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法海搜珍:野老迷宝(出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野老迷宝(出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经文】昔有贫穷孤独老人,无业资生,偶得一斧,乃是众宝之英,老人不识,持斧砍树株卖之,藉以活命。砍斫既久,斧渐消蚀。适有外国大贾客,名曰萨薄,见斧,识是异宝,便问老人,卖此斧否,老人言:『我仗此斧活命,不卖。』萨薄曰:『与汝绢百匹,可卖矣。』老人不答,萨薄复曰:『与汝二百匹。』老人怅然不乐,萨薄曰:『嫌少可益,何故不乐?』即与五百匹,老人大哭,萨薄复曰:『绢少再益,何以啼哭?』老人言:『我不恨绢少,恨我愚痴,此斧本长尺半,砍树消损,余有五寸,犹得五百匹绢,是以恨耳。』萨薄复言:『勿须遗恨,今与公千匹绢。』即便立券持斧去。斧所伐薪,烧之,尽成珍宝。

【译语】昔有老人,独身没有妻子,又甚贫穷,不知那里弄来一柄斧头,这斧乃是一切珍宝的精华所结成,老人不识,认作平常斧头,把来砍些树枝,当柴薪卖,将就度日,那斧天天砍柴,砍钝了磨,磨了再砍,年深月久,已磨去一大半了。那天来了一位外国大商人,名叫萨薄,见了这斧,识得是异宝,便问老人卖不卖,老人说:『我靠此斧砍柴度日,不能卖。』古时不用钞票,凡是大数目的交易,往往用绢匹作代价。萨薄听老人这样说,便道:『给你一百匹绢作代价,你有了这许多绢,可以别作生计,何必辛苦砍柴,柴又卖不出多少钱,这样,可以卖了。』老人不作声,萨薄道:『给你二百匹卖不卖?』老人仍不作声,却皱着眉,露出不大快乐的样子。萨薄道:『你还嫌绢少,我可以增加,为什么不乐?这样罢,爽快给你五百匹。』不料老人放声大哭起来,萨薄忙又安慰他道:『嫌绢少,可以加,为什么啼哭呢?』老人道:『我不恨绢少,我恨我愚痴,不识宝斧耳,这斧本有一尺半长,被我把来砍柴,常常钝了要磨,磨蚀了大半,如今只剩五寸,还值五百匹绢,倘我那时不用砍柴,径卖这一尺半的大斧,得价必钜,如今早成富翁了。』萨薄道:『你不用追悔,我竟给你一千匹绢罢。』便立券成交。萨薄持斧而去,此斧所砍的柴,烧时尽变成珍宝。

【译义】『人身难得,东土难投,佛法难闻。』我们僥幸得了人身,僥幸投生东土,又僥幸得闻佛法,该怎样欣喜,怎样宝爱,怎样利用这难得机会而勇猛修持呢?惜多数人不知此理,只管求利图名,一辈子钻营奔竞,莫说名利不能必得,便是得了,又有什么好处?名人还不是一样吃饭出恭睡觉?富人的饭能不能两餐一起吃?富人的衣能不能两套一起穿?无常一到,一些也带不去,却带了钻营奔竞以及享用时的罪业。三涂苦果,长劫难超,这还是浅一层的说法,说深一层,则无论富贵贫贱,本来幻妄,如虚空华,人们不知是幻,认以为真,尽在幻妄中拼命努力,是以生死轮回,永难超脱。譬如戏剧演员,上台时把剧情认为实事,反忘了自己本来面目,何处是本来面目?下台卸去化装时便是。演员但知演戏,忘却本身,便是愚痴。若做人但知妄幻的人生,忘却自己的佛性妙明真心,一样是愚痴。而且演戏太认真时,于本身初无损害,做人太认真时,却使妙明真心愈昏蔽而不能显现,其愚痴更甚于演员也。故世人不知利用此身以学佛,但以奔竞名利,虚过一世者。比喻起来,真像野老得斧而不知宝,但知斫柴博微利耳。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男人这几种行为,说明他们不想真分手

男人这几种行为,说明他们不想真分手

很多男人在分手之后,内心其实都是非常痛苦的,他们平时一直是宽容忍让的态度,但却因为一次忽然的爆发,导致女朋友伤心离去了。但是,在分手之后,下面这几种行为,往往都是男人不想真分手的表现,这或许可以作为...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四品后面的偈颂,我们学到科题是「如佛救苦」,我们把这首偈读一读: 【亦如过去无量佛...

制作视频产生烦恼,引发了我的思考

制作视频产生烦恼,引发了我的思考

这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和一位师姐讨论视频的情况。“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可终于成正果了。”师姐说道。“这一路上多亏有师姐的帮助,要不再有九十九难也成不了正果。”我感慨地说。时间好快,想想这一个月马上就要...

《华严经》第八十一品《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第八十一品《普贤行愿品》

大乘佛教有三部经,被称为经中之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被推崇备至的是《华严经》。《华严经》不仅被称为经中之王,而且被称为王中之王。  《华严经》是佛悟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经中...

法云法师文集:人生如此

法云法师文集:人生如此

人生如此法云法师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人生的感触大都充满忧思和伤感。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蔡琰则言: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李白又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苏轼的名句:人生踪...

星云法师:持戒的开示

星云法师:持戒的开示

有的人因为怕持戒不自由,怕犯戒,就不敢受戒。其实,在佛教里面,戒律包括的范围很广。持戒个人可以升华,可以净化,可以进步;假如你犯戒了,也有很多的方法让你减轻,比如,忏悔就可以消灭罪业。你说我干脆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