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分五家 派各别 临济宗 行棒喝





禅宗的传承,从六祖惠能大师以下,分为两支:一、南岳怀让,二、青原行思。自这两支以后,辗转演变,前后分成五家。这五家的支派,又各别不同。五家又称为五宗,便是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临济义玄禅师(789—867),俗姓邢,曹州(现在山东省菏泽市一带)南华人。师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首参黄檗希运,又礼高安大愚,于言下大悟,复还黄檗,受其印可。继以行脚参禅,与大老交锋,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


临济义玄禅师以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于世,因居临济院,世称临济义玄。他所开创的宗派也被称为临济宗,并且发展成为了中国五大禅宗流派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派。


释教三字经 · 前文回顾

无始终 无内外 强立名 为法界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觉 号无明

空色现 情器分 三世间 从此生

迷则凡 悟则圣 真如体 须亲证

证者谁 释迦尊 大悲愿 示诞生

处王宫 求出离 夜逾城 人不知

入雪山 修苦行 六年来 习寂定

从定起 出山来 坐树下 心镜开

启大教 说华严 尘刹海 现宝莲

愍凡愚 不能听 隐尊特 显劣应

说阿含 第二时 四谛法 接小机

证四果 出生灭 演方等 破法执

第四时 谈般若 二乘转 教菩萨

开显圆 法华会 学无学 得授记

涅槃经 最后说 显真常 扶戒律

五时教 如是说 亦融通 亦分别

化道圆 归真际 双树间 吉祥逝

荼毗后 分舍利 阿育王 变古制 

碎宝末 造浮图 役鬼神 遍阎浮

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修多罗 是经藏 毗奈耶 是律藏 

阿毗昙 是论藏 正法隆 外道丧

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汉明帝 梦金人 求圣教 遣蔡愔

腾兰来 经像至 初译经 四十二

善男女 皆生信 求出家 期现证

建十寺 安僧尼 三宝备 始于兹

溯源流 知宗派 宗有十 分大小

成实宗 六代盛 高僧传 可为证

俱舍宗 陈至唐 五代后 渐微茫

此二宗 是小乘 律小大 七大乘

传心印 为禅宗 佛拈花 迦叶通

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第十二 号马鸣 造起信 大乘兴

十四祖 名龙树 入龙宫 华严遇 

传世间 法雨澍 造诸论 施甘露

廿八祖 达摩尊 来东土 示性真

离文字 要亲证 有慧可 得心印

传僧璨 为三祖 信心铭 超今古

第四祖 名道信 知无缚 解脱竟

五祖忍 居黄梅 东山上 道场恢

第六祖 名慧能 传衣钵 道大行

六祖下 二禅师 南岳让 青原思

南岳下 一马驹 踏杀人 遍寰区

青原下 一石头 石头路 滑似油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历史|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五)​

历史|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五)​

寿昌(在江西新城今黎川县)、云门(在浙江绍兴)二寺,在明末并称为曹洞中兴道场。入清以后,寿昌慧经的法嗣无异元来、永觉元贤、晦台元镜等,各振一方。元来住江西博山,其道大行。门下出宗宝道独、栖壑道丘、星朗...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五百罗汉,一般指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还有一说为跟随释迦牟尼佛传道的常随众五百弟子。佛教传入中国后,五百罗汉在五代时得到特别尊崇。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

华严法会|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华严法会|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可以除谤法障,得慈善根。佛有三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体,无生亦无灭。二报身,乃因行功德圆满享受法乐之身,有始无终。以上二种佛身,均不须请求住世,而自然住世。三应化身,...

素食|春食

素食|春食

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复苏,为了顺应春天的这股生发之气,我们要特别注意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轻盈舒畅的状态,这样肝气和阳气才能顺利的生发。春季养阳重在养肝。中医认为,春在人体主肝,而肝气旺于春季。为适应季节气候...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安住寂光净土,恒享真常法乐。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救苦情殷,度生念切,故复不离寂光,垂形九界。于十方微尘佛刹,普现色身,寻声救苦,而于娑婆世界,愍念更深。...

历史|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八)

历史|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八)

明代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也形成一种风气。宋濂、李贽、袁宏道、矍汝稷、王宇泰、焦竑、屠隆等,都于佛学有相当理解,遗有许多有关佛学的著作。宋濂为明初翰林学士,曾三阅大藏,著有《宋学士文集》。所撰高僧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