们的胸怀,都观察不到。所以要了解最究竟的天文学,还是要看佛经。再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一个法界的天文学:那展示的二十重华藏世界香水海,整个的十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我们一看,真是无法想像那种广袤。各种世界不同种类的众生,不同种类的寿命,不同种类的文化,不同佛的示现:实际上它是展示得很详细的。所以透过这点,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没有大海、小海、溪、渠、井、谷,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的,其他世界也必定有——不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由于我们众生都是一个执著的常识论者,认为:“我这个世间有大海,其他地方怎么没有大海呢?那没有大海就不会有生命。”他可能就推出了很多荒唐的见解,或者他就不相信。所阿难尊者就是为未来这个业障深重、智慧浅薄的我等众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让佛来预先给我们把这个疑问解答好。所以我们一听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没有这些大海、山谷,我们就相信。不要去怀疑,你一怀疑,还怀疑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了,再一想大概是一个精神的产物呢。既然是精神的产物——虚无缥缈的,那怎么可能用我们的一生去求往生,做这个事情呢?那太有风险了。本身我们念佛都心里不踏实,念念佛:“有不有哇?如果没有,我可就不吃亏了吗?五欲又没享到,那个西方极乐世界又没有,那这个就麻烦了。”所以一定要坚定它的“有”,才对我们念佛不疑。这就是买一个法界的“股票”,没有问题,一定会有大的收获!这个“股票”只有涨没有降。不像现在股票,那真是很恐惧,八月份以前股市涨到了三千多个点,八月四号到现在一跌又跌到一千多个点。你说,这搞股市的人最容易得心脏病——变化太快了。 《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一)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积集德行”第七章。这一章主要是表达法藏菩萨建立大愿以后的菩萨行——由愿导行,就是介绍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过程、内涵、方法。我们普贤十大愿王其中有一条——常随佛学,现在这一段就是“常随佛学”的具体的内容,我们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是怎么成就的——提供了很多因地修行的方法、诀窍,大家不可草草看过。   释迦牟尼佛要告诉尊者阿难——“阿难”,就提醒他注意了。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的“所”——就是法会上。那法会上有无量的与会大众:有“诸天”,诸天包括欲界的六天和色界的十八天;“魔”,魔就是魔天——第六天;“梵”,大梵天王;还有“龙”,龙就是水族动物里面最尊贵的;那么“八部”,八部有天、龙、紧那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这些。一般讲天龙八部,天龙是最有神验的,以它为首。那都很多——与会大众。   法藏比丘就发出这样的弘誓大愿。那么发了之后——“建此愿已”,就是四十八大愿已经建成了。一般讲建立:“建”是开始在做,“立”就是完成了。这里建这个愿已,“已”就是完成了。完成之后,这就好像是他用五大劫来设计了一个蓝本——规划设计图。规划设计图不是设计好了就放在那里啦,放在那里,规划设计图还是一个图而已——一个设计而已。要把它实现出来。那么法藏菩萨就开始起行了,就是实现他这个大愿的行动开始了。   第一句就非常重要: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猛之心。在动经无央数劫——这个不可计数的时间长河里面,就是做这桩事情,所以这就一向专心致志地来庄严、完成这个奇妙的刹土。我们说一个有成就的菩萨,这就是他的一个修行的秘诀——一向专志。这个大乘经典讲,阿鞞跋致——不退转的菩萨,他有个特点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恒常地修行一种法门。以这一法总摄一切的善法,这就是阿鞞跋致菩萨修行的特点。那么相比较凡夫众生,他正好相反,他喜欢多元化,喜欢搞很多。搞得很多,心很散乱:今天张三,明天李四。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正好是凡夫众生的一个特点,他是很难成就的。   所以这个“一向专志”,不仅是出世间的佛法,你就是修习世间的某个学问,或者做成某个事业,也得要有一向专致的特点,不能搞杂了。因为每个人他有宿世的一个好乐、一个特长,你抓住你的特点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有很多企业家也谈他成功的秘诀:他就专门做他擅长的事情。但有的企业家,当他赚了钱之后就不知所已,他就到处投资,对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资,搞得越来越大,最后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钱都亏进去了,就失败了。所以要一向专志,不要分散。   我们中国有部上古时候的书,叫《阴符经》。《阴符经》实际上它是一部兵书——怎么打仗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道书——修道的书。它里面有这几句话,很有哲理,它首先比喻,叫做“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大家听了可能不知道在讲什么,解释一下。“瞽者”就是瞎眼的人——瞎子。如果一个人眼睛瞎了,那么马上他耳根的听力就会上来——功能就会增加,你看这个战国时期有个叫师旷的大音乐家。音乐家是需要他耳的这种听力的,辨别那个微细的五音——宫、商、角、征、羽是不是协调、和谐。为了使他耳的听力更为增上,他故意把自己眼睛熏瞎了。等他熏瞎之后,他真的耳根的听力马上成倍地增上。甚至得到了神妙的功能作用,就是他听一个人的声音——你只要讲话,他就能够知道你的命运,听到一个国家的主流音乐,就能判断这个国家的兴衰。这叫“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当你的耳朵听不到的时候——聋了,你眼睛的视力就会加大——明察秋毫。这是我们平时都能感觉到的。   好,那就用这个现象来表达一种哲理,它表达什么呢?就是我们不能分散。“绝利一源”,绝就是杜绝一切利益上的引诱——把所有的心力集中在一点上。绝利一源,这样用师十倍。“用师十倍”就是你产生的功能作用增加了十倍。如果会打仗的,可能他就把这引申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虽然一分散,我不如对方的兵力多,现在我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攻他一个点,就会打胜仗,然后一个一个点给他收拾掉,最后就形成兵力的一种从劣势转为优势的情况。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然后“三反昼夜”,你在一昼夜当中又是精益求精,又在这一点上不断地加大,那你的功能作用呈几何级地增加了一万倍——“用师万倍”。所以无论是上古的古圣先贤教诲我们的,还是法藏菩萨在这里面完成四十八大愿建立净土,都是要一向专志。我们看到这些经典,就要落实在自己的行动当中,我们也要做到一向专志。   所以后面讲三辈往生,就把这个“一向专志”也表达出来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一向专念?由于法藏菩萨完成大愿,完成净土,他是一向专志;现在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相应,我们也要一向专念,要专修。所以善导大师他为什么讲五种专修,是符合净土法门理念的:你要读诵,就读诵净土经典;你要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你要称念,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你要观想,就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供养,就供养西方三圣。它就是表达一向专志,就是跟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产生一个密切的关联。这样你的心力已经倾向那个地方,临命终时无论怎么样你都会去,因为你的心理定势——惯性的力量——就是种子的串习,都指向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绝对不能散。   好,所以“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种一向专志,不是他一生,而是无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专志的。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给法藏比丘的一个开示呼应,说你要建立一个殊胜、超胜十方的刹土,这个可以啊,能实现哪!就好像一个人要舀大海的水,你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终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干,见到大海底部的妙宝。你看这个世自在王佛也是谈至心精进的问题,至心也就是一向专志。所以我们无论修净土法门,还是做世间事业,要把“一向专志”作为我们做事的一个最高原则。我们无论在世间看那些成功者,还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实人和人之间,查他的禀赋,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后成败的一个关键,就是他的意志力问题、他专心致志的问题。   孟子讲弈秋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下棋成了国手,另外一个学生一边学下棋,一边猜测有天鹅飞过来,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来,做个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孔子在森林里面见的那个老人能够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来,像探囊中之物一样的,他能够达到这个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所以我们能做到用志不分——一向专志,我们念佛的神效才能上来。道家也讲九转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复。所以我们看这些经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们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论的原则。   好,那这样他因地当中,就是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所修的“佛国”——就是净土,从果上来说,它的面积开廓广大。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的广阔、开阔——“开阔广大”。由于他的心广大,所以地面也广大。“超胜独妙”,是指它的这个地面构成的材质都是七宝,乃至无量珍宝合成的,超胜他方世界所有的珍宝,唯独它非常奇妙。这是从它的材质来看。然而“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从它的“建”,到它最后的“立”——就是成就,它具有着常的特点。这个“常”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常;“然”就是法而自然的那种常的特点:在西方极乐世界体现出来了。这种常的特点就是“无衰无变”,这个刹土不会有衰坏,不会有变异,它永远都是那样清静、庄严的。无衰无变,这就是它常的特点,不像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个世间,有成、住、坏、空。以后这个地球,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它们共有三大灾,水灾、火灾、风灾要把这些世界全都毁掉。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三灾的威胁,它永远是不会衰变的。   《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二)   好,那么出现这样一个净土的果报,是由于法藏菩萨在不可思议兆载永劫——这个“兆载永劫”就已经是我们难以想像的时间跨度,然后加一个不可思、不可议的概念——这都是华严表达的那种大数里面最后的大数。就是这样一个圆满大愿的过程,经过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非常久远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样“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法藏菩萨“积集菩萨无量德行”,就是矻矻汲汲地修行六度万行的菩萨行。在这个永劫的修行当中,首先是“心净则佛土净”,法藏菩萨也要走这个道路。自身清净——净土之因,从清净自已的心开始。所以“不生欲觉、瞋觉、害觉”,就是贪色、贪财的这个欲望的觉,这个五欲得不到满足——瞋恨的觉以及恼害他人的觉,不生起来。这是细微的——这个贪、瞋、害的觉不生起来;那么粗糙一点的就是对境产生一种想——一种冲动的贪欲的想、瞋恨的想、恼害他人的想,也不起来。这个心就如如不动。   那这个心摄受了他的六根——摄住六根,“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不贪恋执着外境的六尘,那你想,这就不是凡夫。我们凡夫是六根都要奔逸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里面,中间就会生出六识。所以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这就使凡夫众生在这里苦恼,竞争,造孽、轮转。现在法藏菩萨六根摄住,与六尘不偶——不对待,当然也不会产生六识。你看他的心就很清净,就离开了十八界——凡夫的境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这个菩萨道里面,特别强调忍的力量——超过持戒、精进、禅定一切力量。能忍之人就是大丈夫。这个忍分为两种:一种是众生忍,一切众生骂我,打我,诽谤我什么,如如不动——你不跟他计较;一种是法忍,就是法上的——饥渴哟,寒热啊,这些,也能够忍。   那一般讲忍,就是面对魔军。有的是来自外面的魔军;有的是来自我们里面的魔军,就是我们的烦恼、结使。你看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百万魔军过来,佛就告诉魔王波旬,“你这个魔军啊”——魔军一般能够发出十支队伍,这十支队伍是挺有意思的,所以我们辨别什么是魔。魔军发的第一支队伍——最大的部队,就是“欲为汝初军”:欲——淫欲,是你派出的第一支主力部队。我们一面对欲望就打了败仗,堕在负处,就成了俘虏;那你面对魔军,你首先就败了。“忧愁为第二”,忧愁也是魔军呀——第二支队伍。“饥渴第三军”,饥渴是魔军的第三军,如果我们忍受不了饥渴——饥渴起盗心,你就偷人家,抢人家,你就是堕到了负处啦。“渴爱为第四”,这种爱欲的需求像干渴一样的,让你坐立不安,非要去满足不可。“第五睡眠军”,所以一天到晚我们就昏昏欲睡——睡眠,也就是被魔军控制了。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做到不睡,但至少要做到控制睡眠的时间。如果我们像社会上养生一样的,你得要睡八个小时九个小时;修道人如果睡八个小时九个小时,那可能就有问题了——你被魔军控制了。孔子对宰予——他的学生,看到他昼寝了,都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怖为为第六”,这种害怕、恐怖、畏惧是第六军。“疑悔为第七军”,怀疑、后悔就是第七军。所以当我们升起极重的对善法的怀疑和后悔的时候,我们被魔军控制了。“瞋恚为第八”,瞋恨的心——动不动发火的心,这都是魔军。“第九利养军”,就是你追求名闻利养,喜欢这些知名度,喜欢搞那些虚的东西——摆架子、搭架子,这都是被魔所控制。“第十军自高,轻慢出家人”,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骄慢,轻蔑出家人。所以这个魔军的十支队伍,我们想一想,面对这十支队伍,我们能不能打胜仗啊?很有可能我们都打败仗啊!一打败仗,这个魔王波旬很高兴了:“你没有逃脱我的魔手——魔掌心哪!你还是魔子魔孙啊!”所以三界不容易出得去。   那么法藏菩萨他的忍力成就,就是超越了这些魔军的范围。忍力成就也包括他的忍辱波罗蜜,不生一点瞋恨的心。就好像《金刚经》讲那个歌利国王割截忍辱仙人,一片一片肉割下来的时候,这个情况下,一般的人还不生瞋恨心吗?!但是这个忍辱仙人不仅没有生瞋恨心,还生怜悯心,生慈悲心,而且发愿:“我成佛,最先要度你这个恶王。”这就忍辱到家了。所以这个歌利国王以后就成了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憍陈如,憍陈如就是歌利国王过来的。这是“忍力成就”。   “不计众苦”,就是所有的痛苦都不计较。为了完成这个大愿,为了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鼻地狱的苦都要经受。不会由于受点苦,我就后悔:哎呀,这个愿很难完成啦,得了得了吧!“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少欲”,欲望不要太高;“知足”,尤其是一个沙门,有少欲知足法,才有涅槃法。我们很多的烦恼、很多的谄媚攀求的心,都来自多欲。少欲之人就住在茅蓬,他也是如同住在天堂;多欲之人住在天堂,他也像住在茅蓬。所以现在我们讲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不在于外面的这种物质的多少,实际上就在他的一种观念、一种心理的觉受。所以幸福指数是跟人的观念相关的。   现在我们这个地球面临着这样的一种资源的匮乏、生态环境问题、战争的问题,实际要开的一个药方就是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够使环境的压力、人和人之间的这种紧张情况、国与国之间的紧张给它缓和下来。但恰恰又是非常悲哀的,人的愿望从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放出来之后,他没办法降低他的欲望。各个国家都在谈排碳量的问题,谁能够主动地说,把自己国家的排碳量降低呢?就像美国这个最发达的国家,他提生态问题提得很多,但是他也不愿意减低他的排碳量啊!你这个大国都不主动降低你的排碳量,怎么可能让其他的国家降低呢?!所以最终还是个多欲的问题:欲望太高了,追求高消费,居高不下。直到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都不降低欲望,那以后的南极、北极全都融化,海平面全都升高,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全都淹没,整个的地球土地越来越少;由于资源土地越来越少,可能就会引发战争。所有的苦难都是从欲望里面出来的。所以你看我们的这些菩萨们,给我们传达的是这样的智慧——少欲知足。   没有“染恚痴”,染恚痴就是淫欲的心、瞋恨的心、愚痴的心。“三昧常寂”,修甚深的止,住在那种恒常寂定的三昧里面;然后止中有观,能够升华他无碍的智慧。在他修行的过程当中,他没有一点虚伪的心,没有谄媚弯曲的心。“直心是道场”,就真诚、正直的心。我们看到这些经文,作一面镜子,看看我们自己。实际上,我们要升起大惭愧心,我们举心动念常常不真诚,虚假。然而我们有种种的欲望,要满足就会谄媚:对自己的上司、对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就会谄媚。于是这个过程他都用机心,这个机心就弯曲。   “虚伪谄曲”的心是严重违背道的,所以现在为什么很多人看佛经看不懂。甚至拿到《印光法师文钞》他都看不懂,哪怕他受过高等教育。实际上最终不是他的文化程度问题,他的心是虚伪谄曲的心,他就看不懂佛经: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我们大乘佛法会讲直心是道场,你正直的心就能够开发智慧。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没有虚伪谄曲的心,这我们都要效仿。虽然这个环境好像虚假,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是有这么一个样子,但我们要知道,你说假话办成的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正事!如果非得要用虚伪谄曲的心才能做成事不可,干脆我们无为一下。所有的善法当中,无为法最高——干脆就念阿弥陀佛好了。所以我们要有这么一种超越的心态,即便做世间的事情,也得要有出世的精神去做。   那么法藏菩萨人际关系怎么相处呢?首先他的念头没有虚伪谄曲之心,然后人际关系“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对人非常的和蔼,颜色非常的欢喜,说的都是爱语、听得让对方欢喜的话。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们凡夫众生都是有我执、我见、我慢的。所以他人际关系为什么搞不到一起,不能沟通,就是“我有我的性格,我有我的见解,我比你强”。所以见了面不要说和颜爱语了,好像欠了他什么似的,板着一个脸,而且还有设防:现在人和人之间关系实际上是太糟糕了。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的心地日益险恶污染、道德水平下降的产物。那么“先意承问”,就是主动地去问讯对方,不是说:“你不问候我,我也不问候你。你有什么了不起呀?”主动问候,就好像常不轻菩萨,见了所有人顶礼:“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终将作佛。”主动地去顶礼,去说出这样赞叹的话。   好,这样的一种修行是用勇猛心、精进心去做的。这种庄严妙土的志愿,在无量劫当中无疲无倦——不疲厌。“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专门去求清白之法——什么叫清白之法?就是令自己和他人回归到佛性——这样的法。那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有几种可得注意。首先讲惭和愧。佛经讲有二种法——为两种白法:一个是惭,一个是愧。所以一个菩萨修行,他一定要有惭愧心、忏悔心,然后要有持戒的心,然后要执持名号念佛的心。这些都属于清白之法的范围,每天把它们作为自己修行的内容。这就属于前面讲的“洗濯垢污、显明清白”的过程。那么以这个清白之法来自利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福德智慧来利益众生;同时把利益自己的清白之法也教化众生,也让众生以这种法来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好,在这个过程当中,而且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三宝是自始至终能够加持我们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是常住的。所以法藏菩萨在任何一劫、一生的投生当中,都要恭敬三宝。恭敬有供养,有听法,有蒙佛授记,有代佛弘化这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你看这个法藏菩萨,他发四十八大愿已经是大菩萨的身份,然而在他未来的修行过程当中,他还要去寻找善知识。善知识是我们成就佛道的大因缘。你奉事师长,说明放下了自己的“我慢”。只要有一个人在道德、智慧、法上比我强一点的,我们都要拜他为师,执弟子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来学的。   这说明佛在因地当中有个特点:每一次的示现他都要观察,这个世界上我所处的时空态里面,有不有一个比我更有道德、智慧的;只要有,一定要拜他为师,然后恭敬侍奉。执弟子礼,就是这个师长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像奴仆的心,像大地的心一样去奉事师长,把这种至极恭敬的心表达出来。尤其是对我们的和尚阿阇黎,一定要奉事恭敬;如果不能恭敬自己的师长,如果对师长有轻慢之心,甚至有讲坏话之心,这都是要堕地狱的。所以这些,法藏菩萨都是在以身垂范了——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福德、智慧来庄严自己的一切菩萨行,这就“以大庄严”,来“具足众行”。“大庄严”这里就是大乘的福德、智慧。来庄严自己的菩萨万行,其目的是令一切众生也获得这样的功德成就。   《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三)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好,先看这一段。法藏菩萨在这个无量劫的积功累德过程当中,他一切自利利他的行为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诸法空性的智慧的基础上去做的。所以智为前导——般若智慧前导。所以他是住在“空”。诸法的空性——自性空、毕竟空、无所有,这是诸法的本质相状。住在这样的空里面。空就离开一切相,没有男相、女相、一相、异相、善相、恶相,这些:无相。“无愿”,没有相也就没有希求的东西。所以讲空、无相、无愿叫三解脱门:入涅槃城,或者从空门入,或者从无相门入,或者从无愿门入。   好,住在这样的三解脱之法当中,那当然就“无作无起”:诸法不生不灭的体性决定没有造作,没有生起。要观一切法——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无论是心法还是色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化,没有一点真实特点:观法如化。所以这都是一个般若智慧的正见。那住在这样的空性里面、般若里面——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同时又自然遵循一切因果的法则。不是说住在空性里面就什么都不干,住在空性里面还要生起一切善法——来止恶修善。所以下面就谈到他在行为层面的止恶修善之因。   “远离粗言”,粗言这口业就是粗恶的语言。我们在身、口、意三业当中,最容易范的就是口业——这个口无遮挡。因为我们都有这种烦恼:总是会看别人的缺点,看到了总是喜欢说出来。于是我们就有这个口业。这个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呀,绮语呀,恶口哇,两舌啊——都包括,就是四种口业的内容都有。要远离它,不要去说这种妄语——粗恶的语言,因为这是害自己,也害对方。言语伤人,就好像热天忽然面临着寒冷的冬天一样。一句恶言你伤了人家的心,他是一辈子都会怀恨在心。于是这个怀恨的种子,可能生生世世你们都要对面。像存的本钱还要长利息,微小的一个恶言以后可能形成大的冤家对头。那么这样,自己造的口业自己就有果报,又害得别人生起瞋恨之心:彼此都得到了伤害。这个“远离粗言”里面也包含着身、口、意,就是身、口、意的十恶都远离,以这个粗言作为一个代表来说。那么相反的,就“修习善语”——慈善的语言、真诚的语言、和合的语言、恭敬的语言。修习这个善语,这样自己得到利益,也能令他人得到利益:菩萨四摄法的爱语。   这个语言作用人的心理是非常细微的,我们常常这方面不注意。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怎么得罪的,以后生活、人生很坎坷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常常问题就出在口无遮拦:喜欢讲别人的坏话,于是这话又传到对方那里,好了,你就得罪了一个人啦。然后人家以后给你过不去,你还:“哎!你怎么这么坏呀?”实际上是你种的一个因的结果。所以要修习善语,要随喜赞叹他人。这个其实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反过来啊!一般的人都是说人家的坏话非常厉害,非常痛快——他越说越痛快,恨不得把人家祖宗三代的坏事都给说尽,他才高兴;然后叫他赞叹别人一句,这个话就很难出口——他就赞叹不出来。所以修习善语不是很容易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培养一种同体的慈悲心、不忍之心?你看你一个恶语伤害对方,如果有同体观,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被这种恶语伤害的时候,你愿意不愿意啊?这个恕道的一个根本的精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就远离粗言;通过“己欲达而达人”,就修习善语,自己得利益也利益他人——“人我兼利”。这就是修十善业道。   然后每一世的修行示现,都能够把国王的位置放弃。“弃国捐王”,国王不当了。杜绝财色,就出家啊,行作沙门了。一切世间人最看重的就是财富,就是女色,这两种最大的欲望,正好法藏菩萨每一世都把它放下。多少众生为了财色,造了多少的恶业——地狱的业!所以一个菩萨深知财色的可怖、可厌,一定要示现“绝去财色”,来把修道的价值彰显出来。所以自己行持“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坏,忍辱度瞋恨,这个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到了究竟圆满程度就是波罗蜜——到家了,到彼岸了。自己修六波罗蜜得利益,也叫一切众生行六波罗蜜。“无央数劫”也是很大的一个时间概念了——来修这样的自利利他之菩萨道。“积功累德”,积集无量的功德,累积无量的德行。   好,这是他的修因。修因就能够有殊胜的果报了,所以在每一世投生的地方,只要他愿意,就有无量的宝藏显发出来。他的福报很大,地下的伏藏——金银七宝的宝藏自然显现出来。那自然显现,这么多福报来了,干什么呢?由于法藏菩萨原来就发了这个愿——要做大施主,做大施主,在每一生当中你拿什么去布施呢?如果你自己吃饭都有问题,你不是空的愿吗?所以他这个事是要兑现的:我每一世都有无量的宝藏过来了,于是我就把无量的珍宝之藏来布施。这样的一个财布施让一切众生感激——生感恩之心,然后再跟他讲佛法,教化这些众生,令其得到安立,住在佛道上,让他们发成佛的菩提心。所以一切布施最终还是法布施为上。   那么这样的过程当中,他曾经示现过种种的身份。或者为大富长者,或者为居士——印度讲居士也是有地位的,他有道德但是显现得很恬淡,追求精神价值,叫蕴德寡欲,社会地位也受人尊重,才叫居士——就叫居家之士。士,属于这种社会的精英阶层就叫士。“豪姓、尊贵”,就是他能生到贵族之家——这个门阀、贵族。或者能够掌握政权做刹帝利、国君,或者成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四种:铁轮王、铜轮王、银轮王、金轮王。或者他能够示现在六欲天做天王:这个欲界的六天——从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法藏菩萨都做过天主。乃至于在色界天做大梵天王。所以你看他示现了很多的身份。实际上我们从经典看,他还示现过比丘,示现过太子这些身份。那么在这些身份的示现中,每一期的生命都能够以四事——就是饮食、衣服、汤药、卧具——来“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种上殊胜的福田。所以法藏菩萨每一次的示现,都不会忘记去做广修供养诸佛的福田。这样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称说”。   然后他自己的身业感得“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就是他口里发出的气味很香的,很洁净的,那个香味就像青莲花的香味;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面也能放出旃檀香。你看大菩萨就不一样了:他身上不像我们这样的血肉之躯有很多微生物,有很多细菌——这些他没有。由于有这个血肉之躯——很多微生物、很多病菌在里面,所以我们口里就不是香洁的。只要早上一起来,我们的口里就发臭,不刷牙还不行;然后出点汗不是旃檀香——这个酸臭的味道。所以我们的身心状况跟这个菩萨相比,那是天壤之别。身心很洁净,出旃檀香,出青莲花香,那绝对是真实的。不要以为我们口里很臭,就怀疑:怎么会有青莲花香呢?   别说菩萨有,就说这个世间有读《法华经》的人,她口里都会放出莲华的香味。这个宋代颍州有个叫卢媚的官妓,她的口里就放青莲华香。有一个会看她前生的僧人——有点宿命通,说这个官妓上一辈子是比丘尼,诵了一辈子的《法华经》。到临终的时候一念之差,就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成为了一个官妓——陪高官的妓女。所以为了验证,就拿一部《法华经》给她念,她一念,非常流利就念下来;如果再给她另外一部经,她念不下来。所以我们想,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菩萨的时候,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青莲华,放出旃檀香味,实际上这些功德也都在六字洪名里面。我们好好地把这个佛号念得相应了,也能把法藏菩萨的青莲华香味转为我们的青莲华香味。   好,那么这样的口里和毛孔放出的香,都能够普熏——就是遍熏——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一切众生能够接纳到这样的香味,都能生起像法藏菩萨那样做大施主的慈悲心,生起恭敬三宝的心。法藏菩萨每一期的示现都是容貌、身相非常端正。“相好殊妙”,具有如佛的那种相好庄严。由于他的悲心和福德所感,还出现一个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法藏菩萨他的手掌心里面,好像无尽的福德之藏,能够显现一切的珍宝。就从手掌心里想要黄金,就有黄金,想要白银,就有白银,想要流现金银七宝以及种种衣服、种种饮食、种种花、种种香、种种缯盖、种种幢幡、种种音乐来,这些壮严之具都从他的手掌心里面流现出来。那你看看法藏菩萨,他要广结善缘就太有条件了:天下所有的穷苦人你们都来吧,我都可以给你布施。由于手上是无尽的福德之藏,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一切众生在他那里都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欢喜,结上了人缘了。所以我们这些今天能听到这个《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法门的人,说不准就在多生多劫以前——在法藏菩萨布施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是正在排队接受布施的一员。是不是?   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就是法藏菩萨在无量劫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以这种无我的智慧,以他的慈悲,生出他无量的福德、无量的慈悲、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法布施。他一方面完成自利利他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要为未来拯救一切众生先结上一个人缘。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接受这种救度,这里面还不仅仅取决于水平问题,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缘。有缘了,能够一听就亲切,就欢喜,就能接受这种救度。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有分别。就是你跟佛没有缘,佛跟你说了,你不接受救度——你不相信。现在我们能够相信这个法门,能够愿意去,实际上就告诉我们,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跟我们结过缘——主动地跟我们结缘。当我们穷的没有衣服的时候,得到了衣服当然就欢喜;饿的即将要死的时候,接受了这么多饮食:这就有缘了。那么这样自利利他的佛事,“超诸天人”。包括他给一切众生的福德,也是一切天人的福德不能比拟的。这就是大菩萨已经到达事事无碍境界的一种情况。   我们读《华严经》,善财童子参到一个优婆夷——叫具足优婆夷——的时候,具足优婆夷她的院子里面,四面八方有很多很多的众生到这里。干什么?也是领救济之物和学法,她就是面前有个小瓶这个小瓶里面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饮食就有饮食。一个小瓶里面,很多很多的众生——不可数的众生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而且吃不完。具足优婆夷是用一个小瓶里面——给与她的无尽福德之藏,来布施一切众生。那么法藏菩萨是从手掌心里面流现出的无量福德之藏,布施一切众生。这都是大不可思议的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这就表明法藏菩萨在他无量劫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他“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以这个大自在解脱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来饶益一切众生,来与九法界众生结上法缘——是他未来成佛、圆满大愿、救度众生的序幕,为成佛救众生先打下一个伏笔,打好一个基础。   好,那么今天了解阿弥陀佛因地上的修行,我们常随佛学。怎么学?里面都有它的内容。然后我们念佛。以什么心态念佛?要以阿弥陀佛那样的胸怀来念佛,要以感恩的心来念佛,要以惭愧的心来念佛,这样我们才跟弥陀的名号相应。由于阿弥陀佛——就法藏菩萨——因地修行的所有福德、智慧、功德、六度都在名号里面,所以我们把这个名号念好,就等于把阿弥陀佛无量的福德之藏、功德之藏、智慧之藏开显出来,来转为我们的福德、智慧。所以能够信愿持名者,就叫“多善根福德因缘”。以佛的功德来庄严我们的功德,这叫香光庄严。所以了解法藏菩萨因地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无量寿经》之说颂瑞应(一)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闇,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狮子吼。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说颂瑞应”第六章。前面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得佛印证,称性宣说四十八大愿。那么释迦牟尼佛转述,告诉阿难:当时法藏比丘说完四十八大愿之后,又承佛神力说了这一个偈颂。这个偈颂主要是表达誓言。誓言是什么?前面是愿,后面是誓——发誓;一般的,菩萨发愿之后都要发一个誓,使这个愿更为坚固。就好像我们看普贤十大愿王,无论是礼敬诸佛,还是称赞如来……发愿之后,后面都会有一段: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什么什么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几句就是誓,前面就是愿。   那么在这个偈颂里面,一共分为十一个偈子。十一个偈子分两大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就是建立誓言;第二部分就是请求瑞应。建立誓言就是前面的十个偈子;最后一个偈子就是请求瑞相感应。这个偈颂放在四十八大愿之后,是具有深切的意义的。不仅是用誓来把前面的愿更为坚固牢靠地巩固下来,作为未来完成这个大愿的一种巨大的动力机制;而且这个偈子也把前面四十八大愿几个本质性的特点,以及法藏比丘施设完成这个大愿的方法、程序,也都说出来了。   那先看前面三个偈颂。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个四十八大愿是什么?是超世之愿。这个“超世愿”,把四十八大愿最本质的一个内涵表达出来。什么叫超世愿?首先从能发愿的心来说,法藏菩萨发愿的当下,他是以实相心发出来的。历来注经家讲发愿时候法藏菩萨的证位——在什么位置,有的说是初地菩萨,有的说是八地菩萨。无论是初地,还是八地,这是大菩萨所发出的称合法性的大愿,所以这个实相流出的愿就超越了世间。这是从他能发的心来说,所以它就叫超世愿。再从所发的内容来看,他要建立超胜十方无量佛国最殊胜的刹土,这个刹土就等同于涅槃。这个刹土能让一切众生得到安稳,能够让一切众生快速成佛,是法界当中最殊胜的道场。它的表现形态也是穷微极妙。从他所发的愿的内容上来说,也是超越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刹土、一切功德的大愿。所以法藏菩萨就很自信的说,我这里建立的愿叫超世愿。   “超世”两个字也就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是究竟的生命终极关怀——出世间法。那么出世间法是大乘佛法最本质价值的体现手段,不是求人天福报的,不是在这世间里面搞来搞去的。这个世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都是火宅,所以一定要超越出去。四十八大愿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超越世间轮回的大愿。那么这个超世的大愿建立起来之后,它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动力机制:它就会引导菩萨六度万行,这叫由愿导行。由愿导行就必定圆满他的菩萨行,就必定到达佛果的位置,这叫“必至无上道”。在他超世愿的因中,就必然到达成佛之果:因该果海。所以在这里法藏菩萨就非常庄重地说,“斯愿”——就是这四十八大愿——如果不圆满的话,我就发誓不成佛。他建立重大的誓言,是把圆满大愿跟他成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大愿圆满,他才成佛;法藏菩萨成佛也就等于大愿圆满:这两者是等价的。   好,再看第二个偈子,第二个偈子就具体到他的慈悲心了。就是我在完成大愿的无量劫的过程当中,都要为一切众生做大施主,来平等地救度种种贫穷、痛苦的众生。如果不能做大施主的话,我就发誓不成佛。那这就是法藏菩萨在菩萨的六度当中凸显布施——作为总摄、度化众生的一个纲宗。布施一般会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都是面对贫苦的众生——给他安稳的。那最大的贫苦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是他法上的、精神层面的贫穷,所以最终要给他法布施。所以菩萨布施给一切众生饮食的时候,要做一个回向——愿一切众生得智慧之食;布施给众生饮用水的时候要回向——让一切众生得到法味之水;用车乘来布施给众生的时候要回向发愿——愿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智乘;用衣服布施众生的时候要发愿回向——愿一切众生得到惭愧衣;用香来布施众生的时候要发愿——令一切众生得戒定之香。所以物质层面的这种布施,还要在法上——在他法身慧命得到拯济方面,要回归到这个原理。所以我们从法藏菩萨发一个大誓“我要做大施主”这一点来说,他就念念系缘苦难的众生。   第三个偈子,法藏菩萨发愿:到我圆成佛道的时候,我的名号、声望要传遍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所有的众生都能闻信我名号的功德。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发誓不成佛。这是“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如果还有一个众生不能听闻我名号的话,我就不成佛。这里,第一是体现着法藏菩萨这种大悲普度一切众生的深重悲心;另外一方面,他实施大悲普度的这种大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名号。四十八大愿,包括在他的发誓里面,都是突显名号度众生的深重价值和究竟方便。以名号度众生,在这里还不是显得太明显,在宋译的《无量寿经》里面它有四句话,也是在这个偈子里面表达着。“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果我成就无上正觉,就要建立无量寿的名号,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只要闻到了这个名号,都能产生信心,都能生到我的刹土里面来。   所以四十八大愿——尤其体现在第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所展示的五大劫的思惟要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它最究竟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建立名号度众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本质的一个特点。但是有很多人对这个四十八大愿不是太了解,他总认为念这个名号是很低级的法门——愚夫愚妇都能念,他就以为不怎么地。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深奥的、最有智慧的、最慈悲的。建立名号度众生,可是法藏菩萨思惟了五大劫之后所产生的一个方法。用复杂的方法度众生都很容易,用最简单方法把一切众生度尽——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都能在名号的功德之海里面得到他的利益,这就不简单了。而且他发这个愿,为什么还要让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他的名号?也就是使这个誓能得到实现:所有的诸佛在他自己住持的刹土当中,都要宣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所以这三个誓言实际上就是对四十八大愿高度的浓缩。了解了这三个誓,也就等于了解了四十八大愿最本质的纲要——它的超世的特点。这种超世的特点也是从他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里面显发出来的,大慈悲心就是出世的善根。他要为一切苦难的众生做大施主,令一切苦难的众生离开恐惧,然后建立名号普度一切众生的方法。   那么当这三种大的重誓建立之后,要落实下来。不像一般我们常常发誓,发愿,发了就过去了,不能兑现,这就是空愿,这就是空誓了,那是不行。所以下面的句子就是使这三个誓言如何实施。这里就展开了他的自行——在因地自利、在果地化他的菩萨德业。从他自己的因行来看,这里面都能够向我们传达:一个菩萨从哪里下手修行,圆满大愿,普度众生。“离欲深正念”,要离开一切欲望。修行佛道、菩萨道,如果他的五欲放不下,念念贪恋执着,他是没有办法去修行的。所以一定要离欲。   在所有的欲望当中,尤其这个淫欲难除。那从法藏菩萨这样发愿以后,他表达生生世世都要出家,要修离欲梵行这样的修行。所以无论是示现国王、大臣,还是转轮圣王,他都最后要“舍家弃欲”,行作沙门。那么这个淫欲,在《四十二章经》讲:在所有的欲望当中,女色为欲,“其大无外”——这种欲望之深重之大,是缠裹人心极重;如果世界上还有个跟淫欲一样重的烦恼的话,那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能修道的。所以法藏比丘在这儿告诉我们从哪下手,从离欲下手。   儒家文化也讲,你怎么明明德?格物。“格”就好像一个人跟猛虎格斗一样的,要把那个物欲给它格下去。你格除了物欲,你才能够“致知”——致良知,良知良能现前才能够诚意,正心:儒家修心养性他也要谈对欲望的格除问题。佛法的修行,如果你一天到晚这个五欲还幢幢于胸的话,你是很难入道的。就是出家,身虽出家,心不染道。那离开了这个欲望——五欲,尤其是色欲,他就能够产生禅定,就有甚深的禅定——三昧的这种“正念”。这样由这个禅定正念就能产生清净的智慧。“净慧”就是般若的智慧,不染一尘,不落两边。那么般若的智慧现前,又能帮助他修行清净的“梵行”。这实际上就是讲戒、定、慧——修戒定慧三无漏学。那么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一个崇高的志向:求成佛之果——“志求无上尊”。那“无上尊”就是佛陀一个名称的表达了。   那下面就对于佛的功德做了一个描述:佛,“为诸天人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就是佛首先用他的身业来救度众生。他为一切天人之大导师,有神通的力量,放出炽盛的光明,这个光明就平等普照无量无边的刹土。佛的身业放光不是无目的的,是为了度众生的。众生都在贪、瞋、痴三垢烦恼里面,我们内心都很漆黑、暗冥。佛放光是消除众生这种无明黑暗的,这叫“消除三垢冥”。用这个光明来拯济一切众生的厄难。拯济厄难就是解决他的分段生死。八苦交煎——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的痛苦,都是众生所必然遭遇的厄难,所以佛的光明来拯济。这就是用小乘法来度众生。那么光明还能开发众生的智慧之眼。“智慧眼”就等于五眼里面的慧眼,能够照见诸法的空性为慧眼。那么当我们空性的慧眼显发出来,就能灭掉我们无明的黑暗——破无明。这就用大乘的妙法来普度众生。那么还有就是用人天之善法来度众生。“闭塞诸恶道”,就是关闭三恶道。怎么关闭三恶道?能够修五戒十善,就不会到三恶道里面去。“通达善趣门”,你能修五常、五戒、十善业道,就能到达三善道——乃至天道。这是用人天之善法来度众生。   这就是佛放光所显发的佛法——也是用五乘的佛法——来拯济众生。那这也是做大施主的一个内涵。那么这样在果上就“功祚成满足”。“功”就是他功德的因行;“祚”就是他果上已经完善了他的福德、他的果位:这些都成就圆满了。成就圆满了,他就具有威德,就有光明,就能朗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一切日月的光明,在这个果地上成就的佛光当中,也就收敛了它的光明。就是在佛光当中,日月的光明是显现不出来的,这就好像是它收敛了——收起了它的光明。   好,一个菩萨他发誓,在他成佛的这种果地上,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说法。成佛度众生,就是以讲经说法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说法狮子吼”——讲经说法像狮子吼。狮子吼一般包含着三个内容。首先就是你一个说法者,一定要如说而行,如行而说。你说出来的,跟你的行持上要一致,当你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就想要别人做到,是不可能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以一切讲经说法的都要把它作为原则,你自己做不到的,你不要去说。然后狮子吼是无畏说——无有畏惧;狮子吼就是决定说——斩钉截铁,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怀疑。所以讲经说法具有这三种内涵,他就有狮子吼。当一个人“狮子吼”——像一个雄狮在吼叫的时候,那些小狮子也能够增长他的威势,一切百兽赶紧潜踪——就是那些外道邪见在这个佛狮子吼的说法当中,他都不敢吭声。   那以这个狮子吼的说法,广度一切众生——度过种种的厄难,灭除无明的烦恼,这就叫法供养。那么法供养在“广修供养”当中,它超过一切财供养,这个法供养为最。所以能够度化众生,讲经说法,也就等于是“供养一切佛”。在这个过程当中,具足无量功德的根本。无量功德根本实际上就是愿、慧。愿就是前面的四十八大愿;这种慧就是这个偈子产生的誓——这个誓也是从般若智慧生起来的。这个“愿慧悉成满”,都能够成就圆满。当这个誓、愿都成就的时候,就能成为三界众生中的大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大雄就成佛了。   好,这种誓愿圆满就为三界之雄,这就等同于跟十方诸佛一样的无碍智慧。十方诸佛无碍的智慧,是通达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性相、业缘真相的,无不知、无不见的,是“通达靡不照”。佛的这种智慧如大圆镜,能够照见一切万象,纤毫不遗:通达靡不照。所以法藏比丘发愿,愿我这样因行果德的功德的力量,跟十方最胜之尊——就是十方诸佛——的所有功德齐等。   那么这就是十个偈子——建立誓言。   最后一个偈子就是请求瑞相感应——就是印证,就是我前面的四十八大愿以及我现在发的这个誓能不能实现,请求验证。“斯愿”就是指四十八大愿,如果能够“克果”——能够成就圆满的话,三千大千世界应当感动。这是求第一个瑞相:三千大千世界要震动。然后第二个,虚空有很多来听法的诸天、天龙八部应该能够“雨”——下下他珍妙的天华。   《无量寿经》之说颂瑞应(二)   好,这是无量劫前在世自在王佛那个法会的时候,法藏菩萨建立的大愿和誓言。这是由释迦牟尼佛来宣说,就是从无量久远的一个时空态里面来追述了这一段。马上它镜头就切在当下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上。那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完了这个偈颂以后——“应时”,就是一说完——他请求瑞相的偈子声音一落下来,马上“普地六种震动”——大地震动。六种震动就包括地面的摇动,然后涌起来……一般六种震动几种表现形式:三种是形状上的表达,就是它“动”起来了,它像波涛一样的,高低“起”起来了,“涌”起来了;然后它三种声音——“震”,震动的声音,“吼”,大吼的声音,还有相“击”的声音。   现在一听这个“震动”,就以为是地震,我们都很恐惧:“哎呀!一地震,那得了啊?那死亡就到了!”好像世界末日似的。但是这个时候瑞应——这六种震动,大家都很快乐,不会有恐惧感——是一个很吉祥的事情。就代表我们的心地,无量劫以来都板结在那里,震动了,把我们一切善根的种子都给它萌芽了,激活了。通过这个地震,也让与会的大众感觉到它的奇特,感觉到这个世间的无常,感觉到我们在梦中怎么能够醒过来。所以这个震动里面包含的意思是很微妙和丰富的。   你看,这个重大事情的时候都会有震动。但佛说这种震动,包括菩萨要求震动,一定是大吉祥的东西,不会有死人的现象。如果一震,那个地都裂开了,大家“哗啦”一下都下去了,地面又平了,那就麻烦了。与会法众都不见了,那到哪儿去了?这次据说四川地震就是会裂开,很多逃命的人就像跳一个一个沟一样的:它一裂开,如果没有跳过去就栽下去,它那个地又平了。你看看,到底死了多少人统计不出来——他已经到地下去了。这有点生身陷地狱的样子了。提婆达多不就是这个样子吗?要害佛的时候,忽然地面裂开了,他就栽下去了,地面又平了。这叫生身陷阿鼻地狱。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授记提婆达多成佛的时候,实际上他不是在法华会上,他在阿鼻地狱里。虽然在阿鼻地狱里面,佛还给他授记。   好,那么六种震动,当下虚空之中就雨出奇妙的天华来,散在世自在王佛身上、法藏菩萨身上,乃至与会的大众身上。虚空当中也法尔自然地出现了音乐——那么天人可能奏响了音乐。虚空当中出现了一种赞叹的声音,这种声音说:“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就是说,你法藏菩萨必定成就——必定成佛。说他必定成佛,实际上就同时说:你表达四十八大愿,包括你这个誓,决定能够圆满。所以我们看四十八大愿,每一愿说“若不尔者,不成正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都是直接地把他成佛跟大愿的圆满接上了关联。   好,通过这样的一个感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很深的。为什么一说完,大地震动,天雨妙花,虚空出现一种声音?这表明四十八大愿的产生,它缘起的大不可思议。由于四十八大愿就是前面讲的“一切众生得到大饶益,一切众生由于阿难尊者这一问都得到了拯救”,所以这是法界当中一件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得有一个巨大的瑞相来表达的——叫作超世大愿——所以法尔自然地会得到这种感应。那法藏菩萨能够提出这样的一个瑞相请求,也说明不简单。说明他知道法界当中的一个奥秘,就是感应之不可思议。这个四十八大愿是五大劫思惟出来的,是从他的大慈悲心里面出来的;那这桩事情在一切诸佛所证的法身里面,在十方诸佛的慈悲的加被里面。这桩事情肯定是:十方诸佛了了知道的。所以法藏菩萨有这种自信:我这个“能感”,能不能获得一种应——相应的东西。那这个十方诸佛“所应”,包括法身功德的应——印证,一者,对法藏菩萨有一种巨大的鼓舞作用,另一方面,令与会的大众会产生极大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这种瑞相感应、印证,是让未来的众生——业障深重得像我们这些众生——产生信心。因为现在我们对四十八大愿的内涵还是信不及。看看第十八愿,你“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能往生。这很多人还是信不及的:念十声就能往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所以这种瑞相感应,能够让未来业障深重的人——充满着种种怀疑的众生,产生信心。它还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法藏菩萨有这种绝对的信心:一定会有感应的。他真的说起来,“如果我这个愿能实现的话,就希望大地震动,天雨妙华”,求这个感应,如果一求,没有反应的话,那下不了台。是不是啊?那真的下不了台,人家与会大众都会嘲笑:“得了吧,得了吧!你大概五大劫都在那儿睡觉啊!”但实际上有感应,这种感应我们可以理解为更深层的法身佛的印证,然后是与会的虚空中的天龙八部印证。所以大家就很有信心,法藏比丘也是充满着欢喜。   这种法界的一大缘起,从释迦牟尼佛放光现瑞,到法藏比丘说完大愿这种请求瑞相的感应,以及后面阿难尊者面对西方祈求阿弥陀佛现前的印证,你看从始到终都是佛充满着慈悲,用这些来启发我们的信心,来巩固我们的信心。都是用不可思议的方法,这叫神道设教。圣人是以神道设教的,“神”不是神仙的神,神就是不可思议的事。用神妙莫测之道来施设教法,让我们对神妙莫测的大愿以及大愿救度的功能作用,产生不可思议的信心。所以《无量寿经》始终所展示的,以及他修因证果全过程,都是不可思议。这就是神道设教的一个特点。   神道设教——我们《周易》里面提出来的:圣人都是以神道设教。我们长期以来把“神道设教”以为是封建迷信,实际上这里面是具有着不可思议的因果法则的,是具有着在我们现象上凡夫境界和诸佛境界的一种同体互应的奥妙在里面的。实际上《周易》里面它也在谈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一卦下去,显现的就有不同——它的吉、凶、悔、吝?就会出现它的信息。你如果再有它的变爻、副卦等等出来,基本上三百八十二个爻把宇宙、人生所有的信息,都能够给你展示出来。它从哪儿展示?它要有一个体性——易之体,易之体就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有一个寂然不动的易之体,但是有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你有感,马上易之体就会有应,所以这个就是“感应”。“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这是天下至神妙的东西,才能够你一“感”,马上显现出来的。这显现出来的信息是真实的,是不骗人的。   那么法藏菩萨他是从法性里面产生四十八大愿的,这个法性实相也就是一切众生所证的法身——共证一法身。这样的十方诸佛共证的一法身,对于法藏菩萨称性发起的四十八大愿,它就是体和用的关系。于是你只要一“感”,无形无相的法身一定会有“应”的。所以“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就是法身佛的印证。这种虚空传来的印证,不仅是世自在王一尊佛的印证,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四十八大愿圆满成就、普渡一切众生功能作用的印证。   好,那么最后一句话的总结就是:于是法藏比丘就具足修行,圆满了如是四十八大愿,得到印证了,那这个四十八大愿就诚谛不虚,是真理,是真实的。“诚”就是至诚、真诚;“谛”,就是它真理的要素是不虚妄的,是不掺假的,是没有水份的。这就叫称性大愿——称性发出的大愿。有很多人一听称性——是什么意思?称性就是称合法性——实相——一真法界——真如的一种东西。所以四十八大愿全体就是实相,就是一真法界。这样的四十八大愿是超出世间所有的功能作用。这里又特别提出“出世间”——“超出世间”。所以你再怎么说,四十八大愿的本质特点就是出世间法。我们千万不要把净土法门放在世间法的层面去理解。世间有世间的善法,但这个净土法门指向的是出世间的圆顿大法,这里面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我们可以讲儒家文化,讲各种善法,我们也要随喜赞叹,但是从它的境界、功能作用来看,是不能跟净土法门在同一个层面去比量的。   那么法藏菩萨就深乐寂灭。这句话你看,“深乐寂灭”,寂灭就是实相涅槃。前面讲四十八大愿建立也是法藏比丘在阿兰若——寂静处——在那里思惟,他思惟也是进入寂灭状态当中思惟。所以他的四十八大愿跟这个寂灭法性是紧密相关的,体和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四十八大愿就是从这个寂灭法界流现出来的。他发出来之后,一切由愿导行,又回归到这样的寂灭法界。所以他无论是出还是入,都要用深心去好乐它——好乐这个寂灭的实相。从实相当中生起西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的元素,然后一切救度众生的方法,也让一切众生又回归到这个寂灭状态当中来。所以自始至终都有“深乐寂灭”,不仅仅是在动态方面的,归根还是在寂灭的状态——无量寿的状态。所以这也反映了我们修行的一个奥妙:如果我们一切修行、一切菩萨道,没有跟寂灭的法性结上一种互动的话,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难成就,如空中柳絮。所以这个“寂灭”也是超出一切世间的,也是出世间的东西。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点我:

相关文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知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知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僧宗泐僧如己注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未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未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僧宗泐僧如己注 洪武御制心经序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

楞严经注解--王治平

楞严经注解--王治平

《楞严经》注解 王治平居士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经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文及讲解--林中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文及讲解--林中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文及讲解 林中元居士 一、白话文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

心经讲解--黄念祖

心经讲解--黄念祖

《心经》讲解 黄念祖 一、《心经》要义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宣化上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宣化上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 宣化上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