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大佛的避雷针

大佛的避雷针

这是一个来自宝岛台湾的故事。

有一个先生带着自己的小孩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突然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建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他带小孩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他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他的帽子落了下来。

孩子问: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他说: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孩子的话使他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他们千里迢迢跑去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他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他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古人的故事:

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疑猜,问佛印禅师说: 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

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

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

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顶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人们:求人不如求己呀!

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太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盖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人知道渺小的好,唯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发觉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

把佛像盖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

掌大权、有名位、富有的人还能自觉很渺小,那是人化。

佛像不必盖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巨大的佛像与摩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就会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惧。尘世的权势、名利不会成为他的欲望,又怎能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权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无佛,胸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只要能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么,避雷的银针就已经装上了。

【人生感悟】

太大的佛像,会给自己带来遭雷击的危险;太大的欲望,也能让人被引诱击中,陷入痛苦的深渊。一个人只有甘于平淡,安于平淡的生活,胸怀才能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惧,尘世的权势名利才不会拘限人生的自由。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保护肝脏必吃11种蔬菜

保护肝脏必吃11种蔬菜

保护肝脏必吃11种蔬菜空心菜:又名蕹菜,性甘、平,含蛋白、脂肪、无机盐、烟酸、胡萝卜素等,具有解毒、清热凉血等作用。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性平、味甘,含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烟酸及无机盐。动...

财神咒

财神咒

财神咒财神咒原文:财神咒:嗡 贝也 萨哇那耶 梭哈白财神咒:唵 贝玛 卓达 阿里呀 针巴拉 司达呀 吽呸 红财神咒:嗡 藏巴拉 藏鍊札呀 達拿美迪 捨梭哈 黑财神咒:唵 英乍尼 木看 乍玛利 梭哈绿...

璀璨烟花匆匆客,一场游戏一场梦

璀璨烟花匆匆客,一场游戏一场梦

从年头到年尾,恍然而至。谁还能记得儿时的梦想?谁还能忆及五年前的今天?抑或是十年前的某个画面?那些深刻的,淡然的,浮躁的,安静的过往,道不尽白驹过隙,世事无常。(一)身旁的风景,一一远去,车子还在继...

为婴灵宝宝办理超度感应纪实!

为婴灵宝宝办理超度感应纪实!

为婴灵宝宝办理超度感应纪实!给流产的婴灵宝宝买衣服、买东西大家好:阿弥陀佛,我是慧梅,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如何给婴孩儿买衣服、送吃的、立牌位,给大家分享下我的个人体会和感受。一、要先知道因果...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69」“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69」“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今天我还和大家分享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也就是告诉大家要非常重视这个十二大愿,因为药师佛法门的精髓就在这个愿力里面,所以今天...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30)“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30)“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人生在世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生」与「死」。是以释迦弃王位为沙门,其旨在探究「生死」之谜。他历尽魔难,几度霜寒,于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