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

菩萨戒 (佛教解释)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

简介

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天台宗之圆顿戒,即为梵网戒。

五种利益

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菩萨戒乃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外之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菩萨之身份可在七众之中,亦可在七众之外,其尊贵处,乃由于涵盖而又超胜一切戒之故。梵网经谓,菩萨戒为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诸佛子之根本。菩萨戒之性质,相似于八戒(八关斋戒),八戒亦为七众戒外之一种别解脱戒。但菩萨戒中,有些相似于八戒,故为顿立戒;有些则不同于八戒,而相似于七众戒之渐次戒,故菩萨戒之种类可分为二:(一)顿立而可单受之菩萨戒,(二)渐次而须先受三归五戒等之后再受的菩萨戒。

汉译藏经中较受重视之菩萨戒本或菩萨戒经有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优婆塞戒经戒本等六种。若以顿渐二类分之,璎珞与梵网属于顿立,其余之瑜伽、地持、善戒、优婆塞等戒经则属于渐次戒。

又我国菩萨戒之弘传始于鸠摩罗什(344~413),于敦煌写本中有罗什撰之受菩萨戒仪轨一卷。至于受戒之作法则以昙无谶(385~433)于姑臧(甘肃武威)授与道进等十余人菩萨戒为嚆矢。南朝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均为菩萨戒弟子。梁武帝曾造立戒坛,诏请慧超授菩萨戒。复于天监十八年(519)自发弘誓,于等觉殿从慧约受菩萨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从受者四万八千人。一说武帝从智藏受菩萨戒。至隋代,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均称菩萨戒弟子。由此可窥知受菩萨戒风气盛行于我国之一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菩萨善戒经卷四、菩萨善戒经(一卷)、优婆塞戒经卷三、菩萨戒本、授菩萨戒仪(湛然)、大智度论卷四十六、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八宗纲要卷上、续高僧传卷五智藏传、卷六慧超传、慧约传、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参阅三聚净戒665、戒2896、传戒5387、圆顿戒5411)

菩萨戒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梵网经》云,菩萨戒为诸佛的本源、菩萨的根本,是诸佛子的根本。

所谓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指以智能上求无上菩提,以慈悲下化一切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由此可知,实践菩萨道为成佛的正因,如能立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心,则人人皆可成为菩萨。

菩萨道的精神

达摩一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于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达磨一心戒。系将一切戒法归结摄入于一己之心上而观之戒法观。

三聚净戒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即:

1.摄律仪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摄护之,使断绝一切诸恶。

2.摄善法戒:总摄一切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此三戒称三聚净戒,在《唯识论》中对此亦有所说明:戒学有三:一、摄律仪戒,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正利乐于一切之有情。三戒当中,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能善摄律仪,即能总摄善法,才能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十重四十八轻戒

所谓菩萨律仪,根据《梵网经》记载的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1.十重戒:杀、盗、淫、妄语、售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不受悔、诽谤三宝等。此十重戒为大乘戒的最重过患,若大乘菩萨犯此法,则构成波罗夷罪。

2.四十八轻戒:相对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乃属轻垢罪,内容包括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条。

菩萨戒虽有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的根本精神。

六重二十八轻

六重戒:

1、杀戒。2、盗戒 3、大妄语戒。 4 邪淫戒。 5、酤酒戒。 6、说四众过戒。

二十八轻戒:

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2 耽乐饮酒戒

3 不瞻病苦戒

4 见乞不与戒

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

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戒

7 不持六斋戒

8 不往听法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饮有虫水戒

11 险难独行戒

12 独宿尼寺戒

13 为财打人戒

14 以残食施四众戒

15 畜猫狸戒

16 畜兽不净施戒

17 不畜三衣钵杖戒

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19 贩卖斗秤不平戒

20 非处非时行欲戒

21 商贾不输官税戒

22 犯国制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

25 在五众前行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养蚕戒

28 行路见病舍去戒

大、小乘戒

此外,三聚净戒具有积极向善的力量,小乘七聚戒中,造恶是有罪的,不积极修善是无罪的;而菩萨戒则既要止恶,也要积极行善。再者,小乘戒中,意业造恶,若不付诸行动,不算有罪。但是在菩萨戒中,恶念一生,即是犯罪,因而严格收摄六根,成为菩萨的心地戒。

尽管戒法有大小乘之分,但是在行持上,大小二乘是互相成就,不能分开的。小乘戒为趋入大乘戒法的基石,大乘戒则能含容一切小乘戒律;小乘戒是以自修自度、涅盘解脱为主,大乘戒则是以慈悲入世,广利众生为目标。因此,大乘菩萨道所摄受的众生,广及六道;所修德泽,普被三根。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人吃进肚子的肉,至少隐藏五种以上的毒素

人吃进肚子的肉,至少隐藏五种以上的毒素

1、动物被屠宰时,因肉体剧烈痛楚而引发恐怖、怨恨、悲伤等等情绪,在遗体中产生的毒素,经由嘴巴进入人的胃肠,消化后溶入血液,再由血液流遍全身,使各部器官肌肉的细胞中毒、腐化,进而生病、死亡。美国华盛顿...

人来到世上,既要享福也要刻苦

人来到世上,既要享福也要刻苦

文章来源:收集 编辑:慕凌佛缘布雷兹里特曾说过:假如没有严冬,春天就不会那样舒心宜人。切实其实,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快乐?在生活中,许多时刻,我们若不是尝到苦楚,遭受熬煎,就不会有苦尽甘来的甜蜜感到...

佛教短故事:唐皋考状元

佛教短故事:唐皋考状元

唐皋,是安徽歙县人,在青年时代,只知孜孜矻矻用功读书,脑海中从来没有考虑追逐异性的事,可说是一位标准的模范青年。邻居有一位小姐,对唐皋颇为爱慕,常常借故跑到他的书房去,与他亲近,甚至公开约他幽会,都...

焦谛卡禅师:禅修之旅 第四讲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

焦谛卡禅师:禅修之旅 第四讲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

第四讲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觉知心识和所缘境)很高兴看见你们来这里学法,看到你们禅修我感到很高兴。我们全都想要快乐和满足,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满足。如果你问:「我有发现让我持续感到满足的事吗?」大部分...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父母是家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父母是家

父母是家杨甫,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从小父母就十分疼爱他,供他念书、吃穿一切。但是,他进城考试却没考中,出外做生意也没赚钱,想要娶个妻子,也没有合意的对象,但是,他的父母仍然认为很安心,因为杨甫总算平平...

第三十一回  莲花峰番僧面壁  少林寺李全招降

第三十一回 莲花峰番僧面壁 少林寺李全招降

话说菩萨到了九华山莲花峰的山腰里,忽听得有人在这里朗诵《多心经》,便循声走过去,举眼看时却是一个西域僧人,面壁趺坐著,在那里志心虔诵。你道这个和尚是谁?说起来却也是个很大的来头,他本是罽宾国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