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化家庭:佛化家庭的养老之道

佛化家庭的养老之道

「老人」是智能的表征,老人在现代家庭里,与年轻人有代沟,观念也不会一样,老人嫌年轻人没有礼貌,年轻人嫌老人意见多,彼此不满,彼此嫌弃,怎会没有代沟?最好方法是分开住。

有很多家庭,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时,并不知道要孝顺,但离开分别住,反而会懂得孝顺。人年纪大了,健康要注意。「动」是表示健康,所以生活中要让自己忙起来,动起来很重要。平常房间内一些简单的家务,像扫地、抹桌子、倒茶要自己「动」手去做,不要老是等别人来服务,从动中让自己活跃起来。

由于小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养老的功能亦渐渐弱化。居住在都市中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其次才是「经济帮助」。

1.在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老年人之「最」,藉此引领我们进入老年人的心灵生活,进而了解老人的切实需要:

*1老年人最宝贵的--健康。

*2老年人最希望的--家庭团聚。

*3老年人最欢喜的--含饴弄孙。

*4老年人最安全的--有退休金保障。

*5老年人最顾忌的--谈死。

*6老年人最恐惧的--死亡。

*7老年人最难受的--老病。

*8老年人最爱讲的话--回忆当年。

*9老年人最喜欢的天气--冬暖夏凉。

*10老年人最喜欢的文字--报纸。

*11老年人最爱吃的食物--稀饭牛奶。

2.让我们来看看各种老年人的生活,问问自己到底要做那一种的老人?

*1老年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2老年人的日子--坐在街头看鸽子觅食。

*3老年人的饮食--等待救济金。

*4老年人的夜晚--睡不安眠。

*5老年人的怨叹--儿女不孝顺。

*6老年人的苦恼--煮饭给儿女吃。

*7老年人的辛劳--带两代。

*8老年人的不幸--卧床不起。

*9老年人的哀痛--白发送黑发。

*10老年人的悲哀--想到死后没人为他送葬。

*11老年人的忧虑--不知道棺木在那里。

3.愚痴的老人

*1愚痴的老人--有钱不用。

*2愚痴的老人--有事放不下。

*3愚痴的老人--不懂得交棒,更不愿交棒。

*4愚痴的老人--挑肥拣瘦,食不甘味。

*5愚痴的老人--唠叨不休。

4.最幸福的是洒脱的老人

*1洒脱的老人--不一定要有老伴,有书为伴。

*2洒脱的老人--不一定儿女照顾,自己去普爱天下的儿女。

*3洒脱的老人--不压迫子女,不执著子女;子女有所问,乐于开导指引,但子女怎样做,不过问。

*4洒脱的老人--一杯茶,一份报纸。

*5洒脱的老人--每星期都有三五老友聚会谈天。

*6洒脱的老人--酸甜苦辣,皆能品尝。

*7洒脱的老人--南米北饭,皆能当饱。

*8洒脱的老人--莳花除草,逍遥自在。

*9洒脱的老人--死后的地早就买好了。

*10洒脱的老人--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

*11洒脱的老人--心中有佛。

其实,老年人知识丰富,识多见广,随著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考虑问题的角度较为全面,回首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历程,老年人的成就可见一般。

如李时珍从六十岁开始,到七十四岁完成不朽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伽利略七十二岁时提出数学的无穷集合概念,七十四岁时完成「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为近代自然科学基础的奠定作出巨大贡献;托尔斯泰七十二岁时完成长达二十万字的著名小说《复活》;马寅初写《新人口论》时已是七十六岁高龄老人;费里希七十一岁时发现蜜蜂的舞蹈语言,获得生物学、医学诺贝尔奖。泰国一位僧王六十五岁开始学习英文单字,九十岁竟能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见「老人最有智能」这一句话一点也不错。

「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中,从最初年少时期的学习、成长,到为事业与家庭勤奋、奉献的壮年时期;等到迈入老年退休,事业已告一段落,儿女也能独立自主时,许多人此时顿感生命失去所依,漫无目标,而对老年生活产生恐惧、害怕。

其实,老并不可怕,只要自己懂得预作安排退休后的生活,老年生活也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一)如何安排退休生活

平时要如何修持身心?要做到:

早起十念法,凡事无不办。饮食有节量,茶果菜根香。万事要放下,荣辱莫牵罣。饭后千步走,可活九十九。晚睡一柱香,心静人自康。睡前寤瑜珈,光明在眼前。主人会搬家,老死不可怕。真心要营养,要识无尽藏。

老年生活较为安闲,应有固定的工作和定课,这些都应该在年轻时即预作安排;再者,退休后不要过度干涉儿女的事情,如果有心愿尚未达成,譬如进修读书、出版自传等,应该尽速设定目标去完成。因此,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呢?以下提出四等防老与四等养老的方法。

1.四等防老方法

*1经济方面:多方开源节流,为自己储备养老金。

*2健康方面:不依恃年轻时的身强体壮,对于卫生保健之道多多注意和加强,比如常做运动,让自己老而硬朗;生活作息有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等。

*3信仰方面:拥有正信正见的信仰的人,不仅在心灵上有所归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还能广结善缘,结识许多同道好友。尤其,有了宗教信仰,可以激发勇气与力量去面对未来,可以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间的不平,进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4兴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闲活动及兴趣的培养,比如亲近山林、种树、园艺等,都是正当的娱乐。或到寺院当义工,参加公益社团,拓展生活圈,让自己的生命在大众中成长。

2.四等养老方法

*1要修好缘来养老:人与人之间,是靠著缘份在维持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因缘法。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上最宝贵的就是广结善缘。如何广结好缘、善缘呢?平时对人说好话,赞美周遭的邻居、朋友;或者做善事,热心社会公益等,以欢喜的心培养好的人际关系,自然老来不必烦恼没有朋友,不必担心被社会人群遗弃。

*2要靠智能来养老:老年人随著年岁的增长而得到的学识与经验,这是年轻人所不及的,老来如能摒除外缘,多写几部好书,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学识经验,乃至技能诀窍等传授给后学,甚至告诉后辈怎样做好人,如何做好事,以丰富的做人处事经验点化人心,自然能赢得大众的肯定,何愁老来没用呢!

*3积聚金钱来养老:年轻时辛苦所赚取的钱财,除日常生活必要的开销以外,不浪费,不奢华,过著简单的生活,将手边的金钱做最有价值的运用,从行善中也可以增添生命的意义。

*4依靠子孙来养老:「养儿防老」,这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父母年轻时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总希望儿女长大成人时,能回馈孝养,使父母衣食无愁,甚至能光大门楣。但是未必子女个个皆能孝养双亲,承欢膝下,所以,靠子孙养老是第四等的养老。

(二)如何面对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会生病,年轻人也不一定没病,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只是老年人生理机能多已退化,因此生病的机率自然比年轻时来的大。老年人生病时应该如何面对呢?

1.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每个人对苦的感受力不一样,有的人心力较弱,轻轻打他一下,便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即使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越是怕痛,就会越感到难受。因此,有病没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就不会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2.从物理治疗做到心理治疗:老年人生病了,喜欢看医生,其实大部分医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给他们吃一些安慰性的药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看医生,找自己不是更好吗?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感觉身体上有一点不舒服,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病就已经好一半了。

3.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鞋面上都有六个洞,意思是要我们低下头来,要「看得破」,不必太执著。一个人能够放得下,尤其面对疾病能够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紧,心理要永远的健康,永远的不老才行。

(三)病中如何用功?

莲池大师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也。」病,最容易使人体验无常,淡泊名利,精进修行,因此有人说,医院是个最好修行的地方。病中应该如何用功呢?

1.对人生保持乐观的态度,凡事往好处想。

2.对佛菩萨有信心,将生死交给佛菩萨,佛法中常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3.坚持正念,时时念佛,念佛不仅可忘记病痛,更可累积功德资粮。

4.心存惭愧、忏悔、感恩。

5.勤于礼佛,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佛不仅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更可消除种种业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男女八字合婚方法大全 总有一款适合你

男女八字合婚方法大全 总有一款适合你

听到八字合婚,相信很多的人都有听说过,一般就是给男女算婚姻的,但是深入了解的人却不多,下面就来给大家解析一下男女八字合婚的含义以及一些合婚的方法。什么是八字合婚?就是指古代的男女婚配,通过八字看双方...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第六品。上次讲到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还没讲完,还差一点点,我们先把这段经文...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具体谈到了这个修习的要领:“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如何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修行原则呢?当贪、焦虑、愤怒等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不能逃避和排斥,而是要贴近它们。如果禅修者对这些心理现象关注不够,他就无法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修行原则。

现实的情形是,当禅修者感知到焦虑或愤怒时,他可能只是不断地抗拒或回避。如果只是抗拒而不是贴近它,那就失去了观察它们的时机。所以,当贪爱、嗔愤、焦虑、昏沉等现起的时候,禅修者能否在那段较短的时间内定住在当中而不抗拒,则是禅修的关键。

定住、观察而不抗拒回避,训练出这种能力非常困难,但它对禅修至关重要。修行者能否与当下生起的各种情绪和平相处,并能保持谨慎细心的态度去观察,则是修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这项能力被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善加利用它,贴近身心,这给进一步的修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会障碍修行者贴近身心,例如,当遇到生气时,修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情形,修行人不应该如此;可以想见,一位修行者如果这样认识,接着他一定会采取回避掩饰的态度;大多数时候,这种回避掩饰的态度他自己并不完全意识。如果禅修者如此处理情绪,他就很难与真正的负面情绪直接相处;如果一直不能贴近内心生起的情绪,只是一味地回避与抗拒,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原则就无法落实在禅修中。

对于修行者而言,当生气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直接面对它的态度。不能让这种情绪一再的膨胀,最终引发愤怒;也不能回避生气,而采取压抑逃避的态度。当你能真正面对负面情绪时,它会在那里停止下来,这时,就给观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只是习惯性地抗拒与回避,禅修者就没有时间观察这些情绪,他的心只会随着这些情绪在爱与恨之间起舞——这就是所谓的贪嗔模式。

生气(我们以生气为例)出现的时候,禅修者首先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安于其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些禅修者修习了很长时间,他依然会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这些负面情绪。不论当下内心展现的是什么状态,禅修者必须安住于其中,这是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的前提,但是,安于负面情绪之中,既不符合一般人的理念,也不是稍加修习就可以达到。然而,对于实际的修行者来说,安住于当下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安住于当下的能力越强,他就有能力进入更深的禅修,这种能力可以引领他接近心的本质,进而体验心的真相,发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禅修的本质是与身心相处,藉此看清它们的究竟实质。贴近身心,是为了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贴近身心的标准是,你能够接纳身心的各种情形,而不排斥——这是进一步禅观的前提。

一旦能安驻在身心的当下,你就有条件进入更深的禅修领域。放松地与当下的感受相处,而不做任何主动分析——禅修就成为了解身心本质的过程。你面对的只是原本的东西,而不是以心造心,假造出来的事物。例如情绪,我们不说它们是什么,也不排斥它们,我们安住在其中,了知它们,然后会发现它只是无常的事物: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当你能看到这一点——无常,你的执着就开始松动,你才可能开始放下那些与生俱来的错误认知。

当禅修者能够时时刻刻留意到当下的诸多内心情形,即他能做到“留意当下”,他才可能会体验到情绪的“无常”特性,留意当下的能力中含有定力的成分。有些禅修者会认为,定力就是紧闭双目,安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面对禅修对象时的安住能力。

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在他所要观察的目标上,这种面对五蕴身心时的稳定度乃是真正的定力。不论生起什么现象,昏沉、睡眠、生气、愤怒、焦虑与各种念头,禅修者都有能力安稳地定住在那里,如实面对,这是定力的本质展现。

禅修时,如果感知到情绪生起,必须专注于它,即使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情绪,禅修者也应该竭尽全力,以精进而勇猛的精神定住于其中,并进行觉知。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与超乎常人的定力。当情绪、感受、念头等来临时,禅修者有能力安住其中,不排斥不回避,只要有能力稳定在这一点上,他就可以进入更深入的身心领域,以了解实相。

我们多以负面情绪为例,因为人们的内心最容易排斥负面情绪。例如,当焦虑出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担忧,然后找出理由,要消除这个情绪。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地安住在这些情绪当中是多么困难的事。表面上,我们是在对治它,其实,这是禅修者不能面对它而采取的逃跑策略。多数情况下,禅修者一再地采用回避或逃跑,或者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不但错失了观察身心的好时机,也是修行一再地与身心的本来面目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当不喜欢某些情绪时,人们会给自己找出诸多借口,然后理所当然地产生排斥心理,人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模式。当禅修者很有经验时,他才能看到自己内心一贯采用的手段,它不停地给自己找借口,然后采取行动。不找理由,只是安住在原本的身心现象当中,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越有经验的禅修者,越能发现完全安住在当下的能力很不容易获得。

与自己的理念不合时,人们会自然地生起抵抗,或者回避逃跑,这已经是人类潜在的本能,禅修,正是要离开这两种情形。对于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修行者,首先要发展出安住当下的能力。

如果不能摆脱拒抗与回避这两种力量,禅修者就无法真正接近心的本质,也就无法纠正对身心的错误认知。如果禅修者持续地重复着对身心的错误认知模式,他就无法从痛苦烦恼中完全摆脱出来。

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才能实现佛陀教导的“清楚了知”,即使安在当下的时间很短,也是与身心共处的时刻,这种时刻才是真正发现真理的时刻。在禅修时,心理上清净与否,情绪上有没有波澜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禅修者是否真正平稳的安住在各种心理状态之中。各种感受层出不穷,念头不断涌现,而禅修者能够在这些情形中安住不动,这是一项重要的禅修能力。希望自己在今生有所成就的修行者,需要长期磨练这项能力。

清楚了知的原则、安住当下的能力!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

我这辈子以来最棒的“感应”

我这辈子以来最棒的“感应”

这件事情在我心中已经放了两,三个星期,我一直很犹豫要不要在论坛上说出来,考虑了半天之后,我觉得得利的人应该多于不得利的人,所以我还是决定说了。今年三月初时,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开始看得懂佛经及多位大德...

星云大师:对业的认识

星云大师:对业的认识

一般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幸的遭遇时,往往会说:“唉!这是我的业障!”当某人遭到报应时,也都归咎于业报。“业”,在佛学里是一门非常高深、微妙的道理,它说明世间上的一切果报都是自作自受。“业”是自由...

梦中的欢乐相

梦中的欢乐相

昨夜母亲入梦来,身穿厚暖的毛大衣,手拎着小包包,精神奕奕地走在傍晚的斜街上,像要赶赴喜宴似的。梦中的母亲看起来不过四五十岁的光景,事实上母亲已在五年前往生,享年八十四。母亲四十五岁生我,梦里中年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