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图说110:沽买虚誉


经文:沽买虚誉。

【原文】

亡而冒为有,虚则假为盈。

巧诈欺同辈,关通攫功名。

一朝奸毕露,鬼蜮现其形。

所以玉蕴石,抱璞甘沉沦。

注:自古有高世之德业者,皆名并天壤,岂有心求之,实大声自宏耳。如居官本不廉,要人称廉,本不公,要人称公,以致贿嘱要路,买求荐扬,挟惠施恩,刊刻碑记。再如为士者,义理实未达也,好刻文章;名节本未真也,偏讲声气。甚而为假道学,语录盈箱,坐享大名,亦可耻之甚矣。

案:伪名士宋继濂,人呼为“宋三好”,谓其生得一副好面貌,飘飘若神,人皆乐近;一双好手,落笔琳琅,酷似赵雪松;一张好口,随机应变,对答不穷。又且家道富足,挥金结交,开万春园,延接天下能文名宿,藏脩其中,评选时艺,刻以己名。一时海内之士,皆奉为程式,非宋继濂先生所笔削,不置案头。其为人所景仰如此,乡试主司慕其名,欲收为门下,预送三场题目。宋央能文者作就,至场中照稿誊真,榜发果得高选。因经艺有犯忌处,故未得抡元,主司犹咄咄抱憾。会试亦因名重,遂捷南宫,殿试策字画端妍,钦点探花,居翰苑。宋曩时犹良心未泯,自知假冒虚名,待人谦和。迨居鼎甲,遂忘本来面目,大言不惭,俨然真名士矣。后天子临轩,试诸翰林日月五星赋。宋又央同试者代作,作者将稿又另与一人,进呈御览,查出宋卷与某卷雷同,发刑部严审,宋不敢供出代笔之人,与某俱供拾诸地下,彼此抄袭,两出不知。奏上,奉旨,如某者系少年无名之人,尚可原宥,宋继濂负海内重望,乃盗袭地下弃文,以为己有,无耻极矣。著革职。宋遂终身不振。

附:富春大贾宁标,其子宁固,为邑诸生,滥忠孝之名,窃文坛之誉,贬驳人伦,轻侮师友。父子济恶,谄谀上官,诈害平民,起灭词讼,因而致富。崇祯六年,直指梁公按越,廉得其恶,密访之行拿,而固已逃诸楚矣。山田屋庐,妻妾婢仆,当时吓诈而得者尽为人讦告。梁公讯实,一一给还,合郡称快。固在楚穷困无所资,为人誊写,复以词状诳人,被有力者数击垂毙。自此恍惚,如非刑立至,云雷下击,安身无所。有识者告人曰:“此逃生也。”众益薄之。越二年,遇众鬼扭至州上,鬼笑曰:“汝父子一生贼害人多,即兄弟亲朋俱怀一点恶心相待,今薄赠尔数种,回去更好恐吓于人。”于是共相变易之,为金鸡之嘴,铜铃之眼,斑斓之面,焦黄之须,弃之中野,哗然而去。固醒,悲啼入市,人皆以为鬼魅而不近之,乞食无门,饥渴数月而死。其父于他邑逃回,为乡人所不齿,亦行乞而终。(《感应篇集注》)

【译文】

注:自古高行硕德,必名贯天地,岂有特意求名的呢?那是声音大自然宏亮。比如做官本不廉洁,却要人称廉;本不公正,却要人称公。甚至于行贿嘱托权要,乞求荐拔扬名。凭借一些小恩小惠,求人树碑立传。再比如做读书人,义理本没有弄通,却好刊刻文章;名节本无,却偏要讲求名声气势。更甚至于做假道学,语录满箱,坐享大名,可以说是可耻到极点了。

案:伪名士宋继濂,人呼为“宋三好”。是说他生得一副好长相,飘飘然若神仙,人们都乐于接近他;有一双好手,下笔即是满纸珠玉,书法酷似赵孟頫;长着一张好嘴,随机应变,对答如流。再加上家道富足,不惜钱财,广交朋友。创设万春园,延请天下文士名儒,在园中讲说研讨,评选出高明的文章,用自已的名字刻印出来。一时间海内之士,都把它奉为典范,不是宋继濂先生评定过的文章不摆在桌上。人们当时就是这样景仰他。乡试的主考仰慕他的名声,想收为门徒,就预先把三场试的考题送去,宋继濂央求会作文的人写好,到考场中照稿抄写上去,榜发果然高中。但因试卷中有犯忌讳的地方,所以没有夺得第一,主考还咄咄为他遗憾可惜。会试时也因大名在外,联捷南宫。殿试的时候,试卷字画端正绚丽,皇帝钦点为探花,入翰林院为学士。初时宋继濂还良心未泯灭,自知假冒虚名,待人谦虚和顺。等到位居鼎甲,就忘了本来面目,大言不惭,俨然一副真名士的派头。后来天子到翰林院视察,以《日月五星赋》测试翰林学士,宋继濂又央求一同被试者代他作一篇。代他作文的那人又将稿子给了另一个人,抄上进呈皇帝审阅。结果查出宋的卷子和另一人雷同,命令刑部严加审问。宋继濂不敢供出代笔之人,与那人都谎称是在地下捡的,各自抄袭,彼此不知道。刑部奏上去,领回圣旨:如某人本系少年无名之人,尚可原谅宽宥;宋继濂负海内重望,偷窃抄袭地下丢弃的文章,以为已有,无耻至极。明令革职。宋继濂由此终身不振。

附:富春大商人宁标,儿子宁固,为乡邑学生,滥冒忠孝之名,虚得文坛赞誉。便常贬低驳斥他人人品,轻慢污侮师友。父子一同作恶,巴结迎奉上面的官吏,欺诈残害平民百姓,左右官司,因此而致富。崇祯六年,钦差梁公巡按浙江,访查得其罪恶,密令捉拿,但宁固已逃到楚地去了。田地屋舍、妻妾婢仆,原来通过讹诈而得的都让人揭发出来,梁公考讯得实,一一归还原主。全郡人都拍手称快。

宁固在楚地贫困无依,靠为人抄写过活。又以词状诳骗人,被有势力的打了几次,差点儿死了。此后就恍恍惚惚,有如马上就要被刑逼、雷打,无处安身一般。有知道他的人告诉人们说:“这是个逃亡出来的学生。”众人越发轻视他。过了二年,碰见鬼把他扭到州上,鬼笑着说:“你父子一生害了很多人,即使是兄弟亲朋,都怀着坏心眼相待。今稍稍赠给你几件东西,回去好恐吓他人。”于是,一同给他改变相貌,安上金鸡嘴、铜铃眼、斑烂面、焦黄须,扔在野外,叫唤着而去。宁固醒来后,悲泣着到了城里,人们都以为他是鬼魅而不敢接近他,乞讨无门,饥渴数月而死。他父亲从外乡逃回后,为乡人所不齿,最后也行乞终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吃苹果皮有助防癌

吃苹果皮有助防癌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不久前发现,吃苹果皮有助于预防癌症。研究人员对一些红苹果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了12种混合性三萜系化合物,其中有3种是新发现的。他们把每种三萜系化合物分离出来,然后分别用它们...

放生问答:戒杀放生和普通的放生有何不同之处

放生问答:戒杀放生和普通的放生有何不同之处

戒杀放生是很多人积功德的方法,希望通过戒杀放生来纯化自己的心灵,使得自己能够更加宽容,更加仁厚。而且戒杀放生对于很多善良的女孩子来说也是个避免见到血腥的好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生物都适合戒杀...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有此一问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有此一问

有此一问清凉无住寺,座落在深山幽谷中,人迹少到。那一年的寒冬,寺外婴儿之声哇哇啼,寺中唯一老和尚,往寺门外一瞧,见一面色冻的,赤红的小娃儿,心想这么冷的天,谁那么忍心,将小娃儿放于此处?便将小孩抱入...

大安法师:我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

大安法师:我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

居士:我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请开示。 法师: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见你诵大悲咒的时候,常常有一个想求感应,想求神通,想求些什么的心。你有这个心本身就是躁妄的,是头上安头,是感应不上的。大悲咒是...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贪财的土财主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贪财的土财主

有一位土财主,虽然非常富有,但是内心却十分空虚,总觉得家里还少了什么似的。有一天,妻子告诉他,家里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位儿媳妇。土财主想了想:的确如此。但是,国内可以称得上门当户对的对象,只有国王的...

近50年以来的三次重大佛教考古发现  -智悲佛网

近50年以来的三次重大佛教考古发现 -智悲佛网

近50年以来的三次重大佛教考古发现 【核心提示】“三武之厄”的发生,都与佛道之争以及皇帝对道教的崇奉有关。灭佛运动主要是由军队执行的,所以杀人放火是常用的手段,被拆毁的佛寺、被屠戮的僧尼、被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