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无着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陀说,要修学佛道的人,就好像一根木材漂在水上,顺着流水往前走。这块木材要流到大海里,得顺着中间走,如果触到此岸,就不能流到大海;触到彼岸,也流不到大海,要不触到两岸才可以。


两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触到此岸,就是触到凡夫的生死,贪爱烦恼不断,流转生死。彼岸是二乘人证得的涅槃,是偏空涅槃,不发菩提心,不度众生。两岸中间是流水,表示菩萨的中道,既不留恋生死,也不贪着二乘的涅槃。而是修菩萨的中道法门,既不触此岸,也不触彼岸。


不为人取,是说修行用功行菩萨道,想入佛法的大海,必须断欲去爱。情爱心不断,好比有人把这块木材从水中取走了,流不到大海里。


不为鬼神所遮,此处鬼神譬喻一切外道。我们学道,要学习佛的正道,如果学外道,相当于被鬼神把这块木材遮挡住了,要再往前流,流不过去了,怎么能入佛法的大海呢?


不为洄流所住,如果这块木材流到洄流,则只能原地转圈走不出去。这是譬喻我们要行菩萨道,要直心正念真如,要悟无为法。自己的心不直,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想要这么修、那么修,好比掉到洄水的漩涡里面,转来转去,流不到大海里。


腐败是木材本身烂掉了,譬喻道心退失了。最初发道心,想修菩萨道,想要成佛,这时候却道心退失了,好比木材本身烂掉了一样。相反,如果木材本身没有腐败,以上这些障碍都没有,那么木材一定可以流到大海里去。


同样,学道的人严守自己的道心,不被情欲所迷惑,学道直心正念真如,悟无为法,不被众多邪知邪见所扰乱。无为者,无所作为,不是我们作为出来的法,是本来具有的,就是我们的真心、佛性。精进办道,悟无为法,修无为法,证无为法,决定能证得佛道。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恭迎|二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圣诞

恭迎|二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圣诞

菩萨号圆通 降生七宝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 端坐普陀宫杨柳枝头甘露洒 普滋法界薰蒙千层浪头显神通 光降道场中观世音,梵语“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翻译中国话叫做“观自在”或“观世音”。“观自在”是约自利的...

历史|清代禅宗著述——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六)

历史|清代禅宗著述——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六)

明代以来各派禅僧竞撰灯录、世谱。紫柏以《传灯》未续,为他出世一大负,因此能文缁素,都发愿有所著述。此种风气,在清代尤为流行。清代所撰的传灯僧史,有道忞《禅灯世谱》九卷,通容《五灯严统》,通问《续灯存稿...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持善法尊者(308)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持善法尊者(308)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禅诗欣赏——吹将草木作天香

禅诗欣赏——吹将草木作天香

山光寺【宋】昙秀法师扁舟乘兴到山光,古寺临流胜气藏。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这是一首意气风发的山水禅意诗。诗作借盛赞扬州山光寺的风光表达自己的禅悦之境。《东坡题跋》云:“予在广陵,与晁补之、昙...

故事|拦住沙门的水鬼

故事|拦住沙门的水鬼

久远前,有一屠儿欲发心供养一修行人,但见此人有许多过失,于是只供给斋饭。日后又遇一初入道的新学沙门,具足威仪,特准备美味肴馔供养,斋毕更祈请沙门久住其舍,终身受其供养。沙门慈愍屠儿一念真诚,于是接受屠...

百喻经故事——二子分财(58)

百喻经故事——二子分财(58)

二子分财——《百喻经》经文昔摩罗国有一刹利,得病极重,必知定死,诫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二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