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象王的故事

象王的故事

从前,有只六牙象王率领着五百只大象,共同在山林中生活。象王有两个妻子,有一天,象王在湖水中捞到一朵莲花,这朵莲花光彩照人,娇艳欲滴,十分美丽。象王就把这朵莲花送给第一个妻子。

第一个妻子十分高兴,说:啊!这么冷的天,难为你找到这么美丽花的给我,真是太教我高兴了。

另一个妻子却生气了,嫉妒地咒骂道:你这偏心的!我要有毒药,把你毒死才好。她越想越生气,一口气上不来,憋死了。死后,她的灵魂投胎到一个道陀罗家,成为道陀罗家的女儿。

她长得艳绝人寰,又聪明伶俐,上懂天文,下通地理,博识古今,明世盛衰。由于她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国王听到了,就迎娶她入宫,立为王后。

王后常常向国王讲述如何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何才能与忠心的大臣们共同配合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

国王听了十分佩服,对她言听计从。

有一天,王后对国王说:我昨晚作梦,梦见一只六牙大象。心想,要是用它的象牙来做我的装饰品就好了。大王,你一定要给我把象牙找来,否则我马上死给你看。

国王说:你别开玩笑了,世界上哪有长六根牙齿的大象?

这话传出去,人家会笑话你的。

王后说:我为此事牵肠挂肚,你不答应我,我一定会死掉的。从此郁郁不乐,生起病来。

国王很着急,叫来四名大臣,假说自己梦见一头六牙大象,问道:世界上难道真的有这样的大象吗?有什么办法能找到它呢?

一个大臣说:世上没有这种大象。

另一个大臣说:大王所作的,不过是个梦罢了。

再一个大臣说:我好像听说过有这么一头大象,不过它生活在很遥远的地方。

最后一位大臣说:要想抓住它,除非天帝释降下人世。

四个大臣回去之后,召集四方的猎人,向他们打听到底有没有六牙大象。

一个生活在南方的猎人说:我父亲生前常常提到这头象,不过实在太远了,很难抓住它。

大臣带着这个猎人去见国王,说:这个人知道六牙大象的下落。

国王与王后马上接见这个猎人。

王后对猎人说:你向南笔直走三千里,会看到一座大山。

进山后走两天,就到那头大象住的地方了。你在路边挖个坑,再剃去须发,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躲在坑里把它射死,把它的牙给我截下拿来。

猎人照着王后的吩咐,到大象生活的地方,果然把大象射中了。

象王见是一个出家人射中自己,便问:你为什么要害我呢?

猎人说:我想要你的牙。

象王说:我实在痛得受不了了。你想要象牙就赶快来拔,否则,也许再过一会儿,我会改变主意,不但不让你拔牙,还要杀死你报仇。

猎人连忙上前,把象王的大牙一一拔下。

象王又叮嘱说:你快跑,注意别留下脚印!以免别的象知道后,顺着脚印来追你。象王害怕其他大象听到声音后赶来,会危害出家人,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直到猎人走远了,它才禁不住大声呻吟起来,后来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去,投生到天上。

群象听到象王的悲鸣,急忙赶来,但象王已经死去。群象看到象王的惨状,大叫起来:是谁杀死了我们的大王?抓住他!抓住他!

可是四处寻觅,也没发现凶手的踪迹,大家回到象王身边,苦苦哀泣来。

再说猎人取回象牙,交给国王。

国王一见象牙,只觉得浑身一阵哆嗦,牙齿也吓得格格作响,没有勇气伸手去接。

王后刚伸手接过象牙,突然天上响起一记惊天动地的霹雳,王后口吐鲜血,顿时死去。

据《六度集经》卷四《象王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17页。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禅·看开:世上最要不得的是随意生气

佛教故事:禅·看开:世上最要不得的是随意生气

世上最要不得的是随意生气如果你问别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的人会说为了快乐,有的人会说为了幸福,有的人会说为了成功但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活着是为了生气的。没有谁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生气玩儿的,但很多人...

达真堪布:把握当下还债的机会

达真堪布:把握当下还债的机会

达真堪布:把握当下还债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遇到有人骂我、打我、欺骗我、伤害我,或者别人恩将仇报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时候我们会烦恼痛苦?其实这都是不应该的。 若是你懂得并深信了轮回和因...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优婆塞戒经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优婆塞戒经卷第一集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陀林中阿那分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作的重罪,也就是自性罪和佛制罪,就没有办法成为堪能容受甚深教法的法器。」

忏罪法门中,最殊胜的是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的修持。

过去印度论师也写了许多如何去除根本堕罪的论本,也写了各种还净的方法,如果我们犯了一些小罪业,但放着不处理的话,随着时间过去,罪业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处理。

在密乘中常提到根本堕罪,如果犯了密乘根本堕罪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很容易犯,经典中也提到,如果违犯了,那会堕无间地狱很久很久,久到大乘上根利器的人都可以成佛了,可见真的很久。但如果可以发自内心的、心口如一的念诵「百字明咒」,一切密乘的根本堕罪都可以清净。

虽然罪如江河,修持「金刚萨埵」仍能还净

接着法王引用《了义炬》中关于「金刚萨埵」净罪功德的开示(P131)说:

阿底峡尊者曾说,密乘戒是非常容易违犯的,如果一个宝瓶,你没有净观而把它当俗物(这就违犯了密乘戒),因此就像阿底峡尊者的比喻,曼达盘擦干净了,随便一摆还是很容易沾染上灰尘一样,违犯密乘堕罪就是这样容易。有弟子问说:「不是说密乘可以一生成佛吗?如果这么容易犯堕罪,怎么成佛?」阿底峡尊者说:「别担心,我们金刚乘有金刚萨埵忏罪法门,就像牧羊人用投石带投石,可以一下驱赶成群上百的鸟群,念诵金刚萨埵也可以净除无量的罪障。」

菩萨利他要走更长的路,所以需要忏罪法门

过去一些智者也说,一个行者如果本身具有别解脱戒的律仪戒,接着又受大乘菩萨戒,后来又受密乘戒,那么之前的律仪戒就会自然归属成为后面戒律的一部分。因此,这时如果这位行者违犯了菩萨戒或密乘戒,但能如法忏悔恢复的话,同时已经成为一部分别解脱戒的律仪戒,也自然能够恢复。

虽然每一个戒法,都有各自还净的方法,但是就像这里智者所提到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一方面来说,菩萨戒比律仪戒难持守,密乘戒又比菩萨戒难持守,但也因为如此难以持守,还净的力量也变得殊胜,因此例如菩萨戒、密乘戒等等上部戒还净恢复了,下部戒自然跟着清净、恢复,所以不用因为戒律难以持守而害怕受戒。

经典中也记载,一位具有菩萨戒的行者,如果他犯了别解脱戒的根本堕罪或者波罗夷罪,而他心中的愿菩提心戒还具备,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位行者可以再在所依的三宝前透过忏悔而恢复别解脱戒,但这样的说法是不见于律典当中的。总之,所谓菩萨,因为他要利益无量的众生,他要用无量劫的时间积聚资粮,净除罪障,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不能因别解脱戒律仪上的违犯,而让他停滞而裹足不前,妨碍利益众生的长远利益。所以,对于菩萨有如此特别的开许。

这是从个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从整体佛教来说,能依佛制的律典来行持是最好的。总之,这里要强调的是,如同祖师们所说,戒律并不容易持守,但还是有着甚深、不可思议的净罪法门,因此如果能够如法忏悔还净,这样就不会对于受戒、持戒感到害怕。

祈愿法会期间,最好能诵六亿遍「百字明咒」

但还是想跟大家多借五分钟,有些话想说。大司徒仁波切的总经教师曾告诉我,如果在祈愿法会期间,能持诵六亿遍的百字明咒是非常好的,我想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可能很难念到六亿遍,但这次人很多,一起念几百万遍是可能的,所以我们能一起共修金刚萨埵是非常好的。

连阿底峡尊者都说,他违犯的密乘堕罪如雨般降下,那我们更不用说了,我们犯的密乘堕罪简直是如江河一般流个不停。因此,相信在知道过错,带着后悔之心,如法修持金刚萨埵法门、持诵百字明咒净罪法门之下,我们的三昧耶戒得以清净,珍贵的噶举传承也因此而兴盛弘扬。

请大家一定要记得,观修本尊时最重要关键,就是:当你在修持某本尊时,这一个本尊,他并不是独立的本尊,完全不是,你要深刻记得,他的本质就是十方诸佛的本质,本质是相同的。

就好像一个很大的瓶子能够装下很多东西,同样每一个本尊都足以容纳一切本尊,结合一切的功德与加持,因此本尊具有十方诸佛的自性,自然具备十方诸佛一切的功德与加持,不然若起了分别,而产生「皈依此尊而不皈依其他尊」等想法,就违反皈依戒了。因为当我们说「皈依」时,我们是说「皈依佛,两足尊」,而「佛」就是代表「所有具备断证功德者」。同理,当谈到本尊时,重点是他们的功德,而不是在外相上做分别,而有「我修的是那尊白色的本尊,不是这尊黑色的本尊」等等争论,那些都只是外在的形象,所有本尊都是一样的。

把握一座法,就有机会圆满三大劫功德

按照金刚萨埵的修持仪轨,会观想先放光供养诸佛菩萨,再布施一切众生;或者先下施再上供,这样也是可以。总之,此处的重点是,在观想放光时,是圆满了上供下施的部分。

事实上,此处有一个重点,也就是当你如法修持,懂得要点而修的话,其实就可以在这短暂时间、在这一座法中,圆满显乘提到的三大阿僧祇劫所要累积的无量功德。相反地,无始以来就一直在轮回,如果无法抓到要点,再怎么修也不会有太大用处,恐怕还是会继续轮回下去吧。

想要成为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

出家女谈往事

出家女谈往事

古时候,有一个窈窕的女子,身材丰满,面目秀美,姿容温雅,却在一座寺庙中出家修道。当时,有人对此不太理解,就问:“这女子如此漂亮动人,应该在凡世中生活,为什么要出家呢?”女子听到这种话,就讲述了下面的...

【佛门观察】为何众生看不见佛陀相好光明的“三十二相”?

【佛门观察】为何众生看不见佛陀相好光明的“三十二相”?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诵偈语。其中,“相好光明”是用来形容佛陀报身的庄严殊胜相。1、佛陀报身示现于何处?稍有佛教基础知识者皆知,佛陀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