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无始无终的观点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思想基础。若转世的观点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础就会产生动摇。因此,对生命转世的问题,要从逻辑推理和现实证明生命转世的方法。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质因。

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缘是‘因’,事物本身是果。事物从本质上分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物质实体都是物质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质众缘和合体,精神、意识是以极短的时间为单位的生灭连续不断的‘意识续流’,如河流、电流,前一刹那意识的同质因,后一刹那意识的同质果。刹那意识,前后相续,因果接连不断,便形成了生命意识之流。瓜种生不出豌豆,石头变不成花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事物无因不生,异因也不生。人的意识,也是无因不生,非同质的异因物质也无法生出意识。意识和物质,虽然相依,却非同质。意识中生不出物质,物质中也生不出意识,因果同质性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因果必然同质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识的前因必然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既然人的意识的前因是同质的意识,人在母胎中形成时的第一刹那的意识的前因是从何而来呢?作为人的有形的物质肉体,其同质的物质因来自父母的精血,与肉体相连而性质完全不同的意识,不会没有同质先前因,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后一刹那意识,还会有什么呢?

(二)续流先前因。

意识不是物质分子集合体,而是先后相续不断的续流——意识流。既然意识是续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灭亡,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同的无始无终的生灭连续过程,既然是前后相续的过程,怎么会没有先前之流和后续之流,只有现时之流呢?以现实的意识为例也能证明意识先后相续的道理。如识别作用和回忆都离不开先前意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先后意识连续不断的证明。意识续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总体意识续流的一个时段,现时生命,从生到死,这一时段也是生命自身总流转过程的一个时段,并非全过程。

(三)习性规则。

生命活动中的每一种重复的实践,会变成习性。

这种习性,也称本能。牛犊和象仔刚生下几分钟就会寻找母乳吃奶,人和动物的异性相求,也不需要谁来教。这都叫作本能。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的实践活动,怎么会形成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本能?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实践活动。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初生生命的先前实践活动,不在前世,又怎么可能在今世呢?

(四)前世回忆。

‘回忆’是指对过去经验的事件的回忆。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不会有回忆。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回忆起前世的儿童,有许多根据回忆认定前世住址、家庭、亲人的国内外事例,古今中外的传说记载,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认定中回忆,也无法断然否定许多儿童凭回忆认定前世的事例。通过逻辑推理和现实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生命转世理论的正确性,能证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样可以证明,生命定有后世。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临时抱佛脚之际,该如何真心发愿求佛加持?

临时抱佛脚之际,该如何真心发愿求佛加持?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说,世间有很多人平时不烧香拜佛,不修行,只是在遇烦心事,麻烦事,有病有灾时,才想到去寺院三宝殿“临时抱佛脚”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度过难关。于是,每逢初一、十五或佛诞日,无论...

学佛改变了心态,我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学佛改变了心态,我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我是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名退休女职工,今年 75 岁。1995 年在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日那天,我皈依了三宝,也认真恭读了几部大乘经典。南无释迦牟尼佛以无量的慈悲、忍辱来度化众生,随缘引导众生走出...

佛体清净遍十方想情轮转落六道

佛体清净遍十方想情轮转落六道

编者注:佛教体系宽广无边,三藏十二部浩瀚如海。有时佛说一切皆空,有时又说一切都有,有时又说一切不可说,有时甚至连佛法也否定掉了。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阅读佛经的时候确实会产生困惑,既然说一切空,为何复...

星云大师宽心:微笑

星云大师宽心:微笑

星云大师宽心:微笑智者说:请学会微笑吧,向所有的一切。忧郁的人说:我没有微笑的理由。智者说:当你第一次向人微笑时,不需要理由。忧郁的人说:那么,以后呢?智者说:以后,微笑的理由会来找你。假如你是一粒...

天雷示警,因果不爽——古今中外邪淫、不孝真实因果案例

天雷示警,因果不爽——古今中外邪淫、不孝真实因果案例

我们经常听白叟们讲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要遭天打雷劈,这不是没有事理的。冥冥之中自有天道,因果报应,谬误百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中国素来有雷神的崇奉。天雷示警,是果报的一种形式。古往今来,雷击恶人的...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分饼的流言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分饼的流言

分饼的流言阿难陀了为女众的事,常常为自己招来麻烦,被人嫉妒、被人批评,佛陀为了他,也常常烦心。不过,他和迦留陀夷不一样,他不去找女众,而女众常常来找他,他对女众有着纯洁的感情,而没有爱欲的念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