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偈(gatha)

第七章 马哈咖吒亚那的偈(gatha)

《长老偈》有八首偈(gatha)归於马哈咖吒亚那(Thag.494-501)。这些偈(gatha)毫无例外都是以偈(gatha)的形式,表达对比库正确戒行,以及对在家众实际建议的教导。虽然马哈咖吒亚那对婆罗门鲁醯遮所说的偈(gatha),实际上是教导的工具,但他似乎不同於其他几位大弟子,如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沙利子(Sariputta)与汪积撒(Vangisa,古译:婆耆沙、鹏耆舍)等人具有丰沛的诗才,他擅长的领域是分析与注释,而非鼓舞人心的辩才,或艺术性的创作。

劝诫比库不应汲汲於利养

根据注释书,前两颂是对比库们的规劝。有一天,长老注意到,许多比库因为喜欢工作与群聚而抛弃禅修。此外,他们也太热衷於在家信徒供养的美食。因而告诫他们:

少事少务远人群,

不应汲汲於利养。

渴望贪求美味者,

错失喜悦之目标。

由善信家获得之,

此礼敬知为泥沼。

深细之刺难拔除,

恶人难舍此尊崇。(Thag.494-495)

告诫猛光王应远离恶业

其他六颂,再次根据注释书,是对猛光王的告诫。这个国王据说信仰婆罗门与他们指示的牺牲仪礼,且喜怒无常,任意赏罚,因而获得「猛光」的称号。为了劝国王改掉这种卤莽的行为,长老诵出以下四首偈(gatha):

凡夫之业成邪恶,

非由他人所造成。

为已著想应离恶,

凡夫皆与业为亲。

非由他言成盗贼,

非由他言成圣者;

如同人知道自己,

天神也知道此人。

其他之人不了解,

吾等皆於此止息。

但彼智者了解此,

因而能平息纷争。①

智者如实而生活,

失去财富亦如是。

但彼缺乏智慧者,

虽富有却未曾生。(Thag.496-499)

最后两颂是,有一天国王来找他,告诉他前晚恶梦所见时,长老说:

凡以耳根所听闻,

凡以眼根所看见,

智者皆不应拒绝,

一切所见与所闻。

具眼应如眼盲者,

具耳应如耳聋者,

具慧应如口哑者,

具力应如身弱者。

一旦目标达成时,

彼将可视死如归。(Thag.500-501)

注释书解释这些偈(gatha)的意义如下:一位智者不应拒绝任何事,而应先观察善与恶,然后应拒绝一切应拒绝的,并接受一切可接受的事。因此,对於应拒绝的事,他虽然看见却应如眼盲者;虽然听见却应如耳聋者;想说言不及义的话时,聪明善说者应如哑巴;对於不应做的事,勇士应如弱者。

最后两行语意不清,在巴利经文中也是如此,注释书将之分为两方面解释:一件该做的事发生时,他应观察它且不忽略它,即使即将命终也一样。另一方面,如果不该做的事发生,则他宁死也不愿去做。这两种解释都有些牵强,对照《长老偈》的上下文意,似乎应该是:他应该做个达成目标者阿拉汉(arahant),而光荣地死亡。

原注:

① 此颂也出现在Dhp.6中。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珍惜人身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珍惜人身

珍惜人身若在生前一心向佛,勤修五戒十善,凭著这些善业之功德,死后便会转生于天界,吃的是仙桃甘露,听的是天乐仙曲,享受著天神的生活。有些具有天眼通的道人,可以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天地鬼神。一个有天眼通的...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狮子和罗刹国的传奇故事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狮子和罗刹国的传奇故事

罗刹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神马名叫鸡尸,这匹马体态高大,形貌端正,浑身白净,好像是雪砌的,又像是银铸的。它的脑袋是青色的,奔走起来,就像一股狂风,而它嘶鸣的声音,则像是美妙的天鼓。当时阎浮提有五百个...

达真堪布:如果发现同修有过失,应该指出吗?

达真堪布:如果发现同修有过失,应该指出吗?

达真堪布:如果发现同修有过失,应该指出吗? 同修道友之间,如果发现对方有过失,应该指出吗?达真堪布答:主要是观察自己的发心。你出于一个好心,没有什么恶念,对方也能接受,至少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样...

净土大德故事: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

净土大德故事: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

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讳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大师自小就不吃荤腥,少年时便有出尘的志向。父亲早亡,母亲张氏知儿子宿具善根,便命其出家修道...

肾之果:栗子

肾之果:栗子

栗子有助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尤其适合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小便频多及脾肾虚寒的人。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多的干果,能提供较多的热能,有利于机体抵御寒冷,适合冬季食用。但栗子吃多容易烧心,胃酸...

大安法师:;“婚外恋”与“YIN欲之魔”

大安法师:;“婚外恋”与“YIN欲之魔”

(现代人)把这个婚外恋,还认为是一个很浪漫、很时尚、很现代的生活方式。不了解这里面造作的罪业有多深重,对自己、对家庭以及对自己后世的严重后果,都不了解。所以我们要有时间的话,讲一讲《欲海回狂》。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