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_鉴真东渡故事

相隔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素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千百年来,两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促进彼此之间的传统友谊。一千二百三十九年前,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以特殊使者的身份,为这种传统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随父亲到家乡的大云寺拜佛,他当时就对父亲说自己要出家,父亲为此而惊喜,立即表示同意。于是鉴真便在十四岁时从智满禅师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两年后鉴真到达长安,在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学律藏及经论。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古天竺固然是佛教发祥地,是理所当然的佛教中心。然而我国的唐代,高僧辈出、寺院林立、佛学昌盛、信徒众多,从国外引进的佛教,经五六百年后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并形成繁花怒放、硕果耀人的鼎盛局面。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代已成为当时世界佛学的一个中心。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都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进行了佛学的交流。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到唐朝游学的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准备物色一位中国高僧到日本弘扬佛法。他们久仰鉴真的学识功德,于是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拜访鉴真大师。荣睿、普照见到大师,行弟子之礼。荣睿恭敬地对鉴真说:我国在大海之中,不知距中国几千里。我国虽有三藏经法但却缺少传法高僧,这犹如夜里想到幽暗的房中取宝,但没有蜡烛也是枉然。我们受天皇之命,恭请大师暂舍此方的优厚环境,到海东的我国去充当导师。鉴真见荣睿、普照情词恳切虔诚,又想到弘扬佛法是僧人之本,便欣然接受了对方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海路航行十分艰险,不少僧人考虑到这点,不禁十分犹豫不定。鉴真却毅然表示:为传佛法,何惜身命!尔等不去,贫僧一人也要去!大师的态度感动了众僧,当时就有二十多人表示愿随大师东渡。

这年,出海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但由于鉴真手下弟子们意见分歧,错过了时机。第二年十二月,第二次东渡,但出海不久,船只触礁受损,只好折回。第三次东渡,由于有人报告了官府,受阻未成。天宝三年(744年),鉴真派弟子预先购买船只,并率众秘密南下,以巡礼佛迹为名,准备第四次东渡。不料留在扬州的弟子们出于对师父的爱护,向官府呈递了阻止鉴真东渡的文书,于是官府派兵拦截了鉴真一行,并护送回扬州。这样又过了四年,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开始了第五次东渡。没想到船只出海后遇到狂风巨浪,失控迷航。剧烈的颠簸使所有的人都呕吐不止,几天后船上的淡水喝完,一连五天五夜大家滴水未进。鉴真不愧佛门高僧,在这生死难卜的境况下,他十分镇定,每天只靠嚼几粒生米维持。到第七天才逢喜雨,大家痛饮一番,基本恢复过来。然而漂流了十四天以后,大家才发觉靠岸的地方不是目的地日本国,而是偏离日本国更远的海南岛南部。鉴真一行过海到了广州,准备北上,再次东渡。这时鉴真大师由于劳累过度,加上南方炎热,患了眼疾,医治无效,不久后竟双目失明。接着,日本僧人荣睿不幸病逝,鉴真得力的弟子祥彦又在途中死去。几次东渡先后受阻受挫,已损失三十六位中国和日本僧人的生命,但这一切劫难并没有使鉴真退缩,三年后鉴真一行经长途跋涉回到扬州大明寺,鉴真仍在酝酿新的东渡计划。

天宝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到扬州,向鉴真大师致礼,再次表示邀请大师赴日传法的意愿。鉴真不顾自己已六五高龄且又双目失明,毅然同意。这年十一月十六日,鉴真大师一行(除大师外,还有大师的弟子法进、昙进、尼智首以及优婆塞潘仙童等)乘搭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做第六次东渡,从沙洲黄泗浦出发,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顺利抵达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国九州岛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终于实现了东渡的夙愿。

日本僧俗人众热情欢迎来自中国的高僧。第二年鉴真一行被迎入日本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天皇亲自为下诏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上(和尚)。同时授予传灯大法师位。四月,鉴真大师在东大寺筑坛举行隆重法会,为圣武上皇,孝谦天皇、皇后,皇太子及僧俗四百余人传授了戒律,大师成为日本戒法的开山祖。鉴真大师后在东大寺大殿西侧建成戒坛院,接着又主持了兴建奈良唐招提寺的规划工作。招提寺仿照唐代佛寺的建筑制式规模,采用唐代先进的建筑工艺流程,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年)建成。该寺殿堂建筑结构精巧,气势宏伟,成为传布和研究佛教律学的主要道场。鉴真大师多才多艺,他不仅是德高望重的佛门权威,而且在佛像塑制艺术、医药、书法、文学等方面均有很高修养。与鉴真同去日本的弟子及绣师、画师、玉作人,也为日本人民贡献了他们多方面的才智。

唐肃宗宝应元年(763年)由于长期积劳,鉴真病重。五月六日,大师双腿盘空,面向西方的祖国圆寂。终年七十六岁。当年,大师以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在十二个年头中,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终于实现多年夙愿。他在日本传法传艺,最后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大师虽去世,但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发展中日友谊事业上所作的贡献却永垂青史,他胸怀博大,品德高尚、饱经风霜,百折不挠的崇高形象一直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敬仰。鉴真的弟子在大师圆寂后所塑造的鉴真夹纻干漆座像,一直供奉在奈良唐招提寺中,并被日本奉为国宝。1980年,这尊珍贵的塑像飘洋过海,回到离别一千二百多年的故乡探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要培养念佛的习气

净土法门法语:要培养念佛的习气

1 佛在经上劝导我们,人要行善、人要积善,死的时候就没有恶念。善心善行能够提高自己的层次,可是一定要知道,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善念感三善道,恶念感三恶道,你出不了六道轮回。2 用什么方法克服我...

学佛,真能带给我快乐吗?

学佛,真能带给我快乐吗?

人生在世难免有种种烦恼,于是,人们在遇到烦恼时,常常通过各种办法排解烦恼,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逛街购物,外出旅游,找人聊天,打牌玩游戏,乃至泡酒吧,跳广场舞,所有动作都只为解除内心的寂寞烦恼,然而,...

陆游与唐琬的爱别离:一段母命难为的沧桑与执着

陆游与唐琬的爱别离:一段母命难为的沧桑与执着

前言: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是著名的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二万余首诗词,流传于世的尚有九千二百余首,是我国现存诗作最多的诗人。虽然,...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猫儿问食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猫儿问食

猫儿问食一只渐渐长大的小猫问母亲:「我们可以吃的食物是哪些?」母猫说:「人类自然会教你。」夜里小猫潜入一户人家,藏在瓦盘碗盘间,有人看见了猫便说:「奶酥、乳酪和肉等物品要严密收藏,小鸡的笼子也要挂在...

达真堪布:要不要结婚呢?

达真堪布:要不要结婚呢?

达真堪布:要不要结婚呢? 问:婚姻、家庭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是不是就不要结婚了呢? 达真堪布答:不是说不让你结婚生孩子,而是不让你执着这些。一切随缘,你可以结婚。如果你执着了,不结婚,不生孩子也是一...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隋朝高僧圆寂后仅存一具白骨!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隋朝高僧圆寂后仅存一具白骨!

礼敬佛像 如同真佛 (隋 慧偘)隋朝蒋州大归善寺释慧偘,俗姓阳,晋陵曲阿人。他具有神通,世俗不知道。平时礼敬佛像,如同真佛一样。凡走到有佛站立塑像处,不敢坐下,劝人造像,只造坐佛。途中遇人有难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