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哲理故事:如何理解“不忘初心”?

现在社会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不忘初心,这是来自《华严经》里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是什么心呢?是圆满的心。清净、平等、正觉的心。

所以佛门常讲,发心如初,成佛有余。领悟到一切法就是自心,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这一念初心很重要,正知、正念、正觉心,就是初心,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有一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一位小男孩,学习成绩一般,常常逃课,但是他每天按时出门,放学的时候,按时回家。

一段时间后,学校老师说这个孩子没来上课,就通知他的妈妈,你这孩子逃学很久,不知最近跑到哪里去了?

母亲说,他不是天天去上学吗?早上吃完早餐,就到学校去了,怎么没去学校上课?

母亲才明白,原来孩子在外面玩儿。

等孩子回家之后,母亲不动声色,对孩子说,你学习这么努力,让妈妈很骄傲,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之后,母亲比以往更加地爱他、关心他、赞扬他。孩子就觉得心虚,连续几天,母亲都是非常地关爱他,终于孩子憋不住了哭了,承认自己没有去上学。他说,妈妈,欺骗你,我心里面很难受,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学校里面那种刻板的教育环境。

他妈妈就告诉他说,你逃学本身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你欺骗了老师,也欺骗了家长,欺骗了这么爱你的母亲,让你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受到了污染,这是妈妈感到难过的,也是妈妈最在意的。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

这跟我们佛教的教育是一致的,当你一动这个恶念,对别人怀疑也好,起贪心、嗔心也好,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如果起的是善心,是利益别人的心,首先利益的是自己。

佛门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看似简单,但是却非常的不简单。

我们修行,首先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遇到矛盾、问题,都要反求诸己。为人要豁达、善良,多代人着想,同时要学会承担,不要去逃避,常常给别人方便,给别人温暖和关怀。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就是在修心,就是在修行,每动一个念头,都要学会让它们成为善念。久了,我们就会和我们的圆满完整的初心相遇。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为什么生食不用怕细菌?

为什么生食不用怕细菌?

“我的一位护士朋友说:喝红萝卜汁危险,因为不煮熟红萝卜会有细菌,对肝脏不利,薯仔芋头也一样,它们是在泥土里长出来的嘛,吸入泥土里所有的东西(包括坏的在内)。苹果和橙就不同,它们是在树上长出来的。我...

佛教故事:法音集:身安道隆

佛教故事:法音集:身安道隆

身安道隆守成法师著佛五百弟子中,有二须菩提,一为解空第一须菩提,一为著好衣第一天须菩提,前出长者种,后出王者种。所谓天须菩提者;因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受胜妙乐,而今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匮乏。其...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6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6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6】药师禅:人活着不是靠身体,而是靠心。有时候,换个心情,你会快乐些。心是一块田,靠自己去播种,种善因,故得善果;种恶因,故得恶果。如果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

达真堪布:没有证悟之前,能消除杂念吗

达真堪布:没有证悟之前,能消除杂念吗

达真堪布:没有证悟之前,能消除杂念吗 问:没有证悟之前,能消除杂念吗? 上师答:没有证悟之前肯定有杂念。证悟之后也会有杂念的,你保持状态的时候可能没有,失去状态的时候还会有很多杂念。修到八地或最后...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十卷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十卷

第十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第十八页倒数第二行看经文: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

竞争与知足常乐的关系是什么?

竞争与知足常乐的关系是什么?

竞争与知足常乐的关系是什么? 问: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佛教常说要知足常乐,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缺乏竞争力的话,就不会进步了。其中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答: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社会上时时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