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精通地理的旅行家玄奘

玄奘留学印度15年(629-644年),旅途往返两年,先后共计17年,行程5万多里,历经西域、中亚和南亚大小110个国家(多为城邦小国)所闻所履28国,连同附述的12国,共150个国家(据《大唐西域记》一书所记)。可算是踏遍青山人未老,追求卓越始罢休。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伟大的地理学家和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他对五印度各国的历史文化、山脉河川、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宗教信仰,了如指掌,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有三点值得推介。

一是对印度国名汉语译名的定位。众所周知,中印两国交往历史悠久,从丝绸之路开始,两国之间的人流、物流和车流(马帮)不绝。国人对印度的称谓,因时因地而异,极不统一。为此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详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又说: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所以印度国名的译定始于唐朝玄奘。由于在吠陀时代古印度就存在着种姓制度,且地位至高无上惟婆罗门种姓。因此,取其这一特征,玄奘也称印度为婆罗门国焉。印度国名还得名于今印巴两国境内的一条大河,中国古称信度河或辛头河,玄奘定名后,改称印度河(Indus)。

二是对印度(南亚)次大陆的地理地貌特征的沟勒和界定。玄奘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古印度疆域按其方隅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块。并用四句话16个字对印度的地理特征作了概述。他说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这一界定与今日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基本相符。须知,在当时缺少现代科学测绘仪器的条件下,仅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的实践经验,将我国一个伟大邻邦的自然特征用三言两语、十分形象地就勾勒了出来,这个创举非常了不起。然而,在玄奘访印800多年后,于1492年,西方一位大名鼎鼎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却把它当成印度。并把当地土著称做印度人(Indian),后人为避免混淆,把生活在美洲的土著(Indian)译成印第安人,而在亚洲的Indian译为印度人。而印度人则喜欢用英文Hindus一词来表述。哥伦布的这个历史性错误,至今成为话柄。可见我国古代留学生的智商丝毫不比洋人差。

三是让西方国家重新发现和认识东方印度文明的价值。19世纪中叶,英国已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整个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如何管理这个被征服的国家和了解她的历史文化,当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派称英语派;一派称东方派。前一派主张在印度实行英国式的管理和推广英语教育来改造印度传统社会,培养一批符合英国需求的管理阶层;另一派则赞成保留和发掘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两派争执不已,后来英语派占了上风,在印度开始大力推广英语教育,输入西方文化的理念和价值。与此同时,英国也开始探索和挖掘印度文化的底蕴。19世纪中叶英国一些考古学家,如坎宁安(1814-1893年)等人就是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陆陆续续发掘出诸如王舍城、鹿野苑、阿旃陀石窟和那烂陀寺遗址和古迹,从而使这些代表和象征佛教文化的圣地、遗迹和石窟得以重见天日。这不能不归功于玄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27)“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27)“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佛祖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娑婆世界末法时代(现在时代),众生业障深重,福德浅薄,天灾人祸之多看得清清楚楚,老人家像慈父一样...

索达吉堪布:魔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魔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魔是什么问:很多论典中经常说“魔障”或某某人“着魔”了,究竟什么是“魔”呀?索达吉堪布答:《大智度论》云:能夺命者是名为魔。命有两种,一是身命、二是慧命。而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能夺...

宽运法师: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宽运法师: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宽运法师弥陀佛七开示《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时间就这样每天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的生命也随之...

禅茶一味,因茶结缘,与佛结缘!

禅茶一味,因茶结缘,与佛结缘!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其一曰苦佛理博大无限,但...

独子灭亡令父母悲痛欲绝,却因小沙弥一席话瞬间觉悟

独子灭亡令父母悲痛欲绝,却因小沙弥一席话瞬间觉悟

有一对老年夫妻,惟生一子,不幸在二十岁时得了绝症,百般医治无效死了。老夫妻悲痛欲绝!儿子火化后,老夫妻将骨灰存在银瓶中,供于桌上,每到初一、十五,除鲜花之外,桌上还摆满各类瓜果和佳肴跪拜,痛哭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