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法音集:心忘罪灭

心忘罪灭

昔有外道婆罗门妇,名曰:提韦。因夫亡而家贫,自念孤苦穷窘,命途多舛。于是,欲自焚身,禁祀天神,愿求当来,福报胜今。时有沙门,名曰:辩才。见其愚痴无智,妄举轻身,遂教化提韦女曰:譬如有牛,厌患驾车,欲脱其苦,当使车坏。然而,了知前车若坏,续得后车轭其项领,宿业所感,罪未毕故。

人亦如是,假令烧坏百千万身,因罪业因缘,犹相续不灭。如阿鼻狱,烧诸罪人,一日一夜,万死万生,过一劫已,其罪方毕。况复汝今一次烧身,欲求灭罪,无异蒸沙成饭,缘木求鱼,事与愿违矣!提韦白言:当设何法,以令罪灭?辩才答言:当知我人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闇,自有方便,灭除殃罪,现世既得安隐,后生犹投善处。

提韦闻已,心大欢喜,遂即五体投地,恭敬合掌。白辩才言:尊向所说灭罪事由,愿更为说除罪之法,净耳聆教,当如法行。辩才答曰:凡人起罪之由,无不出乎身口意业。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贪嗔邪见;作此十恶,业感三途果报。若欲改恶从善,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生,有如是罪,今悉忏悔,自今以后,愿尽形寿,更不复造。忏悔已讫,是凡遇有利生之善行,无不从善如流,当勤奉持。提韦于言下有省,即于辩才前,求受三归五戒十善之法,如仪毕后,作礼而退。

按:世有一类心田懵昧之人,不了三世业果,而怨人事环境之不顺,往往顿起轻生之念头,以为一死百了,来生得投善处,所谓离苦得乐。

要知道,佛在经上说:轻生为横死。横死者,其心念多为怨恨,因怨恨于当时,死后不但不得离苦,反因恶念而堕入苦之深渊。所谓欲升反降。既是轻生无益,不若翻邪归正,依佛法来忏悔罪业,振起精神,面对现实,改往修来,重新做人。言忏悔者,忏乃忏除前愆,悔乃悔其后过。

谚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必改,善莫大焉。凡过之起处,不外身口意三业,不善用之,则成十恶,若善用之,翻成十善。善恶在于一念,但贵乎我人时刻回光返照而已。所谓苦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那是昨天的面包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那是昨天的面包

那是昨天的面包几个刚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走在柏林的大街上,忽然,看到商店的橱窗里有一个很大的面包,几个学生商量了一下,决定买下它,做为今天的晚餐,您好,我们要买下那个大的面包。您好,请问是哪个?外面橱...

冒失的檀腻觭

冒失的檀腻觭

冒失的檀腻觭从前有个人,名叫檀腻觭。家境清寒,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寒。有一年秋天,他从田里收成了一些稻谷,可是因家里穷,养不起牛,无法打谷子。于是,他向邻村的熟人借了一头牛。打完谷子后,正准备把这头...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如何是道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如何是道

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师于言下,顿悟玄...

他贪污寺院功德款损坏僧财,死后变成肉团饿鬼受尽苦楚

他贪污寺院功德款损坏僧财,死后变成肉团饿鬼受尽苦楚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刻。目犍连尊者经常去地狱、饿鬼、畜生、人世、天界等五道中观察众生所受的魔难,例如:地狱中寒、热、烧、杀的苦痛;饿鬼的饥渴、燃烧的悲苦;畜生中的互相啖食、役使的苦楚;世间人们的求不得...

佛教徒为什么欢喜素食?

佛教徒为什么欢喜素食?

有一位女青年说:“关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也知道一些,可是,佛教徒为什么欢喜吃蔬,有什么道理?我想要求你解释一下!”“你关心到蔬食,可见你是很有智慧的。”我说,“我们信仰佛教,不一定就要吃蔬的,吃荤也可以...

佛教经典有关素食的描述

佛教经典有关素食的描述

今生一直吃肉,死了到哪去?《楞严经》上说:「食肉之人,死堕恶道,受无量苦。」恶道指的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因此,我们知道一个吃肉的人,总有一天会无法转生为人的。我们再看看八指头陀的话──「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