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肉类消费量为何大跌12.2%?

美国的肉类消费量在快速增长后,其下降的速度比任何人预料的都快。为什么呢? 以下几项就是原因。

“食肉者之王。”这是经济学家杂志就四月份全球人均肉类消费量给美国人的名号。全世界只有卢森堡的人均肉食消费量更高。事实上,几乎自二战以来的每一年,美国的人口都在增长,而我们饲养并宰杀以食的动物数量也在增长。纵观我们的历史,我们人均消费的肉量在稳步增长。肉类消费量的增加,让越来越多的农场动物离开土地,被迫在集约式农场中生活。用最客气的话说,过去的半个世纪对农场动物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日子。

不过这是指的五年以前。从五年前开始,美国的肉类消费量开始了俯冲,精确地说,是前所未有的12.2%的大下跌。在同一时期,美国的人口却增长了数以百万计。但因为人均肉类消费量的下降,我们每年养殖并杀死的农场动物减少了几百万头。这也就是说,这个数字跟历史的趋势相比,必须忍受非人道的工厂化养殖的动物数量少了几百万。  

  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一趋势?

  我们不必亲自追究这一急剧下降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请教专家。 CME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之一,也是道琼斯指数的拥有者。CME在自己发行的分析中指出:饲料成本增加提高了动物产品的价格,他们也指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非政府机构从环境,社会公正和动物权益的角度在有力的反对肉类消费。我们应该说的是,肉类消费到现在才下降,才是不可思议的事呢。”

没错。人选择少吃动物,不只是为了省钱,虽然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支持这一观点的迹象比比皆是。

阿堪萨斯州的研究得出结论,动物保护运动已经切实地减少了对家禽和猪肉的需求。国家餐饮新闻发表了题为“素食品牌颇受消费者青睐,销量见长”一文,此文报道了无肉饮食的增长。全球食品业咨询服务的宣传中明确表示:大批量的肉类生产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在“影响消费市场。”就像今日美国的3月金榜文章总结的那样:“无论是由于价格的上涨,对环境的关注,或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美国人吃的肉减少了。”这一压力无论在哪里都能感觉到。我们对肉食的过度消费在几十年来第一次开始得到遏制。

  一个大惊喜!

  有趣的是,这些数字和头版头条的新闻却不是因为有了更多的素食和纯素食者造成的。去年一个全国性的民意测验发现,素食主义者在美国的数量保持在5%左右。但同样的调查发现,有高达16%的人现在在超过一半的时间吃素。换句话说,将5千万人归入所谓的“弹性饮食者”一类,那么,肉类消费量的下跌就不难解释了。换句话说,美国人可能不完全对素食主义趋之若鹜,但数以百万计的人决定美国饮食中动物产品不需要含有这么重的比例。任何一位关注动物痛苦,关心这个地球或公共卫生的人应该能够同意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肉类消费的下降有助于减少对作为食物的动物的饲养,在这一同时,改善对农场动物的处境这一努力也很成功。事实上,在10年前,没有任何一州因为对动物福利的关注而禁止标准式的工厂化养殖。至今却已有九个州通过法律禁止了以下做法:如将猪,牛,鸡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切断奶牛尾巴,为鹅肝而灌食。越来越多的大型零售商也要求他们的供应商为农场动物提供更好的处境。

  重要步骤

  就在几年前,美国保持其肉食动物之王之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任何理性的旁观者来说,肉类消费量的大幅下滑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借用纳尔逊·曼德拉的话:“事情做成之前看上去似乎总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趋势不是自动达成的。这一趋势是由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包括成千上万的动物,健康环保主义者的辛苦努力,将这一趋势往更人性化和更永续饮食习惯的方向推动。数十亿的动物得以幸免痛苦的工厂化养殖生活,有一部分是由于他们的努力。这一成就毫无疑问是历史性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动物保护的路还很漫长。但我们在最近几年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这些步伐在五年前很少人认为做得到。但正如已故动物活动家亨利斯培拉喜欢说的,继续将花生向前推,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会性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三)

会性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三)

戊三、列上首名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陀。一千多人,无法一一列...

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胎娠差别类

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胎娠差别类

第三卷 决疑论 胎娠差别类胎娠差别类(十二问十二答)问:男女没有交合,就不会生育子女,交合之后才有身孕。请问来投胎的人,是天天守在父母身旁,等着交合时入胎呢?还是偶然遇到了,于是就入胎呢?答:业报因...

佛在面前

佛在面前

  佛在面前  法身非变更,亦非非变更;诸法无变更,示现有变更。  《六十华严经卷十四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  此偈是说,佛的肉体,也有生老病死,佛的法身是永不变更的,然则一切变更的现象也并未离开...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具体谈到了这个修习的要领:“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和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

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只是抗拒而不是贴近它,那就失去了观察它们的时机。所以,当贪爱、嗔愤、焦虑、昏沉等现起的时候,禅修者能否在那段较短的时间内定住在当中而不抗拒,则是禅修的关键。

定住、观察而不抗拒回避,训练出这种能力非常困难,但它对禅修至关重要。修行者能否与当下生起的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并能保持谨慎细心的态度去观察,则是修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这项能力被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它,贴近身心,这给进一步的修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会障碍修行者贴近身心,例如,当遇到生气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情形,修行人不应该如此;可以想见,一位修行者如果这样认识,接着他一定会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大多数时候,这种回避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如果禅修者如此处理情绪,他就很难与真正的负面情绪直接相处;如果一直不能贴近内心生起的情绪,只是一味地回避与抗拒,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原则就无法落实在禅修中。

对于修行者而言,当生气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直接面对它的态度。不能让这种情绪一再的膨胀,最终引发愤怒;也不能回避生气,而采取压抑逃避的态度。当你能真正面对负面情绪时,它会在那里停止下来,这时,就给观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只是习惯性地抗拒与回避,禅修者就没有时间观察这些情绪,他的心只会随着这些情绪在爱与恨之间起舞——这就是所谓的贪嗔模式。

生气(我们以生气为例)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安于其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些禅修者修习了很长时间,他依然会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这些负面情绪。不论当下内心展现的是什么状态,禅修者必须安住于其中,这是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前提,但是,安于负面情绪之中,既不符合一般人的理念,也不是稍加修习就可以达到。然而,对于实际的修行者来说,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安住于当下的能力越强,他就有能力进入更深的禅修,这种能力可以引领他接近心的本质,进而体验心的真相,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禅修的本质是与身心相处,藉此看清它们的究竟实质。贴近身心,是为了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贴近身心的标准是,你能够接纳身心的各种情形,而不排斥——这是进一步禅观的前提。

一旦能安驻在身心的当下,你就有条件进入更深的禅修领域。放松地与当下的感受相处,而不做任何主动分析——禅修就成为了解身心本质的过程。你面对的只是原本的东西,而不是以心造心,假造出来的事物。例如情绪,我们不说它们是什么,也不排斥它们,我们安住在其中,了知它们,然后会发现它只是无常的事物: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当你能看到这一点——无常,你的执着就开始松动,你才可能开始放下那些与生俱来的错误认知。

当禅修者能够时时刻刻留意到当下的诸多内心情形,即他能做到“留意当下”,他才可能会体验到情绪的“无常”特性,留意当下的能力中含有定力的成分。有些禅修者会认为,定力就是紧闭双目,安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面对禅修对象时的安住能力。

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在他所要观察的目标上,这种面对五蕴身心时的稳定度乃是真正的定力。不论生起什么现象,昏沉、睡眠、生气、愤怒、焦虑与各种念头,禅修者都有能力安稳地定住在那里,如实面对,这是定力的本质展现。

禅修时,如果感知到情绪生起,必须专注于它,即使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情绪,禅修者也应该竭尽全力,以精进而勇猛的精神定住于其中,并进行觉知。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与超乎常人的定力。当情绪、感受、念头等来临时,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其中,不排斥不回避,只要有能力稳定在这一点上,他就可以进入更深入的身心领域,以了解实相。

我们多以负面情绪为例,因为人们的内心最容易排斥负面情绪。例如,当焦虑出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担忧,然后找出理由,要消除这个情绪。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地安住在这些情绪当中是多么困难的事。表面上,我们是在对治它,其实,这是禅修者不能面对它而采取的逃跑策略。多数情况下,禅修者一再地采用回避或逃跑,或者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不但错失了观察身心的好时机,也是修行一再地与身心的本来面目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当不喜欢某些情绪时,人们会给自己找出诸多借口,然后理所当然地产生排斥心理,人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模式。当禅修者很有经验时,他才能看到自己内心一贯采用的手段,它不停地给自己找借口,然后采取行动。不找理由,只是安住在原本的身心现象当中,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越有经验的禅修者,越能发现完全安住在当下的能力很不容易获得。

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人们会自然地生起抵抗,或者回避逃跑,这已经是人类潜在的本能,禅修,正是要离开这两种情形。对于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修行者,首先要发展出安住当下的能力。

如果不能摆脱拒抗与回避这两种力量,禅修者就无法真正接近心的本质,也就无法纠正对身心的错误认知。如果禅修者持续地重复着对身心的错误认知模式,他就无法从痛苦烦恼中完全摆脱出来。

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即使安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也是与身心共处的时刻,这种时刻才是真正发现真理的时刻。在禅修时,心理上清净与否,情绪上有没有波澜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禅修者是否真正平稳的安住在各种心理状态之中。各种感受层出不穷,念头不断涌现,而禅修者能够在这些情形中安住不动,这是一项重要的禅修能力。希望自己在今生有所成就的修行者,需要长期磨练这项能力。

清楚了知的原则、安住当下的能力!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

不修行,命中的福禄、寿命都成定数!

不修行,命中的福禄、寿命都成定数!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福主求助:老公可能出轨怎么斩老公桃花

福主求助:老公可能出轨怎么斩老公桃花

近日有福主像道长求助,说老公可能出轨,问道长怎么斩老公桃花。近两个月感觉老公异样,查电话记录发现和一个女的电话联系频繁,每天十几个电话,通话时间也长,最后也见过那个女的,他们两个都说什么事也没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