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两位老友比丘的故事

两位老友比丘的故事

「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

如牧数他牛,自然沙门分。」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

具足正知识,除减贫瞋痴,

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

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双品YAMAKA-VAGGO(第 19 ; 20 偈)】

在舍卫城,有两个感情甚笃的好朋友,分别都是积善之家的好儿子,有一天,两人相邀到寺庙听佛说法,受了佛陀威德神力的摄受,乃毅然摒弃世乐,舍俗出家,两人出家后非常精进,在道业上互相增上,二人一起去跟随戒师学戒,之后再跟随其它老师学习佛法,这样过了五年,二人一同来到佛所,顶礼佛陀之后,向佛陀请示法要,佛告之曰:一则内观禅坐,二则勤读经典。其中一人较为年长,老来出家,研读不力,遂想从内观禅修下手,便进而向佛陀请教静坐的方法,佛陀就由最基础的静坐方式,到成阿罗汉证果之内观禅修方法,一一告之,这位年长的比丘于是离开他的朋友,只身到森林里修习禅定,行头陀行(注一),精勤不懈,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另一位较年轻的朋友则立志研读,博览群经,不久之后,即对三藏之学融会贯通,于是四方游化,到处讲经说法,收了五百比丘徒众,又作了十八个佛教团体的住持,教化无数。

话分两头,先说这位较年长的,到森林里实修禅定,已经开悟证果的「胜道沙门」(注二),因为成就了内证工夫,许多佛子去向他请法,这位胜道沙门均直接教以内观禅修的方法,因此每个弟子都得开悟解脱,不久也学徒济济,道声甚隆。「胜道沙门」的弟子们很想入舍卫城去拜谒佛陀,这位胜道沙门便令弟子们代向佛陀及佛陀身边的阿罗汉比丘顶礼问讯,并令弟子们顺道到他的好友──「博学比丘」的处所向他顶礼问好,弟子们拜谒佛陀之后,旋即遵嘱到博学比丘那里,表明来意,代他们的老师向博学比丘顶礼问讯,这位博学比丘却一脸傲慢的问道:「谁?」弟子们回答:「您的老友比丘。」

之后,这位胜道比丘的弟子们常常轮流去拜谒佛陀,胜道比丘从不忘了令弟子们顺道去顶礼他的老友──博学比丘,谁知这位博学比丘傲慢之余又渐渐露出厌烦的神色,有一次又忍不住故意问前来顶礼的「胜道比丘」的弟子:「他是谁?」「您的老友比丘!」「你们跟他学到什么?有没有读长阿舍?」「没有。」「中阿舍?」「没有。」「或者其它阿舍?」「没有。」「有没有读大藏经任何一部经典?」「没有。」「有没有读法句经一句一偈?」「没有。」博学比丘不客气地说道:「怎么出家那么久,连一部小小的经典都没看,他是怎么教导你们的?你们的老师一大把年纪才出家,穿着粪扫衣在森林里不知是怎么过的,收了那么多徒弟,竟然没有一人读过任何一部经典。」

其实,这位博学的比丘对他的老友──一个年老出家、不识之无的老比丘,竟然也有那么多徒众跟随,心里是怀着嫉妒与轻视的,于是心下暗自盘算:「找个机会与他辩论一番,让他出糗!」

有一次,这位证果的胜道沙门入舍卫城拜谒佛陀,之前他先到老友博学比丘的处所将钵和袈裟寄放老友处,拜谒佛陀之后,旋即回到老友处所准备叙旧一番,博学比丘早已准备好了两个位子,并召集他的弟子们前来,聆听他俩的辩论,此时佛以佛眼观此因缘,知道博学比丘虽然博览群经,然对内证工夫却豪无所获,夜郎自大,甚可怜愍,于是整装朝着博学比丘的住处走来。

佛陀的突然到来,令大众颇感惊讶,顶礼佛陀之后,大家恭请佛陀上座,佛陀问博学比丘:「初禅是什么境界?」博学比丘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再问二禅、三禅、四禅、五禅境界(注三)如何?博学比丘均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佛陀转身将同样的问题询问这位森林里的阿罗汉比丘,均对答如流,佛陀赞叹地说:「善哉比丘!」接着佛陀之问博学比丘有关八种定(注四)的境界如何?博学比丘瞠目结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反之他的老友则一一回答得非常仔细,佛陀又连连赞叹:「善哉!善哉!」佛陀再问四果(注五)之位阶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内观实证的境界,阿罗汉比丘从容的详细禀告佛陀,博学比丘在一旁楞楞地听着,心中惭愧不已,而佛陀又不住地赞叹老友;博学比丘的弟子们不明究里,眼看佛陀不停地赞叹那个看起来豪不起眼的比丘,而他们的老师那么博学,又辩才无碍,却没有得到佛陀丝毫赞许,心中甚感不服,私下交头接耳,纷纷议论佛陀不合,佛陀问明了原诿之后说道:「你们的老师像领工资的牧童,他只负责将老板的牛带到草地吃草,但却没有喝到挤下来的牛奶──从享盛名而不得法味;而胜道比丘,他堪称我的徒儿,他领受了我的真髓──他有法味。」佛因而又说偈言:

「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分。」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除灭贪瞋痴,

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大众闻佛说偈已,众中有多人开悟证果。

注一:头陀行:僧人修治身心、淘汰烦恼尘垢的十二种梵行,又称十二头陀(亦有十三、十六之说),即(一)粪扫衣、(二)但三衣(三)乞(四)不作余食(五)一坐食(六)一揣食(七)阿兰若处(八)冢间住(九)树下止(十)露地(十一)随坐(十二)常坐不卧。

注二:胜道沙门:释尊入灭的前一天,最后一餐是接受铁匠周那的供养,饭后周那请教佛陀世间有几种沙门,佛说世间共有四种沙门,即(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活道沙门(四)污道沙门。胜道沙门是指具有非常卓越的道行,而证得阿罗汉果最高悟境的沙门,这是世人的灯塔,要救济世人的。

注三:五禅:依《清净道论》,色界善心与禅支相应的各别而有五种,即

(一)与寻、伺、喜、乐、定、舍相应的为第一禅。?

(二)以超寻,即与伺、喜、乐、定相应的为第二禅。

(三)更超伺,与喜、乐、定相应的为第三禅。

(四)更离喜,仅与乐、定相应为第四禅。

(五)以舍弃寻、伺、喜、乐,仅存定的为第五禅;

但依原始佛教以来,一般都说四禅,即

初禅离诸欲及诸不善法,有寻有伺,

二禅寻与伺止息,内心净,心统一,定生喜乐,

三禅舍离喜心,依舍而住,有念有正知,受身之乐,

四禅断苦乐、灭忧喜,依舍而念清净。

注四:八种定: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空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注五:四果: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称四沙门果,略称四果,指声闻乘在修行过程中的四种阶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我想皈依,但做饭时会杀生,怎么办?

达真堪布:我想皈依,但做饭时会杀生,怎么办?

达真堪布:我想皈依,但做饭时会杀生,怎么办? 问:我想皈依,但家人不信佛,我给家人做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杀生,所以不敢皈依。请问上师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答:可以皈依,先慢慢来,没有一下子就到位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8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8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8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将「勿弃字纸」这一句讲完了,今天开始我们来看第五十二句: 【勿谋人之...

印良法师:智力与智慧

印良法师:智力与智慧

智力与智慧智力和智慧是我们经常提起的话题,似乎这一字之差的智力和智慧是一个意思了。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待我慢慢道来方之此言不谬。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学中来。学有三法:上学用神,中学用心,下学用...

越抱怨越糟糕

越抱怨越糟糕

越抱怨越糟糕 抱怨已然成了一些人聊天的主要内容,恶劣的天气、越来越糟糕的交通状况、商场里拥挤的人群、银行里的长队、工作太累、待遇太少、感情的困扰、疾病的折磨、房子的问题、孩子的消费等等,都在抱怨之列...

上海净素月饼“热”买

上海净素月饼“热”买

龙华古寺的净素月饼功德林的净素月饼早已占领了各大超市的柜台;龙华寺、玉佛寺、静安寺的素斋月饼各有千秋;素食饭店中铭圣素食餐厅规模不大,素月饼却热销,客人得预订。但记者要特别报道的,今年上海素月饼市场...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一个茶壶一个杯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一个茶壶一个杯

故乡的体育场附近有一个老人聚居的茶亭,终日都有老人在那里喝茶开讲。我回乡居住的时候,总是爱去那边闲坐,听听老人在生活中的智慧与品位。有一天,一位阿伯突然听到别人说西瓜好吃,可惜子多的时候,他说: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