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净心得道缘

净心得道缘

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环境清幽雅致。

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佛陀这位圣人。一日,她们聚在一起,相互告言:「我们今生得此女身,从少至老為诸多不自由所繫缚,人命短促有如朝露,朝不保夕,无常逼迫甚不如意,倏忽即亡。我们不如前往东南海的香花臺上採摘香花,祭祀梵天;并且精进持斋,祈求来世投生梵天,长寿不死,且得自在,远离忧苦。」言毕,婆罗门女立刻备齐各类供品,至香花臺斋戒祭祀,企求梵天降临,满其所愿。

这时,在舍卫国的世尊,以神通力得知此五百女的心愿,其心虽同俗人,追求有為生灭之法,然其善根深厚,仍可前去度化。于是世尊带领大眾弟子、菩萨及天龙鬼神,飞升虚空,来到海中的香花臺,并且端坐于大树之下。五百婆罗门女顿时為这突来的异象所震慑,以為是大梵天王被她们的诚心所感动而慈悲降临,个个欢喜无比。此时,随佛同来的天人告诉她们说:「其实在妳们面前的不是大梵天王,而是更尊贵的三界导师──佛陀,他以清净无為的佛法,度化了无量的眾生。」

婆罗门女听了,立刻恭敬地顶礼佛陀,并且祈求:「我们因垢染深重,所以今世生為女人,希冀佛陀慈悲加持,能令我等投生梵天。」佛陀说:「你们因宿植善根,所以今日才会发此愿心。世间有二件事昭然不隐,一是人间受苦、天道享乐,為善得福、作恶受殃;一是世间的快乐属于有為、有漏的福报,报尽还要堕落,令人烦忧,唯有寂灭无為的涅槃之乐,才是最究竟的快乐。」佛陀更进一步為其说偈:「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断魔华敷,不现死生。见身如沫,幻法自然,断魔华敷,不现死生。」

五百婆罗门女至心听受偈语,善根成熟,即发出离心,顿时,头髮自落,法衣著身,皆现清净比丘尼相。她们思惟著法理,凝然入定,烦恼断尽,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阿难尊者见其因缘殊胜,于是请示佛陀:「婆罗门女以何功德因缘,得值世尊前来度化?」世尊告诉阿难及在场大眾:「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长者,家境富饶,拥有五百位夫人、綵女。可是长者生性多疑善妒,家中门禁森严,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出入,就连夫人们欲前往礼拜供养佛陀,长者都断然拒绝。直至一日,国王举办盛大的宴会,召请所有大臣入宫同欢,从日至暮歌舞不歇。五百位夫人、綵女见机不可失,趁著长者入宫时,前往拜见迦叶佛,并且聆听佛法。她们虔诚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与恶人相伴,所在之处恆遇有德圣者。来世有一释迦文佛,愿我等皆能在其座下出家修行,奉行修道。』」

佛陀告诉阿难:「当时的五百位夫人、綵女,就是你们眼前的五百比丘尼前生,因為愿心至诚恳切,因缘成熟,自然得度!」大眾闻毕,咸皆欢喜讚叹佛法广大,一念至心,功德不可思议。

佛性本无男女之相,如真空湛然无染无着,但因众生烦恼尘垢,如云罩月,不能彰显。因果法则首重「因心」,但教念念返本还源,觉今是而昨非,发善愿、发大愿,生生世世以愿导行,因圆果满之时,人人皆可顿悟本具的家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殿堂仪规、敬法、敬僧、四威仪

殿堂仪规、敬法、敬僧、四威仪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一)进...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农民父亲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农民父亲

农民父亲他来自农村,学的是医学专业,上了几年学,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他上没了。医院不好进,没钱也没关系的他,混了几年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卫生员。一辈子土里刨食、对他寄着太多希望的老父亲为此很着急,从百...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四、农夫清净心供养佛,土地变成黄金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四、农夫清净心供养佛,土地变成黄金

四、农夫清净心供养佛,土地变成黄金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一位贫穷的农夫住在城郊祇陀园附近。农夫每天都是一大早准备好种田的工具,起来到田地里干活。每到中午,因为田地离家有一段距离,因此他的妻子便把午饭...

好水泡好茶 | 泡茶时的水讲究

好水泡好茶 | 泡茶时的水讲究

好水泡好茶 | 泡茶时的水讲究 泡茶的水温及水质都很有讲究;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

净土法门法语:前世因果

净土法门法语:前世因果

1 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父母与他一定有缘。缘很复杂,最重要的有四大类;这四类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2 如果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来的,对面遇到也不相干,也不认识。所以人与人之间...

有缘有故才有爱有恨 ; 无缘无故爱恨无存

有缘有故才有爱有恨 ; 无缘无故爱恨无存

学佛修行者的基础《世法哲言》(三)爱恨和合而生,汝爱之彼必见之、闻之、忆之,三者必居其一也,弗具一之因,其念无存,焉具其爱,恨缘亦復如是。爱与恨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有缘有故的条件下才会產生,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