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互为良师益友的夫妻

第二章 互为良师益友的夫妻

停止执着才能解脱

诺酤罗夫妻不只考虑一个有利的转世,他们也关心人世的公义与深入的存有问题。有一次,诺酤罗父问世尊,为何有些人达到解脱,有些人则否。佛陀的回答是:

凡是执着感官认知对象者,无法得到解脱,而一切停止执着者将会解脱。(SN 35:131)

这回答非常精简,只有精通佛法者才能完全理解,但诺酤罗立刻就掌握它的涵意。

努力追求智慧以克服死亡

另一次,诺酤罗父去礼敬世尊。他说如今已年老体衰了,难得有机会看见世尊,佛陀可否出于慈悲给他一句心灵箴言,供他修持与珍藏?佛陀回答:

身体受制于疾病与衰老,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个负担。因此人们应该如此训练自己:「虽然我的身躯生病,但我的心不应该生病。」

不久之后,诺酤罗遇见沙利子(Sariputta)尊者,沙利子对他说:「长者!你的举止平静,相貌安详,你今天是否有从大师那里听闻佛法开示?」

「正是,」诺酤罗回答:「世尊今天以甘露法语安慰我。」沙利子听他说完之后,对佛陀简明的话语作了一个完整的解释,说明藉由不认同五蕴为「我」,以克服身体的疾病。大限到时它是无可避免的事物的消逝会变得很明显,但修行者不会绝望,而是以平常心冷静地看待。他的身体会凋零,但心将保持完好(SN 22:1)。

不只诺酤罗父努力追求智慧以克服死亡。他的妻子在这方面和他一样,这由另一件事可以看出(AN 6:16)。当她丈夫罹患重病时,诺酤罗母如此安慰他:

别因为放心不下我而忧愁,像那样死亡会很痛苦,因此大师已劝我们别那么做。有六个原因你无须担心我:我擅长纺纱,因此能抚养子女;在和你过了十六年贞洁的在家生活后,我不会再考虑改嫁;我不会停止谒见佛陀与比库们,反而会比以前更常去拜访他们;我安住在戒中,已达到心的平静;最后,我对于佛法已生起坚定的信心,并朝究竟解脱迈进。[1]

受到这些话的鼓舞,诺酤罗父又恢复健康。他一旦能走路,就去找佛陀,并重述妻子的话。于是世尊证实,拥有这样的妻子真的是一种福气。他说:「长者!你真有福气,拥有诺酤罗母这样的良师与益友,她挂念与关心你的福祉。诺酤罗母确实是位持戒圆满、修心不动与安住于法中的白衣信女。」

在家与出家都需要出离的行动

对于调和看似矛盾的两种生活倾向:一方面是夫妻之间的深情,另一方面是追求解脱,在此给了一个解决方案。以同情的心理看故事中的诺酤罗夫妻,我们可能会觉得,婚姻生活既然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就可以不需要出离的生活了,或甚至能同时贪著与舍离。

但如果能看得更仔细一点,便会发现要忠实地遵循这对清净夫妻所过的生活并不容易。光是关心与挂念配偶并不够,婚姻生活的贞洁伴侣关系不容被忽视。配偶并非在年轻时过满足性欲的婚姻生活,到了老年性趣缺乏时才没有身体的接触,而是在更早以前就主动过独身生活。在诺酤罗夫妻的例子中,他们已过了十六年没有肌肤之亲的生活,就如世尊所证实他们的话一样。

因此想要追求解脱道者,得先做个决定:是留在家庭环境中,尝试提前断欲,或出家成为僧团一员,有足为榜样的梵行道侣为伴。从无可匹敌的凡夫导师佛陀,就是僧团之首的事实来看,这个决定并不是那么困难。但时至今日,那些觉得自己不适合僧团生活者,可能也缺乏在婚姻生活中断欲以专心于解脱道的魄力。这两种生活方式,都需要出离的行动。

原注

[1]从「过贞洁的在家生活」(gahatthakam brahmacariyam samacinnam)这句话,她指出他们在这段时间都没有性生活。而从最后一句话,显示她已证得入流果的成就。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放生心得:动物的泪来自生命深处的震撼

放生心得:动物的泪来自生命深处的震撼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珠惊呆了,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所专有。直到真的看到动物的泪,才会为之感到惊愕,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第一滴泪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是我家一只老猫的泪...

印光大师最赞叹的发愿文,吾等当如是发愿西方发愿文

印光大师最赞叹的发愿文,吾等当如是发愿西方发愿文

印光大师最赞叹的发愿文,吾等当如是发愿西方发愿文 [明]莲池大师 作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13.一次施舍的福德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13.一次施舍的福德

13.一次施舍的福德在舍卫国里有个名叫拘留的老人,他非常富有,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他一直没有孩子。他日夜虔诚地祈祷,希望能求到一个儿子,最后终于感动了天神。天神现身对拘留说:「拘留!过两天有个天王寿...

日常的佛心行禅:第九章 佛是随缘

日常的佛心行禅:第九章 佛是随缘

第九章 佛是随缘处处晨钟暮鼓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禅师从法堂出来。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

寂静法师: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看到佛,而有些人总是看到魔呢?

寂静法师: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看到佛,而有些人总是看到魔呢?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看到佛,而有些人总是看到魔呢?寂静法师有一个人在春天走进一个美丽的公园,出来以后却说,这地方太丑太臭了。而另一个人也同时走进公园,出来以后却感叹道,好美啊!芳香扑鼻!原来,第一个进去...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不识头衔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不识头衔

契仲是日本明治时代的禅宗大师,曾任京都东福寺主管多年。一天新任京都总督首次拜访他,侍者送上写有京都总督北垣的名片,他看了说:我跟这个家伙没有瓜葛,不想见他!侍者送还了名片,并向总督表示歉意。北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