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果真可以“常乐”吗?

曾在一些朋友的家里办公室里看到“知足常乐”的横幅,聊天中或多或少会谈及它。有的会介绍这幅字是何人所书,名气如何,书法的风格,价值几何等等;有的会深入谈到他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也会郑重或感慨万千地宣称其为生活准则或价值观等等。

这个成语经常被引用,而理解却千差万别。众多认知中,有深有浅,有偏有全,有甚者完全曲解这个成语的原意内涵。每每想到人们把一句曲解的名句奉若圭臬而依止,心中不免唏嘘。

“知足常乐”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后逐步被引申为一个成语而广泛采用。老子是借治国用兵之道阐述应止欲知足,免生罪、咎、祸而恒足。现在大多被理解为知道满足就会永久快乐。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影响世界两千多年,至今不衰。千人读,会有千种解读和受用。笔者自知没有足够的学识来评价经典,只想就时下许多人拿自己所理解的“知足常乐”作为至高准则,注解安于现状、消极处世的态度,发表一下个人的浅见。

曾听到过一个“渔夫和商人”的故事。说,一个商人忙里偷闲到海边度假,看到一个渔夫悠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俩人搭话,商人问渔夫:“今天天气这么好,无风无浪,你怎么不出海打鱼呢?”渔夫说:“我昨天出海了,卖鱼的钱够我这两天的饭钱了,干嘛今天要再去辛苦呢!”商人思索了片刻,对渔夫说:“你干嘛不趁今天的好天气出海多打点鱼呢?多卖点钱可以换个大一点的网,可以打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然后换条大渔船,雇人帮你打鱼,打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将来组建个船队,自己不出海,让别人替你打鱼赚钱。那时你会有很多钱,就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夫楞了楞,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商人呆住了,无言以对。

一些人认为渔夫是对的,拿来消解因事业、生活的压力产生的苦闷,心生退意,乃至消极面对一切,慨叹自己所忙所累为何来哉。如果自我劝诫不为无限物欲束缚的话,这故事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可如果把知足当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怠惰处世的理由的话,未免太过消极了。

错误地理解知足常乐,置之于自己的三观,是很多人心态消极却又心安理得的重要原因。大道理作装点,可服己服人。其实,那就是用自己理解的哲言作借口,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怯懦、惰怠,以及对现实的恐惧。只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心理的需求,注解所思所行,自圆其说,自欺欺人罢了!正如渔夫,只知道昨天的收获可以吃两三天,不知道下次可能一无所获,后天可能狂风暴雨,那时要饿肚子的。沉溺于眼前的快乐,得过且过,盲目乐观,岂不知此乐转瞬即逝,不可长久。商人则另走极端,对钱财无休止的追求,只会令贪欲无限增长,有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安心闲适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老子的本意不是消极的,是告诉我们应该“知足而足之”。即是为人行事的“度”,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做的要做足,不该做的要止步。应知道什么是足,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如何实现它并付诸实践,才是真“知足”。真“知足”,生真“乐”。

“知足常乐”含藏深意,值得深思。

“知”,是认知,所知。虔心向先贤圣哲学习是去认知。学习、分析、理解、参悟、断定所获,变成自己的,是所认知。然学海无涯,当以谦卑之心孜孜以求,精进积累,才可得圆满的“知”。切莫让所知成障碍,断了“终知”之路。

“足”,一是足够、终极、究竟;二是满足,以所知所获之“足”生意满,生欣喜。身在山脚下,即便辗转来回,看遍溪石草木,也不能说自己已看尽风光;只有凌绝顶而览众山小之时,另见山外之山,溪外大河之际,才可以说尽览美景;另外,必须知道,我所见始终有限,而景色无尽,此时方可称“足”。那么,人生究竟的境界是什么呢?是无我、涅槃、无碍境!是融于世事而超于世事的解脱。像莲花,生于淤泥长于淤泥却不为淤泥污染;是经过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超然境界。依然生活于世间,依然要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但无论顺逆,无一不坦然应对,不生贪妄计执。如青山不动,任风云来去。

“常”,恒久。有人说是经常,不能苟同。经常只能说是次数多,而不是持续、长久。十年算“常”吗?不算;一生算“常”吗?众多人认为持续一生就是“常”。他们认为,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一生就是“常”。这是不识轮回真相的结果。轮回未现显,自己未亲证,便以所知度未知,将自己的未知当成不存在,断然否定,又不信圣言,所以只看这一生,不知道脱离轮回之外的常境。是“知”上的问题,也是不识真正的“足境”所致。然而,不生不灭,才是真的“常”。

“乐”,快乐。快乐是个人的觉受。是欲望得以满足后的内心喜乐。世间的快乐短暂而难以捉摸,往往伴之以满足后的失落与渴求再次的煎熬。岂不知更有那无烦恼,无痛苦,持续长久的“大乐境”?即便初禅之喜乐觉受也不是世间所有快乐可比的。

把知足常乐当成不为贪欲所牵制,满足所得而快乐,不落于消极怠惰,已经是有益身心的知见了。如能知道、接受真正的“足”境,以“足”境为目的地,并践行追求,不于逆境而退初心,不于小进步而驻足,坚定前行,终将获得那身于“足”境中的恒久无忧的快乐。

这,是真正的知足常乐。

文/常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周末辟谷法分享 休息时间也能在家轻松减肥

周末辟谷法分享 休息时间也能在家轻松减肥

周末辟谷法是针对那些害怕辟谷会影响到工作和学习的人士。如果是超过5天时间的辟谷,产生的不适感会比较严重,持续时间会比较长,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和学习。因此,如果在周末进行辟谷,就可以完全不用...

西葫芦炒京酱豆筋丝

西葫芦炒京酱豆筋丝

材料: 西葫芦一个,切片 、豆筋丝50到80克,加水泡软 、芥花油1汤匙 、蒜2颗,磨成蒜蓉        赤砂糖1汤匙 、保宁醋1汤匙 、甜面酱40克 做法:    1、豆筋丝泡软后,平铺在烤盘上...

蔡礼旭: 我们在洗碗的时候,有没有爱敬存心?

蔡礼旭: 我们在洗碗的时候,有没有爱敬存心?

我们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师父一直强调,要成就这一生的道德学问,一定要扎好德行的根。而扎根当中,师父强调,要学习《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还有《十善业道经》。我们从我们自己做...

达真堪布: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主要是什么?

达真堪布: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主要是什么?

达真堪布:持戒波罗蜜要圆满,主要是什么? 不恼害众生是持戒,这若是在外境上修,在外境上达到圆满,那肯定是要把这些鱼、龟、牛、羊等可怜的受苦众生都迁移到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在世上再也没有一个受害者,...

吉日择时很常见 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 做合适的事情

吉日择时很常见 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 做合适的事情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身边的长辈,凡是在遇到上梁安门、新屋入伙,或者是啊安床安灶、公司开业等字这些日常生活事项的时候,都要进行吉日择时,也就是择吉。择吉是一种方术,这种方术可不仅仅流传于民间,...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

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在佛世时,沙瓦提城(Savatthi)有个制作花鬘团体领袖的女儿,她美丽、聪明又大方,是父亲喜悦的泉源,名叫玛莉咖(Mallika,即玛莉咖夫人,古译:摩利迦)。卖花女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