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人物故事:众生皆有佛性:贫女宝藏、力士额珠

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后,第一句话便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其后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其实都是在注解这句话,宣传这句话,说服我们相信这句话。

在《大般涅槃经》中有这样两个比喻:贫女宝藏、力士额珠。

佛陀用它来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被无量烦恼所覆,不能得见。

贫女宝藏

从前,有一位十分贫穷的女子,她家的院子里,埋着许多金银财宝,可是她家里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

有一位很有智慧的人,心地善良,知道此事后,就想善巧方便地告诉她,于是他对贫女说:我想请你为我干活,你能为我做除草的工作吗?

贫女回答说:我不能这样做,除非你告诉我说我的家里有宝贝,我才为你工作。

贫女本来想用这个借口,来回绝智者的要求,因为她心想自己家里根本不会有什么宝藏。

不料智者听了之后,却满口应承说:我知道你家里有宝贝,我也可以告诉你宝藏埋在什么地方。

贫女回答:我家里的人都不晓得有宝藏这回事,你怎么可能知道?

智者说:我确实知道这件事。

贫女回答:好吧,眼见为实,我要亲眼看到才行。

智者就从贫女家里挖出了宝藏。贫女见了,心生欢喜,对智者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在这个比喻中,善方便者便是如来,贫女便是无量的众生,真金藏便是佛性。

众生不见佛性,犹如贫女不知有真金宝藏。而如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以得到天人宗仰。

力士额珠

从前,王家有一位大力士,他的眉间有一颗金刚珠。

有一次,这位力士与其他力士较力相扑时,对方用头抵触他的额头,珠子被压入了肌肤中,但他自己不知道,以为丢失了这颗珠子。

后来,被珠子挤压的伤口生了疮,他寻找良医为自己治疗。

这位良医,善知方药,一看这个伤口,便知道这个疮,是金刚珠被压入身体中所造成的,并且这颗珠子只没入肌肤中,就停住了。

良医问力士:您额头上那颗珠子哪里去了?

力士吃惊地回答医生:我额上的珠子不知去哪里了,是不是这个珠子已经幻化消失了?于是就开始忧愁啼哭,伤心不已。

良医劝慰这位力士:您不用这么忧愁。您与其他力士较力时,这颗珠子被压入了您的身体,现在在皮肤下,珠的影子还隐约可见。您打斗时,嗔恚炽盛,所以连宝珠陷入身体中都不自知。

力士不相信医生的话,说:如果珠子在皮肤中,伤口流血化脓,珠子怎么不掉出来?如果已经深入筋骨中,您就不可能看到。您为什么说谎话骗我呢?

这时,医生拿过一面镜子,让力士自己来照,这颗宝珠在镜中明了显现。力士觉得惊异,认为这位医生非同寻常。

众生本有佛性,由于被垢尘烦恼所覆盖,一时之间不能自行发现,好似贫女舍内本来藏有黄金,由于尚未发掘故,暂为贫女,发掘出来即成巨富,这个比喻,告诉世人一旦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佛性又好似力士额上的宝珠,由于贪淫嗔恚而隐没不见,修行者在大善知识的接引下,将烦恼除尽,即可重见宝珠。

师父说

我们只知道自己是凡夫,我们不知道自己跟菩提树下成道的释迦佛陀一模一样,跟十方一切诸佛一模一样。哪怕佛陀告诉我们答案了,我们心里也依然迷茫和疑惑,为什么会一样呢?这就是修证的必要。

理解佛陀的教言而建成理,我们去学习就产生教,教义与理法明了于心后去实践就变成行,最后证果。教、理、行、证,一步一步,这是真实不虚的。

恢复自己的佛性,养育自己心智的孩子能够顺利诞生和成长,这是修证路上最重要的任务。相信我有佛性,是断除一切惑业的动力和基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佛教慧日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平等的慈悲心是怎么修出来的

达真堪布:平等的慈悲心是怎么修出来的

达真堪布:平等的慈悲心是怎么修出来的达真堪布在无数的生生世世当中,每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家亲眷属,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怨敌仇人;都曾经伤害过我们,也都曾经帮助过我们。所以无法说是应该恨还是应该爱。这...

阿弥陀佛由来

阿弥陀佛由来

浊世之人,死后如没有积善功德,会随业报,流转于六道轮回之内,六道者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鬼道、畜生道与地狱道。轮轮转转,始终在六道中受苦,即使生于天界,天神享尽之后,仍然会再下于人间,又再流转,业力...

菊花可调理高血脂等慢性病

菊花可调理高血脂等慢性病

菊花可调理高血脂等慢性病,中医认为燥是秋天主气。燥易伤津,如口鼻干燥、皮肤瘙痒、发枯不荣都与秋燥有关系。 枸杞子性味甘平无毒,入肝、肾二经,有很好的滋肾、润肺、明目的作用。菊花能帮助人体补气、补力、...

清王贞生《净土圣贤录》

清王贞生《净土圣贤录》

王贞生,昆山人。父彦敷,为昆庠善友,崇奉三宝。而贞生多习气,不甚信奉。一日得病,见有长大黑鬼,谓是前世怨仇。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懈,鬼形遂现。由是求生益切,念佛益锐。念至数日,鬼不...

禅堂用功夫——亦行亦坐

禅堂用功夫——亦行亦坐

  用功夫,有时在静中比较轻易响应,但在动中却不轻易响应,有时在闲时能响应,忙起来就不响应。禅堂里的这种修行形式――亦行亦坐,就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动静闲忙之中,都能够用得上功。行香有时也叫跑香。行就是...

文殊菩萨指示念佛是诸法之王,“七佛之师”—文殊菩萨劝念

文殊菩萨指示念佛是诸法之王,“七佛之师”—文殊菩萨劝念

文殊菩萨指示念佛是诸法之王 法照,唐代圣僧,为净土宗四祖,约生于公元747-821年间。法照大师的一生有许多神奇殊特的感应事迹。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迁居衡州(今湖南衡阳)的云峰寺时,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