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怎样理解“自他平等”?

达真堪布:怎样理解“自他平等”?

问:怎样理解“自他平等”?

答:空性的角度讲,自他是平等的:第一,“他”是种五蕴的综合体,“我”也是种五蕴的综合体,都没有实成的自性。第二,自他是相对而安立的。比如说张三和李四,张三认为李四是他,李四认为张三是他,但都没有实实在在的自他。若是有实实在在的自他,任何时候,自就是自,他就是他;但是角度一换,观点一变,自他就变了。第三,从无常的角度,无论是自还是他,我们都能看到他们这种粗大相续的变化。只要有粗大相续的变化,就有刹那相续的变化。刹那当中看似有变化,实际上没有变化;显现上有,本体上没有。

这也就是空性。

前面是深入一点而讲的,下面是浅显而讲。比如,乐与苦、利与害等是众生基本的思想。所谓的“我”不愿意受到伤害,那么“他”也一样,所有的众生都一样,不愿意受到伤害。“我”想获得利益,所有的“他”也是都特别想获得利益。快乐和痛苦也是一样,“我”自己不希望痛苦,所有的“他”等有情众生也都一样不愿意感受痛苦。“我”希望自己快乐,所有的“他”等有情众生都一样希望自己获得快乐。这就是平等。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不要用佛法给自己施加压力

达真堪布:不要用佛法给自己施加压力

达真堪布:不要用佛法给自己施加压力 我们不择手段,千辛万苦所谋取的财产、事业、权力、地位等福报都是无常的,随时都会失去,最终都会穷尽,所以应该将目前所拥有的福报、财产、机遇利用起来,去承办一些有益的...

“知足”果真可以“常乐”吗?

“知足”果真可以“常乐”吗?

曾在一些朋友的家里办公室里看到“知足常乐”的横幅,聊天中或多或少会谈及它。有的会介绍这幅字是何人所书,名气如何,书法的风格,价值几何等等;有的会深入谈到他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也会郑重或感慨万千地宣称其...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谈情高手--青蛙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谈情高手--青蛙

谈情高手--青蛙夏夜,众多的音乐交鸣,最喜欢躲在莲花蓬下的男高音。这时必然为了吸引伴侣而引吭高歌,白天黑暗夜,都有它们的声迹。当然女歌手也不甘示弱,将自己最妩媚的一招给献于众多追求者。当它们互相追逐...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问:修行人应“随顺众生”,这是否意味着,佛法修行人应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索达吉堪布:世间习俗大多是随分别恶念而转...

63卍字是什么意思?

63卍字是什么意思?

卍字是什么意思?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据《长阿含经》说,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说是释迦世尊的第八十种好相,位于胸前。在《十地经论》第十二卷说,...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菩萨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加持自己。

这种思想是严重愚痴迷信的,以功利之心求佛,只会让自己离佛越来越远。

拜佛千万不要走形式,更不要以世俗间庸俗的交易、贿赂来揣度佛意,那是极大的不恭敬。

佛菩萨福慧圆满具足,无二无分别,清净不染,又怎会缺你的那根香呢?

更不会因为你供养得多,功德就越大。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佛菩萨再慈悲伟大,也不可能替你修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自己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谁也替代不了你。

“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佛菩萨渡人在渡心,心好命就好。

人心存良善,事事便无忧。以戒为师、断恶修善,福气自来!

这5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

1不“贪”之人

这里的不贪,主要指酒色财气,佛门中讲“地火水风”,也是佛教出家人常说的“四大皆空”。

修行要戒贪,不饮酒、不邪淫、不贪他人之利、不盛气凌人。

酒喝多了既伤肝伤身,又容易生出事故祸乱,害人害己。

“万恶淫为首”,邪淫是最重的恶行之一,最断人的善根慧命,导致障深慧浅,福报浅薄。

不是自己的财不要妄想得到,贪图不属于自己的钱权利益,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给他人,越是盛气凌人、尖酸刻薄,越是折损自己的阴德。

真正的“气”应该是有骨气、气节,而不是有情绪、盛气,这些负能量只会消耗人生的福报。

心若不能安住,时刻起心动念,动辄贪恋,那只会让自己离真正的修行越来越远。

“贪心不足蛇吞象”,戒酒、戒色、戒贪财、戒盛气,以此一心持清净戒,会离佛心越来越近。

2二、不“嗔”之人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懂得修忍辱的人,也必定是最有福报的那种人。

爱生嗔恨心,易怒易暴之人都不是有福之征兆。

比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心,心平一切平,心乱一切乱。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我们若能安心不乱,不埋怨、指责他人,多反思自我,这样必然能成就大事。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戒娇嗔,不用拜佛,离佛会更近。

3不“痴”之人

“痴”指“愚痴、蒙昧”,愚痴不明事理,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迷信顽固。

愚痴是没有智慧、慧根浅薄的表现。

远离愚痴,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践行菩萨道,才是一名正信的佛弟子。

4不“慢”之人

做人要懂得包容,不傲慢、不自大,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轻易瞧不起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们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位置,不懂得谦卑的人,必然也难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对这种人,佛菩萨也不欢喜。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做人与做事,低调总没错”,真正有智慧有福报的人都是低调谦卑的,更不会看不起他人。

我们对他人所作的,其实就是对自己所作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也是愚痴,愚痴而不自知,更可怕。

5不“疑”之人

“疑”就是怀疑,疑心太重的人,不信任任何人,担惊受怕,前怕狼后怕虎,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疑心太重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中颠倒妄想太多,常伴有惊怖不安,不是有福的表现。

有这样习气的人,时间久了,往往闭塞视听,障碍本性,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生活会陷入慌乱之中。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实也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五种烦恼心、五种恶习,它们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的修行,一定要戒之,才能让自己的修行更进一步。

愿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拥有吉祥人生。南无阿弥陀佛。

这几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