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沙门度七比丘

从前,有七位比丘一起到深山里修行参道,然而历经了十二个寒暑,还是不能与道相应。一天,七人共坐一处,讨论是否要继续修行。

一位比丘首先说道:「我们出家修行不畏艰苦,不惧寒热,不但放弃了世间种种享乐,还要持守种种戒法、终身乞食,虽然如此,仍坚守着出家人的志节,然而……」

另一位比丘接着感叹:「虽是如此忍耐,道业却未有成就,往昔所造的罪业,似乎也难以灭除。」其余比丘听闻此语,皆面带愁容,沉默不语。

这时,一位年轻比丘奋然起座,说道:「既然如此,与其老死山中而无所成,倒不如各自下山回乡,娶妻生子,建立门户。」

「是呀!再有一番事业,从事些许生意买卖,生活自是无虞。如此有妻有子,衣食丰饶,这后半辈子也就不怕没有依靠了。」比丘们协议后,便一起下山回乡。此时,佛陀虽在远处,却以神通力知道这七位比丘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且不忍见他们因无法忍受修行上一时的辛苦,而终将造下堕入地狱的罪业,于是化身成一位寻常沙门前去度化。

佛陀所化身的沙门来到谷口,正好遇到下山的七位比丘,于是开口问道:「比丘们,请问你们在山中修行多久了?你们又要前往何处呢?」

「我们在山中已经修行十二年了!不过,我们已经决定放弃修行。」

「你们已经精勤修行这么久,为何还要放弃平静的修行生活,回到喧嚣的尘世呢?」

一位比丘率先答道:「我们虽然修行已十二年,道业却无所成就,看来罪业也难有除灭之日。而且山中人烟稀少,少有供养之人,每每托钵乞食,还要遭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如此虚耗岁月,枉自困苦,缩衣节食,仍不知『道』在何处,又有何意义?」

「那你们下山有何打算?」

「我们打算就此还乡,各自建立门户,并且创造一番事业,等到上了年纪再来学道。」说完此话,七位比丘即欲离去。

沙门随即阻止:「且慢!且慢!各位请听我说几句话吧。人的生命是很无常的,犹如水中泡沫一般,朝不保夕。虽然修行学道很苦,却能以一时之苦换得永久的安乐。各位如果就此返乡还俗,其后居家之艰辛困苦,将是穷尽万劫无有止尽。难道你们以为妻妾、子孙皆能常相左右,一切欲望皆能随心满愿,从此不再忧愁苦恼了吗?这种妄想如同生病之人错服毒药,不仅无法治愈,还会加重病情。」比丘们默然而立,沙门继续说道:「三界众生皆有烦恼,唯有信守戒法,精进不退,不放逸懈怠,才能真正永离众苦。」沙门说毕,即现佛身相,并且放大光明,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艰难无过有。

   比丘乞求难,何可不自勉;

   精进得自然,终无欲于人。

   有信则戒成,从戒多致宝;

   亦从得谐偶,在所见供养。

   一坐一处卧,一行不放恣;

   守一已正心,心乐居树间。」

七位比丘见佛慈容相好,又闻此偈,皆心生惭愧,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自此收摄身心,诚心悔过,并且决定继续修行。七位比丘于山中精进不懈,无有疲厌,并且认真思惟偈语之义理,守心一处,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8231;卷三》

省思

--------------------------------------------------------------------------------

《四十二章经》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人的一生总是挂念着家庭、事业、健康等事,一旦无常乍到,生离死别之际,也只能随业流转,无法相伴。修行虽是一条漫长孤寂之路,却能带领我们迈向光明的未来,只要信守发心修行的初衷,精进不退,最后必能漏尽烦恼,成就道业,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忍辱的力量:将军的忏悔!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忍辱的力量:将军的忏悔!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大喊道: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全船的人都说道:船已开行,不可回头。船夫也大声回答道:请等一下班吧!这时,梦窗国师说道:船家,...

法云法师文集:孤寂的心灵

法云法师文集:孤寂的心灵

孤寂的心灵法云法师在泰北边境,住着一批贫困的中国难民同胞,在那荒山野岭,瘴疠之乡,咬牙生存了三十余年,连受教育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每当想起我那来自泰北的学生陈三,不由会令人一阵心酸。那年我客居泰国北榄...

放生文库:佛经中所讲述的放生含义

放生文库:佛经中所讲述的放生含义

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与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所谓吃它半斤,还它八两;如果能够既戒杀又放生,当然功德倍增...

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十二、改造命运 夫妇卖身

佛教圣众因缘集 二十二、改造命运 夫妇卖身

二十二、改造命运 夫妇卖身诗曰:贫家夫妇悟穷因,作福无钱共卖身;喜得千金功德种,国王赞善赐璎珍。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人生的富、贵、贫、贱、苦、乐,皆是因果的关系。...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九回 拜无胜军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九回 拜无胜军长者

第四十九回拜无胜军长者善财来到出生城,寻找无胜军长者,竟无一人知道。善财以为妙月长者戏弄他,叫他去拜一个不知名的人。但是善知识究竟是信得过,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东问西问不见其人,就在街上徘徊,无目的地...

这样念佛才能专心

这样念佛才能专心

从前有个国王,他看见出家人整天没有事做,只是不断的念佛,觉得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道:“我听说修行的人,必须刻苦,方能成就道果,你们整天清闲没有做事,只是念佛,那里会有成就?”那出家人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