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

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因此可说,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闭关;相反的,闭关者也

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练,当喇嘛教随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

关方式也日渐风行。 

从修行的方法而说,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一

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如果环境许可、事实需

要,也可为期一年、三年,乃至于六年、九年、数十年。但不一定是单独地个人修持,例

如:释迦时代的结夏安居,中国大陆禅林的冬、夏两季禅期,是集合许多人共同修行的。天

台宗祖师们所编的忏法、仪轨,都是结合六、七人,十数人共同结坛而修的。在佛世时的结

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或于树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

舍,各别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闭关。 在早期的中国,也有一些禅者,于悟发

之后,而由善知识嘱其到水边林下,山间洞窟,单独过木食涧饮的修行生活数年。最有名的

例子是终南山,据说那儿有七十二家茅蓬,原先都是个人修行,其中后来也有的渐渐成为一

个个的寺院;但是住茅蓬的风气,仍然历久不衰。所谓住茅蓬,是自备炊具以及谷类、菜蔬

的种子,入山披荆斩棘,结茅为舍,以避风雨,长期远离人间。不过这样的修行法,虽类似

闭关,而不是闭关。

近世的闭关修行有两种人:一种是为避世俗事务的纷扰;另一种是为精进的禅修或潜心

于经藏。前者等于是隐退修养,后者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仅为修养,只要有钱,或有外缘

的护持,就可以办到。进关之后,若不知修行的方法,也不懂深入经藏的门径,那么虽然闭

关三年、五载,还是不可能有所成就。如为禅修及阅藏,也得已经有了禅修功夫的基础,或

已经摸到了进入经藏的门径才可,否则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所谓大修行者的定义,应该是全心投入,至少已经开了心眼,而依旧不露声色、忍辱负

重、吃苦耐劳,忍人之所不能忍,舍人之所不能舍,虽心净如明镜而不表现于外,虽言行如

疑呆而悲智存于内。一旦因缘成熟,即能登高一呼,万山相应,广度众生,有教无类而不著

痕迹。如果因缘未熟,虽终其一生,默默无闻也不减其生命之光辉。如寒山、拾得、丰干,

都是大修行的人,要不是后来的好事者,搜集了他们的诗偈,流传于世,不然谁都不知道历

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人物。比如,孟子所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很类

似佛教所说的大修行者的襟怀和风光。因此,大修行者可以掩关,也不一定非要经过闭关的

形式和过程不可。如果因缘许可、事实需要,闭关的确也是摆下杂务、杜绝外缘,专事修行

的最佳方式之一。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识慧集:三四 无缘大慈

佛识慧集:三四 无缘大慈

三四无缘大慈无减。成就了佛果之后,其功德尽未来际不会减少。无痴。无愚痴。是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之一,因为它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无念。无有妄念,正念的别名。无贪。心无贪欲,三善根之一...

地藏菩萨本迹

地藏菩萨本迹

地藏菩萨本迹地藏,梵文Ksitgarbha(乞叉底蘖婆)的意译,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他在无量劫以来,一直发愿,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众生付托于他,嘱令度脱...

南京:鸡鸣寺素斋与绿野.香踪

南京:鸡鸣寺素斋与绿野.香踪

旅行中吃素或许有种种不便,但如果提前做好功课,同样能享受到美味的素食。没有美食的旅行,或许是乏味的。一顿意外的美餐,既抚慰了舟车劳顿的疲惫身心,也点缀了旅途,给回忆增添美好的亮色。清明节去南京旅行,...

减寿益亲

减寿益亲

减寿益亲黄道贤,是元代的孝子。他自幼丧母,全赖父亲把他辛辛苦苦的教养成人。他深深地感觉到亲恩如海,因此侍奉父亲,竭尽心力,每天早晨及晚上,都要诚诚恳恳的向父亲嘘寒问暖,从来没有一天懈怠。有一年,他父...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无嘴说法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无嘴说法

有一学僧道念,出家数十年,到处参访,皆未能开悟,一日,请示石楼禅师道:未识自己的本性,乞禅师方便指示。石楼:石楼无嘴巴。道念:学僧至诚,洗耳恭听。石楼:你听了什么?道念:学僧自知罪业深重。石楼:老僧...

如何挽回女人的心 90%的男人都不知道

如何挽回女人的心 90%的男人都不知道

女人心,海底针,真的是这样的吗?女人的心思男人你不要猜,猜也猜不懂。女人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一年365天,天天不一样。那男人如何挽回女人的心呢?很多男人都不知道的几点,与您分享。1、女人是感性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