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律门祖 优波离 承佛印 肃清规





优波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


佛为太子的时候,优波离是王宫中的执事。太子成佛以后,优波离深受感动,而随佛出家。释迦牟尼佛制戒后,优波离第一个受戒,既已受戒,就严格地守持,分毫不敢毁犯。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


由于优波离的持戒,而且研究戒律的条文,所以佛灭度以后,在第一次结集三藏的时候,迦叶尊者就推尊他负责结集律藏。因此,优波离尊者便被尊为律门的第一祖师了。


由于优波离尊者持戒非常严格,足够做大众的模范,所以释迦牟佛,在大众集会的时候,印可优波离尊者为大众的纪纲。优波离承受佛的意旨,也运用自己持戒的精神,整肃大众共同起居的清规。如果道场秩序能有条不紊,那么即便是人员众多,也自然清净。


释教三字经 · 前文回顾

无始终 无内外 强立名 为法界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觉 号无明

空色现 情器分 三世间 从此生

迷则凡 悟则圣 真如体 须亲证

证者谁 释迦尊 大悲愿 示诞生

处王宫 求出离 夜逾城 人不知

入雪山 修苦行 六年来 习寂定

从定起 出山来 坐树下 心镜开

启大教 说华严 尘刹海 现宝莲

愍凡愚 不能听 隐尊特 显劣应

说阿含 第二时 四谛法 接小机

证四果 出生灭 演方等 破法执

第四时 谈般若 二乘转 教菩萨

开显圆 法华会 学无学 得授记

涅槃经 最后说 显真常 扶戒律

五时教 如是说 亦融通 亦分别

化道圆 归真际 双树间 吉祥逝

荼毗后 分舍利 阿育王 变古制 

碎宝末 造浮图 役鬼神 遍阎浮

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修多罗 是经藏 毗奈耶 是律藏 

阿毗昙 是论藏 正法隆 外道丧

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汉明帝 梦金人 求圣教 遣蔡愔

腾兰来 经像至 初译经 四十二

善男女 皆生信 求出家 期现证

建十寺 安僧尼 三宝备 始于兹

溯源流 知宗派 宗有十 分大小

成实宗 六代盛 高僧传 可为证

俱舍宗 陈至唐 五代后 渐微茫

此二宗 是小乘 律小大 七大乘

传心印 为禅宗 佛拈花 迦叶通

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第十二 号马鸣 造起信 大乘兴

十四祖 名龙树 入龙宫 华严遇 

传世间 法雨澍 造诸论 施甘露

廿八祖 达摩尊 来东土 示性真

离文字 要亲证 有慧可 得心印

传僧璨 为三祖 信心铭 超今古

第四祖 名道信 知无缚 解脱竟

五祖忍 居黄梅 东山上 道场恢

第六祖 名慧能 传衣钵 道大行

六祖下 二禅师 南岳让 青原思

南岳下 一马驹 踏杀人 遍寰区

青原下 一石头 石头路 滑似油

分五家 派各别 临济宗 行棒喝

玄要分 宾主别 人与境 夺不夺

沩仰宗 示圆相 暗机投 义海畅

曹洞宗 传宝镜 定君臣 行正令

云门宗 顾鉴咦 一字关 透者希

法眼宗 明六相 禅与教 无两样

既明宗 须知律 持五戒 本乃立

为沙弥 持十戒 比丘僧 具足戒 

戒二百 又五十 尼增百 戒始足

梵网戒 制菩萨 重有十 轻四八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开示|太虚大师: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开示|太虚大师: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今有扶佛人士,其未学佛之前,或急公好义,或恤贫喜施,或扶危济困,或崇善持正,虽未能契真性之妙净,而心意不觉常不自期于净也。逮其既闻佛法之后,劣先时之善行...

百喻经故事——小儿争分别毛(49)

百喻经故事——小儿争分别毛(49)

小儿争分别毛——《百喻经》经文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游戏,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儿言:“此是仙须。”一小儿言:“此是罴毛。”尔时河边有一仙人,此二小儿诤之不已,诣彼仙所,决其所疑。而彼仙人,寻即取米...

隐踪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隐踪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编者按本公众号为增强与广大善信、游客互动,特开“隐踪巡觅”栏目,主要内容为信众、游客参访灵隐寺的游记(图文、视频等均可)或其他与灵隐寺、佛教等相关内容。今日刊发陈耿的投稿《学习佛法二、三事》,愿大家福...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西方三圣接引图绢本设色  挂轴 尺寸:133.5×79.3 cm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这是一幅极为珍贵的南宋佛画,距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此画分为几乎相等的两半,莲座上方隶书十列“南...

观照|钦仰礼拜供养 蠲除我慢习气——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下)

观照|钦仰礼拜供养 蠲除我慢习气——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下)

七、以净念正念,排除一切染念俗念十法界中,六凡四圣的依正二报,无量无边,其所以千差万别,皆是因为心念不同所致。在一切有情心体之中,若无念者,即不落在任何阶级,若一念起,即是生处。此中染念俗念生在世间,...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②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烦是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