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 爱语沟通

爱语沟通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好的人际关系,希望与别人相处和睦,能够建立良好的友谊,彼此沟通意见,互信互助。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是通常所谓的人缘好。人缘好是安全感的来源,是事业成功的要件。佛法认为善缘是助道的工具,是实现圆满人生的机会,也是与别人互相影响,提升人性的桥梁。因此,学佛修行的人应该重视如何与众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般若经》云:“十方世界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以四事摄取众生。何等四?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无论在任何地方,一切大菩萨总是透过四个基本原则与众生建立关系,令其生起亲爱之心,而引入佛道。这四个摄众的原则,即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也就是通过布施钱财、佛法,使双方情谊逐渐加深,从而利于教化对方;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其心生欢喜,愿意来亲近,以达到度化的目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对方;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近,随众生根性、所乐而一起共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这就是菩萨济度众生所行的四摄法。

许多人都想要改善人缘,但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这是因为不知道善缘永远是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诚恳和尊敬上。人与人之间情感作用的原则即是互动,自己常关心别人,关切其生活、想法或痛苦,别人自然也会由内心对我表示关怀。人正因为能够关爱别人,自己才变得坚强充实,也正因为与别人的关系是和好的,所以才有自在落实的感受。

在四个摄众原则之中,“爱语摄”就是以良好的语言沟通,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语言是最普通、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人们每天都要讲话,所以学习讲话技巧实在是非常的重要。

有一次,在菜市场上,两个生意人由于争吵互不相让,结果打了起来,打成一团,旁边立刻围满了许多观看热闹的人。在市场买卖的朋友,赶紧将他们两人拉开,但是两个人仍然非常气愤,彼此叫骂,咬牙切齿。为什么他们会吵架呢?起因就是一个说薛平贵就是薛仁贵、一个说薛平贵不是薛仁贵,两个人竟然为了这件小事而争论起来,放下生意不做,愤怒的大打出手,破坏了彼此的友谊,说起来真是莫名其妙,是不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检讨,即不难发现有许多人恶脸相向的原因,往往就是由于三句话不投机所引起的,比如夫妻的相处,语言沟通不合意,几句话就吵起来,或亲子之间的交谈,略微不注意,很快就变成了代沟。

不良的语言沟通,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怒生气,稍不如意,就出口攻击批评,责备别人,伤害对方的自尊。其次是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观点,不考虑别人的立场,不允许别人插话,不耐心听别人的意见。第三个原因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原则,不敢说出真心话,作出错误的答应,或者勉强接受对方,委屈自己,事后反悔,造成困扰。最后一种原因就是缺乏说话的训练,不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意思,而造成彼此的误解。

当自己感觉受到别人刺激的时候,千万不要马上说话,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稍微缓和下来再开口,这样才不会因冲动而说出激愤的话。自己要学习欣赏别人的意见,看别人究竟与自己的意思相差多远。养成习惯用商量协调的方法与人沟通,减少争辩逞强,避免勉强去接受别人的意见,因为这对彼此都没有好处。此外,讲话语气要温和,不可武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随喜赞扬别人,赞扬别人要针对事来赞扬,而且表示自己的真诚。这就是以良好的语言沟通与众生建立善缘的方法。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佛经常见佛法难闻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佛经常见佛法难闻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佛经常见佛法难闻 问:现在,佛经随处可见,讲经的人也很多。为什么说佛法难闻? 索达吉堪布:所谓佛法难闻,根本在于说法的人难遇。有些地方佛教表面上很兴盛,但是没有人讲经说法,即使有...

星云法师:自制的力量

星云法师:自制的力量

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名位高低,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幺?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乐与烦恼从那里来分别?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烦恼痛苦的人生是由...

真正的信仰、爱、修行和禅修是什么?

真正的信仰、爱、修行和禅修是什么?

真正的信仰、爱、修行和禅修是什么? 这两天有几个网友向我提出几个问题,问题和答题如下:问:真正的信仰是什么?生根活佛答:真正的信仰不是口头说:“自己信什么什么。”而是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一切代价,也可以...

来自老和尚的灵魂拷问:你想前途无量吗?

来自老和尚的灵魂拷问:你想前途无量吗?

妙莲老和尚一生闭关苦修二十年,行“般舟三昧”就有十次,就是那种连续九十个昼夜不间断经行念佛的高难度修法。老和尚一生度众百万余人。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老和尚一个随机点化,便会让你恍然大悟。更多精彩:...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摄生接引往生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摄生接引往生

接引往生●清时,际醒大师,字彻悟,已明向上,专修净业,著有《语录》二卷,劝人修学净土,恳切至极。临终,看见幢幡无数,从西方来。又过半月,他告诉大众说:“昨见观音、势至、文殊三大士,今又蒙佛亲迎,我去...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为知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为知

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为知人们习惯于以是否掌握知识作为知与不知的界限,其实这样看问题是片面的。古希腊有个青年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到处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