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的优遇——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三)​



明代对于喇嘛仍给以应有的宗教上优遇。洪武六年(1373)前元帝师喃迦巴藏卜入朝,即与以炽盛佛宝国师称号。洪武七年(1374)帕思巴后代公哥监藏巴藏卜入朝,又尊为帝师,加国师称号。设置西宁僧纲司,任喇嘛三刺为都纲;于甘肃河州,设置番汉二僧纲司,以藏僧任僧官。


成祖即位后,对喇嘛更加重视。永乐元年(1403)遣中官侯显入藏,迎哈立麻至京,亲往慰问,请于南京灵谷寺启建法会,给与大宝法王称号。


当时宗喀巴(1357—1419)在藏传弘佛法,名称普闻,成祖又派大臣四人往请,宗喀巴派遣上首弟子释迦智(1354—1435)前来京师,成祖即给他以大慈法王称号。后释迦智回西藏创建色拉寺(拉萨三大寺之一),又再度至京,任永乐、宣德两代国师(张建木《宗喀巴大师传》)。



计永乐时代(1403—1424)受封的藏族喇嘛,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明会要》卷七十八)。

宪宗、孝宗、武宗三代(1465—1521)都深崇喇嘛。来京藏僧,也多给以西天佛子、灌顶国师等尊号。武宗且通达梵语,自号大庆法王,给藏僧食茶八万九千余斤。

神宗万历五年(1577)蒙古可汗俺答入青海,闻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1543—1588)至西宁附近弘法,即率众万人欢迎,给以“遍知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尊号(达赖喇嘛之名就从这时开始)。索南嘉措遂致书当时宰相张居正致敬,表示当劝顺义王(时俺答受封为顺义王)早日回蒙,并献礼物四臂观世音、氆氇、金刚结子等。万历十六年(1588)神宗曾派人迎索南嘉措前来北京,但他于是年即在内蒙逝世了。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


元朝喇嘛教的著名人物


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


南方的禅门宗匠


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


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

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艺术

十一

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

明代

佛教


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


明初的僧籍和寺田制度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机关用尽不如君

禅诗欣赏——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相传这是一代名诗人黄庭坚七岁时所作,表现了诗人早慧的诗才与颖悟的能力,用语浅白,却寓意不凡。夕阳西下时分,牧童吹着短笛,...

参访寺院: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身还是女身?

参访寺院: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身还是女身?

很多人到了寺院,一定都会寻找观音殿去拜一拜观世音菩萨。即便是没有专门设立观音殿的寺院,往往都会在大雄宝殿的背面有海岛观音圣像,供信众礼拜。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弥陀殿(或称西方殿)里供奉的西方三圣中,...

历史|清代中后期居士对佛法弘扬的贡献——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三)

历史|清代中后期居士对佛法弘扬的贡献——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三)

钱伊庵(?—1837)深入禅学,辑有《宗范》二卷。书中括引古德参禅方法,与戒显《禅门锻炼说》,为清代禅学名作。江沅,字铁君,曾与龚自珍共同校刊《圆觉经略疏》,为自珍所师事。他为悟开《念佛百问》作序,自...

故事|爱生则苦生

故事|爱生则苦生

有一梵志,独生一子,对他非常疼爱,视如己命。但很不幸的是这个儿子说死就死,让梵志伤心不已,每天到他的墓前哭泣哀伤,不能自已。一天,梵志来到佛住的孤独园,向佛问讯后,一副悲哀的样子在另一面坐下。世尊见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应赴供尊者(333)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应赴供尊者(333)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新闻|浙江省佛教协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长会议、第三次理事会暨常务理事会会议在舟山召开

新闻|浙江省佛教协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长会议、第三次理事会暨常务理事会会议在舟山召开

3月29日至30日,浙江省佛教协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长会议、第三次理事会暨常务理事会会议在舟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召开。浙江省民宗委副主任钟新章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省民宗委党组成员、省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