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

《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

译文:

早年,有个愚蠢人,经由一个水池,看见水底有块真金的影子,大叫一声:“有金子!”就跳下去,在水底的污泥中摸索寻找。累得疲惫不堪,照样没有找到。过一会,水澄清了,又现出黄金影子,他又跳下去,在水底持续摸找,结果照样没有找到。这时,他父亲来找他,见他这番模样,便问:“你在干什么,累成这个样子?”儿子道:“水底有真金,我几回跳下去,在污泥中到处摸找,累得半死照样没有找到。”父亲看了水底真金的影子,明白了黄金在树上。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水底只是黄金的影子。父亲对儿子说:“这一定是飞鸟衔来放在树上的。”儿子按照父亲的话,果真在树上找到了黄金。

世上的愚痴人,也像这样不具有聪明。在无我的五阴身中,横空产生有我的念头来。就如那位见了金影的人,勤勤苦苦地求觅,却徒劳而一无所得。

世人愚蠢贪婪人,没有真实深聪明,

虚影幻景本无我,执著有想求自身。

金子倒影映水中,本末倒置难追寻。

缘木求鱼无踪影,徒劳无功无所得。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滑稽机灵,生动奇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世界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世界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死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60、见水底金影喻

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即入水中,挠泥求觅①,疲极不得。还出复坐。转瞬水清,又现金色②,复更入里,挠泥更求觅,亦复不得。其如是父觅子③,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④:“水底有真金。我时投水,欲挠泥取,疲极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于树上。所以知之,影现水底。其父言曰:“必飞鸟衔金,著于树上。”即随父语,上树求得。

凡夫愚痴人,无智亦如是。于无我阴中⑤,横生有我想。如彼见金影,勤苦而求觅,徒劳无所得。

注释

①挠:搅;搅和。

②又:他本作“复”。

③其如是父觅子:他本作“其父觅子”,没有“如是”。

④白:告语;禀白。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者之措辞、回答。

⑤无我阴中:我,即永远不变(常)、自力自存(一)、心中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我者,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无我系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于佛教的三项根本原则即“三法印“中,我”无我印“,通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无我阴中,指的是”人无我“,谓了知人身乃色、受、想、行、识五蕴(即构成人身生计的物心之两方面之五要素)假和合,实无自立安闲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源流

《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下第四十二则:昔有父子二人共居,入山斫林。泉水有黄金。子便归,求父索分(他的份额),言:「我不用余物,物尽与父,唯与我车牛一具,米二斛,荻斫各一枚。」父不听之。数谏不止,父便与之言:「汝莫复来归。」子便入山,掘泉水中金。日日终不能得。父便共相将往视之,观如是金,仰视山头边,有金若山,影现水中,便上山以大木幢堕金于地。父语儿:「求之法,当云何?但掘水,何时当得?」

子不晓求金者,喻人不持五戒,但逐听色声,人身岂复可还得也?父者,喻如黠之求金者?观如(如有两种:一是各各相,是事相之如,然而这不是实有,就好比是水中金,是如之末:一是实相,是如之本,个中诸法缘会而成,一切皆空,所以空就是实相,就是真性,就是妙有,就是山头之金,就是如。)本末时,持佛五戒,加行十善,生天人身,世世不失,后得佛道果。(《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四二页)

《大肃静经论》卷二:譬如痴犬,有人打掷,便逐瓦石,不知寻本。(《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六二三页)

《长阿含经》卷七:(事火)梵志欲游人世,语小儿曰:「我有少缘(事缘),欲暂出行。汝善守护此火,慎勿使灭。若火灭者,当以钻钻木,取火燃之。」具诫勅已,出林游行。梵志去后,小儿贪戏,不数视火,火遂便灭。小儿戏还,见火已灭,吹灰求火,不能得已,便以斧劈薪求火,复不能得,又复斩薪,置于臼中,捣以求火,又不能得。

尔时梵志于林间还诸彼林所,问小儿曰:「吾先勅汝,使守护火,火不灭耶?」小儿对曰:「我向出戏,不时(不时)护视,火今已灭。」复问小儿:「汝以何方便更求火耶?』小儿报曰:「火出于木,我以斧破木求火,不得:复斩之令碎,置于臼中杵捣求火,复不能得。」时彼梵志以钻钻木出火,积薪而燃,告小儿曰:「夫欲求火法应如斯,不应破薪杵碎而求。」(《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一册第八十四页)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挂号立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明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经由过程邮件xuhua@xuefo.net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急速删除。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乘宗法师:护念众生

乘宗法师:护念众生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断地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用尽各式各样的...

宽运法师:解行并重 自觉觉他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

宽运法师:解行并重 自觉觉他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

解行并重.自觉觉他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根据佛经所载,所有佛菩萨都是靠愿力而成就,没有一位不是由发愿所成。如《无量寿经》卷上记载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

古人忏悔邪YIN改过行善后获福报十余真实案例

古人忏悔邪YIN改过行善后获福报十余真实案例

忏悔可消罪业改命运:古人忏悔邪淫改过行善后获福报十余真实案例作者:佚名 ◎ 明朝时人洪焘,有一天暴毙,恍惚间被一绿衣人引到阴府。洪问一生的食禄如何,绿衣人从衣袖中抽出一个大纸袋给洪看,洪看到纸后注...

五戒就是五布施

五戒就是五布施

第一个,不杀生,给人以安全感,就是佛教讲的施无畏。坚持不杀生的人,别人愿意亲近他,不仅人愿意亲近他,动物也愿意亲近他。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在一起散步。有一只鸽子被天上的老鹰追赶,没...

地藏菩萨感应录:牛皮癣症实恼人,诵经持咒终得解

地藏菩萨感应录:牛皮癣症实恼人,诵经持咒终得解

几年前,我的右小腿内侧痒痒,我就用手挠,挠坏了,渐渐地发展成了牛皮癣。患处看上去很吓人,尤其是在夏天。邻居说是皮炎,我也就没在意。而且,当时也拿不准是什么皮肤病,后来才知道是牛皮癣,其症状是鳞屑呈银...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智慧超群的少年僧,为何转世成了造业的和尚?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智慧超群的少年僧,为何转世成了造业的和尚?

江西禅宗里面有一位绝学诚公禅师,住在山中不出世,座下有七个弟子一起结盟参禅。其中有一位弟子年纪最小,但是超然有得,绝学诚公以禅宗的三关(初关、重关、牢关)语来勘验他,他都对答如流。可惜这个年纪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