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沩仰宗 示圆相 暗机投 义海畅
沩仰宗以沩山灵祐(771~853)与仰山慧寂(803~887)二师为宗祖,取沩、仰二字而为宗名。
灵祐禅师,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即辞亲,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从钱塘义宾学习戒律。
后来,灵祐禅师参礼马祖法嗣怀海禅师,准备跟随他专习学习南宗禅法。百丈禅师一见灵祐禅师,便知道他将来是个大善知识,于是收他为入室弟子,并居参学之首。
一天,灵祐禅师侍立次,百丈禅师问:“谁?”
灵祐禅师道:“某甲。”
百丈禅师问:“汝拨炉中有火否?”
灵祐禅师即拨火炉,回答道:“无火。”
百丈禅师不信,于是亲自起来,拿火箸深拨火炉,发现了一些零星小火。他钳起来,举给灵祐禅师看,说道:“汝道无这个!”
灵祐禅师言下发悟,当即礼谢百丈禅师,并陈述自己刚才所悟的道理。
百丈禅师道:“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原)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第二天,灵祐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劳动。百丈禅师问:“将得火来么?”
百祐禅师道:“将得来。”
百丈禅师问:“在甚处?”
灵祐禅师于是拈起一枝柴,吹了两吹,便递给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道:“如虫御木。”
灵祐禅师悟道不久,恰逢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司马头陀告诉百丈禅师道:“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之处。”
百丈禅师道:“老僧住得否?”
司马头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禅师问:“何也?”
司马头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
百丈禅师道:“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
司马头陀道:“待历观之。”
当时,华林觉禅师为百丈手下的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头问司马头陀:“此人如何?”
司马头陀便请华林觉禅师先謦欬(咳嗽)一声,然后走几步,说道:“不可。”
于是百丈禅师又令侍者请灵祐禅师来,当时灵祐禅师为典座,负责寺院伙食。
司马头陀一见就说:“此正是沩山主人也。”
当天晚上,百丈禅师遂召灵祐禅师入丈室,嘱咐道:“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
后来华林觉禅师听说了这件事,心中颇为不平。于是,他找到百丈禅师,问道:“某甲忝居上首,曲座何得住持?
百丈禅师道:“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
说完,便指着净瓶问道:“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
华林觉禅师道:“不可唤作木?也。”
百丈禅师于是问灵祐禅师,灵祐禅师一脚将净瓶踢倒,径直走了出去。
百丈禅师笑道:“第一座输却山子也。”
于是,灵祐禅师便前往大沩山开辟道场。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禅师,俗姓叶,唐元和二年(807)生于韶州浈昌区怀化镇。九岁时,慧寂禅师背着父母投广州和安寺,从不语通禅师出家。十四岁的时候,父母派人把他抓回家,强迫给他娶亲。慧寂禅师坚决不从,并砍断自己的两个手指头,跪在父母面前,发誓欲求正法,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父母见他意志如此坚决,只好同意。于是慧寂禅师又重新回到不语通禅师座下,并得以正式落发,时年十七岁。
慧寂禅师悟道心切,在还没有受具足戒的时候,即以沙弥的身份,开始游方参学。初礼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已悟玄旨,后又参沩山灵祐禅师,遂升堂奥。
一日,耽源和尚告诉慧寂禅师:“国师(南阳慧忠)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我今付汝,汝当奉持。”说完,便将记有九十七个圆相的本子交给慧寂禅师。慧寂禅师接过后,看了一遍,便将本子烧掉了。
后来有一天,耽源和尚问慧寂禅师:“前来诸相,甚宜秘惜。”
慧寂禅师道:“当时看了便烧却也。”
耽源和尚惊诧道:“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领会),子何得焚之?”
慧寂禅师道:“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
耽源和尚道:“然虽如此,于子即得,后人信之不及。”
慧寂禅师道:“和尚若要重录不难,即重集一本呈上,更无遗失。”
耽源和尚道:“然。”
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禅师走出大众,作此○相,接着以双手托给耽源和尚上看,然后退步叉手(合掌)而立。
耽源和尚以两手相交,作拳示之。
慧寂禅师便进前三步,作女人拜。
耽源和尚见此,遂点头称可。慧寂禅师于是礼拜而退。
一日,慧寂禅师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问道:“正恁么时作么生?”
慧寂禅师道:“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
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禅师已经悟旨,不再勘验,便走开了。
慧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耽源,往参沩山灵祐和尚,时年二十岁
沩山和尚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慧寂禅师道:“有主。”
沩山和尚又问:“主在甚么处?”
慧寂禅师于是便从西边过到东边站立。
沩山和尚一见,便知道他不同凡响,便不理睬。
慧寂禅师便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山和尚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慧寂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从此以后,他便留在沩山和尚座下,执侍前后,盘桓十五年之久。期间,于大和三年(829)受具足戒。会昌元年(841),师三十五岁,至江西袁州仰山开法化众,住山二十年,道誉天下。其接机利物,被后人视为宗门标准。
慧寂禅师作沙弥时,在耽源禅师座下参学。耽源禅师以所承受前人的九十七种圆相,授与慧寂禅师。后来住仰山开堂说法时,宾主酬对,有时于空中画一圆相,再在圆相中画一牛字,或在圆相中画一佛字或人字。这就是所谓示圆相。
人有灵机,而为物欲所蔽。慧寂禅师以圆相作枢纽,假如触到学者的灵机,则万劫生死有如黑漆桶底,可以顿时脱落。因为不是明明白自以言语来开导,而以圆相示人,所以说是暗。假如这一着正合对方的根机,这就是投。佛法的奥义好比巨海,即使千言万语,终不能探测它的深广。但是禅宗的祖师们如仰山慧寂禅师,以圆相示人,使学者们于顷刻之间,可以畅达佛法的奥秘。
释教三字经 · 前文回顾
修多罗 是经藏 毗奈耶 是律藏 |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