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堂,寺院僧侣用膳的地方

堂,就是斋堂,也就是五观堂,即是寺院僧侣吃饭用膳的地方。五观堂,出家人吃饭有一定的规矩。 过堂中国汉传寺院生活方式之一。即上斋堂用餐,此有别于印度僧徒之托钵乞食。又称上堂、赴堂。在丛林之中,依据常规,用餐时自方丈到沙弥,全体皆到斋堂用餐,此即‘过堂饭’。

菩提达摩祖师在中岳嵩山少林寺开创中华禅宗伊始,便把禅宗弟子的行、住、坐、卧、吃等生活习惯都纳入了“禅修”的范围。佛教禅宗僧侣把“吃”作为禅修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佛教徒的“止恶修善”之心,为此,不但要求必须“食素”,也就是通常说的吃“斋”;而且还要“观心”,观心的方法有五种: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更重要的还要“喜舍”,也就是“施食与六道一切众生”。

进餐前,须列队鸣磬念佛以进斋堂,然后安静进食。食毕,又列队鸣磬念佛以出斋堂到大殿回向。饭菜很简单,一碗白米饭、一碗素菜、一碗清汤、一小碟咸菜、一小碟花生、一小碟辣酱、一双木筷。过堂饭讲究用饭时安静,不得讲话,添加饭菜都是以手势示意,不得剩下饭菜,因为许多人为了这顿饭菜都花了不少血汗,所以不能浪费,要以感恩的心用膳,配合悠扬的音乐声慢慢用餐,不知道,这时会是一个怎样感受的你!

修行人进食前作如下五种观法: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谓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应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谓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不持戒,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

三、防心离过,禁贪效宗。谓须防心离于三过,于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嗔。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故受食时,当作此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难成道业,而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必食得适量,以资身修道。

“过堂斋”作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禅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主要体现了五个佛教理念: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节约,内观自省,绿色环保;在当今对促进“人与人”和“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和平相处,仍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偷盗的故事

佛教故事:五戒的故事:戒偷盗的故事

戒偷盗的故事草比金值钱(jataka本生经89)佛在舍卫国祗園精舍时,有一鬼计多端的恶比丘,常为比丘众带來麻烦。佛陀就为他们说了这个故事。「很久以前,梵施王(brahmadatta)治理波罗奈(ba...

两个真心朋友

两个真心朋友

两个真心朋友在南非的莫诺莫塔帕王国,有两个真心的朋友,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据说这里的人交朋友,比其他地方的人真心实意得多。一天夜里,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一个朋友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从床上爬起...

大安法师: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大安法师: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佛教讲的三世因果的法则,是我们佛教徒最起码要认知的道理。要相信它,要接受它,这对于我们自身修行、扬善止恶非常重要。三世因果所传达的是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是佛教劝善的语言,说教...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二十八节 为妇贸鼻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二十八节 为妇贸鼻

第二十八节 为妇贸鼻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有鼻丑。其人外出,见他妇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是言:我今宁可截取其鼻,着我妇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来,与汝好鼻。其妇出来,...

挽回出轨后的婚姻  情感大师教你几个实用的方法

挽回出轨后的婚姻 情感大师教你几个实用的方法

婚姻是一座城堡,同时也是一座炼狱,两个人步入了婚姻就意味着要风雨同舟,共患难。都说打是情,骂是爱,这就需要夫妻双方能够充分的了解彼此,才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婚姻中,要是不能照顾到对方的需求,婚姻就会...

提婆达多为何总跟佛祖过不去?

提婆达多为何总跟佛祖过不去?

善求恶求缘品第四十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提婆达多。虽复削发。利养蔽心。作三逆罪。推山压佛。伤佛脚指。复纵放黑象。欲令害佛。别僧两部。杀漏尽比丘尼。以故杀生。疑畏受后报时。有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