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陈士强

《唐高僧传》,又名《续高僧传》,唐西名寺沙门道宣撰。

载于丽藏“左”至“明”函、宋藏“内”至“承”函、元藏“内”至“承”函、明南藏“毂”至“世”函、明北藏“佐”至“衡”函、清藏“乡”至“八”函、频伽藏“致”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卷。丽藏、大正藏、频帙藏作“三十卷”,宋、元藏作“三十一卷”,明、清藏作“四十卷”。道宣在《大唐内典录)卷五自录此书,云二部三十卷”,故知原书为三十卷。

道宣(596-667),俗姓钱,丹徒(今属江苏)人,一说长城(治所在今浙江长安)人。十五岁依智滪律师受业,诵习诸经,次年于日严道场一隋炀帝时称“寺”为“道场二正式落发出家。隋大业(605-671)中,从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唐武德(618—626)中,又依智首学习戒律。初居终南山白泉寺,后迁崇义寺、丰德寺,与处士孙思邈结林下之交。及西明寺建成,应诏充任上座。玄奘从西域取经回国后,又随从参与译经。着作见存的尚有…《释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集神州三宝感通录》、《释迦氏谱》、《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及《疏》、《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比丘尼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舍卫国只洹寺图经》、《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律相感通传》、盒里处轻重仪》、《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等。已佚的有:《圣迹见在图赞》、《佛化东渐图赞》、《法门文记》等。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四有传。

《唐高僧传》书首有道宣自序,说:

“昔梁金陵释宝唱撰《名僧传》,会稽释惠皎撰《高僧

传》,创发异部,品藻恒流,详核可观,华质有据。而缉裒

吴越,叙略魏燕,良以博观未周,故得随闻成采。加以有梁

之盛,明德云繁,薄传三五,数非通敏,斯则同世相侮,事

积由来。中原隐括,未传简录。时无雅瞻,谁为谱之?致使

历代高风,飒焉终古。……今余所撰,恐坠接前绪,故不获

己而陈之。或博咨先达,或取讯行人,或即日舒之,或讨隹

谁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昔,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

其志行,举其器略,言约繁简,事通野素,足以绍胤前页,

允许后听。始距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

载。包括岳渎,历访华夷,正传三百四十人(宋元明本作“三

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年。”《大正藏》第五十卷,第

425页中)

然而,今传各种版本的《唐高僧传》所收人物的截止年限及人数,与上面所述有很大的出入。以《大正藏》本(底本为丽藏本)为例,卷四《玄奘传》有“今上嗣藤,素所珍敬,追人优问,礼殊恒秩。永微三年,请造梵本经台,蒙敕赐物,寻得成就。”(第457页上)这里的“今上”,显然是指唐高宗,“永徽”是他的年号。传中叙述的玄奘在显庆、龙朔年间的活动,辚德元年玄奘卒时的情形,也发生在高宗朝。此外,同卷的那提卒于龙朔三年;卷十三的慧壁(又作“璧”)于贞观之末犹在;卷十五的道洪卒于贞观末,义褒卒于龙朔元年;卷二十的智碇卒于贞观二十二年;卷二十九的智通卒于贞观二十三年,都是贞观十九年以后的事。

以《明藏》本为例,卷二十五的道唯卒于永徽四年,支爽卒于永徽三年,惠仙卒于永徽六年,惠宽卒于永徽四年,僧伦卒于贞观二十三年,静之卒于显庆五年,智岩卒于永徽五年;卷二十六的善伏卒于显庆五年,法融卒于显庆二年,惠方卒于贞观二十一年,道信卒于永徽二年:卷二十八的明导在麟德元年仍在世,《昙光传》中有“今麟德二年,东都讲说,师资导达,称所善焉”之语。

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今傅的《唐高僧传》已非道宣自序中所说的那个本子。“唐贞观十有九年”,当是指此书原本的撰成时间,之后又有增补,最后之载止时间是麟德二年(655),与初成之时相

检《内典录》卷五,道宣在着录《续高僧传》(即《唐高僧传》)之后,又着录了《后集续高僧传》十卷(《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也作了刊载)。而到智升作《开元释教录》时,已不见《后集》,故他称“寻本未获”(见卷八)。今本《唐高僧传》所收的卒于贞观十九年以后的僧人的传记,无论是结构内容,还是用词遣句,均与卒于贞观十九年以前的僧人的传记珠连璧合,呵成一气,可以肯定它们同样是道宣的手笔。故智升之所以不见有《后集续高僧传》行世,是因为它早已合入《续高僧传》,并仍作三十卷的缘故。唐道世作《法苑珠林》,引用《唐高僧传》有数十处,其中也有卒于贞观十九年以后的僧人,如卷六十五引智聪,皆谓出于《唐高僧传》。《法苑珠林》作于总章元年(668),离道宣的卒年干封二年(667)仅隔一年。这说明《续高僧传》与《后集续高僧传》在道宣在世之时,已经合并。合并者极可能是道宣本人。

因此,今本《唐高僧传》所收的僧人,上始梁初,下迄唐麟德二年(665),其实际人数多于道宣在书序中说的数字。据卷目统计,丽藏本所收,正传四百一十四人,附见二百二人;明藏本所收,正传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九人。

《唐高僧傅》大体上采用《梁高僧传》(又称全局僧传》)的分类法,也分为十科。每科的漂题上都加上“篇—字,故又称十篇:一、译经篇一卷一至卷四一;二、义解篇(卷五至卷十五);三、习禅篇(卷十六至卷二十);四、明律篇(卷二十一、卷二十二);五、护法篇(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六、感通篇(卷二十五、卷二十六);七、遗身篇(卷二十七);八、讲诵篇(卷二十八);九、兴福篇(卷二十九);十、杂科声德篇(卷三十)。

道宣认为,“凡此十条,世罕兼美,今就其尤最者,随篇拟伦”(见序)也就是说,根据僧人最突出的德业,将他选编在某一科。并因承《梁高僧传》的轨范,在每科之末设《论》,“搜擢源派,割析宪章,组织词令,琢磨行业”。(同上)书末有后语。

《唐高僧传》的科目与《梁高僧传》不同的地方在于:将《梁高僧传》中的“神异”改为“感通”,从排列次序的第三位,移至第六位:将“亡身”改为“遗身”,从排列次序的第六位,移至第七位;将“诵经”改为“读诵”;将“经师”、“唱导”合成“杂种声德”;新增“护法”一种。

从篇次而言,这就突出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五种的地位。从篇题而论,将“亡身”改为“遗身”,辞句显得委婉;“诵经”改为千读诵”,文题显得贴切。而改“神异”为“感通”,合“经师”、“唱导”为“杂科声德”,既扩大了一科的范围,又深化了一科的主题。《唐高僧传》卷二十六“感通篇论”说:“圣人之为利也,权巧众途,示威雄以摄生。为敦初信,现光明而授物。情在悟宗。……教敷下土,匪此难弘。先以威权动之,后以言声导之,转发信然,所以开萌渐也”。(第677页上、中)这就点出了对腾虚显奇、飞光吐瑞等神力变化以及种种感应事迹的渲染,与劝引世人奉佛之间的关系。

至于为何要将“经师”、“唱导”合为“杂种”,又称“声德”。作者解释说:“利物之广,在务为高。忍界所尊,惟声通解。且自声之为传,其流杂焉。……经师为德,本实以声揉文,将使听者神开因声,以从回向,顷世皆其旨”。(卷三十“杂种声德篇论”,第705页下)也就是说,经师、唱导都是以声糅文,开悟听者的,其声也是一种德行。

赞宁在《宋高僧传》中评论“感通”、“杂种声德”的意义说:

“昔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此唯该摄究极位之

贤圣也。或资次徽祥,阶降奇特,当收不尽,固有所缺然。

及乎宣(道宣)师不相沿袭,乃厘革为“感通”,盖取诸感而遂

通,通则智,性修则感,欤(与)果乃通也。核斯理长,无不

包括,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卷二十二

“感通篇论”,《大正藏》第五十卷,第854页中)

“昔《梁传》(指《梁高僧传》)中立篇第十曰“唱导”也,盖

取诸经中此诸菩萨皆唱导之首之义也。唱者固必有和乎?导

者固必有达者。终南山释氏(指道宣)观览此题,得在乎歌赞

表宣,失在乎兼才别德也。……于是建立杂篇,包藏众德。

何止声表,无所不容”。(卷三十“杂科凿德篇论”,同上,第

899页中)

而《唐高僧传》所新增的“护法”一种,则旨在“树已崩之正纲”(本书卷二十四“护法篇论”,第640页上)这是因为在佛教的传布过程中,虽然它受到历代王朝中的绝大多数皇帝的膺奉护持,其势隆隆直上,但也一直存在着与儒、道两种不同的势力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有时平缓,有时激化。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宗教信仰和思想倾向至关重要。北魏太武帝因敦信道教而焚破经像,坑杀沙门。北周武帝因推重儒术而荡除寺观,禁断佛道。此外,即使在信奉佛教的皇帝中间,也有程度的深浅之分。有的帝王虽然笃好佛法,但有时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或者受社会与论的影响,也会对佛教的活动作出某种限制或规定,如隋炀帝曾令沙门致敬王者,唐高租曾下令绍淘汰僧尼。从南北朝至唐代,帝王还往往召儒、沙门、道士辩论三教优劣,尤其是佛道的先后、浅深、同异。在诸如此类涉及佛教命运的时刻,能抗声对辩,维护佛法的人,便成了新增的“护法”科收录的对象。这在北魏有昙无最,北齐有昙显,北固有静蔼、道安、僧匡,隋有僧猛,唐有明瞻、慧乘、智实、法琳、慧藏等。此科的性质与道宣的另一部着作《集古今佛道论衡)是相同的。

《唐高僧传》征采周富,叙载详瞻,笔力纵放,词句绮丽,居诸部僧人总传之首。

作者在书末的后语中说,自梁以后,僧史荒芜,高行明德,湮没无纪,使人抚心痛惜。“故当徽有操行,可用师模,即须缀笔,更广其类”(卷三十,第707页上)根据这个原则,他对《梁高僧传》加以补苴增赓。有《梁高僧传》出于“同世相侮”的缘故,具操行并在成书之前去世而未被选录的梁代僧人。有卷五的法申、僧韶、法护、智欣、法令,卷”(的慧韶、僧密、昙准、道超、僧乔、慧开等是也;有《梁高僧传》由于南北阻隔的原因,未能获悉的北魏僧人,如卷七的道宠,卷十六的佛陀禅师是也;有《梁高僧传》由于知之不详,仅作附见,而道宣搜得资料,缉成正传的北魏僧人,如卷六的道登,原是《梁高僧传》卷八《僧渊传》的附见,仅有“道登善《涅槃》、《法华》,并为魏主元宏所重,驰名魏国”十九字,而在道宣书中则近三百字。

在弥补《梁高僧传》的缺漏之后,道宣还利用其时天下一统的有利条件,仰托周访,务尽搜扬,将自梁至唐初的南北僧人中的高行者罗括入书。尤其是义解篇,虽为十篇之一,但卷数达十一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乡,载录僧人最多,其中很多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如卷五的梁扬都庄严寺僧曼、光宅寺法云、钟山开善寺智藏、研习《成实》,敷讲开解,腾誉当时,被称为梁代三大法师;卷六的东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昙鸾,依奉《观经》,专修净业,为后世净土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卷七的陈扬都兴皇寺法朗,受学《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采赜幽微,微发词致,使“三论”之学盛传于江表、河北。东魏邺下道宠,原在洛阳时从菩提流支受学《十地经论》,在道北教牢宜等四人,而慧光从勒那摩提受同论,在道南教法上等十人,地论学派中的南道、北道二系,当、现两说自此而起;卷八的隋京师廷兴寺昙延着《涅槃义疏》十五卷,并《宝性》、《胜鬘》、《仁王》等疏,为有名的涅槃学者。净影寺慧远,师事法上,着疏属词,其《大乘义章》十四卷,被誉为“佛法纲要尽于此焉”(见本传);卷九的隋相州空渲寺灵裕,拔思胸襟,理相兼通,着《佛法东行记》、《译经体式》、《齐代三宝记》、《僧制》及疏记论序等五十余种,驰名一代。大兴善这场僧粲,工难问,善博寻,着有《十种大乘论》等,为隋代佛教义学二十五众的第一摩诃衍匠;卷十的隋彭城崇圣道场崇嵩,精融《摄论》、《俱舍兰一部,所撰章疏,大行于世;卷十一的唐京师廷兴寺吉藏是三论宗的创始人,等等。

此外,译经篇中的菩提流支、真谛(以上卷一)、彦琮(卷二)、玄奘(卷四);习禅篇中的菩提达摩、僧可、僧稠、信行(以上卷十六)、意思、智赣(以上卷十七)、灌顶(卷十九)、道绰(卷二十);明律篇中的慧光、洪遵(以上卷二十一)、智首、法砺(以上卷二十二);感通篇中的法顺及附见智严(以上卷二十五)等,或是译经大师,或是一种名匠,或是一宗祖师,对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他们有代表性,有影响力,佛教义学的演进和繁荣与他们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其中,有的僧人是作者着书时仍在世而被遴选人列的,如卷三的慧净,传称“今春秋六十有八,声闻转高,心疾时动”。(第446页中)虽说慧净有病,但当时还活着。又如卷十五的慧休,传称“至今十九年中,春秋九十有八,见住慈润(寺),爽健如前”。(第545页上)虽然所载的在世的高僧仅数人,但已打破了《梁高僧传》不录生存之人的旧例。

《唐高僧传》不仅搜集的僧人面广,而且由于作者钩秸考索,叙载也十分详悉。每传的平均字数,为诸部僧人总傅最多的;不少传记有数千字,如彦琮、慧净、灵裕、僧稠、意思、智颠等传,最长的是玄奘传,约二万字。这在不将句逗算字数的古代,是相当长的。作者吸取了《名僧传》写作的长处,在传纪中既记僧人的生平履历,又记他的学识着述,从而形成了《唐高僧传》内容上的一大优点。如:

东晋释道安曾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对自后汉开始的译经事业进行总结,详梵典之难易,诠译人之得失,提出了着名的“五失本”(五种不合胡本佛经执式,然而于意无碍的变通译法)、“三不易”(三种不易传译的情况)的译经理论(载《出三藏记集》卷八),对后世的佛典传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隋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彦琮,久参译事,妙体梵文,前后译经二十三部一百许卷,并将《舍利瑞应图经》、《国家祥瑞录》,从汉文译成梵文,使传天竺。他对道安的译经理论十分推崇,曾撰《辩正论》评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又根据自己的译经实践,对翻译的体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部重要的有关翻译理论的专着已不传于世,但由于《唐高僧传》在《彦琮传》中长段转录了该书的主要论点,才使它避免湮没。于中可知,彦琮在论中曾从十方面对道安的理论进行补充:

“安(道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

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精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

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

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卷二,第438页下)

他主张直译,译文朴质信达,以求符合原旨:

意者宁贵仆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傥见淳质,请勿嫌

怪”。(同上,第439页上)

特别是论述译师应具德才的“八备”之说,实为翻译理论中的卓见高识: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悼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

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筌晓三藏,义贯两

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坛史,工缀典词,不过鲁

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

也;沈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街,其备六也;要识梵

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

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八者备矣,方是得人”。(第439

页上)

又如,北周长安崇华寺沙门慧善,幼年出家,善法胜的《阿毗昙心论》。他曾写过一部书,名《散花论》。此书亦已不存,光从书名也难揣度究竟讲的是甚么?聿赖《唐高僧传》卷八本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善一慧善一以《大智度论》每引小乘相证成义,故依文次

第,散释精理,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如众花缤纷而散乱,

故着斯文名《散花论》也”。(第486页下)

读了此文,方悟《散花论》原是顺依《大智度论》的次第,有选择地阐释其中的一些重要论点的书。

再如,被后人推为禅宗东土始祖的菩提达摩,在世时并无多大声望,所以他的事迹流传到唐初也不多。《续高僧传》本传只是说,他是南天竺婆罗门种。初达宋(刘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北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第551页下)弟子见于本传的仅有道育、慧可(又名“僧可”),见于他书的也不过僧副、昙林、尼总持三人而已。然而,达摩的禅法经几代的传授,渐流天下,六租慧能以后,更演成一大宗派。随着禅宗势力的兴盛,有关达摩的言论和事迹被大量地编述出来,与他的原始面貌相距甚远。而据《唐高僧传》的记载,达摩之学是”二入四行”的禅法。“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栘,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卷十六,第551页下)理入”,属于教理的思考,“行人”属于禅法的修持,包括“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传中均有解说。道宣撰书之时,禅宗尚未真正形成宗派,传法定宗之争也未露端倪,而且所录出自与达摩有接触的昙林二作“琳二的《略办大乘人道四行》,这就显得可信而接近于事实。

与传记本文叙载之详瞻相衬映的是,《唐高僧传》各篇之论,撮示一种指归,溯沿佛学源流,评议人物史事,内容也相当丰富。如“明律篇论”中,作者认为律藏初通东夏时,萨婆多部的《十诵律》弘持最广。昙无德部的《四分律》虽渐翻在姚秦,但创敷于北魏,自此之后,逐渐转盛,“今则混一唐统,普行《四分》之宗”。(卷二十二,第602页下)这中间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作者写道:

“自初开律,释师号法聪,元魏孝文北台扬绪,口以传

授,时所荣之。沙门道覆,即绍聪(法聪)绪,缆疏六卷,但

是长科,至于义举,未闻于世。……魏末齐初,慧光宅世,

宗匠跋陀(佛陀扇多),师表弘理,再造文疏,广分街术,学

声学望,连布若云峰。行光德光,荣曜齐日月。每一披阅,

坐列千僧,竟鼓清言,人分异辩,勒成卷帙,通号命

家。……有云(道云)、晖(道晖)、愿(法愿)三宗律师,蹑踵

传灯,各题声教。云(道云)则命初作疏九卷,被时流谊,门

人备高东夏。晖(道晖)次出疏,略云(道云)二轴(即七卷),

要约诚美,蹊径少乖。得在略文,失于开授。……汾阳法

愿,眄视两家(指道云、道晖),更开甍穴,装作抄疏,不减

于前。禅礼核于律文,是非格于事相,存乎专附,顿滞幽

通,化行并塞,故其然也。其余律匠,理(洪理)、洪(道

洪)、隐(昙隐)、乐(道乐)、遵(洪遵)、深、廷等,或陶冶

郑魏,或开强燕赵,或导达周秦,或扬尘齐鲁,莫不同师云

(道云)之术,齐驽当时。虽出钞记,略可言矣。而遵(洪遵)

开业关中,盛宗帝里,经律双授,其功可高。……智首律师

讲授,宗系诚广,探索弥深”。(卷二十二,第620页下第621页

上)

道宣即是智首的弟子,他继承智首的遗范,广事弘扬,创立了依奉《四分律》的南山律宗。

类似这样有关佛学的某一领域渐进嬗度的历史踪迹,以及相关情况的论述,也见之于其他各篇之论,文多不载。这些综贯一种内容的“论”,不仅笔锋驰骋,论创纵横,而且文词锦绣,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唐高僧传》的不足之处有:

l、有的人物归类不甚恰当。如唐代的道绰是在玄中寺看到记载北瑰昙鸾事迹的碑文,受到触动,从而专修净土法门的。他与昙鸾虽无直接的师资传授关系,但却是昙鸾思想的绍续者。所以,后人推昙鸾为净土宗初祖,道绰为二租。而善导是在西河遇道绰以后,守遵崇净土,称名念佛的,他是道绰的弟子,净土宗三祖。然而,此书将此同一类型的三人,分别归人三科。昙鸾在义解篇,道绰在习禅篇,善导在遗身篇。并且是在卷二十七《会通传》中叙述善导的事迹,在卷目上未注其为“附见”,又有遗漏之失。另外,将华严宗初祖法顺和二祖智俨编在感通篇,着力渲染法顺令虫栘徙,使水断流等神异之迹,亦堕失当。

2、对有的人物和着作考辨未周。如卷一《菩提流支传》中附见“觉定”,觉定是“佛陀扇多”的意译,也是北天竺僧,从北魏正光元年(520),至东魏元象二年(539),于洛阳白马寺和邺都金华寺译出《金刚上味陀罗尼经》等十部。而卷十六,又有《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虽然文中只字未提他的全名及译经事,但传中提到他度慧光出家,又令弟子道房度僧稠,考之史料,此人即是佛陀扇多,显然,道宣误认为有佛陀与佛陀扇多二人了。又,道宣谓昙鸾撰《安乐集》两卷,道绰着《净土宗论》两卷。而传世的是道绰撰的《安乐集》,昙鸾撰的着作中并无《安乐集》,倒有《略论安乐净土义》,顿似《净土论》的略称。故很有可能是道宣把书名搞错了。

3、《《唐高僧传》只有附于各卷之首的卷目,没有总目,检索不便。有时又过分讲究词藻,而影响叙述的信实性。

摘自《内明》第218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晋美朗巴的教言:

一切都是如此的稀奇,我们的生命就像山边的云雾一样,一切亲友和敌怨的关系就像天边的云一样,而且一切所集之众就像客人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

就像我们以前讲的《深道六法教言》所说的,任何人都要修行四种修心,四种修心之中最主要的是修行无常,而对无常的修行有三种决定,大家要经常修行。

 

哪三个决定呢?首先,人是必定要死的,是肯定要死的;那么,如何的死呢?死法无定,这是肯定的。然后什么时候死呢?这是不由自己把握的,这也是肯定的。当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确对无常会有所认识,当自已的心中产生认识的时候,自己的心一定能够趋于正法。

 

的确是这样的,一切的所集都是无常,就像我们在这里集会,差不多有七、八十人,但大家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有把握不无常。就像上'师自己一样,去年的时候和空行仁波切一起为大家广转法轮,但是现在除了上'师自己之外,佛母已经于法界当中趋于涅槃。

 

周围的人也是这样的,在我们这些人当中谁能够在今晚不死,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远见,有这样的把握,除了自己的义气之心之外,的确是没有任何把握可言的。

再想一想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接受佛法,那么明年我们当中谁会趋向死亡的大道呢?在下个月的时候,还是明天的时候,谁会继续在这个地方呆着,这些都已经是无常的事了,让你们这样思维的时候很容易对无常产生很深刻的认识。

 

无常是死亡的大道,在这个死亡的大道上,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要走上去,不论是多么大年纪的人,也不论是多么年幼的人,不管你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死亡都会降临在你的身边,任何人都是无可避免的。

 

就比如说在印度的时候,我们无比能仁释迦牟尼佛,还有所有大罗汉、菩提萨垛,他们也都趋于涅槃,而且像印度的84大成就者,王臣25,乃至于历代的传承上'师,包括上'师自己或者我们大家,没有一个人会不无常,所有的人都必须走上这个死亡的大道。所以说,想到无常的时候,我们心中应该对无常产生一个确切的认识,精进地修行。

 

而且在自己想起无常的这个时候,时时刻刻要忆及:正是因为无常的缘故,所以我们才要修习佛法;因为无常,我们修习佛法才能生起精进;面对无常,才能有非常广大的意义。如果你能够真正的修无常,那么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禅定、精进等等法行,你都能够做得到。因为想到了无常

 

没有一件事情能有任何的挂碍的。我们永远就是要这样地思维:一切亲友和敌怨都是这样无常的,现在看上去是敌人的,最终也许会成为像是亲友一样,也许有的时候自己非常亲近的人,但是忽然之间刀剑相见,转成一种恶劣的关系。

 

一切也都是无常的,真的就像秋天的云彩一样,忽然聚集,忽然离散,而且我们所聚集善缘的弟子们,大家也都像集市上的客人一样,满足了自己愿望的时候,离别降临的时候,各奔东西。我们大伙也是如此,现在聚在一起听受佛法,分别之后,或者到了明天,或者到了后来,都各奔东西了,任何一种事情都是无常,大家要这样地来思维,并且把握住它。

 

过去有许多的大德在修习无常的时候,甚至于每天都要把握无常,就比如持明晋美朗巴,他曾经在桑耶清普的大密花窟里修行了12年。他在山洞里修习,每次出来总会有荆棘挂他脖子,每当他想把这个荆棘砍掉的时候,他总会想:算了吧,也许我出去后再不会回来,或者是我回来后就永远出不去了!因为他不断忆念无常的缘故,所以在洞里闭关修行了12年之久,荆棘也没被砍掉。真正地修行无常的人是如此的。

 

所以,我们从自己的心里也要真正地、确切地认识无常,当你对无常产生了非常深刻信任的时候,你也才能够真正地来区分真实的佛法。

 

有些人从自己的心中没有能够真切地认可无常这个事实,想“无常”没有什么甚深的,“大圆满的口诀”这才是最甚深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一个比无常更甚深的法,只有认识到无常才是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希望你们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并且认识无常,把握无常。

 

晋美朗巴教言:

对一切的收获、所得、名称,还有美誉等等所有的一切,就像是路边的尸体一样当即放弃。一切本自无常的缘故,为了不给自己的修行产生障道,把它当即舍弃!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

的确如此,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获得一些什么,或者是拥有一些什么,并且为了自己争取得到它,会产生很多的贪执之心,因为贪执之心反而造成轮回之苦。

 

断弃贪执的这个方面,真的就好像是晋美朗巴大师所说的那个样子,周围的一切,它就像我们在路边发现一具死尸,这个死尸是我们不需要的,拿回去也不会有什么用处。的确是,这个死尸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不必要的东西。

 

事实上,世间上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无常幻化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那么这些虚幻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本身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可是如果你贪执它的时候,显得它就好像有什么意义一样。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里面虽然显现各种各样苦乐的境相,但是除了这种显现之外,它的本质是没有任何可成立的,可是如果你贪执的时候,这就仿佛产生了苦乐。如果在看电视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电视节目里一切的显现都是空幻,那么电视对你不成障碍。

 

对于我们的梦幻也是如此,比如在梦中也显现出各种各样的苦乐,可是当你醒过来的时候,一切的苦乐,它全部都消失在法界之中,因为这一切本身是不真实的,全是幻像而已,如果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世间所显现的一切,它全部都是无常的、幻化的,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真实的,如果大家当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幻,那么我们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作任何一种修行都能够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

 

所以,要知道一切轮回的根源是我们的贪执,不管是多么好听的美音还有美色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展现的都是虚幻的,我们现在就要当即放弃对它的贪执之心,如果不能放弃贪执之心,轮回中的恶业因此会渐渐渐渐地涌聚。

 

比如你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反而成为你修行中的障道,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福德非常广大的时候,你修行善业的机会反而就越来越渺小。你的名声就好像是雷鸣一样遍及三千大千世界,那你的违缘就会像霹雳闪电一样突然降临。

 

所以,如果要真正地修行,要知道一切所显现的事物都是不坚实的,而且它都是无常的、空幻的,它随时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消灭,知道了这些,对显现出来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名声也好,或者是利益也好,或者是福德也好,顺缘也好,全部都能够从内心深处对它断弃贪执之心。

 

断弃贪执之心是修行中的要点。就像刚才举例所说的,就像对路边的死尸一样。比如对于不爱吃蛋的人给予鸡蛋,除了让他倒胃之外,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的喜悦之心。对于修行的人来讲,世间八风所涉及一切美妙、善巧的事物,对你来讲是不需要的,能够放弃、当即放下,这是这个法之中最重要的核心。所以,希望大家好好思维一下,我们不论碰到顺缘还是违缘,尤其是碰到顺缘的时候,周围所显现的一切美妙的事物和福德的顺缘,在这当下它就是无常和空幻,对它如死尸一般抛弃,这是晋美朗巴大师第二个要点。

不要让无常欺骗了你!

晋美朗巴的教言:一切都是如此的稀奇,我们的生命就像山边的云雾一样,一切亲友和敌怨的关系就像天边的云一样,而且一切所集之众就像客人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就像我们以...

欲海回狂白话卷一:法戒录_劝商农工贾

欲海回狂白话卷一:法戒录_劝商农工贾

第一卷 法戒录 劝商农工贾劝商农工贾(附豪仆,共六则,皆戒)身为商人、农民、工匠、店主,应当想到:我们靠着每天的经营,或是自己的手艺,披星戴月,不避寒暑,不过为了挣点钱而已。他人有妻女,我也有妻女。...

索达吉堪布: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守这么多戒律?

索达吉堪布: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守这么多戒律?

索达吉堪布: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守这么多戒律? 问:佛教是心法,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守这么多戒律? 索达吉堪布:有些人认为,不需要外在的戒律,只要心中有佛就行。说起来倒很简...

佛教名词:【讲座】 佛法讲座

佛教名词:【讲座】 佛法讲座

讲座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或:由主讲人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善某种能力、心态的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学习形式。词语概...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29)“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29)“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 一、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 二、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紊乱...

达真堪布:磕大头的三个好处

达真堪布:磕大头的三个好处

达真堪布:磕大头的三个好处 顶礼有身顶礼,语顶礼,意顶礼。身顶礼是用身体做礼拜。磕大头,磕小头,都属于是身顶礼。磕小头要五体投地;磕大头要全身着地。顶礼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能消除很多业障,能对治贪嗔...