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就形成了“八苦”。离苦、灭苦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在离苦、灭苦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知苦”。

佛法中对于种种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苦形成的原因。

然而,如果仅止于文字上的了解,即使将这些名词念得滚瓜烂熟,也无法真正体会苦的真义。如此一来,佛法只不过是一般的知识,产生不了什么力量,遇到讨厌的事情,还是会嗔恨;遇到喜欢的事情,还是会贪爱,照样还是在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心中打转。对“苦”的本质仍然一无所知,是不可能远离痛苦的。

人生的各种经验,都要亲身体会过才能变得深刻。虽然许多人一听闻佛法,很快就能够理解人生是苦的,并能运用修行的方法来做一些离苦的工夫,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必须在遭遇过非常重大的灾难之后,对于人生的苦才真正有所体会。例如遇上飞机失事,机上所有的人都身亡,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存活;或是生了重病,濒临死亡边缘,本来医生宣判毫无复原的希望,结果却大病不死。诸如此类九死一生的经验、体验过生命即将消亡的震撼,使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看待生命、运用生命的观念和一般人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好像已经死过一次,现在的生命就像是捡来的一样,就会更加珍惜,任何的苦难对他们而言都已不是问题,不会像一般人患得患失,遇到一点小问题就放不下、感到非常痛苦。
另外一些人是因为最亲爱的人突然死亡了,因而发现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短暂,所以他会很珍惜这一份情感,也会试著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亲爱的人,也许是发愿做义工、为社会奉献,也许是把所有财产捐献给更需要的人。因为他经过此一遭遇,对于苦有著很强烈的感受,知道人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生命本身都是短暂的,更何况是身外之物呢?所以从此以后,任何苦难都再也威胁不了他,也不再觉得痛苦了。

此可知,菩萨必定是在受苦受难之中产生的。因为他是过来人,再大的苦难他都受过了,所以当他身处苦难之中时,一般人都觉得受不了,但是他仍不以为意,不觉得痛苦或困难。而且他是为了救度苦难的众生,才到苦难中来,所以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受苦,像这样的人,都有著伟大的人格情操。

可见,如果我们想要知苦、体验苦,从苦难之中了解苦难根本不存在,或者是接受苦而不以为苦,都必须要有相当的人生历练,这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身为一个修行佛法的人,如果想要离苦、灭苦,也相当不容易,一定要透过不间断的修行,才能跨越层层身心的障碍,从而超越所有的苦难。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指出别人的毛病是恶语吗?

达真堪布:指出别人的毛病是恶语吗?

达真堪布:指出别人的毛病是恶语吗? 问:看到别人缺点毛病时,我们应该指出吗?如果指出是不是在说恶语,是有罪过的?达真堪布解答:是否指出他人的缺点毛病,第一要看你自己的发心动机,第二要看你和对方之间的...

星云法师:为何要学习

星云法师:为何要学习

学无止境!人生该学习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生命本身即是一连串的学习。学习有很多的方法,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各有不同的学习法。但是学习的精神和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学习是为了:第一,升华我们的人格:人都有...

春季养肝等于养命

春季养肝等于养命

中医素来有春宜养肝之说。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这是因为春季属木,肝也属木,两者相应。春季万物复苏,属于阳气升腾的季节,养肝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命之本,健康之源:肝脏我们知道,每个生命都...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石勒石虎师事佛图澄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石勒石虎师事佛图澄

石勒石虎师事佛图澄佛图澄,西域人,晋怀帝永嘉四年,来到中国洛阳,他本想在洛阳建寺,弘法不巧正遭逢刘曜作乱,京都洛阳非常紊乱,不得已,只有潜隐山林,以待局势安定。那时候,西晋已亡,东晋刚刚建国,石勒自...

法云法师文集:佛光显现

法云法师文集:佛光显现

佛光显现法云法师从台湾佛学院学成归来的昌慧法师,讲起了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真实故事。阿吉是台北某大学的学生,自从参加大专院校佛学研讨会以来,对佛教有几分的执着,今年暑假他决心效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盛举,...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二十节 人说王纵暴喻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二十节 人说王纵暴喻

第二十节 人说王纵暴喻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