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不得不知的六大礼仪

1、合十

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方法。

2、操手

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具体方法为: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否则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显得很没精神。双手不要贴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自然。

3、顶礼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就是俗话说的“五体投地”。

4、问讯

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场合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可以五体投地行跪拜礼,但如果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可以用问讯的方式代替,同样能表达虔诚的心意。

首先虔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

5、功课

在寺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暮课诵,又名早课、晚课。一般,寺庙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床号令),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敬礼佛,听候大钟大鼓结束声,大众齐诵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晚课在下午4时左右,僧尼齐诵《阿弥陀经》或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以及蒙山施食等。

6、过堂

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云彩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现在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

​​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使心清净的妙用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使心清净的妙用

使心清净的妙用天龙寺的开山祖是梦窗国师。国师年轻之时参拜伊势逸事,见于国师《梦中问答》一书。"神主带领他从内宫到外宫做了详细说明,说这里的神是日本的祖神,最灵验的神。祖神喜清净,最不喜污秽。到这里来...

吕颂贤:一素就是十几年 只因一颗慈悲的心

吕颂贤:一素就是十几年 只因一颗慈悲的心

八零后的一代都是看着《笑傲江湖》过来的,而吕颂贤版的笑傲江湖中,他被称为最帅令狐冲。《笑傲江湖》拍摄后没多久,吕颂贤就因为一系列机缘巧合皈依了佛门。虽没有正式出家,但一直陆续参加一些佛教法会,有时间...

英国最年长男性30年只吃素

英国最年长男性30年只吃素

据新华社电据英国媒体7日报道,英国最年长男性雷吉.迪安(下图)5日在德比郡一个养老院里寿终正寝,享年110岁零63天。 雷吉.迪安,一生中有30年的时间只吃素食迪安于1902年11月4日出生于斯塔福...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吃素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吃素

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从身口意开始,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学佛的身就是学佛的行为,行住坐卧怎样达到最高的标准?学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讲话怎么讲?该有什么标准?学佛的心,我们起心动念,也应...

达真堪布:梦里造业需要忏悔吗?

达真堪布:梦里造业需要忏悔吗?

达真堪布:梦里造业需要忏悔吗? 梦里造业需要忏悔吗?答:戒律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别解脱戒主要是在小乘里讲的,菩萨乘主要是在大乘里讲的。小乘主要强调行为,大乘主要强调发心。在别解脱戒里,梦里造...

宣化上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一通一切通

宣化上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一通一切通

什么叫“实相”呢?“实相无相”,实相它没有相,这是头一个解法。又“实相者,无不相也”,所有一切的相,无不都是由这个实相里边生出来的,这是第二个解法。第三个,是“无相无所不相”,一切的法,都是由这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