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法音集:修学佛法

修学佛法

守成法师著

往昔印度有一国王,名多味象,心性柔和,奉事婆罗门教。一日,其王忽然大发善心,欲大布施,遂倾国库藏,积七宝如山,亲手施与,凡有来乞者,每人一撮而去,如是数日,其所积之七宝,丝毫不减。

是时佛知是王宿福应度,即化为梵志,往诣其国,国王闻有他国梵志入境。即便出而相见,礼问起居曰.君远道前来,何所求索?梵志答言:吾从远来,为欲乞施珍宝,持作舍宅。王言大善,随即自取满一撮去。梵志取一撮后,方行七步,还著故处。王问:何故?梵志答曰:此一撮只足作舍,复当娶妇,惧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取去未久,复还故处。王言:何故?答言:此足娶妇,复无田地,奴婢车马,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取后,行不数步,又复回转。王言复何意故?答言:若有子女,当复嫁娶,以及吉凶用费,计不足化,是以不取。王曰:既然如是,我愿尽此积宝,悉数与汝,汝持用之,决无亏短。梵志仍然不取,掉头便去。王甚怪之,重问何故?答言:谛念人命,处世无几,万物无常,旦夕难保,世缘繁重,忧苦日深,虽积宝如山,无益于已,贪图欲乐,徒自勤苦,不如息意,求无为道,因此之故,是以不取。王闻是言,意即开解。

于是梵志现佛光相,踊住空中,为说偈言:虽得积珍宝,嵩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王见佛光,又闻此偈,遂与诸臣,同受五戒,得法眼净。

按:人之欲望,无有止境,得少贪多,得多求富,所谓:得陇望蜀,贪婪无餍。殊不知,荣华犹如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况人寿无定,朝不保夕,三十夜到来,随喜恶业之升沉,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记得寒山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此诗确为现实人生之写照。人素以求欲为乐,洵如在黄连树下弹琴,以苦为乐。《智度论》上说: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愁恼,一切无乐处。

我人若要求乐,当舍世欲而修学佛法,佛法是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之妙门,非一切外道可比。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一切适可而止

一切适可而止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

一个执着于素食推广的台湾人

一个执着于素食推广的台湾人

好吃好看又健康,台湾素食业已成就庶民饮食文化。离台湾最近的厦门,能否刮起这阵风潮?请看来厦创业23年的老台商对现代素食产业发展的诠释。收起了工艺品贸易业务,老台商施伊泽上月宣布退出商界的同时,还给自...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教授: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高振农佛教发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中国佛教思想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就对中国古代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它是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分...

“实相念佛”——蕅益大师

“实相念佛”——蕅益大师

逆来顺受,2009(出自蕅益大师选录《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非心非相门者。婆沙论明新发意菩萨,先念佛色相,相体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势力。次念实相佛,得上势力。不著色法二身...

健康饮食,从我做起-怎样吃香蕉才安全?

健康饮食,从我做起-怎样吃香蕉才安全?

香蕉为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又指其果实,热带地区广泛种植。香蕉味香、富含营养。香蕉属高热量水果,果肉中含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二羟基苯乙胺甚多。香蕉味甘性寒,主要功用是清肠胃,治便秘,并有清热润肺、...

达真堪布:可以把其他人做为忏悔的见证者吗?

达真堪布:可以把其他人做为忏悔的见证者吗?

达真堪布:可以把其他人做为忏悔的见证者吗? 可以把其他人做为忏悔的见证者吗? 达真堪布解答:清楚地观想金刚萨垛佛,这是忏悔的所依对治力。金刚萨垛佛是我们的皈依处,是我们忏悔的对境,也是我们忏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