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堂,寺院僧侣用膳的地方

堂,就是斋堂,也就是五观堂,即是寺院僧侣吃饭用膳的地方。五观堂,出家人吃饭有一定的规矩。 过堂中国汉传寺院生活方式之一。即上斋堂用餐,此有别于印度僧徒之托钵乞食。又称上堂、赴堂。在丛林之中,依据常规,用餐时自方丈到沙弥,全体皆到斋堂用餐,此即‘过堂饭’。

菩提达摩祖师在中岳嵩山少林寺开创中华禅宗伊始,便把禅宗弟子的行、住、坐、卧、吃等生活习惯都纳入了“禅修”的范围。佛教禅宗僧侣把“吃”作为禅修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佛教徒的“止恶修善”之心,为此,不但要求必须“食素”,也就是通常说的吃“斋”;而且还要“观心”,观心的方法有五种: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更重要的还要“喜舍”,也就是“施食与六道一切众生”。

进餐前,须列队鸣磬念佛以进斋堂,然后安静进食。食毕,又列队鸣磬念佛以出斋堂到大殿回向。饭菜很简单,一碗白米饭、一碗素菜、一碗清汤、一小碟咸菜、一小碟花生、一小碟辣酱、一双木筷。过堂饭讲究用饭时安静,不得讲话,添加饭菜都是以手势示意,不得剩下饭菜,因为许多人为了这顿饭菜都花了不少血汗,所以不能浪费,要以感恩的心用膳,配合悠扬的音乐声慢慢用餐,不知道,这时会是一个怎样感受的你!

修行人进食前作如下五种观法: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谓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应作此观。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谓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不持戒,受施则堕,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

三、防心离过,禁贪效宗。谓须防心离于三过,于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嗔。否则不知惭愧,堕三恶道,故受食时,当作此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难成道业,而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必食得适量,以资身修道。

“过堂斋”作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禅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主要体现了五个佛教理念: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节约,内观自省,绿色环保;在当今对促进“人与人”和“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和平相处,仍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必吃的东北菜,热乎乎的,香极了!

必吃的东北菜,热乎乎的,香极了!

冻豆腐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善念使厉鬼变成菩萨!拯救了自己也解脱了他人!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善念使厉鬼变成菩萨!拯救了自己也解脱了他人!

菩萨曾经听长辈说过一则故事古早以前,一个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因为这师傅的雕刻技巧不错,所以附近一村庄的寺庙,就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的像。可是,要到达那村庄,必须越过山头与森...

当音乐开启了心灵窗口时,我听到了佛陀亲唱的《稀世绝唱》

当音乐开启了心灵窗口时,我听到了佛陀亲唱的《稀世绝唱》

一直觉得,一个人处于怎样的精神状态,就会选择欣赏什么风格的音乐,甚至看的书也是同一个层面的。早期的音乐启蒙老师对我而言就是家里的一台收音机,完全处于懵懂的状态,那个时候还没有录音机,更没有 MP3、...

《文殊智慧咒》全文

《文殊智慧咒》全文

文殊智慧咒全文:嗡(欧姆)啊啦(啦是弹舌音)巴匝那德文殊智慧咒是由《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提取。文殊智慧咒是增长智慧的咒语。又称文殊菩萨心咒。至少有四种以上,有五字真言、六字真言、八字真言,还有...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山东大学哲学系 陈 坚“文化僧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僧人乃至中国佛教的某...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询问偷牛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询问偷牛者

询问偷牛者村里的人共同偷了隔壁村的一只牦牛,并且将它宰来吃。牛主人跟随足迹来到这村子,叫出村里的人,问他们说:「我不见的牛是不是在你们村里?」「我们这里没有村子。」村人回答。「少来!你们是在水池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