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禅学】-什么是禅学

禅学

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

定义

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

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戒、定、慧之通称也。

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

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

语出: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解说

对禅的解释或种类划分,在印中佛典中还能举出许多。综合这些佛典中的主要部分的叙述,以及印度与中国禅思想的实际情况,大致可以对禅的主要含义作这样的归纳或概括:

源起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里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对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拉珍文集] 举起你智慧的金刚锤(六)

[拉珍文集] 举起你智慧的金刚锤(六)

举起你智慧的金刚锤(六)第六锤——砸破寄居者的壳拉珍这是我很不愿意举起的一锤,却又是不得不举的一锤。不愿意是因为众生,不得不也是因为众生。藏历新年将至,这一锤,算是拉珍送给所有佛门弟子的千年大礼。谁...

悟殷法师: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

悟殷法师:记《中国佛教史略》之特见——真空妙有与真常唯心(节录版)

壹、前言民国三十二年,印顺导师和妙钦法师合著的《中国佛教史略》,可说是中国佛教史的的纲要书,短短的九十余页,提纲挈领地解析印、中佛教思想流变的过程,中国佛教各时代,各宗、(具有代表性之)各人的重要思...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别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

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别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顺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即使没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过失,自然就看不到别人的是非、过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

1、平等心

就是无分别心,例如佛陀视每一个众生都如佛子罗睺罗;如果我们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就是平等无差别的心,就不会见到人家的过患、善恶。又如别人的身体上害了一个疮,“好髒喔!好难看喔!”你会讨厌。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个疮,你不但不嫌弃它,还会好好照顾它,替它敷药,替它包扎,因为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间,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2、慈悲心

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乐;悲能拔苦、除难。就是我愿意帮助你去除困难,去除痛苦,带给你幸福、安乐。你用这种慈悲心来待人,别人纵有不是,也会以一种同情心、怜悯心去包容他。中国四大菩萨中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为甚么信徒都欢喜把他供在家里的客厅,或者特地设立佛堂?为甚么每个人都把家里最好的地方让出来供奉观世音菩萨?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慈悲,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无处不可以到达。所以,我们有了慈悲心,做人处事真是无往不利。

3、广大心

就是包容心,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个国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虚空,所以,他是佛陀。弥勒菩萨大肚能容,能容纳好与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宽体胖。

4、空无心

虚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虚空里森罗万象,无所不包;我们的心也要像虚空一样,对于是非、善恶,以虚空的心来看待,用虚“无”的心,空去一切。无,并不是叫我们胡涂,无心是大智若愚,无心里面自有更大的智能包容一切。

5、般若心

般若就是最高的智能,学佛最主要的,就是要开发自己的般若智能,用般若的智能来看世间,处理世间。例如,有了般若,就会明白佛和众生是“二而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经悟道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悟道的佛。虽然悟道有先后,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没有先后分别的。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间的差别现象统一起来,从差别里认识人我一如,就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6、感恩心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时时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来待人,则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来处事,则处处都是净土。例如感谢别人过去说过我一句好话,给过我一个笑容,跟我点过头,和我握过手。别人对我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果能如此,还有甚么可以嫌弃别人,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7、助道心

别人对我好,固然要感恩;纵有不好,将之视为学佛的逆增上缘,自然不会心生不满。如果能进一步发心布施佛法真理给人,帮助别人学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见别人的过患。

8、惜福心

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报,平时要能节俭,不奢侈浪费。因为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太多,不能满足,看到别人有钱,则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会淡泊物慾,自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总之,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参禅,禅不一定要坐着参,重要的是把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禅,能沟通人际、物我的关系,禅能把我们带入到一种满足、安乐、平等的世界里,禅是帮助我们证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们有了禅,自然就不会见到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如何能无视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

门过道要是摆放吉祥物也有讲究 这些物品就不适合

门过道要是摆放吉祥物也有讲究 这些物品就不适合

在一个家里面,除了房间、厨房克客厅等重要的区域,其中门厅过道也是必不可少的区域,并且在风水学上来说,门过道风水吉祥物对于很多的家庭和个人其实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的,下面就来和大家说一说关于门厅过道...

佛教圣众因缘集 一、至诚感应 信女得道

佛教圣众因缘集 一、至诚感应 信女得道

一、至诚感应 信女得道诗曰:摩诃罗者老年修,受供人愚说法愁;自叹无知生苦恼,恭聆此语证初流。中印度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松寺,通常住有圣众百余位。距离松寺不远的村庄中,有一位虔诚的...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七回 拜婆须密多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七回 拜婆须密多女

第二十七回 拜婆须密多女善财于师子频申比丘尼处,证得师子频申三昧,能如是遍十方界。自是思念:求善知识决不放逸。又来至险难国。险难国于前国大有区别,男女都是油头粉面,妖艳非常,出言淫秽,举动狂放,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