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故事:黎军支证果

黎军支证果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法则不是天龙鬼神、诸佛菩萨所加诸于人,乃自作自受。然而因缘曲折,往往非凡夫肉眼所能明了。世人受苦时怨天怨地,享乐时又志得意满,骄纵自恣,都是因为不明因果道理,执着我与我所而起无明惑业,最后便在作与受之间轮回不已。

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的妻子產下一名男婴,不但容貌丑陋,身体还散发出浓浓的恶臭。虽然如此,婆罗门夫妇还是对他疼爱有加。不过令人头痛的是男婴只要一靠近母亲,母乳就会发酸发臭,根本无法饮用,所以他们只好向外寻求哺乳者。婆罗门寻觅良久,几乎找遍全城可哺乳的妇女,结果没有一个例外!眼看著孩子一天饿过一天,婆罗门夫妇决定以酥蜜涂在指上,一点一滴的将他餵养长大,并且為他取名作「梨军支」。

然而,梨军支长大后,父母相继去世,家道逐渐中落,他也沦落以乞食為生,始终无法饱足。一日,梨军支看到比丘威仪庠序地进城托钵,而且皆满钵而返,不禁好生羡慕,心想:「我应该跟随佛陀出家修行,这样子或许就能得到温饱。」梨军支到了精舍后,向佛陀表明出家的意愿,佛陀也很慈悲的对他说:「善来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梨军支立刻现出清净的比丘相。从此以后,他日夜精进,思惟法理无有懈怠,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

梨军支比丘每次出外托钵,总是空钵而返,比丘自知福报浅薄,必有前因,甘心甘受。一天,梨军支比丘经过佛塔,看见地上有少许污秽,便发心洒扫令其洁净,结果当日乞食竟满钵而返。梨军支比丘欢喜地告诉大眾今日的境遇,并且表示:「从今以后,眾僧塔寺皆由我来发心打扫。」因為修福的果报,所以梨军支比丘日后皆能饱食,不再受饥饿之苦。

这天,梨军支比丘稍晚起床,舍利弗尊者正好带领他的五百位弟子前来拜见佛陀。尊者见到佛塔无人打扫,便顺手整理乾净。梨军支比丘醒来后,见福田已失,悵然地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我今天又得饥困一日了!」舍利弗尊者知道原因后,心生不忍,想到今日将会外出应供,于是对他说:「不要担心,今日你随我应供,一定可以吃饱。」但是天不从人愿,当日斋主夫妇发生口角,闹得不可开交,把营办斋供的事忘得一乾二净,所以他们只好饿著肚子回来。隔日,舍利弗尊者又再带著梨军支比丘前往城中长者家应供。这次,参加应供的比丘皆获得丰盛的斋食,唯独遗漏了梨军支比丘一人。他大声地说:「我还未得供养!」主人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听见,于是梨军支比丘只好又饥饿地走回精舍。

阿难尊者知道了以后,安慰他说:「明日我将随佛陀去应供,一定帮你带食物回来。」第三日,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到了斋主家,竟然也忘了取食之事,空钵而返。阿难尊者深感歉疚,对梨军支比丘说:「请您再忍耐一日,我明天一定不会忘记!」第四日,阿难尊者念兹在兹,果真带回一钵饭食,但在回程途中,突然从路旁窜出一只狂吠不止的恶犬,穷追阿难尊者不放。不得已,阿难尊者只好将食物丢下才得以脱身。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听完这一连串的经过,隔日便自告奋勇外出為梨军支比丘乞食。回程时,為避免在路上遇到障碍,他更展现神足通于空中飞行。本想这次一定可以通行无碍,说时迟,那时快,空中竟飞来一只大鹏金翅鸟,瞬间抢走目犍连尊者手中的钵饭,并且将它扔进海里。

舍利弗尊者听完目犍连的叙述后,心想:「事情既因我而起,乾脆明日再由我出门试试吧!」第六日,舍利弗尊者战战兢兢地捧回一钵饭,高兴地前往梨军支比丘的住所。他才刚到门口,房门就自动关上,怎麼开也开不了。于是舍利弗尊者运用神通力进入房内,就在梨军支比丘伸手接钵的那一剎那,一不小心竟失手滑落,结果钵直堕地底。舍利弗见状,再以神力取回钵食,交与梨军支比丘。好不容易拿到食物的梨军支比丘,正準备好好坐下来食用,却又发现自己竟然张不了口,一番折腾下来,直到过了用斋时间,才又恢復正常。

结果到了第七日,梨军支比丘还是没有食物可用,他深知自己过去罪业深重,于是生大惭愧心、大懺悔心。為免世人讥谤,故于四眾面前餐沙饮水,了此业报,即入涅槃。眾比丘见梨军支比丘的因缘甚為奇特,于是请佛开示,佛陀即為大眾解说梨军支比丘的前世因缘。

过去无量世前,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帝幢佛」。当时城中有位瞿弥长者见帝幢佛带领弟子游行教化,威仪庄严,心生欢喜敬信,于是每天请佛及眾僧到家中应供。即使后来瞿弥长者往生,妻子还是一本初衷,供养不歇。但是长者的儿子是个慳吝之人,看著母亲不断供养三宝,深怕家财会被母亲散尽,于是开始限制母亲的饮食。长者妇见儿子不孝,只好暗自积聚财物、饮食来供养佛陀及僧眾。后来,儿子发现母亲的行径,怒不可遏,不但将她囚禁起来,还不提供饮食。直到第七天,奄奄一息的母亲向儿子哀求道:「给我一点食物吧!」忤逆不孝的儿子冷酷地回答:「你不是吃沙喝水就可以生存吗?為何今日又要跟我索求食物呢?」于是头也不回地扬长离去。孱弱的母亲也因此被儿子活活饿死。

长者子因為犯下五逆重罪,死后堕阿鼻地狱受无量苦,苦难受尽转生人间,仍感丑陋贫贱饥困的果报。但他也因过去生曾供养佛,故能以此福力得遇如来,出家修行,得道证果。

眾比丘听完开示后,各各发起道心,誓对佛法依教奉行。

修行当慎举念,欲出离生死,当从念念分明作主开始,待三业清净,定能圆成佛道。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问题:第三课、文史

佛教问题:第三课、文史

第三课 文史一、何谓「本生故事」?本生,又作本缘、本生谭、本生谈等。主要记述佛陀于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萨道的故事。汉译经典中,属于本生类有:《六度集经》、《譬喻经》、《贤愚经》、《杂...

印祖故事:南亭法师请开示,印公主张唯念佛

印祖故事:南亭法师请开示,印公主张唯念佛

民国十五年(1926年),南亭法师在常州清凉寺清凉佛学院当助教,在暑假期间,与监学孝光法师和孝光法师的徒弟湘兰,三个人一起朝礼浙江南海普陀山,大家在在印光大师关房门外,拜求老人家开示修行的要领。大师...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别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

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别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顺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即使没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过失,自然就看不到别人的是非、过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

1、平等心

就是无分别心,例如佛陀视每一个众生都如佛子罗睺罗;如果我们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就是平等无差别的心,就不会见到人家的过患、善恶。又如别人的身体上害了一个疮,“好髒喔!好难看喔!”你会讨厌。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个疮,你不但不嫌弃它,还会好好照顾它,替它敷药,替它包扎,因为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间,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2、慈悲心

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乐;悲能拔苦、除难。就是我愿意帮助你去除困难,去除痛苦,带给你幸福、安乐。你用这种慈悲心来待人,别人纵有不是,也会以一种同情心、怜悯心去包容他。中国四大菩萨中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为甚么信徒都欢喜把他供在家里的客厅,或者特地设立佛堂?为甚么每个人都把家里最好的地方让出来供奉观世音菩萨?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慈悲,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无处不可以到达。所以,我们有了慈悲心,做人处事真是无往不利。

3、广大心

就是包容心,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个国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虚空,所以,他是佛陀。弥勒菩萨大肚能容,能容纳好与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宽体胖。

4、空无心

虚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虚空里森罗万象,无所不包;我们的心也要像虚空一样,对于是非、善恶,以虚空的心来看待,用虚“无”的心,空去一切。无,并不是叫我们胡涂,无心是大智若愚,无心里面自有更大的智能包容一切。

5、般若心

般若就是最高的智能,学佛最主要的,就是要开发自己的般若智能,用般若的智能来看世间,处理世间。例如,有了般若,就会明白佛和众生是“二而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经悟道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悟道的佛。虽然悟道有先后,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没有先后分别的。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间的差别现象统一起来,从差别里认识人我一如,就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6、感恩心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时时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来待人,则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来处事,则处处都是净土。例如感谢别人过去说过我一句好话,给过我一个笑容,跟我点过头,和我握过手。别人对我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果能如此,还有甚么可以嫌弃别人,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7、助道心

别人对我好,固然要感恩;纵有不好,将之视为学佛的逆增上缘,自然不会心生不满。如果能进一步发心布施佛法真理给人,帮助别人学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见别人的过患。

8、惜福心

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报,平时要能节俭,不奢侈浪费。因为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太多,不能满足,看到别人有钱,则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会淡泊物慾,自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总之,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参禅,禅不一定要坐着参,重要的是把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禅,能沟通人际、物我的关系,禅能把我们带入到一种满足、安乐、平等的世界里,禅是帮助我们证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们有了禅,自然就不会见到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如何能无视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唯识三十颂》选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唯识三十颂》选

《唯识三十颂》选【题义】《唯识三十颂》是世亲菩萨晚年的著作, 其撰论的目的在于「破执显理」, 彰明唯识中道的思想。 因当时佛教界内存在着不执于有, 便堕于空的毛病, 故世亲造论欲扫除偏执, 弘扬瑜伽...

相比如何挽回女朋友 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

相比如何挽回女朋友 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

女生在感情当中一般都是比较感性的动物,很多的男生往往是大大咧咧的,在日常的相处中很多都会忽视对女朋友细节的关心和呵护,这个时候我们的女朋友难免会感觉到自己不受重视了,再加上日积月累的矛盾摩擦,一个简...

夏季补肾最适宜 5种素食最补肾

夏季补肾最适宜 5种素食最补肾

炎热的夏季,人们总是提不起精神,尤其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每天都是昏昏欲睡的。实际上跟你的肾脏密不可分,是肾气不足引起的,提醒你需要补肾了。夏季补肾适合吃一些食物来调养,下面素食网小编为您推荐5种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