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道 普施无畏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

佛陀在世时,阿难尊者为佛陀的侍者,佛陀到那里阿难就跟随到那里。

有一天,佛陀与阿难出外行化,在半路上碰到一只鸽子,那鸽子很奇怪,见到佛陀的时候,不但没有惊骇,而且很想接近,可是见到阿难,便显出害怕的样子,不敢接近阿难。

阿难见到这种情形,不知其缘故,于是请示佛陀。

佛陀说:“你现在虽然没有杀害众生的动念,但是因为你还没有永离杀心,所以它见到你就会害怕,而我不但断了杀心,连杀的习气也都已经断除,所以一切众生见到我都不会恐怖畏惧。”

再说过去有一位华林禅师,搭一茅蓬,在深山里修行。地方官因为仰慕他的德行,就到深山去拜访。

见面以后,地方官问说:“禅师啊!怎么你连一个侍者都没有呢?”

华林禅师答覆他说:“有一两个。”

地方官说:“何不请出来见面呢?”

华林禅师用手拍拍禅床,喊道:“大空!小空!”

结果,有两只猛虎从茅蓬的后面,哮吼而来。

地方官惊怕得面无人色,禅师乃向两只虎挥手说:“去!去!这里有客人,不要吓坏了客人!”

如果我们很正常,不随便打人,也不随便杀人,任何人见到我们,都可以安然无所畏惧,假使有一个人著魔发狂,拿起刀来见人便杀,大家就不敢安心的接近他,一定是见到他就跑得远远的,恐怕自己的生命受到伤害。要知道每个众生,都是爱惜自己的生命,谁要威胁到他的性命生存,当然就会害怕起来。所以,不管什么人,如果能够存有不杀害众生的心,就能普施一切众生无畏。

由于不杀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见到这位不杀者,自然都欢喜跟他在一起。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的人遇到狗,狗不但不对他吠,还会摇著尾巴,表示欢迎。但是也有的人,狗见到他,便大声狂吠起来,而且还要咬他,这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动杀的念头,而且对于一切众生,应该生起慈悲心,增长慈悲的力量,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亲人,甚至视一切众生的生命,如同自己的生命,这样才能逐渐断离杀害众生的残忍。

一个人所以会去杀害众生,最大的原因,就是有嗔心。嗔恚是杀生的导火线,一个嗔恨心重的人,一定很容易杀害众生。犯了杀人命案的凶手,往往都是嗔恨心的关系,才会引起杀机。在现实的世间中,常常因发生战争或暴乱而杀人不少,虽然原因很多,但嗔恚心可说是最主要的动因。如果要想不杀生,就得永远断除一切嗔恚的习气。不论为了爱护自己,或爱护众生,嗔恨心总是要不得的。

佛经中说:一个能永离杀生的人,冥冥中就会得到天龙八部的非人所守护。由于没有做亏心的事,所以睡觉很安乐,也无恶梦。又因为不去杀害众生,自然就不与众生结怨,也就没有仇家对头,更无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纠缠。

是故,修行之人应深信因果,依教奉行,严持戒律,力行善业,这才是真修行的人啊!

(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相关文章

“认鬼神为解脱主”是邪恶知见口说因果,不见其行,终归是徒劳夫妻冷战,女儿叛逆,十几年困局我一年间改变这种不易察觉的有相计执布施,你是否有犯?我们是该清醒的时候了佛陀和佛母报化敲醒了我当代出了一位巨圣(三)——三十多个领域都取得无可比拟的成就命理风水有道理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 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

在修行桥的中界线上,你迈向何方?

在修行桥的中界线上,你迈向何方?

在西部偏僻的小村子,有三位年轻人甲、乙、丙,天天面朝黄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个冬日,三人挤在墙角晒太阳,说起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与灯红酒绿……感觉太美妙了,三人决定去大城市谋生,但穷山僻壤只能步行。...

佛教故事:心静自然禅:溶解伤感

佛教故事:心静自然禅:溶解伤感

溶解伤感伤感是从孤独的身影里,悄悄流泻出的一串冰凉的眼泪,伤感是凝聚孤独的影子。情绪的失落最容易引起伤感,因为它希望用伤感的泪水,来抚慰内心的苦处。伤感是一种情绪自我的宣泄,是心中的积怨在心灵泪水中...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有一天,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禅师很不高兴,说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

高振农教授:试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

高振农教授:试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

高振农教授:试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一、玄奘一生的弘法活动玄奘是中国着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其毕生的弘法活动,先是西行求法,后是翻译佛典。他西行求法,往返17年,旅程5万里,所闻所履138国。...

身在红尘中,人在世上练,修行人也需“拘小节”

身在红尘中,人在世上练,修行人也需“拘小节”

言行举止能表露出一个人的修养。可以说,除了外貌,修养是我们的一张“重要名片”。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而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举手投足之间,甚至寥寥数语上。职场面试、男女相亲,甚至生意谈判等等,很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