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化家庭:家庭妇女与佛化家庭

家庭妇女与佛化家庭

佛化家庭的关键,往往与家庭主妇有很大关系。

在佛陀诞生之前,妇女在印度得不到尊重。印度作家黑摩禅陀把妇女贬低为照亮通往地狱的火炬。在佛陀降世之前,妇女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自由。她们展示内在精神能力和思想才智的机会被剥夺了。

在佛陀的教法中,肯定了妇女对社会的重要性。

佛陀曾同拘萨罗国王谈过有关妇女之事。有一次,国王诚恳地同佛陀交谈,一侍卫走了过来,小声地告诉他,皇后生了一个女儿。国王一听这个消息,脸上一阵的不高兴。在古代印度(即使在今天也一样),女儿的出生不会给家庭带来快乐。这是由于多方面自私的原因,比如说提供嫁妆等问题。

不同于其它宗教师,佛陀对妇女作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并在如下的话语中表彰了妇女的四种品德:

有些女人真的比男人强,万民之主,把她抚养成人。

她们有智慧,有道德,忠贞诚实,敬奉婆婆如神明。

如此高贵的妻子会生下勇敢的儿子,统治王国的国王。

有的女人比男人强,这是佛陀亲口所说。特别是在妇女不受尊重的印度,没有一个宗教家说如此勇敢而又高尚的话语。

佛陀虽然看到妇女性格上的脆弱,但他教导人们要看到她们的内在美德;作为母亲,妇女在佛教中占有值得尊敬的地位,母亲被认为是升天的方便之梯,妻子是丈夫的最好朋友,同时,性别不是纯洁和服务的障碍。

女性比起男子来,虽有她的弱点,但女性的柔和、坚忍、慈爱,都胜过男人,而与大乘的特质相契合。一位贤慧的妻子,是家庭的融和安定力,也是丈夫在事业上成功的助力。在儿女的教育上,母亲的教导更重要。如果在家女众,能对佛法有真诚的信心,坚毅的愿力,正确的智力,这对于家庭、人间的净化和乐,可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在佛教弘扬方面,家庭主妇信佛,更是佛化家庭的主要力量。

佛陀时代,在广大学佛居士中,也有许多以虔敬、慷慨、信仰、学识和慈爱而著称的妇女。

《胜鬘经》中,由于胜鬘夫人的言行化导,首先化导了丈夫──友称大王。进一步,城中女人,七岁以上,化以大乘;友称大王,亦以大乘化诸男子,七岁以上,举国人民皆向大乘。胜鬘夫人还发十大誓愿,护持正法,饶益众生。

维莎诃是僧团的女大护法,在妇女界中犹为突出。

那库罗母是一位忠诚的妻子,她通过列举自己福德,把她的丈夫从死神口中挽救回来。

沙摩婆蹄是一位虔诚而又值得敬重的王后,当她被人用火烧死时,她没有恶意,反而对谋害之人施以慈爱心念。

玛理卡王后多次劝谏,安慰她的丈夫拘萨罗王。

女仆库玖陀罗讲说佛法,救度了众多的皈依者。

输曼努和输跋达是两位具典范品德的姐妹,对佛陀的信仰绝对的虔敬。

这几个例子足够说明妇女在佛陀时代所起的伟大作用。

中国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为了唐朝和西藏两国的关系,嫁到了西藏,把汉传佛教也带到了西藏,为西藏佛教的渊流播下了重要的种子,并且把唐朝的文化传扬于异域。

在中国大陆,七、八千万佛教居士 中,女性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每逢过年过节或平时寺庙举办法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积极参与者,女性往往占绝对多数。

今天,妇女在家庭、杜会和国家中,有其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尤其今日是妇女除了传统的责任(相夫教子、事奉公婆)以外,还参与到经济生产、杜会政治的行列中,这些更显示出妇女,比过去任何时代,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空间距离不是问题

空间距离不是问题

空间距离不是问题, 善良的人如喜马拉雅山, 即使身在远方,但声誉到处传播; 邪恶的人如夜晚射箭, 虽然近在咫尺,别人却视若不见。 给孤独长者和郁瞿娄年轻时,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受教。郁瞿娄有位儿子,给孤...

进寺庙上香拜佛的规矩

进寺庙上香拜佛的规矩

佛陀教诫四众弟子,形仪必须庄严整肃,内检其心,外束其身,动静举止,皆应如法。“威仪乃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佛弟子行住坐卧具足威仪,不仅能调伏烦恼,身心寂静,人格风范也可以感化众生。因此,规矩礼仪...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一念三千,有情每天动了什么念头,它都在法界法流里流转。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法界就是每有情的那一念牵动着,每个人都有他发射的、每一刹那都发射不同的念波,所以在这个整个虚空...

经常晒太阳有助预防直肠癌

经常晒太阳有助预防直肠癌

晒隐私、晒工资当这些新鲜的名词出现在现代都市人字典中的同时,最该晒的太阳却被相当一部分或因工作繁忙或以白为美的中国人冷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疾病也陆续找上门来。9月27日中国老年(老年食品)学会骨...

虚空藏菩萨经浅释(六)

虚空藏菩萨经浅释(六)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若灌顶刹利王有自在力,犯五根本罪,先所修习皆悉烧然,失安隐处远人天乐堕于恶趣。何等名为五根本罪?善男子,所谓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取兜婆[1]物及四方僧...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十三回 松长老欣锡禅杖 济师父怒打酒坛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十三回 松长老欣锡禅杖 济师父怒打酒坛

第十三回 松长老欣锡禅杖 济师父怒打酒坛却说这净慈寺因失火,不见了长老,众僧往各处找寻,并无踪迹。济颠见了笑道:你们这般和尚,真个都是呆子,我已说过,长老原从天台来,今日已归天台去了,怎么还寻得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