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道 唾不至天

唾不至天

一般人在受到别人的讥笑、恶骂或诽谤的时候,内心都会感到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事情,佛陀有不一样的看法。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也就是说,心存恶意的人,要以恶语骂人,去诽谤伤害好人,就如同他抬头向天空唾痰。结果,唾不到天,唾不了多高,最后他的痰反而坠落在自己的脸上。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郊外的鹿子母精舍,早上起来整理过仪容后,就入城去托钵化缘。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婆罗门看见佛陀,就向佛陀冲过来。婆罗门教是印度国家原有的旧教,所以信仰婆罗门教的人对佛陀都抱有不好的敌意。这个婆罗门走近佛陀,就破口大骂,但是佛陀仍然安详的继续托钵,因此使这个人更加忿怒,他就顺手抓起路旁的沙土,掷向佛陀。就在这个时候,刚好有一阵风,从佛陀的方向吹向他那一边,结果他所掷的沙土,就变成一片风沙,使他满头满脸,都吃了沙土。佛陀回头看这个因为惊恐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婆罗门,就安详的说了下面的话,佛陀说:“如果有人无缘无故讲恶语,乱骂、侮辱清净的人,他的侮辱必定自作自受,就如同举土掷人,遇到逆风,反会污秽自己。”听了佛陀这番话以后,那个婆罗门恍然大悟,就伏首在佛陀的面前,忏悔说:“我错了,我在世尊的面前,说了那种恶语,我真是太愚昧了。”

这个经典上所记载的故事,就是“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最好的说明。所以,恶骂、诽谤、讥讽、嘲笑别人,对方不一定有损伤,最后反而会伤害到自己。佛陀也曾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如宴会请客,如果客人不吃的食物,那食物还是归还给主人,主人还是得处理这些食物。所以当别人辱骂我时,如果我不接受,不受其影响,那么此骂还是归还骂的人。通常骂人就是想要看到对方因自己的辱骂而不愉快,如果对方无动于衷,没有出现自己预期的不愉快,那么不愉快的恐怕就要变成自己了。相同的道理,处心积虑地想要报复的人,首先自己就先陷入了想要报复的热恼不安中,别人尚未受到影响,反倒是自己先伤了自己。在社会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他们以为在背后批评别人,别人不会知道,其实那会不知道呢?就算是对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良心会不知道吗?因果会不知道吗?千万要小心,一句恶毒诽谤的话,就好像锋利的箭一般,当箭射出去以后,如果没射中对方,反弹回来,弹到自己身上,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谓“静时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清闲无事的时候,最好多反省自己是否有什么过失?跟朋友闲谈的时候,最好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不要做人身攻击。要知道“一星之火,可烧万顷之山;半句非言,误损平生之德”,一点点的星火,就有可能造成火烧山,只要讲出半句不该讲的话,就有可能将一生辛苦所修的品德,完全损坏。尤其学佛修行的人更应该多改脾气,去除嗔恚,因为人在嗔恨发怒的时候,最容易被怒气所支配,而做出许多事后无法弥补的错事。

我们要深信凡事皆有因果,好心自有好报,好的行为、好的语言以及好的想法就必然会有好的果报,不会没有好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播什么种子,就会得到什么收成,时常撒播恶毒言语,在背后伤害别人的人,最后一定会自作自受,我们能不谨慎吗?

(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晚上入睡很困难怎么办?

海涛法师:晚上入睡很困难怎么办?

海涛法师:晚上入睡很困难怎么办? 问:弟子入睡很困难怎么办? 海涛法师:一般晚上难睡的,当然,有这个业力,有鬼神干扰,心不安定,都有可能。所以你首先要超度:让我睡不着觉的众生,你要帮祂写牌位对不对...

有与无

有与无

有位在家居士问智藏禅师:‘请问老师,有没有天堂地狱?’ ‘有啊!’ ‘请问有没有佛和菩萨?’ ‘有啊!’  ‘请问有没有因果报应?’ ‘有啊!’ 不管你问什么,智藏禅师都答:‘有啊!有啊!’ 这位居...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今天我们讲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愿,第六品,我们将经文一起读一...

素食的意义---慈诚罗珠堪布

素食的意义---慈诚罗珠堪布

书中谈到佛教如何看待吃肉吃素时讲道:小乘佛教认为:三净肉能食,非三净肉不能食。在泰国等地,僧众至今还是这样行持的。他们认为:如果所有的肉都不吃,是提婆达多的仪表。其根据是小乘的戒律,释迦牟尼佛在小乘...

多嚼花椰菜抗膀胱癌

多嚼花椰菜抗膀胱癌

据国际厚生健康网站近日报道,美国俄亥俄州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斯蒂芬在日前一项研究中发现:花椰菜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只有在经过充分咀嚼后,其中的抗癌物质才能够释放出来。斯蒂芬教授指出:以前的研究曾显...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51、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 答: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因此,不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