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佛经有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也有很多人知道有“重罪轻受”这么一回事!

但当很多学佛者身临其境面临困难逆境时,常常会怀疑是否学佛方向对了,甚至退失道心怀疑是否该学佛?

所以当我们遭遇困难逆境时,不妨多看看佛经怎么说,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破迷开悟!

============1、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

。。。。。。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得无垢女经》

除恶菩萨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众生有恶业行应受报者,

彼见法故现世轻受

。”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若彼复能经一日夜。受持斋戒诵此咒心。

所作罪业现世轻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所住之处人非人等不能损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

或转重恶现世轻受

《佛藏经》

教离杀生舍其杀业。于佛法中而得出家无有障碍。得出家已近善知识得沙门果。

是人现世轻受罪报

。不障圣道得免三涂。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若复此人由先恶业。财命色力内外所资悉皆短乏。所求不遂亲爱别离。国土荒残王贼衰难。

由此经力现身轻受

。或暂头痛或得恶衣恶食。或遭骂詈及余毁辱。往诸业障即自消除。

《大宝积经》

时,无垢施女谓离恶趣菩萨:“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诣舍卫城,愿令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

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

。’如来说业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业可速断耶?若可断者,则违如来所说;若不知云何而能轻受速断?若能断者,于无主法中汝则是主,若能断者亦当能不断。”

离恶趣菩萨答无垢施女言:“我以愿力故能令

轻受速断

。”

离恶趣菩萨,作是念言:“我当令舍卫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

现世轻受,速脱苦恼

。”

============2、如何识别重罪轻受?如何转重罪为轻受======================

修身、戒、心、慧方能转重罪为轻受,不要把全部的不如意都误认为重罪轻受了!

《菩萨善戒经》

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狱报人中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

若有修习身、戒、心、慧

,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

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

。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氎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华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瞧这一家子

瞧这一家子

庞蕴居士未习禅之前,之所以名满湖湘,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名流风仪,另一方面因了他的乐善好施。老父给庞蕴遗留下万贯家资,他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找上门问他乞助,他都不会让你空手而归。天长日久,穷亲友们摸清了他...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无始无终的观点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思想基础。若转世的观点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础就会产生动摇。因此,对生命转世的问题,要从逻辑推...

中国名人故事:顾横波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顾横波的故事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1619年-1664年)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不过也就一碗饭!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不过也就一碗饭!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里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师父闭着眼睛,隔了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刚回...

念经咒或念佛的基本仪轨

念经咒或念佛的基本仪轨

念经或念佛本无标准仪轨,为解决初学者的困惑,特整理基本仪轨,仅供参考。  准备:先在佛前供净水,花、果、灯、香  一、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

禅宗大德故事:珍惜现在

禅宗大德故事:珍惜现在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