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饮食之道

佛寺斋堂称为五观堂,为何称之五观堂?因为佛制比丘,食存五观,如果用斋时,散心杂话,则信施难消,由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为五观堂。依名显义,五观堂意味著行者用斋进食也是一种修行的重要课题。

佛法与生活本是融合的,随时随处皆是我们进道修行之胜缘。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了无限的禅机,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言语举止,也无不是修行的对象。从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代的人豪华奢侈,山珍海味,却烦恼无尽,这就是有无修行之间的差别。所以,佛门弟子在受用饮食时,当不离修行本分,各自正念摄心,作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凡受食时,应知食物得来不易,需要许多因缘条件共同成就,如吃进口中的一粒米,就须经农人辛苦耕种,再经工人碾轧去壳、商人搬运贩卖以及家人水洗烧煮等,由此可见粒米功德,岂是金钱所能衡量?

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故我们对于现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应有一份惜福和感恩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凡受食时,应思量自己的德行及所作所为,到底具有多少福德可受此供养?自己是否有资格受此美食?

修行人每天要检查自己,省察一下,从早到晚是如何对待佛法?持戒了吗?精进了吗?忍辱了吗?入好久的定?在定境当中,开敷什么智慧?悟了多少?慈悲众生了吗?如果没有修行,则德行全缺,便不应受此食。藉此警醒自己精进修行,常怀一份惭愧的心。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凡受食时,应慎防己心,远离贪、嗔、痴三种过患:于美食不起贪取心,见劣食不生嗔恚念,时时自我觉照,观一切饮食皆为众缘和合,莫恣意贪图美味。

一般人在吃的方面,总是千般挑剔,万般捡择,须知食物能滋养我们的色身,固然是重要,但如过份贪著,没有节制,常随自己喜好而暴饮暴食,则必伤害身体,故谓“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又佛寺用斋叫做过堂,意即告诉我们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对食物起贪嗔念头,要防止自己三业放逸,保持一份平等和离欲的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凡受食时,应视食物为健身疗病的药物,所谓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人就无法生存,故受诸饮食,当如服药,并非为满足口腹之欲。

既然如此,则饮食不应只在美味上著意,自己饱腹后即不应再贪求,就如生病须服药,病愈康复则不需再用药。在接受饮食时,切莫用轻慢心去受食,应有一份警觉的心。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凡受食时,应知一切所食皆为资身修道之用,每日三餐,只是为了维持健康的身体,令色身能够继续修行,以成就道业,利益众生。既是为成道业,因此当发道心,勤奋用功,保持一份精进的心,方堪受食。

此五种观想的次第,初即观食,次是观身,后并观心,一切须在修行办道上相应。

黄蘖禅师曾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此即透露出行人用斋时,面对诱人的美食欲境,依旧要保持观照的工夫,端身正坐接受饮食,收摄自心不起分别,不住著食物的色香味,不计较食品的好坏,不拣别食料的精粗,以随缘自在的心念,进食前修持五观想,自思惟:是不是德行无缺?能不能防心离过?有没有认真办道?能够怀抱这样的心进食,才是合乎佛教的饮食之道。

(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伤了前男友怎么挽回 教你几招分分钟成功

伤了前男友怎么挽回 教你几招分分钟成功

很多的情侣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情况,当对方提出分手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挽回,各种下跪求饶苦苦哀求对方不要走,坚信这样就能改变分手的结局。你要知道,你这样做,不但挽不回对方的心,还会把对方推得越来越远...

国丰禅茶觅芳踪

国丰禅茶觅芳踪

中国著名佛教造像艺术家王大川先生(左五)及夫人刘巧玲女士(左一)一行莅临国丰农业公司考察王大川,1943年出生于河北唐山,成长于重庆,具有深厚的佛教绘画功底。历任中国佛教慈善基金会书画研究院院长、中...

镜子对着门怎么化解?四种化解方法推荐

镜子对着门怎么化解?四种化解方法推荐

之前装饰家里的时候,有些人不知道镜子对着门是有不好的地方,等后来听说了镜子对着门风水上不好的地方,人们不想要继续有这种厄运,于是就会去想办法化解,希望能够针对这种问题而进行化解,让自己的家居可以恢复...

观音菩萨与看门人

观音菩萨与看门人

有一座千年古寺,香火很旺,寺庙里有一尊很灵验的观音菩萨。所以每天有很多很多的人们在观音菩萨面前朝拜许愿。许愿的人在菩萨面前唠唠叨叨许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愿望,比如说:求富贵,保佑平安,生孩子,或者是诉...

法云法师文集:无伪的温情

法云法师文集:无伪的温情

无伪的温情法云法师朋友讲起了一则感人的故事。他家住乡村,门前那条小巷,一入夜就昏暗,虽然邻里早就提出要装路灯,但总是说过便算了,并未真正付诸行动,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都认为这是众人的事,自已何必强出头...

达真堪布:除了在一日一夜外,在更短的时间里,能不能受八关斋戒?

达真堪布:除了在一日一夜外,在更短的时间里,能不能受八关斋戒?

达真堪布:除了在一日一夜外,在更短的时间里,能不能受八关斋戒? 学人问:除了在一日一夜外,在更短的时间里,能不能受八关斋戒? 上师答:这在《俱舍藏自解论》里有讲述。《俱舍藏自解论》是世亲菩萨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