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是的,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比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

云门事件,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

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

行,如冬天雪中卧,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为方式,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

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 

佛法所讲的因果,是众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别业受别报,多人造作相同的共业受

共报;造恶业受苦报,造善业受福报。例如众人都吃饭众人都能饱,众人不吃饭众人皆饥

饿;一人吃饭不能使得众人皆饱,一人不吃饭也与众人的饥饱无关。所以说,各人生死各人

了,各人罪业各人消,正如《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

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确能够影响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众都

会受到益处;某时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时代的人都会受到帮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

应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众趋善避恶,使得鬼神调柔护持;但这也是由于当时、当地众生

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现,不是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 

如果大修行者也发生灾难、恶疾,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圣人示现凡夫相,视同凡夫,受

灾受难,是为了能接近凡夫大众,感动凡夫众生;二是因为大修行者本身的业报所感,最后

身的佛及罗汉还要受报,何况是一般凡夫阶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进修行,使天魔恐

惧,或往昔的冤家债主现生于神鬼道中者发愁,唯恐大修行人,出离生死之后,不再受其控

制,无法索取所欠的债务,因此而有种种的大魔难、大疾病,纷纷降临。也有由于大修行

力,使得应堕地狱、畜牲、饿鬼的罪报,而以人间的灾难、疾病来抵偿,称为重罪轻报。所

以大修行者的灾难、疾病都是好现象,不过不是为了代众生消业障。 

至于代受果报、代消业障的观念,是沿袭神教的思想而来。比如,耶稣基督是代世人赎

罪而死于十字架上;中国的民间信仰也相信菩萨能够代众生消业障,比如,相信药师佛既号

称「消灾延寿」,必能代众生消业,或认为地藏菩萨入地狱度众生,也就是为了代众生消

业;更有人为了父母及亲人的消灾、延寿,而有发愿自己吃素、出家,或者减寿、借寿等的

信仰,这些观念和做法虽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却不相应。 

我们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众生,使众生获益;就像是用镜子接

受到阳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处,也能得到光明一样。可是如果是盲者,

还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见到光明的,还是因为他有眼睛,那便是说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

大修行者的帮忙。所以,佛教对于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寿等的迷信行为,不予赞成。 

有人认为修行人或者是通灵的灵媒,能够为人消业、治病、赶鬼、驱魔,这在民间信仰

的层次,的确受到肯定。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民间信仰的宗教力

量,虽也能够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用咒术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为他人的业障做一时的阻挡,但是如果阻挡太多,或勉强

阻挡,施术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会受到反击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挡

山洪爆发,必定也将被洪流冲走,这不是代众生消业,那是他自己造业而受到果报。因他违

背因果,虽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暂时不受报,事实上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决没有造了

恶业,而能不受恶报的道理;违背自然,即是违背因果。 

不论以咒术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须基于相对的原则,那就是受助者的善

根以及心向的转变,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应道交;这还是

在合理的原则下,所产生的效果,不是代为消业。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一位西藏僧人和一个小老鼠的故事

一位西藏僧人和一个小老鼠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脚下,有一位西藏僧人在那里过着平静地修行生活。有一天,当这位僧人出门的时候,忽然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冻僵的小老鼠,于是就把它抱进屋子里,用双手温暖它。小老鼠渐渐地苏醒过来,恢...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何等为正见?谓正见...

性欲的降服方法

性欲的降服方法

有一次,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阇在婆磋国游化,住在首府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婆磋国优填那王来尊者宾陀罗的住处拜访,看到瞿师罗园中,有许多刚出家的年轻比丘,跟随着尊者修学,就好奇...

跟茶圣陆羽学学什么温度的水煮茶最合适

跟茶圣陆羽学学什么温度的水煮茶最合适

众所周知,温度是茶汤表现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多高的水温最适合泡茶,能品尝到它最甘甜的味道呢?我们来品一品古人的诗词,看看他们总结的煮水之道吧。 对于烹茶时的煮水,茶圣陆羽提出:其沸,如鱼目...

释门法戒录:信道不真 便难成道 (刘宋 慧全)

释门法戒录:信道不真 便难成道 (刘宋 慧全)

信道不真 便难成道 (刘宋 慧全)南北朝(刘宋)时,释慧全,是凉州的禅师,讲经传法,弟子有五百人。有一个弟子,性情粗暴,慧全看不起他。后来他忽然自称,自己已证道果,慧全不相信。一次慧全患病,这个弟子...

佛教小乘;二宗之略要

佛教小乘;二宗之略要

自佛灭后百年余,佛教产生异议而逐渐分裂,义学纷纭。直至佛灭后九百年初,世亲造《俱舍论》;又九百年中,诃梨跋摩造《成实论》。因这二部论典的传播,而形成俱舍成实二宗。一、俱舍宗俱舍宗是依《俱舍论》而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