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戒言的饭碗

戒言的饭碗

寺里的几间房子时间太长没有修葺,屋顶上的瓦碎了好几块,每逢下雨就会漏雨,而且漏得越来越厉害。智缘师父说,等找个机会一定好好维修一下。

其实维修房屋也不必等什么机会,只是寺里一时没有闲钱罢了。转眼又要到梅雨季节,师父们有些犯愁了。

有天中午寺里来了一个进香的施主,这个施主很奇怪,进寺就在四下张望。他转到后院的时候,忽然蹲在戒言的小窝前,仔细地盯着看。我们在院子中来来往往,他也恍然不觉。

戒言本来正在窝里趴着睡觉,见陌生人在旁边也不再睡觉了,趴在窝前和施主对视。

戒傲和我讨论这施主究竟是做什么的。

戒傲说,难道是个懂狗之人,戒言其实是名犬,所以盯着看了那么久?

戒嗔细细地盯着戒言看。戒言趴在地上,爪子上灰扑扑的都是尘土,满是口水的舌头伸得老长,杂色的毛发上还沾着几颗苍耳,完全没有名犬风范。

那位施主轻轻地把戒言的饭碗拿了起来,拿在手中细细地看,翻来覆去地看,弄得戒言的饭洒了一地。

戒言看到施主拿它的饭碗,很不高兴,嘴巴里呜呜地发出威胁的声音,施主也没有理它,只是伸手在它头上摸摸。戒言叫了一会,看没有效果,又老老实实地趴回去在地上捡饭吃了。

施主忽然回头,看到我和戒傲站在后面看他。他笑了笑,向我们介绍他的身份,说他做些古董生意,这些年一直在各个小乡镇间游走,很多乡镇的居民家里都有一些有年头的古董,但是他们大多不知道,施主如果发现了这些古董,便会向居民去买,因为对于大部分人都是忽然而来的意外收获,所以施主都可以用相对的低价收购一些古董然后拿到城市里卖。

施主指着戒言的碗对我们说,刚才仔细看了看,这个碗非常有年头了,可以卖上不少钱。

戒嗔拿起那个不起眼的小碗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什么价值。

正好几位师父从后院路过,戒嗔把刚才施主说的事情告诉了师父,大家都感到意外,来回传看这个小碗。

施主提出想买下这个碗,师父们考虑最近用钱的地方挺多,便同意了。

用施主给的钱,把几间屋子的屋顶翻修了一下,还剩了一些钱买了一些日用品。

只是戒言很不高兴我们拿了它的碗,即使给它买了新的花边碗,还是连续几天对我们爱理不理的,最后买了不少它爱吃的胡萝卜才算消气。

戒言的那只碗若没有被施主发掘,便始终会是一只装狗饭的食盆。

遇到伯乐来发掘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那只碗是一个真正的古董。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原  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 节选自《竹窗随笔》

【译  文】

通常所说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

狂  智

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言辞巧辩,有特长的技艺,有深远的谋略,这些人大都是以知识丰富,头脑灵活而胜过普通的人;

正  智

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知道做哪些事是符合道德的,应当行的便行;哪些事是不道德的,不该做的便坚决不做。

这二种世智中,如果只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涂;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将来报在人天。为什么呢?世间有君子小人之分,凡注重于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而那些专爱卖弄才华的人,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人,便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

渐  入

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修行;

顿  悟

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彻见本具佛性的人。

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可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便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悟。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是根本,其余皆属枝末。得了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但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可笑现在有些人,刚得到点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

佛般泥洹经

佛般泥洹经

佛般泥洹经 佛般泥洹经上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摩竭国王。号名阿阇世。与越只国不相得。欲往伐之。自与群臣共议。越只国富。人民炽盛。多出珍宝。不首伏...

佛教短故事:明因识果解冤仇 放下屠刀结兄弟

佛教短故事:明因识果解冤仇 放下屠刀结兄弟

宋代湖州安吉县人沉二公,在金兵还没有到的时候,就梦见一个僧人说:你前生所犯的杀报,已经到了!几天后,会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用刀破门而入,你就问他:你是家住燕山府的李立吗?说完后,就伸出脖子让他杀,等...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管门的呆仆人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管门的呆仆人

管门的呆仆人有一个人,因有事要到远地去,动身时叮嘱仆人说∶『你要好看守门户,同时也要好好照管住系驴的绳子,不要让驴跑了。』这个主人走了以後,有一天,碰到邻村在演剧弹唱得很好听。那个仆人听到後,心便不...

您经历过如此震撼内心,泪如泉涌的拜忏吗?

您经历过如此震撼内心,泪如泉涌的拜忏吗?

凡学佛之人都知道拜忏的力量与功德能消无始业障,也都知道犯戒了、不如法了要真诚忏悔。正如《金光明经》所云:“千劫所造无边业,一次作忏亦得净。”然而,可怕的我执又常盖障了我们的觉察而使人变得愚痴,以致经...

达真堪布:修破瓦法时头痛是什么原因?

达真堪布:修破瓦法时头痛是什么原因?

达真堪布:修破瓦法时头痛是什么原因? 问:修破瓦法时头痛是什么原因?达真堪布答:没事,那可能是一些感应。不要太在意、太执着吧!一说修破瓦法会头疼,就总是往这方面想,然后就开始头疼,也有这样的情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