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日巴尊者:不要做表面的功德!


米拉日巴在圆寂前跟弟子说:“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学佛人,为了今生的名闻恭敬,表面上东做佛事,西做功德;实际呢,他供施一百,心里却想收回一千。这些贪求果报而行佛事的世俗人,就等于把毒药混在美味里进食一样。所以你们不应该为了今生的名闻恭敬而饮下这个‘好名’的毒药。那些表面上是佛法,而实质上是世法的事,你们都要彻底舍弃,一心精进,修行纯净的佛法才好。

诸弟子又请问尊者说:“如果对于众生有利益,我们是否可以行一点点世法?


尊者说:“行世法的动机,如果丝毫也不是为了利已,那是可以行的。可是照这样行,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为了一己的贪欲而行利他,则自利尚不成,更谈不到利他了。就像不会游水的人去游水,不但游水不成,反而为水所淹死一样。所以在没有证得实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谈利生的事业!已无修证,就要利生,等于瞎子引盲人,最后终究要堕入自私的深渊中去。


虚空无尽,众生亦无尽,自己修行成就了以后,度生的机会实在太多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度化众生。在未成就以前,你们应该以‘清净意’发‘大悲心’,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佛果。放弃衣食名利的思想,身耐劳苦,心负重荷,如是修行才是。这就是度众生,也就是修行入道完成自他一切的究竟利益。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但都只是在嘴上这么说说。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的时候,真正要做到很难。如果你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这样你在精神上不会有压力,心里不会有烦恼,因为你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执,就没有欲求。如果你做事做得心里难受了、痛苦了,说明了你说得还是空话和大话。追根溯源,这都不是真正清净的发心,也就别给自己找借口。即便是想做买卖,却也没有那个能力,怎么做呢?找了一堆借口也没有用,还是没有这个缘分,没有这个福报。


佛法岂是廉价的交易品,我们和佛菩萨的往来,是信仰清净的增长,是依止修学解脱的利益。上师开示过,师父与弟子,师兄弟之间应该是零利益,只有这样纯粹而清净的关系,我们才会在解脱道路上走得更坚实。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送到寺庙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建筑讲堂之用。禅师收下黄金,就忙著处理别的事,信徒对此态度十分不满,心想:一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这个禅师拿到这笔钜款,连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尾随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口袋子装的是一百两黄金呀!


禅师淡然的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是生气,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嘛?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就停下:“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银货两讫!


这个故事,警醒我们不可以把布施当成银货买卖。三宝是无上的福田对境。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为虚空,果亦是从因中来,在布施时心如虚空坦荡无为,没有亲疏好恶的拣择,果报就能像虚空广大殊胜。


学佛过程中以米拉日巴尊者的警言提醒自己,从布施到任何利益众生的善行,不断检视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正行是否无缘殊胜,回向是否利益众生,从而一心精进,修行佛法,积累福慧资粮,自利利他,使众生竟得安乐。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感温禅师之侍者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感温禅师之侍者悟道因缘

感温禅师之侍者悟道因缘对一个真正的修道人来讲,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无时不在说法。如果功夫用得好,一个平常看起来极微不足道的机缘,足以激发其本有的智慧现前。感温禅师的侍者之悟道,便是一例。投子感温禅师,...

挽回老公的关键在哪里,你真的懂男人吗

挽回老公的关键在哪里,你真的懂男人吗

两个完全陌生的走到一起,从相识到相知,最后成功相恋,其实是非常美好且不易的。但在现实中,却有太多的男男女女,只是因为一些小的磕绊,就放弃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其实冷静下来,也会后悔,也想去挽回,许多...

黄柏霖:妒忌害人召恶报,真心悔过消罪业

黄柏霖:妒忌害人召恶报,真心悔过消罪业

黄柏霖:妒忌害人召恶报,真心悔过消罪业 后魏杜昌的妻子柳氏,善于妒忌。有一位婢女叫金荆,在杜昌洗头后,杜昌命她理发,帮他理发,梳理头发,柳氏就将她的双指截断。不知何故,柳氏她自己的双手也被狐狸咬到...

佛教文化当中必须要区分清楚的两个法会节日

佛教文化当中必须要区分清楚的两个法会节日

佛教文化的组成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一定崇高意义的理念以及思想之外,其所特有的一些节日也是重中之重。但是其实佛教文化内部所特有的法会节日并不是很多,但是也难免会出现有人对这些文化出现混淆的意识情...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7.依照正法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7.依照正法

47.依照正法坐在娑罗树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悦和自在之中。这个可爱的森林里,有碧绿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个湖。佛陀享受独居的宁静。他想起挢赏弥那些比丘的纷争,连累在家弟子也受困扰。他对比丘不肯...

52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52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因此可说,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闭关;相反的,闭关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