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道品·第二十品

道品第二十品

解脱之道(注3)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着(涅槃)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净知见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偈275)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偈276)

一群比库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比库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库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备注:注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来证悟涅槃。注2:「四圣谛」:苦、集、灭、道。不管佛陀出世与否,四圣谛永远存在世间,佛陀只是指出四圣谛而已 。注3:佛陀是第一位主张人可以不用依赖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证得解脱的宗教师。

-----------------------------------------------------------------------

观无常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偈277)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迦叶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注)。」

备注: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着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

诸行皆苦

诸行皆苦,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偈278)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迦叶佛时,曾修习苦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令人难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

-----------------------------------------------------------------------

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注),如过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之道。 (偈279)

一群比库各自得到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后,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过去迦叶佛时,曾修习无我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不受人左右。」

备注:所有缘起法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厌离它们的人可以证得涅槃。无我是佛陀的重要观点。

精进,莫放逸

应当努力修行时不努力;年轻力壮,但意志与思虑不坚定,怠惰的人,无法发现可以证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舍卫城的一群年轻男子在佛陀的允许下出家,加入僧伽,佛陀并且给他们观想的题目。这些初出家的比库,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里去禅修。他们日夜不休地精进修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都证得阿拉汉果,便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里去禅休的提撒比库,因为未精进修习,所以毫无成就。

当提撒比库发现其他比库的修持都比他好时,后悔曾经浪费时光,他就下定决心,要不眠不休的禅修。当天晚上经行时,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断大腿骨,其他比库听见他的哭叫声时,都跑去帮忙。

佛陀知道这次意外事件时,说:「比库若在应该精进修习的时候,虚度时光,不知精进修习,无法证得禅定和清净。」

护持身、口、意

愿言语谨慎,调伏心意,不以身作恶;愿如此清净身口意的人可以证得圣者所宣说的正法。 (偈 281)

大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库下山时,看见一只猪面人身、悲惨的饿鬼。这时候,大目犍连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时,勒叉那比库问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说,因为他看见那只满嘴蛆虫的猪面人身饿鬼。佛陀这时候也说,在他证得究竟智慧,成为佛陀时,也曾亲眼目睹该饿鬼,佛陀因此叙说该饿鬼的前世因缘:

在过去佛时,这饿鬼是一位经常为人讲经说法的比库。有一次,他到有两位比库居住的一处精舍去。停留期间,他发现当地的人欢喜听他说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这两位比库远离该精舍,而为自己独有,就再好也不过了。他于是开始分化离间这二位比库,使他们争论不休,终于都离开精舍。因为这恶业,他在死后,长期遭受苦报。今生,他也生为猪面人身,继续受苦。

佛陀因此说:「身为比库,应内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恶业。」

只有知识,但不能加以领悟是没有用的定中生慧,无定则慧减,明白这种道理的人,应该自行努力,以增长定慧。 (偈282)

波思拉是一资深的比库,不仅深深理解佛法,并且教导比库佛法,但也因此十分贡高、自负。佛陀清楚他的弱点,希望加以改正,引导他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每当波思拉比库来顶礼问讯时,佛陀就称呼他:「无用的波思拉比库!」几次听到佛陀如此称呼自己时,他仔细思考其中的含意,终于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自己虽然对佛法具有广泛的知识,却不曾认真精进禅修,所以未能证得圣果,连初禅也没有。

因此,他在未知会任何人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前往非常遥远的舍卫城外一处有众多 比库的精舍。他首先去见最资深的比库,并谦卑地请他担任自己的导师,但这比库为了使波思拉能真正谦卑,就要波思拉去请求第二资深的比库担任导师。他就去见第二位比库,但第二位比库也同样告诉他去见另一较资浅的比库。他于是辗转来到一位年轻的阿拉汉沙马内拉处,最后这沙马内拉在确定波思拉比库会敬谨接受教导后,才答应担任波思拉比库的导师。在这沙马内拉的指导下,波思拉比库收摄心念,如实观身,精进禅修 。

佛陀透过神通知道波思拉比库正在精进禅修,就放光,劝诫他要坚定,努力精进,发展更高的心灵境界。不久,波思拉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五位年老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女人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伤及真正的树木 (注),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

所以,比库!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脱离欲望之林。(偈 283)

如果对女人仍存有一丝丝之情愫,内心就仍然受系缚,如同小乳牛仍离不开母牛般。(偈 284)

从前,舍卫城里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时候,他们一起出家。

他们习惯回老家去化缘。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饪手艺很好,并且妥善照顾他们,因此他们最常去化缘的地方,就是她家。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并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库十分伤心,同声哭泣并称赞她的德性。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你们深感忧愁、哀伤,那是因为你们未能解脱贪、瞋、痴,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们就能解除心灵的污垢。」

注:佛陀说砍伐森林时,有些新出家的比库误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进一步说,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

观想莲花

断除贪爱,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勤修圣者(佛陀)所说,可以引领人走上寂静涅槃的正道。 (偈285)

从前有一金匠的年轻儿子在舍利弗的引领下出家,加入僧伽。他在得到舍利弗给他 观身不净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但却丝毫没有进步。他因此两次回去找舍利弗,请舍利弗进一步指导,但仍然没有起色。最后,舍利弗只好与他一齐去见佛陀。

佛陀知道年轻比库是金匠的儿子,过去几世也都是金匠的儿子,因此另外给他观想的题目。佛陀不要他观想厌恶的事情,反而要他从愉快的感觉开始观想。佛陀运用神通力量,创造一朵美丽的莲花,并且要年轻比库把莲花种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年轻比库开始集中心念在这朵又大又香的莲花上,终于除去障碍,内心充满法喜,禅修也渐渐有进步,最后并且证得四禅。

这时候,佛陀又运用神通,使莲花瞬间枯萎。年轻的比库看见莲花瞬间枯萎,花色不再鲜活亮丽,终于明白莲花和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一样,都是无常的。他因此更进一步了解苦、空、无我的究竟真理。这时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诫他要去除贪爱。年轻比库也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阿拉汉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我婆婆的鬼婆婆

我婆婆的鬼婆婆

我婆婆的鬼婆婆马鞍山市 佛莲居士我的婆婆的婆婆,当然是外子的祖母啦。称婆婆的婆婆,是因为在这一大家子里只有我的婆婆与她有些因缘。我婆婆的腿从五十来岁就开始疼痛,渐渐跛行,久治不愈。后来一个民间的神婆...

十七个鬼问前世因果,自我对比检讨、懊悔

十七个鬼问前世因果,自我对比检讨、懊悔

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刻,有一天傍晚时分,目连尊者从禅定起来后,就到恒河水边经行,看到饿鬼道的众生,每个都受到不合的罪报。这时诸饿鬼看到尊者目连,都起了恭敬心,向尊者请问自己受报的人缘。一个鬼问...

益西彭措堪布: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救护力量-观世音菩萨

益西彭措堪布: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救护力量-观世音菩萨

益西彭措堪布: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救护力量-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心中,没有距离。 观世音大士证得耳根圆通,由此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即是无量身。 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在,是什么形...

40「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40「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佛教只说结缘和了业,那是指结善缘了恶业,没有「了缘」的说法。  结缘的意思,是对没有善缘或善缘不足的人,使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世法的帮助和佛法的引导,大家增长善缘,彼...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但事实上,观自在也不一定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就是观自在。

你观察自己自在吗?

你能自在,就能像观世音菩萨;你观照不自在,虽说每个人都能做观世音,但总是不自在。如何才能做个名副其实的“观自在”呢?

1、观事自在

好事、坏事,都能自在;大事、小事,都能自在;难事、易事,都能自在。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人事,无理的、冤屈的、难堪的,当遭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都能自在吗?

假如你对任何事情都能举重若轻,迎刃而解,不逃避现实,凡事都能勇敢面对,处理时更能得心应手,那你就会自在了。

2、观人自在

好人、坏人,君子、小人,能人、愚人,善人、恶人,和一切人相遇,甚至相处的时候,你能自在吗?

所谓自在,也不是要你天天跟坏人打交道,和恶人混在一起;重要的是你能认识善恶,知道好坏。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不同,千奇百怪,你在芸芸众生中,都能与人为善,不受伤害,不就可以自在了吗?

3、观处自在

吾人住的地方有大小,华屋、斗室,大厦、陋巷。另外,有的地方是正人君子聚会之所,有一些是鸡鸣狗盗之辈杂处之地。你处身其中,都能自在吗?

“孟母三迁”,因为她怕儿子生活在文化不具备的地方,她觉得不自在。

平时我们看别人住观光饭店、湖滨小舍,你羡慕人家可以悠游自在,但是当你住上一两个月还自在吗?

佛 殿、神 庙、教 堂,你身处其中都能自在吗?饭馆、面摊、快餐店,你都能以同样的心情用餐吗?

假如你都能随遇而安,不计何处,都能不露厌恶之情,虽然你可以有另外的选择,但是一时的处境,你都能忍耐不计较,你就能自在了。

4、观声自在

这是个有音声的世界,大自然里充满虫鸣鸟叫,社会上到处人声鼎沸。

泼妇骂街,高人论道,你遇到这许多境界,听到这许多声音,都能自在吗?

隔壁邻居是机械工厂,对面住户不时传来收音机的高分贝,甚至有人在身边窃窃私语,你都能处之泰然吗?

如果能够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谈笑谩骂,乃至一些诋毁讽刺、奉承赞美的声音中,都能不失去自在的心情,那你不就是观自在了吗?

5、观理自在

世间的道理,所谓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心理,每一个人都执著自我之理,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甚至有一些人,明明无理,他要强辩其理。

有钱有势的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有理;不管有理无理,你都能心平气和吗?

有理不在声大,道理也不在他人口边,道理在自己的心中。如果你处在纷乱嘈杂的说理当中,一样能安然自在,你就最有理了。

6、观心自在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最喜欢管闲事了。

你荣华富贵,我心生羡慕,但又不能拥有,就感到很不自在;你聪明伶俐,总是受人赞美,而我不能,所以心生嫉妒,也非常不自在。

我们的心每天跟随世间不断地翻滚,起心动念;我们在得失、有无、是非、贫富之中,时而懊丧,时而快意,都非常地不自在。不能中奖,固然内心不自在;就是中了头奖,你能自在吗?

所以,光是一个“观自在”,就够我们一生学习的了。

本文摘自《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人生六种观自在,看看你做到了几种?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但事实上,观自在也不一定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就是观自在。你观察自己自在吗?你能自在,就能像观世音菩萨;你观照不自在,虽说每个人都能做观世音,但总...

星云法师:为往生者祈愿文

星云法师:为往生者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今天亡者○○居士世间尘缘已尽,放弃因缘和合的身体。请求您,佛陀!接引他到清净自在的佛国,让他无诸苦恼, 但受诸乐;让他花开见佛, 见闻佛乘。现在--他满堂的子孙与亲朋好友, 都肃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