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十、狂风和客舍

狂风和客舍

林崇安教授

【前言】

有的人喜欢抽烟,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静坐,从表面来看,每人的嗜好有所不同,但是经由仔细地观察可以看出,这些人的行为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跟着感觉跑」。抽烟的人所喜欢的不是烟本身而是吞云吐雾的飘飘感觉;喝酒的人所喜欢的不是烈酒本身而是喝酒所产生的醺醺感觉;同样的,喜欢静坐的人常常是为了享受那全身舒畅而轻安的感觉。由于众生的习性是追逐快乐的感觉,排斥痛苦的感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感觉的奴隶」而不自知。即使知道了,也是不容易摆脱或戒除的,试看有多少烟毒犯接受勒戒后,又一再重蹈覆辙,可知要从乐受的吸引力中脱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要如何有效地戒除这些不良的习性呢?佛陀指出,拔除不良的习性要从根下手:要以正念正知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真实面目,深入体会这些感受都是无常、无我的,从此不再受其欺骗,因而可以永远摆脱它们的束缚。以下举出佛陀如何对弟子们以「狂风和客舍」作譬喻,来讲解感受的真实面目。

【佛陀在阿含的教导】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告诉比丘们说:

譬如空中狂风突然生起,从四方而来:有的是含有尘土的风、有的是不含尘土的风、有的是普通的风(毗湿波风)、有的是猛烈的风(鞞岚婆风)、有的是微薄的风、有的是厚重的风乃至有的是回旋的风轮所生起的风(如台风)。

众生身上的感受,也是一样,有种种的感受生起:有的是快乐的 感受、有的是痛苦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不乐的感受;有的是快乐的身体感受、有的是痛苦的身体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身体感受;有的是快乐的心理感受、有的是痛苦的心理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心理感受;有的是快乐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痛苦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而有执着的感受;有的是快乐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痛苦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而无执着的感受;有的是快乐的贪着感受、有的是痛苦的贪着感受、有的是不苦也不乐的贪着感受;有的是从快乐出离的感受、有的是从痛苦出离的感受、有的是从不苦也不乐出离的感受。

接着,佛陀为了让弟子们能够记住,便以诗偈说: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

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

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

此中有四类的感受:「有食受」是有执着的感受,又称「有味受」;「无食受」是无执着的感受,又称「无味受」;贪着的感受,又称「依耽嗜受」;不贪着的感受,是指以禅定从苦乐出离的感受,称作「出要受」或「依出离受」。佛陀区分各种无常的感受后,进一步指出禅修者要以正念正知看清这些感受的真实面目,才能灭除烦恼,并以诗偈作结: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这诗偈的意思是说:比丘们要精进修行,培养出不动摇的正念正智,面对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能了知其无常的面目。由于能如实了知一切感受的无常,所以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的烦恼,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轮回里,永恒处在没有烦恼的涅槃中。」 以上这一经和诗偈,佛陀是用「虚空中的种种风」做譬喻,来说明「众生身上的各种感受」的无常真相;佛陀在迦兰陀竹园的另一天,则用「旅舍中的种种客人」作譬喻,对弟子们说明「众生身上的各种感受」:旅舍中的旅客,有的是剎利(贵族),有的是婆罗门(宗教师),有的是有地位的长者居士,有的是旃陀罗野人(未受教育的人),有的是持戒的人,有的是犯戒的人,有的是在家人,有的是出家人;众生身上的苦乐的感受就像这些身份不同的旅客一样,都是来来去去,都是具有无常、无我的性质;最后佛陀也以诗偈作结:

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

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

此身亦如是,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

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陀说完经文后,比丘们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以上所介绍的二个经是《杂阿含经》的第471和472经。

【一些省思】

(1)众生身上所生起的各种感受,有一类是生灭迅速,不经多时就消失的,这一类的感受,佛陀用「虚空中的风」来作譬喻;另一类的感受,延续的时间较为长久,这一类的感受,佛陀用「旅舍中的客人」来作譬喻。但是不管时间的长短,众生身上所生起的各种感受都必消失,这便是无常的性质;这些感受的生起和消失都是因缘所成,不是谁能真正掌控的,因而这些感受都是无我的。这些感受的来来去去,就像客人的来来去去,不要误以为是主人。众生的烦恼来自误以为这些感受就是我,因而盲目地跟着感觉跑,最后所得到的不外是烦恼和痛苦。所以,佛陀明确地指出,所有的感受都是客人,要以正知看清它们的真实面目。再快乐、再长久的禅定之乐,也终必消失,离不开无常、无我的性质。这是禅修者所要谨记在心的。

(2)禅修者也要认清感受的四种类别,《瑜伽师地论》上说:有味受者,诸世间受。无味受者,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于妙五欲诸染污受。依出离受者,即是一切出离远离所生,诸善定不定地俱行诸受。

一般世人吃喝玩乐,所追逐的是感官的快乐感受,并被这快乐绑住,因而称作「依耽嗜受」。有些禅修者只追求内心的平静感受或禅定之乐,虽将欲贪压伏,但还被禅乐绑住,这称作「依出离受」。以上「依耽嗜受」和「依出离受」二种,由于还被快乐绑住,对快乐有所执着,所以称作「有味受」,这是属于世间受。修行禅定和智慧并进的人,处在身心快乐的状态时,仍不被快乐绑住,对快乐无所执着,因而称作「无味受」,这是属于出世受。

(3)在日常生活中,根尘(内外六处)一接触后,就生起感受,一般人接着因感受的快乐或痛苦,便生起贪爱或瞋恨,这便是缘起的流转过程:「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此中可以看出感受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禅修者能以正念正知,在触缘受时,立刻觉知感受的无常、无我,因而不再生起后续的贪爱或瞋恨,这便是经上所说的:「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

(4)要如何以正念正知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真实面目,看清这些都是无常、无我的?这又回到佛法的基础训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于生活中持戒行善,在行住坐卧培养正念正知,使定慧或止观成熟,而后达成直接看清感觉或感受的无常、无我,从此不再被感受欺骗,因而可以高枕无忧了。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禅修者要如实觉知当下自己感受的生灭无常和无我,这便是禅修的重点所在。佛陀要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跑,感觉只是空中刮起的风,来来去去,永远抓不住;再快乐的感受也不外是过境的旅客,再长的停留终将告别,我们不能期待天长地久的感情,因为无常就是它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感受的真实面目,盲目地跟着感觉跑,将一再受其欺骗,因而将一直在三界内不断地轮回,饱尝生死之苦。(《人乘季刊》30卷,第4期,2009)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素食食物属性

素食食物属性

【温热食物】1、辛辣物—辣椒、沙茶酱、生姜。娱乐2、燥热性—任何熏、炸、烧烤物,韭菜、茴香、肉桂【热性水果】龙眼、荔枝、榴莲、芒果。【刺激性食物】咖啡、咖哩、腌制品。【寒性食物】冰品、西瓜、水梨、柚...

广钦法师的故事(壹)

广钦法师的故事(壹)

广钦法师因为没有上学识字,一生从未升座讲经、撰写文章,但他充满传奇的经历和极富智慧的随缘妙语,无形当中感动了许多人。广钦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梦幻泡影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梦幻泡影

梦幻泡影宁波吴生,好作北里游。后昵一狐女,时相幽会,然仍出入青楼间。一日,狐女请曰:吾能幻化,凡君所眷,吾一见即可肖其貌。君一存想,应念而至,不逾于黄金买笑乎?试之,果顷刻换形,与真无二。遂不复外出...

为妻换鼻

为妻换鼻

为妻换鼻很久以前,有个人的妻子,她的面貌端正秀丽,只有鼻子生得不太好看。她丈夫有一次外出遇见一个漂亮女人,不但容貌很美丽,而且鼻子更是挺拔可爱,因此,他心里打起主意:这个女人的鼻子真好看,如果我把这...

星云法师:睡前祈愿文

星云法师:睡前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是日已过 今天已经过去了 我无法停止时间轨道的转动但祈求您 佛陀让我觉悟无常的真谛 我无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脚步但祈求您 佛陀让我认清生命的价值 在这过去的一天里我有不断的妄想无明 我有不...

72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72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所谓科学,不外是用分析、归纳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解释自然的现象,从理论而言,是属于逻辑的范围;从实用而言,是有系统的组织。能够言之成理,属于逻辑的科学;能有实际的功用,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